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根据"煤改电"项目的实际特点,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配网运行状况3个维度建立了"煤改电"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一种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弥补了单一赋值法的不足,并给出"煤改电"项目综合效益的评估流程。选取陕西地区3个不同的"煤改电"项目作为算例,对其进行综合效益评分与对比,并针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改进与治理方案,有利于"煤改电"项目的进一步实施与推广。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曹敏,杨里,郭松,肖夏,俞文瑾,贾蓉蓉
关键词: 煤改电,综合效益评估,评价指标,组合赋权法
来源: 能源与节能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建筑科学与工程
单位: 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能效测评有限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基金: 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52465X160004)
分类号: X51;TU832
DOI: 10.16643/j.cnki.14-1360/td.2019.03.027
页码: 66-70+92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168K
下载量: 269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权重置信度的组合赋权法在工程选材中的应用[J]. 机械工程材料 2017(04)
- [2].基于组合赋权法的道路强夯施工风险模糊评价[J]. 采矿技术 2020(01)
- [3].基于组合赋权法的物流仿真进度影响评价[J]. 科技与创新 2020(20)
- [4].组合赋权法在员工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 商 2015(29)
- [5].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的配电台区低电压多层次多指标权重设计[J]. 电工技术 2020(09)
- [6].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家具厂粉尘爆炸风险评估研究[J]. 武警学院学报 2020(02)
- [7].基于组合赋权法—向量夹角余弦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评价研究[J]. 安徽建筑 2020(10)
- [8].基于组合赋权法的S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06)
- [9].基于组合赋权法的“煤改电”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电工电气 2018(05)
- [10].最优组合赋权法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6(03)
- [11].住房公积金政策社会效益评价研究——基于离差最大化组合赋权法视角[J]. 建筑经济 2015(09)
- [12].基于组合赋权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因素研究[J].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20(03)
- [13].基于主客观组合赋权法的巴彦淖尔市生命体健康评价[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9(S1)
- [14].最优组合赋权法在滑坡综合治理方案决策中的应用[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2(04)
- [15].多属性决策组合赋权法在供应商选择中的应用[J]. 科技与管理 2009(03)
- [16].基于主成分组合赋权法的证券公司综合实力评价研究[J]. 经贸实践 2015(14)
- [17].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综合评价[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8].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孵化器运营能力评价[J]. 技术经济 2015(11)
- [19].基于博弈组合赋权法的南欧江七级电站初期导流方案决策[J]. 水电与新能源 2020(04)
- [20].矩估计理论下的最优组合赋权法在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矿业 2017(04)
- [21].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应急物流供应商评价选择研究[J]. 陕西农业科学 2011(01)
- [22].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中巴公路奥依塔克至布伦口段泥石流危险性评价[J]. 水土保持通报 2018(01)
- [23].组合赋权法在节水灌区综合效益评价中的应用[J]. 河南科学 2019(01)
- [24].近自然经营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森林健康影响的评价[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7(05)
- [25].组合赋权法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厂房施工质量评价[J]. 山西建筑 2019(15)
- [26].基于客观组合赋权法的即墨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04)
- [27].组合赋权法在电能质量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9(16)
- [28].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城市交叉口交通状态评价[J]. 交通运输研究 2018(02)
- [29].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商业银行规模效率评价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30].基于优化组合赋权法的都汶高速沿线泥石流危险度评价[J]. 山地学报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