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T2003买方势力(论文文献综述)
郑燕珊[1](2012)在《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利差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理论为依据,以中国数据为样本,集中考察了宏观变量对中国商业银行利差的影响,从宏观层面探讨银行盈利与经济增长、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寻找货币政策在协调银行盈利与经济增长两者时的平衡点。本文的银行利差决定理论模型是在研究早期银行利差理论,结合现代利差理论提出的,并通过局部均衡分析(存贷款市场)和一般均衡分析(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方法,得出了决定商业银行利差的主要因素。实证方面,本文基于2000-2010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运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PVAR模型实证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对中国银行净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银行利差之间存在着双向、复杂的互动关系。总的来说,银行业适度的利差水平有利于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和增长,却不能享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因此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具体操作能否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维持银行适度盈利水平至关重要。目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轨、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的复杂过程中,其货币政策取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建军[2](2011)在《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法学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给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近些年来,一直困扰中国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更是与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脱不了干系。宪政,从本质上来讲,乃是通过理性的制度设计,限制或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进而使公民的人权得到有效保障。西方古典宪政思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社会成员使其免受公权力的侵害,以及如何将政府侵害公民的机会降至最小。宪政建设是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解决农村问题的立足点。对于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已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宪法领域的研究以及宪政视角的分析一样重要,甚至更具根本性。本文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城市发展方针、户籍制度、城市就业管理措施等,造成了严重的城乡不平等,包括政治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的不公平,市场交易的不公平,权利享有的不平等。城乡二元结构已经成为和谐社会的内伤和民主宪政建设的反讽,农村问题的解决应当从打破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入手,具体包括制度变革、权利平等保护等。针对现存的城乡问题,本文提出了城乡社会同构概念,这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等概念的升华。从宪法学的角度来讲,农民和市民在权利享有上的平等,构成了城乡社会同构概念的核心。城乡社会同构更注重对农民主体性的尊重,赋予农民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农民和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享有平等的宪法地位,受到宪法同等的保护。城乡社会同构强调城乡在制度构造、法律地位、文化空间、经济政策、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同质性。即不再有城市与农村之间市场地位的差别,不再有市民与农民身份上的不平等,不再有工业对农业的剥削。城乡社会同构的实现,归根结底是一个宪法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学或社会学问题。本文基于上述考虑,通过六个部分的分析,提出了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具体设想。第一部分对城乡社会同构理论价值、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哲学基础等问题展开论述;第二部分介绍了城乡社会同构提出的背景,解释了城乡社会同构的基本内涵,并与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等概念进行了比较;第三部分揭示了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政根源,即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宪法权利贫困的现实,提出了重塑城乡关系的现实命题,而城乡社会同构则是解决城乡问题的有效路径;第四部分探讨了城乡社会同构与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内在契合,通过分析认为,城乡社会同构有利于宪政精神的彰显,有助于宪政社会基础的构建,有利于宪政文化基因的培育;第五部分阐释了城乡社会同构的具体路径依赖,即具体的宪政制度变革,包括财政制度、市场制度、土地制度以及户籍制度等的变革;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总的来讲,本文从宪法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问题的现状,问题的根源,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并提出城乡社会同构概念,以期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有所补充。
韩小威[3](2006)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政策是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手段,但对“政府有无必要,有多大必要,以及该如何干预产业活动”这样的问题,在学术界是存在严重的分歧的。囿于产业政策必要与否的争论,很难看清问题的本质。产业政策的必要性取决于其是否有效,因而,增强产业政策有效性才是根本性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升产业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应该更加关注产业政策有效性问题。本文在梳理产业政策有效性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相关问题,界定了什么是有效的产业政策,尝试构建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此检验我国产业政策在不同时期的效果。在分析我国产业政策效果难如人愿的主要原因,进而在借鉴其他国家产业政策实践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增强我国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若干政策建议。
孙简[4](2005)在《华为海外营销之道》文中认为1988年成立的华为技术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通讯设备制造商,专门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络解决方案。华为技术公司自1996年开始拓展海外市场,1999年获得海外市场零的突破,达到5000万美元。此后海外销售连年翻番,2004年华为的海外销售额达到22.8亿美元。本文将系统回顾华为海外营销的历程,深入分析华为海外营销高速增长的原因,全面总结华为海外营销的成功之道,希望籍此梳理出一条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通道,为其他中国公司走出去提供一些线索和启示。
刘识博[5](2005)在《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是一种集合众多投资者的资金,由专门的管理公司运作,投资于房地产资产的一种投资形式。在中国,由于房地产开发商一直有足够的银行资金来源,加上中国资本市场不甚发达,因此一直没有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存在。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和房地产市场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必要性逐渐显现出来。 论文首先对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进行了属性分析,以此为基础在组织模式、业务模式和发行形态三个方面做了详细的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在组织模式方面,应该先发展契约型基金,然后再逐步培养公司型基金;在业务模式方面,分别研究了权益型投资、债权型投资和中介型投资模式,并把每种模式所能选择的投资方式做了详细的介绍,并比较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与传统的投资比较优势,为实际操作提供参考;在发行形态方面,开始阶段应该选择封闭式,但封闭式有着结构上的固有缺陷,因此如果条件成熟应该转为开放式,另外也可以结合封闭式和开放式两者的优势,对封闭式基金做一些改进。最后,为论文所选择的封闭的契约式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做了初步的运作机制设计,并提出发展建议。
鞠海亭[6](2005)在《网络环境下的国际民事诉讼法律问题》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人们带入了网络时代。因特网已经影响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人们行为准则的法律也不例外。因特网所固有的特征对法律制度造成了冲击和挑战,诉讼中遇到的与网络有关的问题日益增多,法律不能适用因特网要求而产生的法律冲突和法律空白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各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之所以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国际民事诉讼法律问题,就是试图解决国际民事审判中遇到的因特网所带来的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困惑。本文以冲突法理论为指导,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各国立法的比较,对网络国际民事诉讼的基本问题——管辖权、法律适用、国际司法协助和外国裁判的承认与执行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措施。全文共分九章,约23 万字。第一章“导论:因特网的特征及其法律影响”。因特网具有全球性、虚拟性、管理的非中心性和无纸化等特征,这些特征对现行国际民事诉讼法律机制的影响巨大。笔者认为,因特网对国际民事诉讼价值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利于提高国际民事诉讼的效率、增加司法公正、提高司法透明度和便利当事人参加诉讼,并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二章“因特网对法院管辖权影响的法律问题”。针对因特网对法院管辖权提出的挑战,笔者首先分析了应对网络环境下管辖权冲突的理论,认为尽管管辖权相对论、第四国际空间论和新主权论均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其次对各国网络环境下管辖权的法律实践进行了评析。美国是因特网的发源地,也是电子商务最为发达的国家,笔者沿着美国法院将长臂管辖原则运用于网络民事案件并逐步调整和完善这一条主线,考察了其众多的重点案例,得出了长臂管辖理论基本能够解决网络民事案件的管辖权问题的结论。然后,笔者又就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等应对管辖权挑战的法律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针对学者们提出的应对管辖权挑战的三种不同的思路,笔者认为忽视因特网对现有法律体系挑战的保守型主张是错误的,而不顾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客观
尹萍[7](2004)在《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盗窃罪的认定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网络的出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科技进步之一,它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娱乐生活领域,随着网络游戏的兴盛发展,出现了各种新型的犯罪形式,相应地在合法权益保护问题上提出新的课题。就网络游戏而言,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保护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盗窃行为,主张确定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盗窃罪,希图从刑法角度对公民网络游戏中的财产权予以终极保护。本文从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概念界定入手,结合虚拟财产盗窃的现状,提出将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盗窃罪吸纳进现行刑法的观点;重点研究网络虚拟财产盗窃罪的犯罪构成,以及确立网络虚拟财产盗窃罪的必要性、难点与解决方法;研究在此领域比较发达的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以期通过借鉴,完善我国的相关立法,更好地保护网络安全与公民权益。
田茂永[8](2003)在《IT2003买方势力》文中研究表明2002年11月底,正在对明年国内各行业IT应用需求进行调研的计世资讯分析师惊奇地发现,乍看上去不起眼的杭州市住房公积金中心一个IT项目的预算竟然高达2000万元!相形之下,传统的IT购买大户如税务等政府部门的声音显得比往年低了许多。 这一信息似乎预示着,2003年的中国IT市场将要发生史无前例的结构性变化。 与结构性变化并行的是整个中国IT产业在总量上的增长势头放缓。日前公布的中国2002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显示,多年来一直扮演着中国GDP增长“火车头”的中国IT产业,首次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上输给了势头强劲的汽车业。这个消息同时宣告了中国长达8年对汽车业不间断扶持的产业政策大获成功。因此,信息产业部不失时机抛出的一个动用资金高达5000亿元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案,无疑被认为是拉动国内IT产业发展的重大利好,令众多陷于困顿中的IT厂商精神为之一振。 在总体低调和局部晴好、提供商与需求方的不均匀状态同时加剧导致市场结构性转换等诸多因素的交织下,IT业迎来了买方势力的一年。
二、IT2003买方势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T2003买方势力(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利差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商业银行利差理论 |
第一节 早期银行利差理论 |
第二节 现代银行利差理论 |
第二章 商业银行利差决定的理论模型 |
第一节 银行利差的存在 |
第二节 银行利差决定的局部均衡分析 |
第三节 银行利差决定的一般均衡分析 |
第三章 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利差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银行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准备一——理论依据 |
第二节 银行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准备二——变量及样本 |
第三节 银行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
第四节 银行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二——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
第五节 银行利差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三——动态面板数据PVAR模型 |
第四章 结论 |
附录1 公式推导 |
附录2 源数据及数据处理 |
附录3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
附录4 静态面板数据模型 |
附录5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的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2 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法学解读 |
2.1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其影响 |
2.2 城乡社会同构的提出 |
2.3 城乡社会同构概念之法理 |
2.3.1 城乡社会同构的精神内蕴 |
2.3.2 城乡社会同构的政治哲学基础 |
2.3.3 城乡社会同构与农民宪法主体性之构建 |
2.4 相关概念的梳理与比较 |
2.4.1 城乡一体化建设 |
2.4.2 城市化建设 |
2.4.3 城乡统筹发展 |
2.4.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2.4.5 前述概念所遭遇的困难 |
3 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政根源 |
3.1 城乡分割与农民宪法权利的贫困 |
3.1.1 平等权 |
3.1.2 财产权 |
3.1.3 社会权 |
3.1.4 自由权 |
3.1.5 生存权 |
3.2 农民权利贫困与权力制约机制的缺失 |
3.2.1 理论的预设 |
3.2.2 公权力的"越位"与扩张 |
3.2.3 公权力的"缺位"与"弃位" |
3.3 比较视角与经验分析 |
4 城乡社会同构与宪政建设的路径依赖 |
4.1 宪政精神之彰显 |
4.1.1 权力制约与权利保障 |
4.1.2 以人为本与促进民生 |
4.1.3 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 |
4.2 宪政的社会基础之构建 |
4.2.1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 |
4.2.2 社会多元化的实现 |
4.3 宪政的文化基因之培育 |
5 城乡社会同构与宪政制度变革 |
5.1 财政制度的变革 |
5.2 市场制度的变革 |
5.3 士地制度的更新 |
5.4 户籍制度的变革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动因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四、论文主要创新 |
第一章 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 |
一、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 |
(一) 产业政策定义 |
(二) 产业政策体系 |
二、产业政策有效性相关理论述评 |
(一) 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功能界区及产业政策的取舍 |
(二) 关于实施产业政策必要性的研究 |
(三) 产业政策必要性与有效性之辩 |
三、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衡量与判断 |
(一) 国内外对政策评估标准的研究 |
(二) 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判断标准 |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政策空间及其效果 |
一、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产业政策的空间 |
(一) 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政策作用的空间 |
(二) 战略性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机融合及其实践难题 |
(三)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冲突及其协调 |
二、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
(一) 产业新的发展趋势与产业政策有效性 |
(二) 国际规则的约束与产业政策有效性 |
三、经济全球化需要增强民族国家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
(一) 产业自组织需要增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
(二) 政策溢出效应下的国际协调需要增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
(三) 推进高科技产业发展需要增强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
第三章 中国产业政策及其政策效果 |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产业政策及其政策效果 |
二、转轨时期中国产业政策及其政策效果 |
(一) 国民经济调整和“六五”期间的产业政策及其政策效果 |
(二) “七五”期间的产业政策及其政策效果 |
(三) 转轨时期影响我国产业政策效果的制约因素 |
三、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产业政策及其政策效果 |
(一) 产业政策背景 |
(二) 产业政策内容 |
(三) 产业政策效果 |
(四) 影响产业政策效果的制约因素 |
第四章 增强中国产业政策的有效性,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产业政策实践及启示 |
(一) 日本的产业政策实践 |
(二) 韩国的产业政策实践 |
(三) 美国的产业政策实践 |
(四) 德国的产业政策实践 |
(五) 主要发达国家产业政策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二、增强我国产业政策有效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一) 弱化政府干预,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自组织 |
(二) 强化政府调控,利用 WTO 规则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 |
(三) 树立动态、系统、交互的产业政策观,实现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的良性互动 |
(四) 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培养产业动态比较优势,改变产业比较劣势 |
(五) 建立产业政策实施保障机制,确保产业政策实施效率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4)华为海外营销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第1篇 华为海外营销之道 |
1.1 华为技术公司介绍 |
1.2 华为公司海外营销综述 |
1.2.1 海外营销历程 |
1.2.2 海外营销业绩 |
1.3 华为海外营销之道 |
1.4 华为海外营销的挑战 |
1.5 华为海外营销展望 |
附录 华为海外营销大事记 |
第2篇 对开单色平张纸胶印机市场需求分析 |
2.1 我国印刷行业以及印刷机械市场现状 |
2.2 08 型印刷机市场需求分析 |
2.3 回归方程构建和数据收集设计 |
2.4 数据的收集 |
2.5 数据分析 |
2.6 综合分析 |
2.7 结论 |
2.8 验证、趋势和预测 |
第3篇 “短信联盟”-网络会员制营销案例分析 |
3.1 背景情况及环境分析 |
3.2 中国短信联盟迅猛发展的原因 |
3.3 短信联盟的网络会员制营销方法分析 |
3.4 中国网络会员制营销展望 |
第4篇 溶剂纤维素短纤维技改项目投资经济分析 |
4.1 总论 |
4.2 项目可行性研究 |
4.2.1 可行性研究工作的依据 |
4.2.2 项目背景和项目建设必要性 |
4.3 市场分析和预测 |
4.3.1 溶剂法纤维素短纤维及相关产品特点 |
4.3.1.1 主要纤维产品 |
4.3.1.2 溶剂法纤维素短纤维产品特色 |
4.3.1.3 溶剂法纤维素短纤维发展历史 |
4.3.2 溶剂法纤维素短纤维市场需求 |
4.3.3 溶剂法纤维素短纤维市场供给 |
4.3.4 竞争产品市场分析 |
4.3.4.1 粘胶短纤维的国内市场分析 |
4.3.4.2 内棉纺行业现状 |
4.3.4.3 新一代粘胶纤维 |
4.3.5 市场预测 |
4.3.5.1 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的市场价格预测 |
4.3.5.2 溶剂法纤维素短纤维市场销量预测 |
4.4 项目实施方案 |
4.4.1 技术方案 |
4.4.2 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
4.4.2.1 产品方案 |
4.4.2.2 建设规模 |
4.4.3 市场销售方案 |
4.4.3.1 推出纤维素纤维品牌 |
4.4.3.2 建立产品推广战略联盟 |
4.4.3.3 注意化解投资风险 |
4.5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5.1 投资估算 |
4.5.1.1 投资估算 |
4.5.1.2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
4.5.1.3 编制方法及各项费用确定 |
4.5.1.4 按投资性质划分的投资表 |
4.5.2 资金筹措 |
4.6 财务评价 |
4.6.1 基础数据 |
4.6.1.1 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 |
4.6.1.2 生产计划安排 |
4.6.1.3 项目计算期 |
4.6.1.4 产品成本估算 |
4.6.1.5 产品销售价格及销售税金 |
4.6.2 财务评价 |
4.6.2.1 盈利能力 |
4.6.2.2 清偿能力 |
4.6.2.3 外汇平衡分析 |
4.6.2.4 不确定分析 |
4.6.3 财务结论 |
附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基本概念 |
1.2 选题背景 |
1.3 我国发展REITs的环境 |
1.4 文献综述 |
1.5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评析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7 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 |
1.8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REITs组织模式研究 |
2.1 契约型和公司型两种组织模式的区别 |
2.2 美国REITs组织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
2.3 契约型和公司型两种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2.4 我国应选择契约型REITs |
2.5 小结 |
第三章 REITs业务模式研究 |
3.1 各国(地区)REITs业务模式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
3.2 房地产权益类投资模式 |
3.3 房地产债权投资模式 |
3.4 房地产中介服务 |
3.5 小结 |
第四章 REITs发行形态研究 |
4.1 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发行形态的区别 |
4.2 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形态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 我国应选择封闭式REITs |
4.4 对封闭式REITs劣势的弥补 |
4.5 小结 |
第五章 封闭契约式REITs运作机制设计研究 |
5.1 我国REITs与其他国家的异同点 |
5.2 REITs与我国目前房地产信托投资的关系 |
5.3 我国REITs的运作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6)网络环境下的国际民事诉讼法律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因特网的特征及其法律影响 |
第一节 因特网的涵义及其特征 |
一、因特网的涵义 |
二、网络空间的特征 |
第二节 因特网对现行国际民事诉讼法律机制的影响 |
一、因特网对国际民事诉讼价值的影响 |
二、因特网引发的法律问题及本文研究的对象 |
第二章 因特网对司法管辖权的挑战及其应对 |
第一节 因特网对传统管辖权的法律挑战 |
一、传统国际民事管辖权以及确定管辖权的根据 |
二、因特网对司法管辖权的法律挑战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管辖权冲突的理论探索 |
一、关于管辖权相对论问题 |
二、关于第四国际空问理论的问题 |
三、关于新主权论的问题 |
第三节 各国网络环境下管辖权的法律实践评析 |
一、关于美国的法律实践评析 |
二、关于澳大利亚的法律实践评析 |
三、关于加拿大的法律实践评析 |
四、关于德国的法律实践评析 |
第四节 应对因特网对传统管辖权制度挑战的基本思路 |
一、对相关观点的评述 |
二、应对因特网对传统管辖权制度挑战的基本思路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管辖权的国际协调 |
第一节 关于网络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
一、从网络自身的特点看管辖权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
二、从网络案件的处理看管辖权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
第二节 关于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的协调问题 |
一、关于1 9 9 7 年的“五项共识” |
二、关于1 9 9 8 年提出的“禁止的管辖权” |
三、关于1 9 9 9 年日内瓦会议对网络案件管辖权的讨论 |
四、关于1999 海牙《民商事管辖权及外国判决公约》(草案)中涉及网络案件管辖权的规定 |
五、2000 年加拿大渥太华会议关于网络案件管辖权的讨论及其评价 |
六、关于排他性管辖权公约草案(2003 草案)对网络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影响 |
第三节 欧盟关于网络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协调 |
一、欧盟传统的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制度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 |
二、欧盟第44 号规则关于网络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规定及其评价 |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管辖权协调的法律原则 |
一、尊重他国主权原则 |
二、维护国际利益原则 |
三、有效和便利原则 |
四、国际礼让原则 |
五、管辖权自我控制原则 |
第四章 因特网对法律适用制度的挑战 |
第一节 关于法律适用问题概述 |
一、国际民事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产生 |
二、国际民事行为法律适用制度的基本内容 |
三、因特网对国际民事行为法律适用制度的总体影响 |
第二节 因特网对连结点的法律挑战 |
一、对属地性连结点的挑战 |
二、关于对属人性连结点的挑战 |
三、关于对主观性连结点的挑战 |
第三节 因特网对准据法的法律挑战 |
一、因特网使许多可能适用的准据法落空 |
二、网络自治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准据法的空白 |
三、扩大了公法之间的冲突 |
第五章 关于电子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
第一节 电子合同概述 |
第二节 关于美国和欧洲电子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研究 |
一、美国统一计算机信息交易法( U C I T A ) 评述 |
二、欧盟电子合同法律适用直法评述 |
第三节 电子合同各个方面的法律适用问题 |
一、关于电子合同当事人缔约能力的法律适用问题 |
二、关于电子合同形式的法律适用问题 |
三、关于电子合同实质问题的法律适用问题 |
第四节 特殊电子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
一、关于电子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 |
二、网络知识产权合同的法律适用 |
第六章 因特网上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 |
第一节 因特网对侵权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挑战 |
一、网上侵权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
二、网上侵权行为对法律适用问题的挑战 |
第二节 网络中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
一、关于侵权行为地法的适用 |
二、关于法院地法的适用 |
三、关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 |
四、关于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 |
五、关于适用对受害人有利的法律问题 |
第三节 网络中特殊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 |
一、关于网上侵犯着作权的法律适用问题 |
二、关于网上侵犯名誉权的法律适用问题 |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的国际民事司法协助 |
第一节 网络对司法文书域外送达的影响 |
一、因特网有助于解决司法文书域外送达难题 |
二、电子送达的方式和特点 |
三、电子送达存在的问题 |
四、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对电子送达的研究结果及其评述 |
五、各国通过因特网进行司法文书域外送达的法律实践 |
第二节 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域外调查取证问题 |
一、网络对域外调查取证的影响 |
二、网络技术在民商事诉讼域外取证中的运用 |
第八章 网络环境下外国民事裁判承认与执行问题 |
第一节 关于网络案件管辖权对外国法院判决承认的影响 |
一、关于主要国家的司法实践 |
二、对上述国际司法实践的评价 |
第二节 关于网上仲裁裁决是否符合《纽约公约》问题 |
一、网上仲裁的概念及其特征 |
二、网上仲裁裁决与《纽约公约》的要求 |
第三节 因特网对外国裁决执行的影响 |
一、关于申请执行的形式 |
二、关于网上强制执行问题 |
三、建立统一的网上信誉标记制度 |
四、建立全社会的网上和网下诚信联动机制 |
五、关于建立通知与取消的程序 |
第九章 我国网络环境下国际民事诉讼的法律问题 |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我国国际民事管辖权制度的法律完善 |
一、我国现行网络国际民事案件管辖权的法律实践 |
二、完善我国网络环境下国际民事诉讼管辖制度的措施 |
第二节 我国电子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
一、关于新《合同法》中的有关规定 |
二、关于我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 |
三、关于民法草案中的规定 |
四、关于完善我国电子格式合同法律适用制度的建议 |
第三节 我国电子送达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
一、我国电子送达方式的确立 |
二、关于我国电子送达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关于完善电子送达的对策和建议 |
第四节 网络技术对我国域外调查取证的影响 |
一、我国关于域外调查取证的规定 |
二、网络技术对我国域外取证的影响 |
第五节 我国法院对因特网以及信息技术的运用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中文着作类 |
二、中文论文类 |
三、外文资料 |
四、主要参考网址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独创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后记 |
(7)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盗窃罪的认定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目 录 |
序 言 |
一、 基本概念界定与分析 |
(一) 网络游戏 |
(二)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 |
(三)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盗窃 |
二、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盗窃罪的认定 |
(一) 传统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
(二)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
(三) 确定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盗窃罪的必要性 |
三、 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盗窃罪的难点与对策 |
(一) 取证艰难 |
(二) 身份证明 |
(三) 虚拟财产的价值确定 |
四、 台湾地区的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盗窃的处理 |
(一) 典型案例 |
(二) 台湾地区刑法的相关规定 |
结 论 |
参考资料 |
致 谢 |
四、IT2003买方势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利差影响的实证研究[D]. 郑燕珊. 福建师范大学, 2012(02)
- [2]城乡社会同构的宪法学研究[D]. 高建军. 郑州大学, 2011(12)
-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政策有效性问题研究[D]. 韩小威. 吉林大学, 2006(10)
- [4]华为海外营销之道[D]. 孙简. 清华大学, 2005(08)
- [5]中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模式研究[D]. 刘识博. 河海大学, 2005(05)
- [6]网络环境下的国际民事诉讼法律问题[D]. 鞠海亭. 华东政法学院, 2005(03)
- [7]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盗窃罪的认定与思考[D]. 尹萍. 中国政法大学, 2004(03)
- [8]IT2003买方势力[J]. 田茂永. IT经理世界,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