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光组件及处理盒论文和设计-戴曙春

全文摘要

一种感光组件及处理盒,属于电子成像技术领域,感光组件包括壳体、引导件以及聚光件,引导件设置于壳体,用于引导光源的光线照射至感光单元以消除感光单元的电荷,聚光件设置于壳体且对应引导件的光线入射部位,用于使光线集中后再照射至引导件。处理盒包括上述的感光组件。本感光组件及处理盒能够使感光单元的表面受到的光照均匀,从而提高成像品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引导件以及聚光件,所述引导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用于引导光源的光线照射至感光单元以消除所述感光单元的电荷,所述聚光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且对应所述引导件的光线入射部位,用于使所述光线集中后再照射至所述引导件。

设计方案

1.一种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引导件以及聚光件,所述引导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用于引导光源的光线照射至感光单元以消除所述感光单元的电荷,所述聚光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且对应所述引导件的光线入射部位,用于使所述光线集中后再照射至所述引导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件为准直透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准直透镜为单面凹透镜或者双面凹透镜。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包括为透明柱体的消电单元,所述消电单元的一端形成所述光线入射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包括弧形片状的反光件,所述反光件的一端形成所述光线入射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件与所述感光单元的轴线之间具有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包括为透明柱体的消电单元和弧形片状的反光件,所述消电单元的一端形成所述光线入射部位,所述反光件覆盖所述消电单元背离所述感光单元的一侧。

8.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光组件。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成像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感光组件及处理盒。

背景技术

电子成像装置的处理盒一般包括感光组件和与感光组件转动配合的显影组件,感光组件包含充电单元、感光单元及消电单元,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处理盒单独设置感光单元或将感光单元和显影组件连接,但是在处理盒正常工作的过程中,消电单元和充电单元均作用在感光单元上。充电单元给感光单元的表面充电,感光单元经过显影组件时会吸附显影剂实现“上粉”,然后再将感光单元表面上的显影剂直接压覆至纸张上或将显影剂压覆到转印带上再通过转印带传输到纸张上使其完成图像显影。在图像显影之后且充电单元重新充电之前,电子成像装置的光源发出光线至消电单元,通过消电单元的引导将光线照射至感光单元的表面上使其表面的残余电荷消除。

但是,现有的处理盒存在由于感光单元的表面受到的光照不均匀而导致成像品质异常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感光组件及处理盒,其能够使感光单元的表面受到的光照均匀,从而提高成像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感光组件,其包括壳体、引导件以及聚光件,引导件设置于壳体,用于引导光源的光线照射至感光单元以消除感光单元的电荷,聚光件设置于壳体且对应引导件的光线入射部位,用于使光线集中后再照射至引导件。

可选地,聚光件为准直透镜。

可选地,准直透镜为单面凹透镜或者双面凹透镜。

可选地,引导件包括为透明柱体的消电单元,消电单元的一端形成光线入射部位。

可选地,引导件包括弧形片状的反光件,反光件的一端形成光线入射部位。

可选地,反光件与感光单元的轴线之间具有夹角。

可选地,引导件包括为透明柱体的消电单元和弧形片状的反光件,消电单元的一端形成光线入射部位,反光件覆盖消电单元背离感光单元的一侧。

一种处理盒,其包括上述的感光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感光组件包括壳体、引导件以及聚光件,引导件设置于壳体,用于引导光源的光线照射至感光单元以消除感光单元的电荷,聚光件设置于壳体且对应引导件的光线入射部位,用于使光线集中后再照射至引导件。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光源的光束角,避免光线因发散角过大而导致光损耗,使得光线能够照射至引导件后再反射至感光单元,而不会直接照射至感光单元,从而使得感光单元的表面受到的光照均匀,以提高成像品质,弥补现有的感光组件的缺陷。

本处理盒包括上述的感光组件,具有成像品质高的特点,弥补了现有的处理盒的缺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处理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处理盒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透光元件和第二透光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提供的处理盒在显影单元和感光单元接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一提供的处理盒在显影单元和感光单元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实施例一提供的处理盒本体和感光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5b为其它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本体和感光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提供的处理盒本体和感光组件另一视角的配合示意图;

图7a为实施例一提供的光源发出的发散光的示意图;

图7b为现有技术中的光源与处理盒的配合示意图;

图8a为实施例一提供的聚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b为实施例一提供的聚光件的安装和效果示意图;

图9a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反光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b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反光件的安装和效果示意图;

图9c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反光件的另一视角的安装示意图;

图9d为实施例二提供的反光件的另一种形式的安装和效果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三提供的反光件的安装和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部”、“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盒,其包括处理盒本体b和与处理盒本体b转动配合的感光组件a。

其中,处理盒本体b包括显影仓b100、分别设置于显影仓b100两侧的侧板b1、b2以及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第一驱动头900啮合并接收旋转驱动力的动力接收部210。动力接收部210通过内置的齿轮将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本体b中并驱动显影单元30和\/或搅拌单元转动,动力接收部210位于一侧的侧板b2上并向外凸出。显影仓b100后部设有一从外连通显影仓b100内部的显影剂容纳腔b150的通口b155,以及一可以滑动地进行覆盖密封和开启该通口b155的密封滑动件b155a。

请参照图2,显影仓b1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透光元件b30和第二透光元件b40,第一透光元件b30设在显影仓b100壳体的上表面,第二透光元件b40设在显影仓b100壳体的底表面。第一透光元件b30和第二透光元件b40从侧板b2的侧面处向外露出。

请参照图2a,电子成像装置内还设有两组光检测件,电子成像装置对处理盒本体b的检测识别过程如下:

第一组光检过程:第一发光元件LS101(如发光二级管(LED)的发光部)发射出检测光至第一透光元件b30,检测光通过第一透光元件b30内的反射面将光进行2次反射后向外发出并由第一受光元件LS102接收检测光;完成电子成像装置中的一组光检测。

第二组光检过程:第二发光元件LS201发射出检测光至第二透光元件b40,检测光通过第二透光元件b40内的反射面将光进行2次反射后向外发出并由第二受光元件LS202接收检测光;完成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另一组光检测。

第三组光检过程:第一发光元件LS101发射出检测光至第一透光元件b30,检测光通过第一透光元件b30内的反射面将光反射并经过显影剂容纳腔b150中,再由第二透光元件b40接收反射至第二受光元件LS202上,通过第二受光元件LS202接受到检测光的光强度和时长判断显影剂的剩余容量。完成上述的过程后,电子成像装置即可判断出处理盒本体b是否正确安装和是否仍剩余有显影剂。

感光组件a包括壳体和设置于壳体的感光单元10和引导件,引导件用于引导光源L10的光线照射至感光单元10以消除感光单元10的电荷。

详细地,感光组件a的壳体两端上设有分别与处理盒本体b的侧板b1、b2上沿轴向外伸的连接臂b3a连接配合的连接孔a3a,与处理盒本体b的动力接收部210同一端的壳体上还设有一驱动件a110,驱动件a110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第二驱动头900a啮合接收旋转的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至感光单元10使其转动。处理盒本体b可绕连接孔a3a\/连接臂b3a上的旋转点相对于感光组件a产生一定的转动,电子成像装置中还设有一勾状的拉动件F300。在处理盒本体b与感光组件a配合进行显影作业时,拉动件F300不产生作用,此时显影单元30与感光单元10接触进行显影剂的传送(见图3)。而在显影作业完成或不进行显影作业时,拉动件F300拉动处理盒本体b底部的勾状的盒体作用件b4使处理盒本体b绕旋转点相对于感光组件a转动,此时显影单元30与感光单元10分离(见图4)。

请参照图1、图5a及图6,在感光单元10将从显影单元30粘覆的显影剂压印在纸张P上进行生成显影图像后,在被充电单元20重新进行充电之前,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一侧的光源L10发出光线至引导件中,通过引导件的引导将光线照射至感光单元10的表面上使其表面的残余电荷消除,在充电单元20再次对感光单元10的表面进行充电时,残余在感光单元10的显影剂即可经过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激光照射后继续留在感光单元10的表面,而没被激光照射的区域的残余显影剂则重新被排斥到或吸引回显影单元30上重新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打印的次数增加,经过充电的感光单元10上会存在一些显影过程中残留的杂质(如纸屑、显影剂添加剂等),这些杂质在感光单元10表面上经过充电单元20时会粘覆至充电单元20上从而使充电单元20表面受到污染容易导致充电不良。因此,本实施例中,围绕充电单元20,在感光组件a内还设有一清洁单元23,清洁单元23为长条状的毛刷,毛刷下设有磁性片。清洁单元23的毛刷对粘覆在充电单元20表面的杂质进行刷除,由于杂质中还含有少量未能回到显影单元30上的显影剂,因此可通过毛刷下的磁性片进行磁性吸附。清洁单元23后端有提供弹性力的弹性件使其可一直与充电单元20保持接触。清洁单元23与充电单元20的下方还设有一片体22,可进一步避免不能被清洁单元23清洁的杂质掉落至显影单元30上影响显影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照图5b,其它实施例中,清洁单元23a也可以是转动的辊状体,其中心为带有磁性的轴(磁芯)构成,轴的圆周表面覆盖毛刷。清洁单元23的两端由弹性件(未出示)支撑其旋转。这样在充电单元20转动时即可带动清洁单元23一并旋转,使对充电单元20表面清洁时更加均匀且对杂质的收容因辊状的结构也更加均匀分布。

请参照图7a和7b,现有技术中,电子成像装置的光源L10所发出的光线为发散光,通常为发光二极管(LED),其光线呈一定的角度向外发散,距离光源越近的光线越强,而距离光源越远的光线越弱,光源L10发出的光线因呈发散状使部分光线没有照射至消电单元11中而直接照射至感光单元10一端的部分表面上,进而使感光单元10的部分表面受到的光照不均匀而导致品质异常。

为了改善上述问题,请参照图8a和8b,本实施例提供的感光组件a还包括聚光件,聚光件设置于壳体且对应引导件的光线入射部位,用于使光线集中后再照射至引导件。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光源的光束角,避免光线因发散角过大而导致光损耗,使得光线能够照射至引导件后再反射至感光单元10,而不会直接照射至感光单元10,从而使得感光单元10的表面受到的光照均匀,以提高成像品质,弥补现有的感光组件的缺陷。

聚光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结构,本实施例中,聚光件为准直透镜11a,准直透镜11a为双面凹透镜,以尽可能提高对光线的集中效果。其它实施例中,聚光件也可以为其它能够集中光线的部件;准直透镜11a也可以为单面凹透镜。

引导件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结构,只要其能将来自聚光件的光线反射至感光单元10即可。本实施例中,引导件包括为透明柱体的消电单元11,消电单元11呈长条形且一端形成光线入射部位。

本处理盒由于在光源L10和消电单元11之间增设准直透镜11a,因此可以使光源L10的光线集中后再进入消电单元11,从而使得光线尽可能通过消电单元11的反射后再照射至感光单元10的表面,而不会直接照射至感光单元10,这样就可以使得感光单元10的表面受到的光照尽可能均匀,从而有效提高处理盒的成像品质,弥补现有的处理盒的缺陷。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盒,其整体构造、工作原理及取得的技术效果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请参照图9a、9b及9c,本实施例中,消电单元11上增设有反光件11b,反光件11b为弧形片状且覆盖消电单元11背离感光单元10的一侧,而消电单元11未被反光件11b覆盖的部分则面向感光单元10的表面。通过反光件11b的设置,可使照射入消电单元11的光线经过反光件11b的反射后,使光线更加相对集中。并且,通过反光件11b的设置,即使在组装或制造时,准直透镜11a与消电单元11并未完全对准,也能通过该反光件11b对照射光线的反射集中使其达到消除残余电荷时所需要的光强度(见图9d)。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盒,其整体构造、工作原理及取得的技术效果与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

请参照图10,本实施例中,引导件包括弧形片状的反光件11b,而不设置消电单元11,反光件11b的一端形成光线入射部位。反光件11b与感光单元10的轴线之间具有夹角R,且夹角R大于0°且小于或者等于5°。也就是说,通过单独设置反光件11b而无需设置消电单元11即可达到对感光单元10的表面进行消电的效果。另外,通过反光件11b相对于感光单元10的轴线或者准直透镜11a的水平线倾斜设置,即可对光源L10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并对感光单元10的表面进行消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感光组件及处理盒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9268.5

申请日:2019-01-2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132585U

授权时间:20190719

主分类号:G03G 15/00

专利分类号:G03G15/00;G03G21/18

范畴分类:30P;

申请人: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珠海大道3883号01栋2楼、7楼B区、02栋、03栋、04栋1楼、2楼、3楼、4楼、5楼、05栋

发明人:戴曙春;容学宇

第一发明人:戴曙春

当前权利人: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赵丽娜

代理机构:1137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CN2018202109163

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感光组件及处理盒论文和设计-戴曙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