导读:本文包含了黄烷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碱,白茶,丙烯酰胺,作用,稳态,红葡萄酒,胰岛素。
黄烷醇论文文献综述
张珍誉,赵华,陈小玲,贾刚[1](2019)在《黄烷醇对动物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血糖稳态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糖稳态对动物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重要作用。黄烷醇是一类来源于植物的生物类黄酮物质,研究表明,黄烷醇可以平衡动物胰岛素抵抗状态下的血糖稳态,其机制可能涉及调节肠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效率、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活性、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提升肝糖原合成效率以及降低机体炎症来保护胰岛素信号转导途径不被破坏等方面。本文将黄烷醇对动物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血糖稳态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作一概述,为其在生产和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洪林,曾艺涛,赵欣[2](2019)在《陈年生普与熟普的黄烷醇类活性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和LC-DAD-ESI-MS法对陈年生普(以下简称APT)和熟普(以下简称YPT)中总多酚(The total phenolic,TPC)和黄烷醇类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APT和YPT中确定了8种黄烷醇类活性成分,它们分别是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2种茶中GC含量差异不显着,APT中的TPC和其余7种黄烷醇类化合物含量均显着高于YPT中。不同产地普洱茶的TPC和8种黄烷醇类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着,不同年份差异显着。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依据TPC和黄烷醇类化合物能将APT和YPT很好的聚类,成功区分出APT和YPT样品;除GC外的其余7种黄烷醇类化合物和TPC均是很好的化学标记。(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1期)
田梦梦[3](2018)在《基于LC-MS/MS的分子网络可视化分析六大类茶样中的黄烷醇类生物碱》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传统天然产物化学的技术提取分离和鉴定茶叶中的天然产物,或者应用现代高通量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对进一步探索茶叶中的活性成分和开发茶叶的经济价值均有重要意义。茶叶生物碱关系着茶叶的风味与多项生物功能,是茶叶的重要组成成分。一项最新的研究首次在白牡丹茶中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的名为白茶素的黄烷生物碱,其结构特点体现在N-乙基吡咯烷酮在黄烷-3-醇的6位或8位的取代。这类生物碱在体外表现出优秀的生物活性,但其在茶树中的来源或在商品茶中的分布均尚未被详细考察。基于LC-MS/MS的分子网络技术在天然产物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关注,但是在茶叶天然产物领域的研究报道却十分有限。本文首先使用LC-MS技术分析了六大类茶样,即黄山毛峰(绿茶)、霍山黄大茶(黄茶)、寿眉(白茶)、安溪铁观音(乌龙茶)、滇红(红茶)以及茯砖茶(黑茶),其次,将液质的原始数据进行转换后,上传至GNPS分析平台进行分子网络分析,最后,通过分子网络的可视化技术对上述新型生物碱在六大类茶样中的分布进行了分析。首先,本研究发现,以黄山毛峰、霍山黄大茶、寿眉、安溪铁观音、滇红以及茯砖茶为代表的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中,均含有此类黄烷生物碱类成分。其次,这六大类茶样之间含有不同种类数量的黄烷生物碱。其中以微生物发酵后的黑茶中含有的黄烷生物碱种类最多,在黄茶、白茶、乌龙茶和绿茶中,该类生物碱的种类依次减少,而红茶中的这类生物碱种类则最少。所以,我们可以推测黄烷生物碱的存在与茶叶的加工方式存在着一定联系。本研究不仅首次应用高通量液质分析技术详细考察了黄烷生物碱类成分在六大类茶样中的分布,为下一步从这些茶样中分离新型黄烷生物碱类成分奠定了基础,并且为这类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提供了线索。(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逍[4](2018)在《白牡丹茶中黄烷醇生物碱及其抑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茶叶(Camellia sinensis),世界叁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近年来,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传播,具有诸多保健功能的茶叶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交易量不断上升。作为六大茶类之一的白茶,因不炒不揉的独特加工工艺保留了茶叶最原始的风味,滋味醇和,香气清鲜。根据采摘标准不同,白茶分为四种: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白牡丹茶作为白茶的一种,以绿叶夹银心的优美形态区别于其他白茶,是最受消费者喜爱的白茶之一。在民间“白茶一年茶,叁年药,七年宝”的说法广泛流传。白茶在抗氧化,减肥,抗肿瘤方面都有显着功效。茶叶的药理功能与其中蕴含的化学成分密不可分。其中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是一种以儿茶素为母核的儿茶素衍生物,分离纯化工艺复杂,结构鉴定难度大,目前关于此类化合物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从白牡丹茶中分离纯化黄烷醇生物碱,鉴定其绝对构型并研究其部分活性,为以茶叶为来源的新药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实验主要对白牡丹茶叶中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研究,采用不同溶剂对白牡丹茶80%丙酮/水浸提物分级萃取(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获得白牡丹茶叶正丁醇部位浸膏。将正丁醇部位浸膏采用MCI、Sephadex LH-20、Toyopearl、正反相硅胶柱层析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再结合多种现代波谱学方法(~1H-NMR、~(13)C-NMR、2D-NMR、圆二色谱、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对分离纯化后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同时对得到的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结合抑制AGEs累积活性实验探索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对糖尿病的作用。本实验从白牡丹茶中分离出15种化合物,包括2个新化合物和13个已知化合物,新化合物为白茶素1(1)和白茶素2(2)。13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已知化合物为(-)-8-(5'''S)-N-乙基-2-吡咯烷酮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3a*)和(-)-8-(5'''R)-N-已基-2-吡咯烷酮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3b*),没食子酸甲酯(4),儿茶素(5),表儿茶素(6),没食子酸(7),山奈酚(8),原花青素B2(9),山奈酚-3,7-O-β-D-二鼠李糖苷(10),表没食子儿茶素-(4β-8)-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1),(-)-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12),1,6-O-二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13),1-O-没食子酰基-4,6-(-)-六羟基联苯二甲酰基-β-D-葡萄糖(14),1,4,6-3-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5)。分离得到的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抑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积累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2,3a*,3b*对AGEs积累有显着抑制效果且明显高于AGEs抑制剂氨基胍,化合物1,2,3的IC_(50)值分别为25.26μM,13.48μM,10.33μM.本实验的亮点在于从白牡丹茶中分离得到两个新化合物白茶素1和白茶素2,且化合物3a*,3b*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利用NMR和CD技术对新化合物以及3a*,3b*四个黄烷醇生物碱行了结构鉴定,确定了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同时对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了抑制AGEs积累的研究,结果表明从白牡丹茶中分离得到的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能够有效抑制AGEs的累积,有望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天然产物资源。因此本研究继续利用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了黄烷醇生物碱化合物与胰蛋白酶、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蛋白)和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位点,以及结合能力,进一步证实分离的得到的黄烷醇生物碱化合物对糖尿病治疗的潜在能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王雪辉[5](2018)在《乙醛诱导黄烷醇花色苷的缩合反应对葡萄酒涩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涩感是葡萄酒基本口感之一,黄烷醇物质被认为是红葡萄酒中重要的涩感物质,其与花色苷的聚合物也对涩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黄烷醇-花色苷聚合物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受酒中羰基化合物(乙醛)的影响,因此,本课题在模拟酒环境下,研究了葡萄酒中花色苷与黄烷醇的缩合反应对葡萄酒涩感的影响,利用荧光色谱、超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等研究乙醛介导对黄烷醇与花色苷聚合反应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HPLC以及LC-MS研究乙醛介导对黄烷醇单体二聚体与花色苷单体的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醛诱导可以促进单体及低聚酚类物质的缩合反应,并且在乙醛存在的条件下黄烷醇与花色苷的缩合反应存在竞争的关系,他们与花色苷的结合能力强弱顺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原花青素B2,表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儿茶素。然而乙醛诱导对酯化的黄烷醇类物质(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酸与花色苷物质的缩合反应影响不大。2.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乙醛介导前后,黄烷醇单体、二聚体,以及黄烷醇与花色苷单体反应生成物对牛血清蛋白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烷醇单体及二聚体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结合反应:属于静态猝灭;单体及二聚体类黄酮酚类物质与BSA反应,结合能力强弱顺序为: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酸儿茶素>原花青素B2>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儿茶素。叁种反应类型的荧光猝灭强度依次为:乙醛诱导的黄烷醇物质与花色苷单体的反应>黄烷醇物质与花色苷单体的自发反应>乙醛诱导的黄烷醇单体及二聚体的缩合反应。3.以一定量的葡萄皮和不同比例的葡萄籽构建模拟酒体系。测定了不同皮籽比例模拟酒的总酚、总黄烷醇、总花色苷含量及颜色,结果表明,在葡萄皮含量一定的条件下,随着葡萄籽比例的增加,葡萄酒模拟液的总酚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总花色苷含量相对稳定,总黄烷醇含量明显增加,色调质H的绝对值越来越小即越趋近于零,同时红葡萄酒模拟液的红色调加重。同时经专业人士感官评定,模拟酒涩感随葡萄籽比例的升高,总体呈加强趋势。4.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分别监测在是否添加乙醛的情况下,葡萄酒模拟液中多酚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乙醛的葡萄酒模拟液样品,单体酚含量总体降低,液相色谱图显示,有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生成。利用荧光光谱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数据表明,随着葡萄籽比例的增加,葡萄酒模拟液中的多酚与蛋白质的结合程度变大。与不添加乙醛的模拟酒相比,添加乙醛的酒样表现出更强的蛋白质沉降能力。(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樊铭聪,潘海鸥,王立[6](2017)在《茶叶中黄烷醇类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烷醇类化合物是一类常见的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茎、叶和果实中。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了黄烷醇具有多种健康功效,使其成为当今研发的热点。本文针对茶叶中黄烷醇类化合物的天然结构、加工稳定性以及酶促氧化产物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并对黄烷醇类化合物的开发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黄烷醇化合物的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期刊2017年11期)
谢云峰,任丹丹,刘瑞亮,杨永坛[7](2017)在《巧克力中黄烷醇类低聚体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表明,黄烷醇低聚体对于巧克力的潜在健康效果更为重要。本文建立测定巧克力中黄烷醇低聚体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通过对样品净化、浓缩、分离、检测条件优化,以提高巧克力中黄烷醇类化合物分析效率,改善测定结果准确性及重现性。方法称取5 g样品于50 m L离心管中,加入45 m L正己烷,涡旋振荡1 min。将离心管置于50℃水浴超声5 min,取出后以3000 rpm转速离心5 min。弃去正己烷层。重复上述操作两遍。准确称取1 g脱脂样品于15 m L离心管中,加入5 m L提取液(乙腈:水:乙酸=70:29.5:0.5),涡旋2(本文来源于《中国营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7-05-22)
赵晓丹,杨婧,吴瑜,周婷,陈洋[8](2015)在《花生红衣中黄烷醇抑制丙烯酰胺效果及其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花生红衣中提纯的原花青素(peanut skin procyanidins,PSPs-1)在化学模拟体系和食品体系中对丙烯酰胺产生的抑制效果,并对PSPs-1的组成成分进行鉴定。方法以天冬酰胺和葡萄糖反应产生丙烯酰胺作为化学模拟体系,以油炸薯条生成丙烯酰胺作为食品体系,通过HPLC分析PSPs-1对2种体系中丙烯酰胺的抑制效果,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RP-HPLC-ESI-MS/MS)技术对PSPs-1进行鉴定。结果在化学模拟体系中,PSPs-1具有明显的抑制丙烯酰胺生成的效果,并显示出非线性浓度效应,在添加量为0.1 mg/m L时达到最大抑制率,为(51.22?3.15)%;在食品体系中,PSPs-1的浓度及浸渍薯条时间皆对丙烯酰胺的产生有明显抑制效果,并显示一定的量效关系,PSPs-1浓度为0.1 mg/m L达到最大抑制率,为(51.03?2.97)%,且当浸渍时间为90 s时抑制效果最好(50.79±1.86)%。PSPs-1经RP-HPLC-ESI-MS/MS分析和与对照品比较,其可能是由含有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的黄烷醇多酚组成。结论由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组成的PSPs-1在2种体系中具有明显抑制丙烯酰胺产生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9](2015)在《欧盟批准可可黄烷醇的健康声称》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欧盟网站消息,2015年4月1日欧盟发布法规(EU)2015/539,批准一项可可黄烷醇的健康声称。新法规自发布后20日起生效。该健康声称为,每日摄入200mg可可黄烷醇可以帮助维持血管弹性,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可可黄烷醇仅限用于可可饮料(与可可粉混合)与黑巧克力。(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燕,熊波,易娜,苏焕斌,刘辉[10](2015)在《黄烷醇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烷醇类化合物是一类常见的天然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儿茶素类、花色素类及黄酮类等化合物,大部分存在于多种木本植物组织中,如山楂、葡萄、可可粉、苹果及草莓等,与日常的饮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近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黄烷醇类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黄烷醇类化合物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及生物活性作用,如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真菌、降血脂、保护肝脏、保护心血管等,也已被很多的药物科学研究所证实,并成为当今开发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天然黄烷醇类化合物的来源及多种药理活性等作用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黄烷醇类化合物开发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些建议,对黄烷醇类化合物取代合成药物应用于保健食品等行业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黄烷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和LC-DAD-ESI-MS法对陈年生普(以下简称APT)和熟普(以下简称YPT)中总多酚(The total phenolic,TPC)和黄烷醇类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APT和YPT中确定了8种黄烷醇类活性成分,它们分别是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2种茶中GC含量差异不显着,APT中的TPC和其余7种黄烷醇类化合物含量均显着高于YPT中。不同产地普洱茶的TPC和8种黄烷醇类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着,不同年份差异显着。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依据TPC和黄烷醇类化合物能将APT和YPT很好的聚类,成功区分出APT和YPT样品;除GC外的其余7种黄烷醇类化合物和TPC均是很好的化学标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烷醇论文参考文献
[1].张珍誉,赵华,陈小玲,贾刚.黄烷醇对动物胰岛素抵抗状态下血糖稳态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J].动物营养学报.2019
[2].刘洪林,曾艺涛,赵欣.陈年生普与熟普的黄烷醇类活性成分分析[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3].田梦梦.基于LC-MS/MS的分子网络可视化分析六大类茶样中的黄烷醇类生物碱[D].安徽农业大学.2018
[4].李逍.白牡丹茶中黄烷醇生物碱及其抑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
[5].王雪辉.乙醛诱导黄烷醇花色苷的缩合反应对葡萄酒涩感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8
[6].樊铭聪,潘海鸥,王立.茶叶中黄烷醇类化合物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机理[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7
[7].谢云峰,任丹丹,刘瑞亮,杨永坛.巧克力中黄烷醇类低聚体含量测定[C].中国营养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营养科学大会暨全球华人营养科学家大会论文汇编.2017
[8].赵晓丹,杨婧,吴瑜,周婷,陈洋.花生红衣中黄烷醇抑制丙烯酰胺效果及其分离鉴定[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
[9]..欧盟批准可可黄烷醇的健康声称[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5
[10].张燕,熊波,易娜,苏焕斌,刘辉.黄烷醇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