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活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思想。 马克思在革命实践的锤炼中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生活观的批判继承和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生活观的超越中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理论基础。 研究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对在新时代构建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 实践基础; 理论基础; 当代意义
生活观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核心思想之一, 分析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实践和理论基础是一个必要的时代课题。 阐明马克思的革命实践锤炼是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实践基础, 阐明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生活观的批判继承和对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生活观的超越中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理论基础, 从而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对构建“美好生活”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革命实践的锤炼
众所周知, 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世界伟人, 他影响并深刻改变了全世界。 马克思最大的特点就是目标始终如一。 马克思一生贫困潦倒, 但革命意志愈加顽强, 笔耕不缀。 毫无疑问, 马克思一生艰辛但却其志不渝, 是和他早在青年时期确立的革命意志分不开的。 概而言之, 青年马克思革命意志的确立为马克思一生革命斗争提供了不竭动力。
(一) 青年马克思革命意志的确立
马克思从小就受到自由主义精神的影响, 少年时, 他崇尚自由和道德, 怀有民主主义的思想因素, 树立为人民幸福事业而努力献身的远大志向。1835 年, 十七岁的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了三篇作文, 十分强调人性道德的重要性, 并强调人类的幸福和人性的崇高道德是一致的、 人的价值实现和整个人类幸福是统一的。 例如,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一文中写到,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 互相冲突, 一种利益必定会消灭另一种利益, 相反, 人的本性是这样的: 人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 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 自己才能达到完美。 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 他也许能成为著名学者, 伟大的哲人, 卓越的诗人。 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 真正伟大的人物。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 那么, 重担就不会能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 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 有限的、 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永存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 而面对我们的骨灰, 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 ” [1]459 马克思也切实用一生为理想坚持奋斗, 用一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 的模范。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革命意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确立, 照亮了马克思注定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体色不仅是养殖鱼类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反映了鱼类的健康状况,影响鱼类的商品价值和市场认可度。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2016年我国人工养殖大黄鱼产量已达16.54万吨,居海水养殖鱼类第一。野生大黄鱼皮肤金黄,唇部为红色,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高密度养殖大黄鱼的体色严重退化,降低了消费者的认可度,其市场售价与野生大黄鱼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二) 马克思革命活动的践行
马克思大学毕业后, 在《莱茵报》 做编辑的时候, 他遇到了关于物质经济利益的现实难题。 他深知在自我意识的批判中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开始转向现实生活, 考察实际问题, 探究物质利益, 触摸社会的经济物质关系。 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分析对照, 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实际, 发表了一系列的以物质经济利益为根源的批判檄文。 例如, 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护》 一文中, 马克思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中, 批判、 反对莱茵省议会通过的“农民捡拾枯枝视为盗窃” 的法案。 至此, 物质经济利益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马克思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切实开启了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人生之路。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抽象的生活观的超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马克思是由青年黑格尔派转到批判自我意识, 由批判自我意识转到研究物质经济关系, 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转变的一个历史过程。 无疑, 真正标志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的问世。 贯穿提纲的一个主题和标志着与一切旧唯物主义根本区别的关键词语是感性的活动——即实践, 这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诞生的根本特征。
后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实地考察工人的工作生活。 为工人的艰苦劳作和穷困潦倒深感惆怅,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深恶痛绝。 此时马克思在深入了解贫困工人的现实处境下具体展开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巴黎笔记》 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在《手稿》 中, 详细阐述了“异化劳动” 理论。 工人的劳动是异化的劳动, 工人的生活是异化的生活, 从而说明消灭现存的异化生活是人的解放的真正实现。 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就是消灭异化生活的过程。 对全世界无产阶级来说, 践行革命活动, 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现存一切事物就是向共产主义生活的推进。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推进计划免疫工作,至今近40年,对保障我国人民健康,提高公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 。而随着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医学模式的明显改变,人们对预防接种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大为提高,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也备受关注[2] ,这对于有效预防儿童发生某些传染病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仍有部分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程度不足,儿童预防接种的依从性较差,这就导致一些儿童未能及时的进行预防接种,进而埋下一定的隐患。笔者近年来即针对预防接种儿童实施了优质护理以提高其预防接种的依从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马克思革命理论的提出。 概而言之, 是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生活所阐述的基本原理, 即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其二, 是马克思亲身领导、 参加或支持的无产阶级运动, 如“第一国际” 和后来的巴黎公社等。 正如恩格斯所说, “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马克思是革命家和理论家的统一, 真正的革命家就是革命理论和革命行动的统一, 真正的理论家也就是敢于进行革命斗争和善于提出符合现实需要的革命理论的统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革命理论家。 无论是革命斗争还是理论实践, 马克思都是用一生来践行的, 是立足于改造现实生活的运动的, 统一于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伟大实践过程中。
二、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理论基础: 对黑格尔生活观的批判继承、 对费尔巴哈生活观的扬弃
(一) 对黑格尔生活观的批判继承
传统意义上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看成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的简单组合, 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拿来主义”。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不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的直接继承有待商榷。 无疑,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唯物辩证法, 即对现实事物的肯定理解中也包含着否定的理解。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纯思辨的辩证法, 是属于唯心主义的逻辑范畴。 黑格尔认为, 整个社会历史生活处于一个不断变化运动的过程之中, 人的本质和自我创造也是一个过程。 但是, 黑格尔把生活看成变化发展的过程是对现实生活形式的正确解释。 但是这种正确的形式也无法遮蔽其根本上的错误, 因为黑格尔认为社会历史生活的运动本质上是纯粹的精神运动, 精神是社会历史生活运动的根本推动力。 也就是说黑格尔辩证的生活观是建立在精神作为“第一推动力” 的原则之上, 精神运动是生活发展的“执牛耳者”。 生活自身的矛盾运动被忽略了,黑格尔让本该走的更远的辩证运动牢牢被绝对精神所扼住。 他认为, 一切存在的生活运动, 都是绝对精神的合理产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黑格尔的生活观, 本质上是逻辑思辨生活观, 是被戴上镣铐的、 根本动力被遮蔽的、 纯粹在意识领域徘徊的辩证生活观。
众所周知, 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现代性生活都是建立在“资本逻辑” 之上的。 不难理解, “资本” 是现代性的一个根本特征。 质言之, 现代性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资本” 贯穿整个社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资本成了一种特殊的“以太”, 它能掩盖其他事物的所有光彩。 正如马克思所说,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 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分化成两大对立阶级, 社会必然发展成为一部分人剥削、压迫、 统治另一部分人。 这也正是“资本” 使然。那么, 社会矛盾必然层出不穷。 在资本建构下的现代性社会生活中, 整个社会的财富越多,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活越成为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前文提及,唐代的隋堤柳吟咏基本都集中在中晚唐时期,安史之乱前,除开元时期的王泠然外,鲜有诗歌涉及相关话题。为何中晚唐诗人对隋堤柳吟咏如此热衷?这就不能不提到通济渠、邗沟运道与唐代交通和中晚唐政治的关系了。与唐代诗歌中诸多的柳意象相比,隋堤柳可以说是直接由运河交通所催生的文学意象。中晚唐时期通济渠、邗沟运道地位的巨大提升及由此带来的运河怀古热潮,与隋堤柳吟咏的勃兴有直接关系。
马克思用“感性的活动” 批判费尔巴哈的“感性”, 实现对费尔巴哈直观生活观的超越。 由以上的论述可知, 费尔巴哈把直观看到的一切当成实在的本质, 把零碎的片段当成历史的整体, 把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当成人的本质的体现, 归结于人的类本质, 把宗教当成人的本质的异化等等观点全部都源于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1]133。不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就无法找到现实的人类历史社会生活的关系动因和经济根源。
资产阶级是不会做出任何牺牲的, 他们只会让资本无限制增加。 原初倡导的“自由、 平等、 博爱” 早就成了幻想, 或者早已被资产阶级学者解释成“自由逐利, 平等竞争”, “维护个人权利自由”等这样的口号。 其实, 这就是号召大多数的中下层人们理性对待资产者的“正当所得”, 资产阶级的理由是他们也会理性对待无产者, 会尊重无产者的贫困, 就像无产者也要尊重资产者“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 一样。 所以。 理性充斥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 黑格尔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迅速发展上升时期, 面对资本主义发展强劲势头, 黑格尔虽然看到了资本社会中的矛盾和不良方面, 但他是不能提出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的, 这是时代的因素, 是历史规律使然。 所以, 黑格尔只能是在唯心主义阵营中构建自己的理论, 用逻辑范畴规定生活, 解释当时社会存在的合理性。
黑格尔的理性生活观意在说明当时的生活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根本上是维护当时生活的实存性。 他不懂得资本主义生活是全面异化的生活, 不懂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活本质上是“非人的”。他的理性生活其实质是政治生活对市民生活中人性的压抑。 他完全是从思辨的思维中出发, 在意识中认为国家和政治生活是理性有序的, 企图让现实的市民生活向理性幻想的国家政治生活靠拢。 黑格尔的理性生活观, 忽视了现实生活, 无法真正解决资本制度下的矛盾综合体。
浮盘与罐壁间隙一般为200mm~500mm的间隙(视储罐容积大小间隙距离有不同),其间采用固定在浮盘上的密封装置实现对油气的密封。密封装置与罐壁紧贴,同时还需自由上下移动不影响浮盘正常起伏运行。密封装置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耐油性以及良好的密封性,坚固耐用,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成本低廉。一般内浮顶储罐仅采用其中的一种密封形式称之单密封形式,如果在单密封形式基础上再增加一套密封装置的称之为复合密封。在储运生产运行中使用较多的密封形式主要以机械密封、弹性填料密封(亦称囊形密封)、舌式密封为主。
由以上论述可知, 黑格尔的生活观有其正确可取的辩证形式, 也有需要完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是立足于人的现实的生产生活改变了黑格尔唯心的立足于概念逻辑的形而上学基地, 继承并发展了黑格尔生活观的辩证形式, 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生活观的辩证地继承和发展。
费尔巴哈把宗教看成人的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 “宗教感情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 具体而言就是人们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交往中,从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出来。 其实就是压迫阶级为被压迫阶级套上的精神枷锁, 愚弄广大人民, 使其甘心受剥削。 而被压迫阶级面对现实的苦难与无助, 又只好进入宗教幻想, 祈求心里安慰。
马克思说: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 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1]15 无疑, 马克思在告诫我们, 是人的现实生活决定了人的意识, 这句话包含着超越黑格尔理性生活观的伟大意义。
黑格尔的“理性生活” 是用概念规定资本主义“异化生活” 的合理性, 是完全从意识出发, 维护资本主义现有生活的秩序, 是让“不合理” 成为“合理”。 概而言之, 黑格尔不是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 不了解现实生活包含有革命性的意义, 他完全从他自己的意识出发, 论证人要相信并接受当时的生活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的。 黑格尔不知道他的这种理性本身就是他所处的生活所规定给予的。这也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理性生活观的批判和颠倒。 即马克思强调现实感性, 超越理性规定, 把黑格尔从意识出发规定现实生活纠正为现实生活决定人的意识。
(二) 对费尔巴哈生活观的扬弃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中说: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 现实、 感性, 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活动, 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133 马克思明确区分了他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及其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即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出发去理解一切对象。 我们知道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使整个德国古典哲学从唯心主义向度转向唯物主义向度。 但是,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仅仅是在自然层面, 只是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 费尔巴哈的“物” 终归是感性的物, 即付诸人的感官知觉, 纯粹用感官直观一切自然界中的具体物质形态。 费尔巴哈只是把人的生活看成是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 他的“物” 是朴素抽象的自然领域的“物质体”。 从根本上讲,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严重局限性来源于其感性的生活观, 他不了解人的实践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意义。
费尔巴哈感性的生活观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把人的生活看成与动物无异的生存, 把人的活动看成是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分离的。 例如, 经过工匠精心加工、 雕刻、 成型、 粉刷的一把椅子, 在费尔巴哈看来这就是自然界中的树木的形变, 椅子还是木头。 他不了解椅子的背后是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不了解木头成为椅子是人与自然的交互关系, 更不了解椅子成为商品出售时背后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在费尔巴哈眼里, 自然界中的物质形态提供给人们物的实在, 变了形的木头终归是木头这一物质体。 费尔巴哈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人的生活也是感性的存在。 社会历史生活无法进入他的视野, 正如马克思认为: “当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 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 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 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 [1]158 在这里,又彰显了费尔巴哈感性生活的“非历史性” 特征。费尔巴哈认为生活就是单个人的生、 老、 病、 死,历史是单个人生命为继的简单相加。 他仅仅把直观看到的个人的生命历程当作属人的生活, 在社会生活没有任何创造性, 更不了解历史就是在人类的创造性活动中生成的。 他把单个人生命的出生、 成长、 死亡这样机械的循环当作历史, 恰恰是“非历史” 的。 因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认为,历史就是在人类的生产创造中形成的, 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并不是费尔巴哈用感性直观看到的、 零碎的、 机械的人的生活的重复。
为了使感测数据在UAV中正确解码,发射功率应满足最小信噪比,对于QPSK调制,其误码率为:则第i个IoT设备的发射功率为(mW):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生活观从根本上讲仍是源于他的直观抽象性认识。 费尔巴哈的“人” 是脱离现实关系的自然人, 是抽象的人。 他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把人的生活归结于“类生活”, 在宗教批判中, 把宗教的产生归因于“人的利己主义” 等等思想。 虽然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甚至导向唯心主义, 但至少费尔巴哈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探讨“人” 的重要性, 注重人学研究, 对于人的解放和反对封建制度、 在自然领域驱逐唯心主义等方面意义重大。
费尔巴哈认为, 动物的本质就在动物自身之内, 人的本质就在于人自身之中。 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体的人, 就是人的最高本质, 人是利己主义的, 一味的追求幸福是人生之意义, 构成了人的全部生活。 他认为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 是人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幸福而压制别人产生出来的。 无疑,费尔巴哈提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把宗教产生归因于人的利己主义是意义重大的, 距离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已经尽在咫尺。 只是费尔巴哈仅仅停留在宗教生活是人的幸福受到压抑的生活, 没有也无法揭露宗教产生的经济根源。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 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的饮食、 代谢、 性行为、 趋利避害、 思考等构成了人的生活。 人的生活复杂于动物的生存, 这就是人高于一切动物的体现。 他把人的行为高于动物看成人区别于动物的原因, 完全是从生物学意义上规定人是万物之根本。 换言之, 费尔巴哈是从自然领域得出“以人为本” 的结论的, 完全把人的生活看成自然过程的一部分。
毫无疑问, 费尔巴哈是公认的“半截子唯物主义”, 他在自然领域内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把唯心主义驱下神坛。 但在社会历史领域, 他又裹足不前, 根源于他不懂历史是革命的、 辩证的。 他从人的感性直观出发, 无法深入探究社会历史形成的原因, 把社会历史当成自然演化中的一部分, 又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淖。
在《德法年鉴》 时期, 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和《论犹太人问题》 两篇著作, 标志着马克思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这两篇著作也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 由批判“自我意识” 转向对“政治与法” 的批判, 颠倒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论述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 阐述了作为革命主体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等等。 这些观点的提出无疑是革命的、 具有实践意义的。
这里的各种症状很可能是蛋白质摄入过多引起的。蛋白质摄入量过高会影响主食的摄取,而使脑细胞新陈代谢发生能源危机,还会经常引起便秘,使宝宝容易上火(内热),引起发烧和厌食。家长在给宝宝高蛋白食物的同时,会逐渐损害宝宝的动脉血管和肾脏功能,轻则造成消化不良、免疫力降低、腹泻、发热,重则造成酸中毒、高渗性脱水、血清尿素和氨升高等不可逆性内脏损伤,尤其是有肾病的宝宝,需要严格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中国自1979年参加首届世界气候大会起,积极关注全球气候治理议题,直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为全球首个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律文件),中国作为《公约》非附件一国家,就此置身于全球气候治理潮流,展开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建制、深化和推广。
具体而言, 黑格尔的辩证生活观把市民生活描绘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并认为市民生活是永恒运动变化的。 无疑, 这本身就是一种辩证观点,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但是黑格尔又把这种正确的辩证运动倒立起来, 给辩证运动的市民生活观套上一个枷锁, 认为正是这个神圣的东西决定了市民生活, 这个神圣的东西就是国家。 黑格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所以, 一切被头足倒置了。 马克思颠倒了黑格尔的“颠倒形式”, 并指出是“市民生活决定国家”, 马克思让“市民社会”这个自身包含辩证运动的“头脑” 重新离地, 改变了黑格尔用“国家” 范畴决定现实辩证运动的理论, 并把辩证运动归还给现实市民生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彻底改变了黑格尔生活观的理论基地。
宗教产生的背后实质是人的实践关系的扭曲,社会关系畸形的产物。 换言之, 宗教是与人们物质实践关系分离的意识产物, 是在历史活动中产生的, 而不是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 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而不是归结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5)船长熟知船况及船员素质,引航员熟知港口情况,所以,船长与引航员的良好沟通和配合,也是防抗特殊天气条件下船舶危机的预控措施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类社会”, 是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 的新世界观。 具体而言, 人类社会是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以及由这个感性活动创造出来的感情世界。 这个感情世界既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理性生活观的超越又是对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生活观的超越。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深入社会历史生活的根本维度。 众所周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那么, 人的存在区别于动物的存在的关键是什么?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当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 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 [1]147 这就说明人的感性活动的创造,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构成整个人类社会的前提和标志。 历史就是人类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当然人类创造历史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 因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现实社会生产中必定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 人的本质就在社会关系中得以形成。 一言以蔽之, 感性的活动——即实践——的观点, 是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根本观点, 是通向共产主义生活观的理论和现实之路。 这是真正意义上实现对费尔巴哈生活观伟大超越的理论基础。 正如孙民教授所言: “因为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 不是从抽象, 脱离人的实践看问题, 而是从人类的实践观点看问题。 ” [2]
三、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当代意义
(一)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 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路径
恩格斯说: “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 ” [3] 毫无疑问, 人类社会历史规律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但恩格斯还曾说: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 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 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 [4]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立足于时代永恒发展的,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人类生活,每个时代生活有每个时代生活的问题。 所以立足于现实生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生长点。 换言之, 生活观是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途径。
历史是人类生活在时间中的展开, 生活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头活水。 人类生活进展到哪一步, 历史唯物主义也会发展到哪一步。 历史唯物主义是和时代一起变化发展的,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历史, 也不能用历史的尺子度量今天, 过去的问题由过去的现实生活所决定, 今天的问题取决于今天的现实生活的实际。 现实生活为我们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现实材料。 与时俱进的历史唯物主义也会为我们指导改造现实生活提供了正确的认识和力量。 所以立足于现实生活, 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 [5] 新时代会出现新问题, 最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我国社会矛盾发生了新变化,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 “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 [5]
“美好生活” 是一个综合性, 系统全面的概念,“美好生活” 内容极其丰富: 既是物质资料丰富而全民共享, 又是精神生活多彩而全民受用; 既是工作舒心而收入逐增, 又是合理休假而闲暇自由; 既是学有所教而资源平等, 又是住有所居而设施齐全; 既是病有所医而不致贫, 又是指社保兜底而预期稳; 既是青山绿水而生态好, 又是鸟语花香自然和; 既是政治清明而民主, 又是经济发展而共富; 即是文化灿烂而争辉, 又是社会稳定而道德高……
美好生活是一个历史性范畴, 不同时代对美好的理解不同。 我们今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建立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成果之上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发展成就非凡, 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们生活各方面的变化, 当惊世界殊, 中国速度让世界惊叹。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 更为我们提供了向往美好生活的物质前提。 不可否认, 过去的发展是有问题的, 我们片面发展经济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 也不得不走先发展的道路。 但诸如生态严重破坏、 环境问题突出等等问题都伴随着发展而来。 所以, 面对四十年来的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问题, 反思现存生活成为一个时代性的任务。 毫无疑问, 现有生活有不美好的地方。 所以, 坚持怎样的生活观, 如何建设接下来的生活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
(二)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对构建“美好生活”的新启发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 众所周知,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去分析问题, 一切问题都是现实生活关系中的问题, 现实生活是问题之母。 脱离问题的来源和境域, 空谈问题, 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就是立足现实生活, 正确分析问题的表现、 特征、本质等等, 才使问题得以解决。 解决时代问题的同时, 同样是使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的理论得以丰富发展。 在新时代中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 对于解决新时代中的新问题、 构建人们“美好生活” 提供有益的启示。
首先,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是全面的生活观,是坚持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社会生活等相统一的理论。 无疑, 自改革开放到新世纪初,我们的发展追求物质经济的高速发展, 社会矛盾时有发生。 当然需要澄清的是, 这并不是否认改革开放追求经济发展的正确性, 更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 改革开放追求经济快速发展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条件所决定的, 不发展,就没有出路。 但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我们一定要冷静审视, 实事求是, 有矛盾有问题不可怕, 只有承认矛盾才能更好的解决矛盾。 分析审视前几十年发展中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指导建设美好生活。
其次,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 物质文明并不是物质充盈富足就能达到的。 所谓文明, 就其根本标准来说, 要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旨归是否得到充分体现。 一言以蔽之, 物质因全人类共享而文明。 整个社会财富再丰富, 如果贫富差距大, 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物质文明。 在物质财富极其丰富的基础上, 达到全民共享才是真正的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是全体人们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 道德操守不断完善。 真正的精神文明是社会和谐, 没有造假欺骗、 没有自私自利、 没有损人利己、 没有见利忘义、 没有贫富悬殊、 没有腐败变质等等。 我们目前进行的“精准扶贫” 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正意义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动体现, 是“马克思主义生活观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在中华大地上展现的新色彩。
最后, 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是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理论观点和始终坚持“为人类求解放” 的价值旨归。 紧扣时代, 把握时代脉搏, 诊断时代病症, 解决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本质要义。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必然要奉行马克思提出的“为人类求解放” 的价值指归, “因为思想不能离开利益,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6],历史唯物主义生活观, 就是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 我们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 紧密让一切科学理论、 科学思想、 实践活动与最广大人民利益相结合, 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懈努力。 实现人民利益不是喊口号, 每一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都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实际并能够的改变现存事物。 ” [7] “改变现存事物” 就是改变当前的人们生活, 因为人民的当前生活是由现实的物质经济、 政治制度、 精神文化、 社会生活等等具体可感的一切事物构成的。 改变现存生活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不断完善美好的生活, 就是在“改变现存生活——构建新生活” 的循环往覆中实现的。 我国的一句古语“不破不立”, 也就是这个意思。 新时代, 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 就是马克思主义坚持为“人类求解放” 的时代化。
在听取汇报后,陈振平表示,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供销集团将协调相关部门对该项目的后续建设继续给予扶持。陈振平同时也对项目建设提出了要求,希望南通中农通过此平台,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打造国内一流的物流园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2] 孙民. 马克思元素及其当代意义[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5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76.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691.
[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争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286.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155.
中图分类号:A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83(2019)11-0005-07
收稿日期:2019-10-29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 18BKS134) “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 李宗省(1990-), 男, 山东郓城人,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 李成林]
标签:马克思论文; 费尔巴哈论文; 黑格尔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现实生活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大连干部学刊》2019年第11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8BKS134)“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与实践研究”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