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论文-潘瑞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论文-潘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ICM理论,语篇连贯,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潘瑞[1](2018)在《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连贯性是语篇的灵魂,如何解构语篇的连贯性成为理解语篇的关键,也成为阅读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文章以George Lakoff的理想化的认知模型理论为指导,围绕体验性、关联性、创造性、隐喻映射性等特点,对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材料的语篇连贯性进行分析阐释,尝试为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提供一种以认知体验为基础的新模式,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8年34期)

詹劲阳[2](2016)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小品幽默话语分析——以《一起来笑吧》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是由莱考夫提出来的重要理论也是认知语言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为分析小品幽默提供了独特视角。本文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来分析《一起来笑吧》中的小品幽默,得出突显不同的认知模型,构建某一模型的隐喻模型以及修改某一模型是该节目中常用的制造幽默的方法。人们也可以将这叁种方式运用到生活中去制造更多幽默。(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24期)

姜洪敏[3](2016)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博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新上任的总统公开发表就职演说已成为一种惯例。作为传播当权者思想观点的工具,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涉及到国家发展规划、当前时事形势以及政策制定等重要内容,因此它对民众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博喻因其特殊的结构特征和对复杂概念的简单表述能力,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被屡次使用。尽管博喻是隐喻的延伸,并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与从不同角度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广泛研究相比,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博喻研究则是寥寥无几,而采用认知角度对其加以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以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理论依据,旨在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博喻进行探究,并试图解答以下叁个问题:1.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都使用了哪些博喻?2.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博喻的意义是如何建构的?3.博喻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有何功能?为了回答以上问题,作者收集了时间跨度超过200年的美国总统就职演说57篇,对其中的博喻性表达进行了识别、标记、分类和统计,同时也对这些博喻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比较,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所有收集到的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博喻性表达主要分布在以下几种博喻中,他们分别是:生物博喻、旅途博喻、战争博喻、建筑博喻和光火博喻。第二,各种博喻的意义都是通过形成一个ICM(CM_1+CM_2+…+CMn)→ICM’(CM_1’+CM_2’+…+CMn’)的复杂认知模型而建构的。第叁,博喻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首先,博喻意义的建构将语篇中相关的认知模型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了博喻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语篇连贯功能。其次,博喻意义的建构主要突出了一对理想化认知模型,因而体现了博喻具有强调功能。再次,博喻意义的建构是基于多对认知模型的,这使得博喻具有多角度性,因此赋予了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更为强大的劝说力。综上所述,本文拓展了博喻的研究,为其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本文也丰富了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的实际应用。最后,此研究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提高人们对其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郑彩萍,吴爱[4](2014)在《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理想化认知模型即ICM理论为依据,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听前导入ICM背景知识,可以激活语篇的解码;听中CM信息的搭桥操作,可以加强听力信息的连贯;听后ICM背景知识的巩固和普及,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陈沿西[5](2013)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下《普宁》俄罗斯文化情节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博科夫在小说《普宁》中运用黑色幽默与戏谑的手法鲜活地刻画出了主人公普宁这个处境尴尬、命运窘迫、人生错位的俄裔流亡者。本文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命题认知原则探讨小说主人公普宁在俄罗斯的文化背景中对其文化身份的知识与经验所作出的客观的以及理想化的认知,进而阐释普宁根深蒂固的俄罗斯文化情节请假结。(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谢心阳[6](2012)在《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的汉语预期类构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观点和方法,采纳理想化认知模型和构式语法等理论,选取汉语中四个与预期相关的构式:1)“X就是X”构式;2)“大X的”构式;3)“还X呢”构式;4)“被X”构式。试图探讨语言使用者如何在客观现实和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对照中,运用以上构式,表达预期信息,阐明观点和评价。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明确本文的研究对象,阐述本文选题意义,厘清主要概念的范围和界限,并简述前人的相关研究。第二章对于“X就是X”构式进行研究,我们认为“X就是X”所表现的是说话人对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确认。通过对于这一构式的构件分析和构式义挖掘,阐明其构式义的认知基础,明确其在预期类构式系统中的地位。第叁章研究“大X的”构式,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对于这一构式的一些新看法,结合“大X的”的后续句进行分析,总结其构式义,并探寻这一构式与理想化认知模型的关系。第四章研究“还X呢”构式,分析这一构式所表达的说话人态度和意图,对于已有研究中对这一构式不同层级的分析给予统一的解释,并试图探寻统一解释背后的认知基础,及其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的联系。第五章选取流行构式“被X”为研究对象,从汉语被字句的基本表意特点和“X”的性质特点入手,探寻汉语这一结构的生成基础,基于构式语法和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对其实质进行阐述。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语和余论,对文中涉及的主要结论进行梳理,并对本文的不足和缺漏进行补充。(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2-12-01)

张美秀[7](2011)在《对比衔接加语域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例对Halliday&Hasan的衔接加语域理论和Lakoff&Johnson的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试揭示两种理论语篇连贯的不同角度的诠释以及二者的互补性,并期望借此窥探系统功能语法与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的不同解释。(本文来源于《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邓蓓[8](2011)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观照下的幽默话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喜剧小品作为一门独特的舞台幽默表演艺术,一直以来都受到各领域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综观这些研究,它们大都从戏剧专业的角度入手,着重探讨小品创作和表演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未过多涉及支撑喜剧幽默的机智话语本身。这其实也反映出幽默研究的一种趋势,即重产出(现象)而轻过程。语言是构成幽默的主要元素,幽默与语言水乳相融,并依托各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生发出来。我国喜剧小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陈佩斯、朱时茂所表演的小品《吃面条》开创了中国小品的先河。从此,小品被正式搬上了荧屏,并成为每年春晚必不可少的娱乐大餐。也因此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这其中尤以赵本山的小品最具代表性,最受欢迎。他连续蝉联10余年春节联欢晚会“最受欢迎作品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品王”。探究其成功的秘诀,一方面得益于其深厚扎实的表演功底,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则是其极富“赵氏特色”的幽默语言风格。近年来,对幽默的语言学研究已经逐渐被学者们所关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幽默与语言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或从语用学的角度用关联理论和合作原则对幽默言语进行分析,抑或从语义学的角度对会话幽默的含义形态进行解析,而从认知角度展开的阐释却如凤毛麟角,鲜有提及。帕尔默认为,任何事物本身并不幽默,幽默只存在于接受者的认知过程。徐立新在其所着的《幽默语篇研究》中曾提过,对幽默的操作过程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是Lakoff在其代表作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中所提到的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被视为是语义理解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也是认知语言学中语义分析的一个关键概念。幽默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需要从多个视角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对喜剧小品幽默的认知研究大多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将幽默定义为一种认知过程,既涉及到幽默的制笑机制又涉及到言语交际机制。针对小品中所出现的幽默言语现象,越来越多的学者予以了关注,但他们大多利用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进行探讨。笔者尝试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利用理想化认知模型对赵本山小品中的幽默机制进行探讨,旨在揭示该模式对于小品中幽默言语分析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言语幽默研究开辟一条新的思路。客观主义语义理论虽然对现实中的某些范畴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当其被用来解释语言所反映的日常概念范畴时,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语义阐释体系,尝试用该理论对幽默语言进行研究,其解释力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1-04-01)

邓蓓,陈建生[9](2011)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对小品幽默话语的认知分析——以赵本山小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Lakoff认为,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可以被用来解释语义范畴和概念结构。这对语义研究来说是一种创新。尝试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以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着重从叁个方面对赵本山小品中幽默言语的生成进行认知解读,即:基于或突显某一模型、某一模型的隐喻或转喻说法以及修改某一模型,旨在为幽默话语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是由莱考夫提出来的重要理论也是认知语言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为分析小品幽默提供了独特视角。本文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来分析《一起来笑吧》中的小品幽默,得出突显不同的认知模型,构建某一模型的隐喻模型以及修改某一模型是该节目中常用的制造幽默的方法。人们也可以将这叁种方式运用到生活中去制造更多幽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潘瑞.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看英语专业阅读教学模式[J].青年与社会.2018

[2].詹劲阳.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小品幽默话语分析——以《一起来笑吧》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6

[3].姜洪敏.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视角下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博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4].郑彩萍,吴爱.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

[5].陈沿西.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下《普宁》俄罗斯文化情节解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

[6].谢心阳.基于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的汉语预期类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7].张美秀.对比衔接加语域理论和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诠释[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8].邓蓓.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观照下的幽默话语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1

[9].邓蓓,陈建生.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对小品幽默话语的认知分析——以赵本山小品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

标签:;  ;  ;  ;  

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论文-潘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