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杯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道,纺纱,毛纱,纺纱机,棉纤维,模型,旁路。
转杯纺论文文献综述
[1](2019)在《立达集团:新型转杯纺系统及其转杯纺新机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短纤维纺纱系统供应商立达集团近期推出新型转杯纺短流程系统。该系统由C 80型梳棉机、自调匀整并条模块(RSB-Module 50)和R 70型(或R 37型)转杯纺纱机组成。相比以往系统,新系统的性能更优越,采用其制得的纱线质量更高。R 70型转杯纺纱机(后简称R70)为全自动转杯纺纱机,集成了先进的纺纱和接头技术,与C 80型梳棉机和自调匀整并条模块RSB-Module 50配套使用,(本文来源于《国际纺织导报》期刊2019年07期)
邓茜茜,杨瑞华,徐亚亚,高卫东[2](2019)在《转杯纺混色棉纱的纤维混合均匀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纤维混合方式对转杯纺混色棉纱中纤维混合程度的影响,通过不同混合方式(一并条子混合、叁并条子混合和粗纱混合)所得的二组分转杯纺混色棉纱和叁组分转杯纺混色棉纱的纱线横截面切片样本对转杯纺混色棉纱线中不同颜色棉纤维的径向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引用汉密尔顿转移指数方法表征混色纱中各色棉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研究纤维混合方式对转杯纺纱线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一并棉条混合、叁并棉条混合,还是粗纱混合,混色棉纱中不同颜色纤维分布均匀,纤维根数比例与设计比例相符合;混合方式对转杯纺纱线的径向均匀度没有明显影响,叁通道转杯纺纱机可实现对纤维良好的混合效果。(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惠林涛[3](2019)在《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转杯纺发展迅速,全球总的转杯纺设备平稳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转杯纱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转杯纱线新品种的开发迫在眉睫。传统转杯纺技术因分梳辊对纤维原料的通用性不强导致纺制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时会遇到种种困难,这严重制约着转杯纺的发展。为突破传统转杯纺技术的瓶颈,国内外有关学者曾进行过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的探索。本文在前人有关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双分梳转杯纺理论,丰富转杯纱产品种类。分别在改进后的双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和传统单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上进行多种混纺纱的纺纱实验,综合评估单、双分梳转杯纱的各项性能,验证双分梳转杯纺的技术优势。通过研究分梳辊与纱线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混纺比例和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为开发转杯纱线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双分梳转杯纺原理机进行设备改进,通过增加喂给罗拉轴和分梳辊传动龙带实现喂给、分梳的独立控制。分别在单、双分梳转杯纺单头试验机上纺制不同线密度、不同混纺比例的叁种混纺纱,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决策的方法对纱线的各项性能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有效提高混纺纱质量。同时,在分梳辊规格和转速不变的情况下,纤维条的喂给位置对纱线质量无显着性影响。其次,对作为转杯纺关键器材之一的分梳辊进行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探究分梳辊规格和转速对纱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转杯纺中有关分梳辊的研究理论仍然适用于双分梳转杯纺。根据纤维种类及性能,选择合适的分梳辊规格和转速,有利于提高纱线质量。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35tex涤/棉65/35转杯混纺纱较优的工艺组合,即:左分梳辊规格OK37,右分梳辊规格OK40,左分梳辊转速7000r/min,右分梳辊转速7000r/min。第叁,研究混纺比例和喂给方式对纤维混合效果的影响。以涤/棉混纺纱为例,通过汉密尔顿指数和纤维环不同部分各类纤维所占比例来进行混合效果的表征。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纱的外观结构与传统转杯纱类似,且不同混纺比例的涤/棉混纺纱外观结构无明显差异。纤维的内外转移程度与混纺比例有关,纤维所占比例越小,优先向内转移。同时,喂给方式对纤维的混合有影响。与传统转杯纺技术相比,双分梳转杯纺技术中纤维在转杯内的混合存在不均匀。最后,基于上文的研究进行纱线新品种的开发。双分梳转杯纺所纺涤/粘混色纱线的外观纵向呈现两种颜色相间、无序排列的状态,该外观效果与传统转杯纺所纺涤/粘混色纱线有明显差异。同时,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开发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叁组分纱线。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37tex涤纶/棉/粘胶34/33/33的纺纱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纺纱工艺参数:转杯转速53787r/min,分梳辊转速6769r/min,设计捻系数416。在叁组分纱线开发的基础上,进行涤纶/锦纶/棉/粘胶25/25/25/25四组分纱线的试纺。纱线开发结果表明: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线和各类混色纱线的开发。(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9-05-01)
杨瑞华,徐亚亚,邓茜茜,韩晨晨,薛元[4](2019)在《叁通道转杯纺混色毛机织物混配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提出了利用叁通道转杯纺纱技术生产纯羊毛混色纱,研究其对应的混色机织物的显色规律。利用红、黄、蓝叁种颜色的纯羊毛粗纱纺制不同混色比例、相同纱线线密度的混色纱,并织成机织物。分别利用最小二乘法及相对值法建立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关于叁通道转杯混色毛机织物的混色模型,并对其进行模型验证,计算样本色差及混色纤维比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建立的混色模型,预测样本的平均色差均小于1,混色纤维的平均比例误差分别为1.77%、2.38%;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叁通道转杯混色毛机织物的混色模型的预测样本色差及平均比例误差均比相对值法的小,预测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丝绸》期刊2019年04期)
逄邵伟,官江明,邢明杰,孙志豪,陶继昊[5](2019)在《腈纶/粘胶纤维转杯纺与环锭纺混纺纱线性能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腈纶和粘胶纤维的性能,采用转杯纺和环锭纺开发21.1 tex(28s)腈纶/粘胶纤维70/30混纺纱。分析对比两种纱线的性能指标,测试结果表明:转杯纺纱线的强度稍低于环锭纺,而条干和毛羽方面优于环锭纺纱线。(本文来源于《上海纺织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杨瑞华,徐亚亚,韩瑞叶,薛元,高卫东[6](2019)在《多通道转杯纺混色纱的Friele配色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多通道转杯纺的混色效果,利用Friele理论建立转杯多元基色混色纱的配色模型。将红、黄、蓝3种颜色纤维条纺制二组分和叁组分样本,计算关于转杯混色纱的Friele理论模型参数,分别得到二组分和叁组分的模型参数,并将其与其他研究者计算的模型参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二组分还是叁组分样本,通过实验计算得到的4种模型参数均比其他研究者推荐的模型参数对多通道多元基色转杯混色纱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有所提高;其中与赋值法计算的模型参数相比,与波长相关的模型参数预测二组分和叁组分的样本色差均值分别减少了0.42和0.48,容差范围为1时,样本合格率分别提高了33%和50%,在各波长下计算得到的模型参数能更好地预测多通道转杯纺多元基色混色纱的颜色。(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林惠婷,高备,张玉泽,史倩倩,汪军[7](2019)在《转杯纺旁路通道设计对成纱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小或消除在输纤通道入口处产生的气流漩涡以降低其对纤维形态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在输纤通道长轴一侧设置旁路通道向输纤通道补气,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设置有旁路通道的气流场分布,结合纺纱试验和纤维形态测试,研究该旁路通道对改善气流场分布及转杯成纱性能的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旁路通道进行补气可消除输纤通道入口处的气流漩涡,提高纤维剥取区的气流速度,从而提高纤维剥离牵伸倍数;设置有旁路通道的转杯纺纱器对提高成纱断裂强度具有良好的作用,对降低凝聚槽中弯钩纤维的数量有一定的效果,说明消除气流漩涡和提高纤维剥离牵伸倍数有助于纤维形态的改善,从而提高成纱断裂强度。(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史倩倩,高备,林惠婷,张玉泽,汪军[8](2019)在《传统型与双喂给转杯纺纺纱器及其成纱性能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型转杯纺因单分梳技术的限制只能纯纺或者混纺性能相近的纤维原料却难以生产纤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纺纱的问题,以及基于近年来双喂给双分梳新型转杯纺技术的研究,介绍了传统型转杯纺的成纱机制以及双喂给转杯纺技术的特点,并对比分析了传统型转杯纺纺纱器和双喂给转杯纺纺纱器的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和样纱试纺实验,分析比较了传统型转杯纺和双喂给转杯纺转杯内部流场分布特征,包括转杯内涡流、气流速度以及压强分布,同时也进一步对比分析了2种转杯纺成纱系统所纺纱线的成纱结构及其成纱性能,验证了双喂给转杯纺纺纱技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纺织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杨瑞华,徐亚亚,邓茜茜,薛元,韩晨晨[9](2019)在《自循环多片段转杯纺混色纯毛纱生产方法及其面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多色纯毛纱混色配比和线密度的在线调控方法,在叁通道转杯纺纱机上实现在PLC控制系统驱动下各给棉罗拉速度按照纺纱工艺要求实时变动,通过控制3类纤维条的喂给速度,实现自循环多片段转杯纺混色纯毛纱的生产,优化了纺纱工艺,纺制出不同颜色的多片段渐变色毛纱、段彩毛纱和彩节毛纱,并对纱线性能及其针织面料风格特征进行分析。单根纱线上色彩的自由转换,为通过毛衫整体图案与织物组织结构的互映设计,实现毛衫的一体化快速设计与生产提供了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毛纺科技》期刊2019年01期)
李季晗,梁鑫花,张婵,张怡,赵玉春[10](2018)在《多通道转杯纺双色渐变纱及其面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叁通道转杯纺成纱方法用叁组分异步喂入,通过分梳辊的梳理、混合和牵伸,在转杯中的离心力作用下再次混合并凝聚成须条,经加捻后成纱,由引纱罗拉导出形成纱线。将蓝白2色羊绒粗纱喂入HPX-03-3B数码纱线机后可以得到细纱,通过反复试验得到了混纺纱线最优方案,使得纱线双色渐变过程清晰。再使用HC2K系列染色试验编织机将蓝白渐变纱线织成样品布,织得的布样手感柔软。选用色纺纱工艺,较普通坯布染色污染少。(本文来源于《纺织科技进展》期刊2018年09期)
转杯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纤维混合方式对转杯纺混色棉纱中纤维混合程度的影响,通过不同混合方式(一并条子混合、叁并条子混合和粗纱混合)所得的二组分转杯纺混色棉纱和叁组分转杯纺混色棉纱的纱线横截面切片样本对转杯纺混色棉纱线中不同颜色棉纤维的径向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引用汉密尔顿转移指数方法表征混色纱中各色棉纤维径向分布的均匀程度,研究纤维混合方式对转杯纺纱线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采用一并棉条混合、叁并棉条混合,还是粗纱混合,混色棉纱中不同颜色纤维分布均匀,纤维根数比例与设计比例相符合;混合方式对转杯纺纱线的径向均匀度没有明显影响,叁通道转杯纺纱机可实现对纤维良好的混合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杯纺论文参考文献
[1]..立达集团:新型转杯纺系统及其转杯纺新机型[J].国际纺织导报.2019
[2].邓茜茜,杨瑞华,徐亚亚,高卫东.转杯纺混色棉纱的纤维混合均匀度[J].纺织学报.2019
[3].惠林涛.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D].东华大学.2019
[4].杨瑞华,徐亚亚,邓茜茜,韩晨晨,薛元.叁通道转杯纺混色毛机织物混配色研究[J].丝绸.2019
[5].逄邵伟,官江明,邢明杰,孙志豪,陶继昊.腈纶/粘胶纤维转杯纺与环锭纺混纺纱线性能比较[J].上海纺织科技.2019
[6].杨瑞华,徐亚亚,韩瑞叶,薛元,高卫东.多通道转杯纺混色纱的Friele配色模型[J].纺织学报.2019
[7].林惠婷,高备,张玉泽,史倩倩,汪军.转杯纺旁路通道设计对成纱质量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9
[8].史倩倩,高备,林惠婷,张玉泽,汪军.传统型与双喂给转杯纺纺纱器及其成纱性能对比[J].纺织学报.2019
[9].杨瑞华,徐亚亚,邓茜茜,薛元,韩晨晨.自循环多片段转杯纺混色纯毛纱生产方法及其面料特征[J].毛纺科技.2019
[10].李季晗,梁鑫花,张婵,张怡,赵玉春.多通道转杯纺双色渐变纱及其面料特征[J].纺织科技进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