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猝灭中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光化学,叶绿素,荧光,抑制,纳米材料,表面。
猝灭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师生波,李天才,李妙,刘世增,李爱德[1](2015)在《土壤干旱和强光对高山嵩草叶片PSII反应中心非光化学猝灭的交互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叶绿素荧光图像分析手段,研究了土壤干旱对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叶片PSII非光化学猝灭中光诱导和非光诱导的量子产量的影响,及其与稳态作用光强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土壤干旱胁迫可加剧高山嵩草叶片光合作用的光抑制程度,引起PSII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的显着降低;高光强下叶片PSII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显着较低,非光化学猝灭中光诱导的PSII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ΦNPQ)则显着增大,且为干旱胁迫所加剧;干旱和强光胁迫对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ΦNO)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非光化学猝灭(NPQ)中快弛豫相组分(NPQf)约占2/3,干旱胁迫可引起NPQ以及NPQf和慢弛豫相组分(NPQs)的升高。由此可知,ΦNPQ是高山嵩草响应强光和土壤干旱胁迫的敏捷途径,高光强下的上调是光胁迫驯化的结果,也是导致PSII反应中心ΦPSII降低的主要原因;NPQ和ΦNPQ存在着2种胁迫因子的交互效应,而ΦPSII则无。(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高长城[2](2007)在《表面猝灭作用对纳米材料中离子中心发光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中限域作用和表面效应是影响其能量状态和跃迁几率的主要作用,但在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纳米晶中,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的电子半径仅为0.1纳米左右,几纳米、几十纳米尺度的限域不可能显着的影响它们的电子云分布,所以不能对它们的能量状态和跃迁几率产生显着影响。因此,表面效应成为影响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纳米晶发光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建立表面猝灭模型对不同纳米微粒体系的发光衰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与实验结果符合,从而证明了纳米材料的表面猝灭中心使掺杂的离子无辐射弛豫速率增大,处于纳米微粒中不同格位的掺杂离子到表面猝灭中心的能量传递速率不同,导致非选择激发下纳米材料中离子中心发光衰减不能用单一指数形式描述。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0维纳米材料表面猝灭模型,模型中纳米微粒采用球形近似,掺杂离子随机分布在球内的格位上,与表面猝灭中心之间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能量传递为静态传递。计算了位于球γ处的离子到表面的能量传递速率X(γ),进而计算了掺杂离子发光的量子效率η和非选择激发下衰减曲线F(t)。2.用再沉淀法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合成了Eu(DBM)_37PPO纳米微粒,粒径10nm左右。在中性条件下水对配合物纳米微粒的猝灭较为严重,并且纳米微粒团聚现象明显;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分散性良好的配合物纳米微粒,发光不随时间减弱。对合成的Eu(DBM)_3TPPO纳米微粒Eu~(3+)的5D_0→~7F_2的发光衰减进行了测量,发现其衰减不是单指数形式。用表面猝灭模型对纳米微粒的发光衰减进行拟合,得到了较好的拟合结果。3.用表面猝灭模型对文献报道的ZnS:Mn~(2+)纳米晶体系的Mn~(2+)的~4T_1→~6A_1的发光衰减进行拟合,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进一步证明表面猝灭对纳米微粒中离子中心发光的影响及所提出的模型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07-12-01)
猝灭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材料中限域作用和表面效应是影响其能量状态和跃迁几率的主要作用,但在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纳米晶中,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的电子半径仅为0.1纳米左右,几纳米、几十纳米尺度的限域不可能显着的影响它们的电子云分布,所以不能对它们的能量状态和跃迁几率产生显着影响。因此,表面效应成为影响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纳米晶发光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建立表面猝灭模型对不同纳米微粒体系的发光衰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与实验结果符合,从而证明了纳米材料的表面猝灭中心使掺杂的离子无辐射弛豫速率增大,处于纳米微粒中不同格位的掺杂离子到表面猝灭中心的能量传递速率不同,导致非选择激发下纳米材料中离子中心发光衰减不能用单一指数形式描述。主要内容如下:1.建立了0维纳米材料表面猝灭模型,模型中纳米微粒采用球形近似,掺杂离子随机分布在球内的格位上,与表面猝灭中心之间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能量传递为静态传递。计算了位于球γ处的离子到表面的能量传递速率X(γ),进而计算了掺杂离子发光的量子效率η和非选择激发下衰减曲线F(t)。2.用再沉淀法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合成了Eu(DBM)_37PPO纳米微粒,粒径10nm左右。在中性条件下水对配合物纳米微粒的猝灭较为严重,并且纳米微粒团聚现象明显;在碱性条件下合成了分散性良好的配合物纳米微粒,发光不随时间减弱。对合成的Eu(DBM)_3TPPO纳米微粒Eu~(3+)的5D_0→~7F_2的发光衰减进行了测量,发现其衰减不是单指数形式。用表面猝灭模型对纳米微粒的发光衰减进行拟合,得到了较好的拟合结果。3.用表面猝灭模型对文献报道的ZnS:Mn~(2+)纳米晶体系的Mn~(2+)的~4T_1→~6A_1的发光衰减进行拟合,同样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进一步证明表面猝灭对纳米微粒中离子中心发光的影响及所提出的模型的适用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猝灭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1].师生波,李天才,李妙,刘世增,李爱德.土壤干旱和强光对高山嵩草叶片PSII反应中心非光化学猝灭的交互影响分析[J].植物生理学报.2015
[2].高长城.表面猝灭作用对纳米材料中离子中心发光动力学的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07
论文知识图
![不同水热反应时间(a)和不同水热反应...](/uploads/article/2020/01/06/0d52c15748e48e0745e58973.jpg)
![归一化的荧光衰减曲线(λex=253nm,...](/uploads/article/2020/01/06/fb9db09edee93e2f16b970fd.jpg)
![能量传递至猝灭中心导致浓度猝...](/uploads/article/2020/01/06/c7ac42af5c455155c8582bd6.jpg)
![掺Tm3+铋硅铅玻璃的归一化荧光光谱](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WGCL2013020090003&suffix=.jpg)
![能级寿命随Tm3+离子浓度变化关系](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WGCL2013020090004&suffix=.jpg)
![样品的发射光谱(350 nm激发)](/uploads/article/2020/01/06/9117be9e4428cd913f552b9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