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蓝移氢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氢键,拓扑,分子,密度,电子,共轭,轨道。
蓝移氢键论文文献综述
倪杰,黎安勇[1](2013)在《HCHO与HNO二聚体、叁聚体蓝移氢键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量子化学从头算(MP2)的方法,在6-311++G(d,p),6-311++G(2df,2p),6-311++G(3df,3pd),aug-cc-pVDZ,aug-cc-pVTZ 5种基组下对HCHO与HNO二聚体、叁聚体中蓝移氢键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这4种复合物中,都有C(N)—H…O蓝移氢键形成,并且C(N)—H键收缩且相关震动频率蓝移超过87 cm-1.电子密度拓扑分析表明:所有复合物存在环键点,是正常氢键.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明:3个主要原因导致这些蓝移氢键的形成:①分子间超共轭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②分子内超共轭作用的减小导致σ*(C—H)和σ*(N—H)占据的减小;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杂化.(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11期)
孔祥蕾[2](2012)在《模式耦合对反常氢键系统中振动频率蓝移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常氢键所引起的NH/CH键的键长缩短被普遍地认为必然会引起其振动频率的蓝移.本文的计算结果显示非谐性效应可能会使相应的蓝移大幅度减小.其中模式耦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例子中,这种强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一些基于谐振子模型计算所预言的气相中的蓝移频率实际上发生红移.尽管这些计算结果有待于通过相应体系中的气相红外(IR)光谱来进行确认,一些已报道的基质隔离红外光谱的实验结果已显示出对这些计算结果的支持.(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史海材,周喜斌,薛中华,陈晶,何勇[3](2011)在《不同取代基的苯苯二聚体的蓝移氢键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键在生物、化学、材料及生命科学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人们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今年来实验和理论上对π型氢键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研究苯-Y(Y=苯、蒽、卵苯)二聚体时,Hobza等认为这些复合体的蓝移是交换互斥能和伦敦分散能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更深入的探寻π型蓝移氢键的作用本质,本文系列的研究了C_6H_5R(R=NO_2,F,H,OH,(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8-05)
徐利芳,黎安勇,罗洪娟,纪宏波[4](2009)在《NH_3BH_3的双接触蓝移双氢键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研究了NH3BH3与含大的分子内超共轭的质子给体CHF3,H2CO,HCOOH,HCOCl和HNO形成的双接触弯曲双氢键B—H2…H—X(X=C,N)的分子结构、电子密度拓扑性质与频率位移特征.计算结果表明,在所有体系中,由于双氢键的形成,B—H键拉长且伸缩振动频率红移,而X—H键长减小且伸缩频率蓝移.弯曲的双接触构型导致分子间超共轭减小、X—H键的大的正重极化与正重杂化以及分子内超共轭减小叁个因素导致了X—H键蓝移;B—H键红移的主要原因是B—H键的负的重极化与负的重杂化.(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9年09期)
杨颙,张为俊[5](2009)在《乙醛二聚体内蓝移型氢键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理论方法研究了乙醛二聚体内的氢键.在MP2/6-31+G(d),B3LYP/6-31+G(d),B3LYP/6-311++G(d,p)和B3LYP/6-311++G(3df,2p)水平上,利用常规方法和均衡校正方法对3种稳定的乙醛二聚体进行了几何优化和振动频率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二聚体A和C中乙醛中C—H键强烈收缩,存在显着的C—H…O蓝移型氢键.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明,电子供体轨道和电子受体轨道之间相互作用的稳定化能、分子内电子密度重排、轨道再杂化和结构重组是决定氢键红移和蓝移的主要因素.其中,轨道间稳定化能属于键伸长效应,分子内电子密度重排、轨道再杂化和电子受体内部结构重组属于键收缩效应.在二聚体A和C中,由于键收缩效应处于优势地位导致C—H…O蓝移氢键存在.(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09年07期)
倪杰,黎安勇,闫秀花[6](2009)在《HNO(HNS)与分子簇(HF)_(1≤n≤3)形成蓝移氢键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研究了HNO(HNS)与(HF)1≤n≤3形成的蓝移氢键.计算结果表明:在HNO体系中,氢键NH…F的形成导致NH键收缩与伸缩振动频率蓝移,且随着n增大而增大;在HNS体系中,NH键是微小蓝移的,但键长增大,n相同时,NH键蓝移比HNO体系的小很多.电子密度拓扑(AIM)分析阐明了这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氢键性质.自然键轨道(NBO)分析表明,在HNO体系中,重极化和重杂化以及分子内超共轭大幅度减小导致了NH键的蓝移;而HNS体系中NH键蓝移很小主要是由于n(S)的超共轭给予能力比n(O)小,因而对σ*(NH)电子密度的调节能力小的缘故.(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倪杰,黎安勇,闫秀花[7](2008)在《HNO与(HF)_(1≤n≤3)分子间的蓝移与红移氢键》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研究了HNO与分子簇(HF)1≤n≤3形成的蓝移与红移氢键.在这些体系中,F…H—N都是蓝移氢键,重极化与重杂化和分子内超共轭导致了氢键的蓝移;所有的X…H—F(X=O,N,F)氢键都是红移的,分子间超共轭导致了氢键的红移.在多分子体系形成的氢键链中,分子间超共轭作用呈现规律性递变,它导致了氢键强度与频率位移的规律性变化,电子密度拓扑分析结果反映和支持了这种规律性变化.(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黎安勇[8](2008)在《双接触弯曲蓝移氢键CH_2…Y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在MP2/6-311++G(d,p)与MP2/6-311++G(2df,2p)两个理论级别上研究了双接触弯曲氢键Y…H2CZ(Z=O,S,Se)和Y…H2CZ2(Z=F,Cl,Br)(Y=Cl-,Br-).计算表明,在这些复合物中都存在两个等价的Y…H—C蓝移氢键;相互作用能和蓝移都比较大,每个Y…H—C氢键的能量为15~27kJ/mol,CH键长变化为-0.1~-0.5pm,CH伸缩振动频率位移为30~80cm-1.自然键轨道分析表明,3个因素导致了这些蓝移氢键的形成:(1)存在较大的重杂化;(2)弯曲的氢键构型使得分子间直接超共轭相互作用比较小,而存在相当的分子间间接超共轭相互作用;(3)质子给体的分子内超共轭相互作用较大地减小.电子密度拓扑性质的研究表明,在这些氢键复合物中都存在3个分子间临界点:在接受体原子Y与每个H原子之间存在一个键临界点,也存在相应的键径和原子间界面;在YHCH四边形内部存在一个环临界点.因此这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可以严格地看作氢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B辑:化学)》期刊2008年07期)
纪爱萍[9](2008)在《蓝移氢键起因的理论计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氢键在化学和生物科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重点。蓝移氢键的发现,更是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近十年来,许多理论化学工作者对蓝移氢键的本质进行了报道。蓝移氢键与正常的红移氢键有着不同的红外光谱性质,它的主要特征是电子供体X-H键收缩,伸缩振动频率增大,发生蓝移。目前,对蓝移氢键的起因主要有两种流行的理论解释,一是Hobza提出的电子密度重新排布,另一种是Weinhold提出的轨道重新杂化解释。值得注意的是前面所研究的蓝移氢键主要集中在直接参与氢键形成的X-H键中,但有些实验发现在不参与氢键形成的一些键中也存在蓝移。能否用Hobza及Weinhold的理论来解释不参与氢键形成的一些键的蓝移呢?最近Hobbza小组对HCOOH···HF和HCOO-···HF/H2O/NH3/CH4复合物中的C-H的蓝移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从电子供体到电子受体的电子密度转移会导致电子供体内电子密度的重新排布,产生一个新的电子结构,从而使得不参与氢键的C-H键蓝移。为了进一步研究不直接参与氢键形成的C-H键蓝移的起因,我们对甲酰胺和HF等小分子形成的氢键复合物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NH2CHO···HF/H2O/ H2S/NH3复合物中不参与氢键的C-H和C-N键,不管他们的位移是红移还是蓝移,其主要原因是电子密度重新排布和轨道重新杂化两种作用共同作用导致的。(2)同样在甲酰胺和甲醇形成的复合物中,再次证明不参与氢键的键的红移和蓝移是由电子密度重新排布和轨道重新杂化两种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3)对formic acid—HF/H2O/NH3和formate anion—HF/H2O/NH3/CH4复合物中的C-H键,不管其位移是红移还是蓝移,同样是由电子密度重新排布和轨道重新杂化两种作用共同引起的,对formic acid―H2O(1)复合物中不参与氢键的C-H键的红移,仅用电子密度重新排布是不能解释的。在氢键复合物中,由于质子受体和质子供体间发生电荷转移,从而会导致一个新的电子结构的产生并且引起单体几何结构的变化。Hobza的电子密度重新排布理论和Weinhold的轨道重新杂化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氢键复合物中一些蓝移氢键的起因,而且还可以解释不直接参与氢键形成的一些键的红移和蓝移的起因。(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4-13)
闫秀花,黎安勇,王素纹,苗树青[10](2008)在《双接触蓝移氢键PH_2…Y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在MP2/6-311++G(d,p),MP2/6-311++G(2df,2p),MP2/6-311++G(3df,3pd)和QCISD/6-311++G(d,p)水平上,研究了H2PF和H2POH作为质子给体与N2,HF,HCl与Cl-作为质子接受体的分子间双接触弯曲氢键PH2…Y.计算结果表明:6种复合物中都存在2个P—H…Y(Y=N,F,Cl,Cl-)氢键,P—H键收缩,伸缩振动频率增大,形成蓝移氢键.NBO分析表明,在这些复合物中,弯曲氢键的特殊结构使得分子间超共轭减小到可以忽略;质子接受体的电子密度没有转移到σ*(P—H)上,而是转移到了σ*(P—Z)(Z=F,O)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杂化.Alabugin的超共轭与重杂化理论与Hobza的理论都能成功地解释这些蓝移氢键的形成.(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蓝移氢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反常氢键所引起的NH/CH键的键长缩短被普遍地认为必然会引起其振动频率的蓝移.本文的计算结果显示非谐性效应可能会使相应的蓝移大幅度减小.其中模式耦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例子中,这种强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一些基于谐振子模型计算所预言的气相中的蓝移频率实际上发生红移.尽管这些计算结果有待于通过相应体系中的气相红外(IR)光谱来进行确认,一些已报道的基质隔离红外光谱的实验结果已显示出对这些计算结果的支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蓝移氢键论文参考文献
[1].倪杰,黎安勇.HCHO与HNO二聚体、叁聚体蓝移氢键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2].孔祥蕾.模式耦合对反常氢键系统中振动频率蓝移的影响(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2
[3].史海材,周喜斌,薛中华,陈晶,何勇.不同取代基的苯苯二聚体的蓝移氢键的理论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4].徐利芳,黎安勇,罗洪娟,纪宏波.NH_3BH_3的双接触蓝移双氢键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
[5].杨颙,张为俊.乙醛二聚体内蓝移型氢键的理论研究[J].化学学报.2009
[6].倪杰,黎安勇,闫秀花.HNO(HNS)与分子簇(HF)_(1≤n≤3)形成蓝移氢键的理论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倪杰,黎安勇,闫秀花.HNO与(HF)_(1≤n≤3)分子间的蓝移与红移氢键[J].物理化学学报.2008
[8].黎安勇.双接触弯曲蓝移氢键CH_2…Y的理论研究[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8
[9].纪爱萍.蓝移氢键起因的理论计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10].闫秀花,黎安勇,王素纹,苗树青.双接触蓝移氢键PH_2…Y的理论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