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害综合区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区划,自然灾害,重庆市,区域,自然,组合,定量分析。
自然害综合区划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军[1](2017)在《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灾害一直是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因素,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的致灾程度逐渐加重,一方面是因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另一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使人口和经济集聚,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使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呈指数增长。当前,自然灾害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防灾减灾任重道远。重庆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和冬季风的交替控制,夏季暴雨频繁,大风冰雹灾害时常发生,秋冬季低温连阴雨等自然灾害在大部分地区也产生重大影响。重庆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夏季容易出现高温伏旱天气。重庆市地形以山地、丘陵、台地、沟谷等为主,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岩性的脆弱度高,容易发生地质灾害。自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人类对地表的破坏进一步加剧,导致新的灾害点不断出现。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制约了重庆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对重庆市自然灾害区划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现有的重庆市自然灾害数据,依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和地理区划理论,采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和地理区划等方法,研究重庆市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特点和形成机制,自然灾害地域分异和组合,综合评价重庆市自然灾害指数,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重庆市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重庆市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有暴雨山洪、干旱、风雹、低温阴雨、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它们在各地区都有分布,但其发生的数量、规模、频率、强度和结构有显着的区域差异。万州区和云阳县等地的地质灾害数量最多,每平方公里的地质灾害点超过13个;其次是渝中部的涪陵、长寿和渝西部的合川等地;渝西部地区和渝东南的酉阳和秀山地质灾害相对较少。除了万盛和城口外,重庆市其余地区伏旱的频率都很高,尤其是长江、嘉陵江和綦江等河谷地区伏旱尤为严重;春旱多发于渝西地区,夏旱多发于渝东北和渝西部地区,秋旱多发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冬旱多发于渝东北地区;暴雨有叁个高值区,分别是酉阳、开州、以北碚、合川交界处;洪涝灾害多发于沿江河谷地区和低洼地区,主要是长江、嘉陵江、綦江、乌江、大宁河等沿岸地区;高温多发于重庆市中部和西部海拔较低地区,尤其是沿江河谷地区高温日数长、强度大;大风多发于渝东北,尤其是万州和巫溪两地;冰雹多发于酉阳和秀山。地质灾害、暴雨洪涝、高温和大风等自然灾害多发于5-9月份,地质灾害和暴雨洪涝多集中在7、8月份;低温、连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多发于春秋两季;干旱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不同季节干旱类型不同,影响最重的是伏旱。(2)重庆市自然灾害地域分异与组合规律。重庆市自然灾害地域分异是在纬度地带性规律的背景下,主要由地貌、气候、地质构造、岩性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导致的地方性和局地性地域分异规律。受地貌宏观格局的制约,重庆市东北部和东南部低山中山区与重庆市中部和西部丘陵低山区的区域自然灾害有显着差异。前者具有自然灾害种类多、强度大和垂直分异性;后者的自然灾害点多面广,强度较小,但因分布在人口经济密集区,自然灾害损失较重。在这两大自然灾害区内部,由小地形和小气候造成更小空间尺度的自然灾害分异。重庆市自然灾害区域组合有显着的差异,渝东北地区为伏旱地质山洪风雹秋冬旱灾害组合区;渝东南地区为伏旱地质冰雹雷暴冷冻连阴雨灾害组合区;开县-梁平-垫江地区为山洪伏旱地质灾害组合区;万州-忠县-云阳地区为高温伏旱洪水地灾风雹夏旱灾害组合区;重庆市主城九区-璧山-江津为高温伏旱洪灾地灾组合区;渝西部地区为伏旱地灾低温连阴雨春夏旱灾害组合区。(3)自然灾害综合指数。本文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基于GIS空间分析,在分析重庆市自然灾害孕灾环境敏感度、致灾因子危险度和承灾体脆弱度的基础上,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指数,以反映重庆市自然灾害系统的特征、性质及其空间差异。自然灾害综合指数高值区位于渝东北的巫溪、巫山、奉节、城口、万州、云阳等地区,自然灾害综合指数值超过2.7;其次是主城区及其周边地区。自然灾害综合指数低值区位于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等地,自然灾害综合指数值小于1.7;其余地区的自然灾害综合指数值介于1.7-2.7之间。(4)根据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指数的区域差异和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与组合,以导致自然地理和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地貌为界线,划分重庆市自然灾害区。首先主要依据宏观的孕灾环境、区域自然灾害组合和特征,划分第一级自然灾害区;进而主要依据区域自然灾害组合、自然灾害强度和频率,在第一级自然灾害区基础上划分第二级自然灾害区。由此将重庆市分为渝东北和渝东南中山低山自然灾害区(Ⅰ)和渝中部和西部丘陵低山自然灾害区(II)二个一级自然灾害区、七个二级自然灾害区。(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0)
赵志军,徐刚,白基恒,周婷婷[2](2017)在《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重庆市各区县自然灾害资料,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得到单灾种自然灾害分布图,进行图层迭加,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图斑合并,并结合重庆市地貌格局对自然灾害区域界线进行调整得到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图,将重庆市划分为渝东北部和渝东南部中山低山自然灾害区、渝中部和西部丘陵低山自然灾害区等两个一级区,进而按照自然灾害区域分异与组合,划分6个二级自然灾害区。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可为重庆市的区域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7年01期)
王季薇,王俊,叶涛,刘婧,张兴明[3](2016)在《区域种植业自然灾害保险综合区划研究——以湖南省晚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种植业自然灾害保险综合区划是对种植业自然灾害风险及其保险费率空间分异规律的综合表达,是有效防范种植业自然灾害风险、促进种植业保险专业化与精细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区域划分理论以及自然灾害保险精算技术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种植业自然灾害保险综合区划的逻辑框架,并在该框架指导下围绕湖南省晚稻开展了案例研究工作。通过定量风险评估、费率厘定与多要素区划方法,最终形成了研究区晚稻自然灾害保险综合区划方案,将湖南省划分为5个一级区(南部山地丘陵高风险区、中部山地丘陵中风险区、北部平原湖区中风险区、西南山地中风险区和东部平原丘陵低风险区),15个二级区(每个区域分为高、中、低费率叁个类型区)。研究成果为我国种植业自然灾害风险与保险的综合区划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为种植业灾害风险防范与保险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杨柳,陈延辉[4](2014)在《伏牛山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异及综合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伏牛山地区4种主要自然灾害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历史统计数据,借助GIS软件,对不同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类解析,再根据4种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结合专家对不同自然灾害权重的打分,得出了伏牛山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李超,孙衍波[5](2010)在《公路自然区划综合区划指标分析模型影响系数确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模糊聚类与粗糙集的相关原理,通过对单要素指标数据的抽样量化分析,合理确定综合指标中各单要素指标影响系数,标定公路自然区划综合指标分析模型.利用该方法得到海拔高程、地形坡度、地表切割深度、地表切割密度在公路地表形态指数分析模型中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281,0.301,0.225,0.191,据此绘制的中国公路地表形态指数分布图能够正确反映中国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对公路建设的影响程度.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公路自然区划指标分析的量化程度,实现了对基础空间数据的优化利用.(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期刊2010年06期)
张海峰,白永平,刘峰贵[6](2008)在《基于GIS的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青南高原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及2002年人口、经济等社会人文要素和1949-2000年自然灾害统计数据与相关文献,运用ARCGIS 9.0及ARCVIEW 3.2软件建立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空间数据库及属性数据库并生成区划基本单元,运用自下而上区域合并的方法得到青南高原自然灾害区划小区,结合自上而下区域划分的方法将青南高原自然灾害划为4个一级灾害区10个二级灾害区,得到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08年07期)
王学山,牟春晖,张祖陆[7](2005)在《区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的二次聚类法及其在山东省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灾害综合区划研究中,定量方法高级单位跨区现象往往不可避免,而定性区划低级单位界线难以确定。针对这一问题,从灾害系统观点出发,在充分分析灾害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认为以长时间系列灾害资料为基础,自然致灾因子可反映孕灾环境稳定性信息。通过借鉴多维相似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利用Ward聚类得到山东省114个县级统计单元的聚类图谱。然后,根据自然灾害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设计了各灾种的综合指标,并再次进行聚类分析。经过检验后发现,第一次聚类可以很好地反映灾害系统的中宏观分异,第二次聚类则在微观方面非常理想。因此,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分别截取了二者合理的部分,组成了完整的区划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目前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法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05年04期)
何英彬,陈佑启,常欣,程序[8](2004)在《基于GIS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综合区划——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将综合区划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两方面指标相结合 ,采用现代GIS技术 ,以内部特征相似性为依据 ,对研究区域黄土高原延河流域进行综合区划和评述 ,旨在探索现代区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为黄土高原延河流域生态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期刊2004年04期)
蒋勇军,况明生,李林立,冯绍国,方佳军[9](2003)在《GIS支持下的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从孕灾环境、自然致灾因子和承灾体3个方面分别选取评价指标,通过GIS分析分别得到了重庆市孕灾环境敏感度图、自然致灾因子危险度图和区域承灾体脆弱度图。将孕灾环境的敏感度图、自然致灾因子的风险度图和承灾体的脆弱度图在GIS软件中进行迭加分析,得到重庆市自然灾害区划的基本单元。经过对基本单元属性数据库的数据处理,根据拟定的区划原则,采用“自下而上”的区划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自上而下”的区划方法对重庆市自然灾害区域分异进行分析,并进行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得到四个自然灾害区。最后分别论述了每个自然灾害区的自然灾害、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情况。通过对自然灾害基本单元的确定、空间单元属性信息和空间单元分布的相互关系以及区划综合评价指标方面的探索,以期为重庆市的区域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促进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03年05期)
蒋勇军,况明生,李林立,冯绍国,方佳军[10](2003)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孕灾环境、自然致灾因子和承灾体3个方面选取区划指标,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分别得到重庆市孕灾环境敏感度图、自然致灾因子危险度图和区域承灾体脆弱度图;将上述3幅图进行迭加分析,得到重庆市自然灾害区划的基本单元,然后对基本单元属性数据库的数据处理,根据拟定的区划原则,采用"自下而上"的区划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自上而下"的区划方法对重庆市自然灾害进行区划,得到4个自然灾害区;从属性数据库中提取相关属性数据,得到每个自然灾害区的基本特征;最后,分别对每个自然灾害区的自然灾害、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价.(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自然害综合区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重庆市各区县自然灾害资料,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得到单灾种自然灾害分布图,进行图层迭加,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图斑合并,并结合重庆市地貌格局对自然灾害区域界线进行调整得到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图,将重庆市划分为渝东北部和渝东南部中山低山自然灾害区、渝中部和西部丘陵低山自然灾害区等两个一级区,进而按照自然灾害区域分异与组合,划分6个二级自然灾害区。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可为重庆市的区域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害综合区划论文参考文献
[1].赵志军.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赵志军,徐刚,白基恒,周婷婷.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J].灾害学.2017
[3].王季薇,王俊,叶涛,刘婧,张兴明.区域种植业自然灾害保险综合区划研究——以湖南省晚稻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6
[4].杨柳,陈延辉.伏牛山地区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异及综合区划研究[J].河南科学.2014
[5].李超,孙衍波.公路自然区划综合区划指标分析模型影响系数确定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
[6].张海峰,白永平,刘峰贵.基于GIS的青南高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
[7].王学山,牟春晖,张祖陆.区域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的二次聚类法及其在山东省的应用[J].干旱区研究.2005
[8].何英彬,陈佑启,常欣,程序.基于GIS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综合区划——以黄土高原延河流域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
[9].蒋勇军,况明生,李林立,冯绍国,方佳军.GIS支持下的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
[10].蒋勇军,况明生,李林立,冯绍国,方佳军.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及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