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制度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社会制度,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公民,中介组织,制度。
社会制度环境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胡晓红[1](2017)在《亚投行《环境与社会制度框架》:中企投资南海周边国家基础设施贷款的制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需要全球治理解决全球问题和维护全球经济发展。亚投行正是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而应运而生的。作为推动亚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生产性项目发展的国际组织,亚投行从构建伊始即凸显出其坚持国际法治的基本路径,其发布的环境与社会政策必将引领该行投资项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我国政府在鼓励企业投资于南海周边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应通过强制推行企业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提醒我国企业防范亚投行环境与社会政策而遭遇贷款风险。(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法律评论》期刊2017年02期)
周恩荣[2](2016)在《社会制度的人性化转型与环境崩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顾名思义,"环境悬崖"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处于危险边缘,若人类继续目前的行为方式,则人类及其环境便将坠入深渊绝境。"环境悬崖"作为一诗意的表达,可用来概括我们的处境,激发人们投入环保的热情;但若被当作科学的表达,则有失精确性。科学的"环境悬崖"观可被理解为"环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或"经济增长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的陡然降低。这种前瞻式的"环境悬崖"观虽可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其是否可能本身值得怀疑。然而,无论如何理解,我们的环境形势确实非常严峻,它正趋于"崩解"。环境趋于崩解的根源,一般认为是"人类中心论",而对应之道便是"生态中心论"或"弱意义人类中心论"。但无论"生态中心论"还是"弱意义人类中心论",都与"人类中心论"有共享的前提:以人类的利益和福祉为目标,都不足以阻遏环境崩解之势。实际上,当今环境趋于崩解的根源在于量化、物化的效果论思想以及以之为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阻遏环境崩解,需要我们摆脱效果论立场,去另寻资源,促进以其为根据的社会转型。阻遏环境崩解,一靠技术进步,二靠制度创新。技术进步由于其天然的局限,无法根本阻遏环境崩解;而建立在尊重和善待一切存在者本性基础上的,能使一切存在者各得其所各遂其性的制度创新,以及因此向"敞开的社会"的转型,将成为阻遏环境崩解的必然选择。(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向德平,李红[3](2014)在《个人理性选择、社会制度环境与居民信任度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个人理性选择和社会制度环境相结合,研究二者对居民信任度差异的影响,发现社会制度环境相对于个人理性选择而言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但是都不及综合模型。为提高居民的普遍信任度,应构建不同阶层之间的沟通对话机制,加强新型社区建设。(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史亚娟[4](2012)在《改善民生需建立一个民生导向的社会制度——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宋迎昌》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第20次发布社会蓝皮书,作为"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2012年,发布《社会蓝皮书》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将产生哪些意义和影响?蓝皮书又提出了哪些2011年热议的民生问题?面对种种民生热点及困惑,政府又该从哪些方面分析和解决……带着一系列问题,《创新时代》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城市与区域管理研究室主任宋迎昌。生活满意度只是一个主观指标(本文来源于《创新时代》期刊2012年05期)
俞可平[5](2007)在《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大量涌现,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并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中国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表现,它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进程,而且也有助于(本文来源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期刊2007年00期)
张秀萍[6](2007)在《环境保护社会制度建构的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问题虽然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问题的提出还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经济学的角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环境保护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环境资源说、环境经济说、制度经济说。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有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说。但从各种有关资料看,从制度的角度特别是从社会制度建构的角度对环境保护进行研究还是很少。尤其从社会制度建设综合的角度研究环境保护更少。所以,本论文的研究从社会制度建设综合的角度,研究为保护环境而建构的社会制度所应遵循的原则,对于环境保护社会制度的建构提供了极有参考意义的建议,对于从制度上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具有创新价值。本文导言部分,简要回顾了从经济的角度、伦理的角度研究环境保护问题的具体内容和不同学派。本文第一章从环境问题和社会制度的关系展开。说明环境问题其实就是一个制度问题,是规范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社会的行为习惯、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各种层次的制度的治理问题。认为目前环境问题的解决应主要围绕着人类社会制度的重建为中心展开,而建立环境友好的、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制度是环境保护的出发点与归属。第二章提出了环境友好制度的建构要遵循历史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发展的原则、体现系统性的原则。第叁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论述了环境保护制度的意义建构、合法性建构、资源体系的构建模式、特点、规律、要求等。第六章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对环境保护的制度安排,提出建立相当明晰的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是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第七章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提出环境保护制度建构的对策建议。一是建构环境自治的社会。包括建设“以人为本”的环境体系、建设“环境自治”的公民自我教育机制、规范“环境自治”的民主社会制度建设。二是完善环境资源市场。包括优化环境资源市场环境、创新环境资源市场管理手段、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经济投入。(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07-06-01)
王世谊[7](2007)在《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中介组织是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领域。应当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培育结合起来,推进社会中介组织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的创新。(本文来源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王世谊[8](2006)在《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社会中介组织的定位及其发展 1.社会中介组织的定位什么是社会中介组织?从字面上理解,社会中介组织是指能够发挥中介作用的社会组织。社会中介组织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法律、法规、规章或根据政府委托,遵循独立、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公证、监督职能,实施具体的服务性、执行性行为及部分监督性行为的社(本文来源于《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期刊2006-12-01)
[9](2006)在《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俞可平在2006年第1期《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撰文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大量涌现,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并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中国社会整体进(本文来源于《学习时报》期刊2006-05-01)
俞可平[10](2006)在《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并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发生日益深刻的影响。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政府的政策法规和行为措施得当,就容易使民间组织与政府合作,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反之,民间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就很困难,甚至会走到政府的对立面,危害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我们应当进一步完善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在深刻认识公民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对公民社会的态度,对其给以正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分类,加紧修订和完善关于民间组织的法律、规章和政策,从审批、登记、注册、监管、经费、税收等方面,对民间组织既积极支持、热情帮助,又正确引导、合理规范,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防止民间组织成为政府的对立面,使其更好地与政府合作,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来源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期刊2006年01期)
社会制度环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顾名思义,"环境悬崖"即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处于危险边缘,若人类继续目前的行为方式,则人类及其环境便将坠入深渊绝境。"环境悬崖"作为一诗意的表达,可用来概括我们的处境,激发人们投入环保的热情;但若被当作科学的表达,则有失精确性。科学的"环境悬崖"观可被理解为"环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或"经济增长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的陡然降低。这种前瞻式的"环境悬崖"观虽可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其是否可能本身值得怀疑。然而,无论如何理解,我们的环境形势确实非常严峻,它正趋于"崩解"。环境趋于崩解的根源,一般认为是"人类中心论",而对应之道便是"生态中心论"或"弱意义人类中心论"。但无论"生态中心论"还是"弱意义人类中心论",都与"人类中心论"有共享的前提:以人类的利益和福祉为目标,都不足以阻遏环境崩解之势。实际上,当今环境趋于崩解的根源在于量化、物化的效果论思想以及以之为据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阻遏环境崩解,需要我们摆脱效果论立场,去另寻资源,促进以其为根据的社会转型。阻遏环境崩解,一靠技术进步,二靠制度创新。技术进步由于其天然的局限,无法根本阻遏环境崩解;而建立在尊重和善待一切存在者本性基础上的,能使一切存在者各得其所各遂其性的制度创新,以及因此向"敞开的社会"的转型,将成为阻遏环境崩解的必然选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制度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胡晓红.亚投行《环境与社会制度框架》:中企投资南海周边国家基础设施贷款的制度基础[J].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7
[2].周恩荣.社会制度的人性化转型与环境崩解[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3].向德平,李红.个人理性选择、社会制度环境与居民信任度差异[J].重庆社会科学.2014
[4].史亚娟.改善民生需建立一个民生导向的社会制度——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宋迎昌[J].创新时代.2012
[5].俞可平.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J].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2007
[6].张秀萍.环境保护社会制度建构的理论分析[D].山西大学.2007
[7].王世谊.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培育[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
[8].王世谊.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培育[C].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2006
[9]..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N].学习时报.2006
[10].俞可平.改善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若干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