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碳化物论文_邹赟,马炳辉,徐培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碳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碳化物,纳米,合金钢,合金,强度,水冷,过饱和。

纳米碳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邹赟,马炳辉,徐培全[1](2019)在《纳米碳化物增强钴基复合粉末熔覆层的微观组织及耐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纳米碳化物增强的钴基复合粉末在光纤作用下分别在AISI1045钢和因瓦(Invar)合金表面激光熔覆后熔覆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及耐磨性.利用X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发现在AISI1045钢上熔覆层主要由胞状晶、柱状晶和核壳结构等组成,Invar合金上熔覆层主要由细小枝晶、鱼骨状枝晶以及柱状晶等组成.添加碳化钒(VC)和碳化铬(Cr_3C_2)对组织的均匀性、晶粒的细化程度有积极的影响.与母材对比,所有的涂层耐磨性均有明显提升,并且AISI1045钢熔覆层的耐磨性明显优于Inva合金的熔覆层.涂层的磨损机理主要是磨粒磨损,而母材主要是疲劳磨损和黏着磨损.(本文来源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卜凡征,王玉斌,吴庆美,王学敏,郑连辉[2](2019)在《Ti-Mo微合金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纳米碳化物的析出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透射电镜对Ti-Mo微合金钢热轧后冷却过程中的析出相分布、形貌和尺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轧试验钢的基体组织主要由铁素体和少量贝氏体组成,较高的屈服强度主要得益于铁素体基体上形成的高体积分数的相间沉淀颗粒;这些粒子形成于热轧后的连续冷却过程中,主要是(Ti,Mo) C,尺寸约5~10 nm,对铁素体基体产生明显的沉淀强化作用。铁素体在相变初期由于较快的生长速度导致晶粒内很少形成相间沉淀,这类析出主要形成于相变中后期的铁素体基体内。(本文来源于《金属热处理》期刊2019年01期)

卜凡征,王玉斌,郑连辉,王学敏,吴庆美[3](2018)在《Ti-Mo微合金钢回火过程中纳米碳化物析出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透射电镜对含Ti微合金钢热轧及回火后的析出相分布、形貌和尺寸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合拉伸试验结果研究了回火过程中纳米析出颗粒的变化特征及其对试验钢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00℃回火2 h试验钢的屈服强度达到最大值,这是由于除了热轧后空冷形成的高体积分数相间析出以外,回火过程中又形成了大量的过饱和析出,此时纳米析出相体积分数较其他温度增加约3%~5%,颗粒平均尺寸为5~6 nm,分布最均匀。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和回火时间的延长,2类析出颗粒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粗化,相间析出颗粒尺寸均在8 nm以下,较过饱和析出颗粒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析出强化作用更明显。(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董浩凯,陈浩,张弛,杨志刚[4](2018)在《低合金钢中纳米碳化物相间析出行为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合金钢中的相间析出现象自发现以来,凭借其独特的相变模式及规则分布的析出产物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又凭借其强度贡献高、扩孔性能好等优点而受到了汽车行业的广泛青睐。然而由于对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尚不清楚,从而对相间析出型高强钢的组织调控和性能优化提出了挑战。首先归纳了相间析出的典型形貌特征,描述了析出相的片间距、尺寸随温度的变化趋势;随后重点介绍了已有的解释相间析出现象的各类模型,并指出其存在的局限性,同时提出了在基于溶质拖曳理论的基础上可定量描述铁素体长大与碳化物析出耦合相变动力学的建模设想;最后介绍了相间析出在工业上的应用,展望了其未来在含铁素体相高强钢的强度提升及抗氢脆性能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杜开平,于月光,张淑婷,史记[5](2017)在《微合金钢中纳米碳化物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Ti微合金钢,分别采用直接减薄、萃取复型以及无损电解等方法分析钢中纳米碳化物,并将叁者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直接减薄样品而言,可获得纳米碳化物与基体的取向关系,并分析纳米碳化物的形成过程;而萃取复型和无损电解样品则可较为轻松的观察到直接减薄样品不易观察的微量MC型纳米碳化物(M3C/MC质量分数高达45).同时,由于直接减薄和萃取复型样品仅能观察某一平面的纳米碳化物,而无损电解可获得某一尺寸立方体内的纳米碳化物,故后者检测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此外,无损电解提取纳米碳化物后,结合化学相分析、X射线小角散射等方法可获得纳米碳化物的物相组成和粒度分布特征,检测结果更为全面.(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期刊2017年01期)

陆阳,郭占成,高金涛,赵世强,杜开平[6](2016)在《轧制水冷速度对Ti微合金钢中纳米碳化物及其强化作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析出强化对于Ti微合金钢的强韧化具有重要贡献.针对不同轧制水冷速度下的Ti微合金钢,在明确其显微结构的基础上,采用非水溶液无损电解提取技术获得Ti微合金钢中的纳米碳化物,并根据纳米碳化物的物相组成和粒度分布特征计算出析出强化增量.研究结果表明:Ti微合金钢中存在大量纳米尺寸的M_3C和MC类析出物,但较快的水冷速度抑制了二者的析出行为,使得二者占钢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同时,水冷速度的提高可细化M_3C类析出物粒度,但MC类析出物粒度与水冷速度无明显关系;整体而言,尽管高水冷速度强化了M_3C类析出物强化效果,并相对弱化了MC类析出物强化效果,但仍不可忽视MC类析出物的强化贡献.(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杜开平,于月光,张淑婷,王昭东,傅杰[7](2016)在《超快速冷却条件下Ti微合金钢中纳米碳化物及其强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较高强度的Ti微合金钢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及国防工业的各个领域.针对超快速冷却条件下(轧制冷却速度高达64℃/s)的Ti微合金钢,采用无损电解提取技术获得Ti微合金钢中的纳米碳化物.在此基础上,运用化学相分析、X射线小角散射及透射电镜综合分析纳米碳化物的物理化学特征,并考察其强化作用.结果表明:Ti微合金钢中存在大量纳米尺寸的FexC、TiC析出物,其平均粒度分别为76.06 nm和133.95 nm;同时,超快速冷却条件强化了FexC的析出行为,使得其析出强化增量达到243.8 MPa,而TiC的析出强化增量仅为63.1 MPa;然而,钢中每增加0.01%(质量分数)的TiC析出物(<40 nm)却可大幅贡献强化增量77.1 MPa,远高于Fe_xC析出物(<40 nm)的强化贡献量.因此,强化TiC的析出行为在提高钢屈服强度方面具有重要潜力.(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李小琳,王昭东[8](2015)在《含Nb-Ti低碳微合金钢纳米碳化物析出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膨胀仪、显微硬度计和透射电镜研究了等温温度对Nb-Ti微合金钢组织性能及析出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等温淬火均得到铁素体与马氏体的双相组织,且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铁素体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实验钢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析出形态,分别为相间析出和弥散析出,且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析出形态逐渐从相间析出向弥散析出转变.通过HRTEM确定相间析出碳化物具有Na Cl型晶体结构,晶格常数为0.432 nm,且与铁素体基体满足Baker-Nutting(B-N)关系.铁素体相的维氏硬度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2期)

王振强,刘春明,顾林豪,马长文,杨志刚[9](2015)在《890MPa级纳米碳化物强化铁素体高强钢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Ti-V-Nb-Mo复合微合金化设计、控轧控冷(TMCP)及合理选择卷取温度,开发出抗拉强度为890 MPa级铁素体高强钢。结果表明,经两阶段控轧后冷却到600℃进行模拟卷取,钢板的屈服强度达到877 MPa,抗拉强度达到950 MPa,伸长率为20.0%,显微组织为均匀细小的多边形铁素体+少量晶界渗碳体。强化机理分析表明,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是铁素体高强钢的主要强化方式,其中析出强化增量高达380 MPa。(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卜凡征,王学敏,陈琳,杨善武[10](2015)在《Ti-Nb-Mo微合金钢回火过程中纳米碳化物的析出行为及组织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SEM和TEM等方法对Ti-Nb-Mo微合金钢在两种不同冷却工艺下回火处理后的析出相分布、形貌和粒度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合拉伸实验结果和硬度测试结果研究了回火过程中纳米析出颗粒的变化对试验钢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淬火后试验钢基体组织为板条贝氏体,经650℃回火处理后并未形成纳米析出相,因此导致试验钢强度明显下降;而热轧空冷后试验钢基体组织主要为铁素体,部分铁素体中形成了大量的相间析出颗粒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经650℃回火0.5 h后屈服强度提升明显,回火过程中铁素体基体和位错上形成了大量的纳米碳化物颗粒,这类碳化物的析出量大,尺度分布均匀,颗粒尺寸细小,是试验钢获得高强度最主要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纳米碳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透射电镜对Ti-Mo微合金钢热轧后冷却过程中的析出相分布、形貌和尺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热轧试验钢的基体组织主要由铁素体和少量贝氏体组成,较高的屈服强度主要得益于铁素体基体上形成的高体积分数的相间沉淀颗粒;这些粒子形成于热轧后的连续冷却过程中,主要是(Ti,Mo) C,尺寸约5~10 nm,对铁素体基体产生明显的沉淀强化作用。铁素体在相变初期由于较快的生长速度导致晶粒内很少形成相间沉淀,这类析出主要形成于相变中后期的铁素体基体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碳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邹赟,马炳辉,徐培全.纳米碳化物增强钴基复合粉末熔覆层的微观组织及耐磨性[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9

[2].卜凡征,王玉斌,吴庆美,王学敏,郑连辉.Ti-Mo微合金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纳米碳化物的析出行为[J].金属热处理.2019

[3].卜凡征,王玉斌,郑连辉,王学敏,吴庆美.Ti-Mo微合金钢回火过程中纳米碳化物析出行为[J].钢铁研究学报.2018

[4].董浩凯,陈浩,张弛,杨志刚.低合金钢中纳米碳化物相间析出行为的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18

[5].杜开平,于月光,张淑婷,史记.微合金钢中纳米碳化物分析方法[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7

[6].陆阳,郭占成,高金涛,赵世强,杜开平.轧制水冷速度对Ti微合金钢中纳米碳化物及其强化作用的影响[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6

[7].杜开平,于月光,张淑婷,王昭东,傅杰.超快速冷却条件下Ti微合金钢中纳米碳化物及其强化作用[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6

[8].李小琳,王昭东.含Nb-Ti低碳微合金钢纳米碳化物析出行为[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9].王振强,刘春明,顾林豪,马长文,杨志刚.890MPa级纳米碳化物强化铁素体高强钢的研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5

[10].卜凡征,王学敏,陈琳,杨善武.Ti-Nb-Mo微合金钢回火过程中纳米碳化物的析出行为及组织演变[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金属锰/碳化锰/碳纳米管-1粉末电极在...钢在973K预变形(ε=1.2)后水冷...中箭头C所指铁素体区域内球状碳化物...纳米碳化物合成过程图示样品C3Mo6腐蚀后细丝纳米碳化物结...片状纳米碳化物的能谱图

标签:;  ;  ;  ;  ;  ;  ;  

纳米碳化物论文_邹赟,马炳辉,徐培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