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拟滤波器的数字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斐[1](2021)在《一种抗混叠失真的IIR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在无限长单位冲激响应(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中,用冲激响应不变法模拟滤波器的数字化过程,会发生频谱混叠失真,所以该映射方法一般不能应用于设计IIR数字高通和数字带阻滤波器.用"数字-数字频带变换"方法设计滤波器,可消除冲激响应不变法带来的频谱混叠失真的问题.通过具体的设计实例,提出"数字-数字频带变换"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避免混叠现象发生,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设计IIR数字滤波器的方法.
刘永东[2](2021)在《超低占空比脉冲合成与调理模块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超低占空比脉冲信号源是电子技术领域一种重要的测试激励工具,广泛应用于数据域测试和高频模拟测试等领域,具有可编程的多样化信号和足够大的驱动能力,能够为被测系统提供频率、脉宽、电平、幅度、时延等参数可编程和工作模式、触发方式等可选的脉冲信号。本文围绕超低占空比脉冲信号发生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对超低占空比脉冲信号的合成与调理进行技术分析并设计电路,完成了输出频率1Hz~1MHz、占空比0.01%~1%的超低占空比脉冲模块的设计,实现了最小脉宽100ps,脉宽分辨率0.5ps,最大输出幅度3Vpp,幅度分辨率10m Vpp等指标要求。在对比课题指标与设计难点,分析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超低占空比脉冲合成设计对超低占空比脉冲合成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课题宽脉宽范围、高脉宽分辨率和最窄脉宽极窄的特性,确定了基于相对延时的脉冲合成技术。设计了亚皮秒级精密延时系统,实现了100ps~10ms的精准延时,采用高性能T触发器构成数字脉冲合成电路,完成了超低占空比脉冲合成。(2)超宽带信号调理系统研究为了解决超低占空比脉冲信号频带过宽、高频分量频率过高给信号调理带来的极大困难,论文探索设计了以滤波器组为核心的基于信号分解与合成的超宽带信号调理系统。通过模拟滤波器组逼近数字滤波器组响应的方式设计并仿真了基于信号分解与合成的超宽带信号调理系统,并利用双工器、合路器等射频器件仿真了超低占空比脉冲信号的调理。同时,论文对比分析了分频段调理的超宽带信号调理系统,完成了课题的超低占空比脉冲调理系统设计。(3)超低占空比脉冲调理设计针对课题设计指标分析了各种线性调理技术和非线性调理技术,结合超宽带信号调理系统完成了超低占空比脉冲调理电路设计。低频调理电路利用基于差分放大电路的非线性调理技术结合恒流源、恒压源电路构建,高频调理电路利用射频放大器为核心的射频放大技术结合射频衰减器、射频偏置树构建。本文顺利完成了全部工作内容,经过调试与测试分析,所设计的超低占空比脉冲合成与调理模块满足课题功能指标要求。
谢小娟,张爱清,刘小明[3](2020)在《浅析双线性变换法中的预畸变问题》文中提出现有数字信号处理教材在讲述双线性变换法中预畸变概念时略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读者对"畸变"、"预畸变"以及"为什么叫预畸变"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本文通过两个滤波器设计实例,合理地引出了双线性变换法中预畸变的相关概念,并指出了预畸变概念存在的条件。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设计合理的实例来讲述预畸变的概念,能有效加深学生对预畸变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牛葳[4](2020)在《MEMS陀螺中16位数模转换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MEMS微机械陀螺是用于测量物体转动角速度的器件,精度是一个重要参数。MEMS陀螺由敏感元器件和接口电路组成,其中,数模转换器的精度对接口电路输出驱动信号的精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高精度转换的设计要求下,过采样delta-sigma技术是目前较好的设计选择。在此背景下,本论文针对MEMS陀螺数字化接口电路中的数模转换器展开研究,设计了一款适用于MEMS陀螺接口电路中的16位sigma-delta数模转换器。本论文首先从MEMS陀螺单质量块的动力学方程的角度出发,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接着深入分析了sigma-delta DAC的工作原理,并完成了各子模块的系统级设计和电路级设计。sigma-delta DAC主要由插值滤波器、sigma-delta数字调制器以及模拟重构级组成。插值滤波器通过三级级联的方式实现:半带滤波器—1/4带低通滤波器—采样保持电路,共实现了128倍的插值功能,在10k Hz的信号带宽下,信噪比可达到102.3d B。sigma-delta数字调制器采用3阶4位量化的CIFB结构实现,系数采用CSD编码方式实现,经仿真,数字调制器的信噪比为d B.1093,有效位数可达到17.86位。为解决模拟重构级电路中元件不匹配的问题,引入了DWA模块,实现了对单位电容的轮循选择,降低了多比特转换器量化的非线性误差。模拟重构级采用全差分直接电荷转移型DAC和二阶Chebyshev Sallen-Key RC滤波器实现。本论文在Matlab环境下对整体系统进行仿真和建模,并在各模块的参数设计上折中考量,力求达到较优的性能指标。设计在0.18μm标准CMOS工艺下完成,继完成各个模块的设计后,对delta-sigma数模转换器中的数字电路和模拟电路部分进行混合仿真,验证系统功能是否正确,仿真结果显示,在10k Hz的信号带宽下,系统的谐波分量在-98d B左右,信噪比可达到97.8d B,有效位数为15.95位,时钟频率为3.2MHz。
黄荣[5](2019)在《基于惯性测量和数字滤波的舰船升沉运动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舰船在海上作业过程中会受到海浪等海洋环境因素的扰动,被动地产生沿天向轴的往复升沉运动。升沉运动提取在舰载机起降、舰载武器发射、舰船物资补给和深海采矿作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精确测量舰船升沉运动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在充分了解海浪属性及升沉运动产生原理基础上,建立了海浪扰动数学模型和升沉运动数学模型。其次,针对惯导系统高度通道不稳定特性,在导航解算中置惯导垂向速度和位移为零;针对半固定系垂向加速度中升沉信息同主动运动、系统误差的不同频率分布特性,引入数字滤波技术,通过两次积分与三次高通滤波实现升沉运动测量。接着,针对现有滤波方法存在相位误差和幅值误差的缺陷,进行高通滤波器的创新设计,提出了基于互补原理的无时延高通滤波器设计方法;并针对变化海况下的升沉测量需求,引入滑动窗口进行海况的实时监测与分析,实现了能跟随海况变化的自适应高通滤波器设计。最后,文章从计算机仿真和物理平台试验角度验证了升沉测量方案的有效性和新滤波算法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新滤波方法相比传统方法升沉测量误差缩减约10倍,相比固定参数不变方法缩减约0.5倍;物理试验表明,新滤波方法相比传统方法升沉误差缩减约2倍,相比固定参数不变方法测量精度提高了0.5倍。本文提出的升沉运动测量方案和自适应滤波方法能成功实现高精度、近似无时延的升沉测量,滤波器能根据不同海况实时、自适应调整滤波参数,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能力,可以满足复杂海况下的舰船升沉运动测量需求。
马靖怡[6](2019)在《有限字长FIR数字滤波器优化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是现代信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数字滤波器是数字系统用于对信号进行滤波的核心组件,在有限精度器件上实时处理时,受有限字长量化影响,其实际滤波性能往往达不到预期设计要求。关于有限字长数字滤波器优化设计与实现一直是数字信号处理领域的重要课题。有限脉冲响应(Finite Impulse Response,FIR)滤波器因其严格的线性相位特性被广泛运用到移动通信、视频与图像处理等多个领域。目前针对滤波器有限字长优化结构的研究多数是基于无限脉冲响应(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IIR)滤波器。本文基于状态空间理论,从滤波器的结构设计入手探讨从结构上改善FIR滤波器对有限精度实现误差的灵敏度问题,以提升FIR滤波器抗有限字长效应能力。主要研究内容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针对有限字长效应引起系数误差导致滤波器零极点位置偏移的问题,本文基于状态空间实现结构研究FIR滤波器零极点对系数误差的灵敏性。由于FIR滤波器状态空间模型中的系统矩阵具有亏损性,无法利用非亏损矩阵特征向量的独立性分析极点灵敏度。本文引入系统矩阵的一组线性无关广义特征向量系及其伴随向量系,基于扰动分析法对FIR滤波器极点灵敏度进行推导及分析。根据矩阵相似变换理论,找寻最佳变换矩阵,提出FIR滤波器零极点灵敏度的优化实现。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FIR滤波器极点对系数变化非常敏感,滤波器的零极点灵敏度与实现结构有关,所提优化实现方案能够降低灵敏度。2.针对FIR滤波器有限精度实现下频率响应曲线失真的问题,本文将在高速采样下具有良好数值特性的增量差分Delta算子方法引入到FIR滤波器结构优化中,提出基于Delta算子的FIR滤波器灵敏度优化实现结构。通过状态空间分析法研究Delta算子实现系统传递函数关于结构参数的灵敏度,并推导出相应的灵敏度表达式。理论分析及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移位z算子实现结构相比,基于Delta算子实现优化结构的灵敏度更低,随着采样频率升高有下降趋势,其频响特性在有限字长约束下性能更稳定。
王敬飞[7](2019)在《基于随机结构的双通带IIR数字滤波器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滤波器能够根据设定要求有效地对传输信号进行过滤处理。它能传输有效频段的信号,滤除无用频段的信号。因此,数字滤波器具有过滤,降噪的特点。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滤波器已成为许多现代数字系统的关键部件。在数字滤波器中,双通带数字滤波器是一个十分重要部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设计出一个有良好处理信号能力的双通带IIR数字滤波器,本文提出了新的方法,设计了一个二阶子系统,让其作为双通带数字IIR滤波器的基本单元。随后根据要求,生成一系列的指令,二阶子系统根据指令逐个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双通带IIR数字滤波器系统。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演化算法来设计优化双通带数字滤波器。这种算法基于结构演化的自适应多精英导引复合差分进化算法与移位机制相结合的算法(Adaptive multiple-elites-guided composite 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with a shift mechanism,DEAMECo)。我们提出的方法不需要使用已知的电路结构,可以直接设计双通带数字滤波器结构,然后用DEAMECo算法优化双通带数字滤波器结构,该算法可以进行有效地搜索,防止个体过早收敛。与现有的方法相比,本文所设计的双通带IIR数字滤波器具有多种结构,并且结构具有随机性、稳定性,能够实现设计要求。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下五个方面:(1)介绍了现有IIR数字滤波器的实现方法。(2)设计了一个二阶子系统结构和一系列的指令,然后根据指令将二阶子系统依次添加到滤波器系统中,从而形成一个双通带数字滤波器的结构。(3)对双通带数字滤波器的结构进行编码,然后利用DEAMECo算法对已生成的双通带数字滤波器结构进行优化。(4)对双通带数字滤波器进行实验仿真,进行不同参数以及不同演化算法形成的双通带数字滤波器实验,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最优的双通带数字滤波器设计参数以及优化算法。(5)对设计的双通带数字滤波器做出总结,然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通过本文的实验结果分析对比可以验证,基于随机结构生成的双通带数字滤波器,并通过演化算法优化的设计方法基本能够满足实验需求,有较好的性能。根据目标特性,利用设计好的二阶子系统直接设计双通带滤波器结构,无需滤波器阶数、传递函数等先验知识,然后利用DEAMECo算法对形成双通带数字滤波器的结构进行优化,从而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双通带IIR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并且为相关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同时该方法也具有普适性,可以应用于其他类似的优化问题。
李浩然[8](2019)在《轨道短波不平顺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铁路朝着高速、重载的方向发展,安全性和舒适性受到广泛关注,而安全性和舒适性与轨道平顺状态密切相关。轨道不平顺是列车振动的主要原因,加剧了轮轨动力作用,降低了乘坐舒适度,加速了车辆及轨道部件损坏,增加了养护维修费用,严重时危及行车安全。短波不平顺是轨道不平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迫切需要稳定高效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技术。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短波不平顺检测现状及常用检测方法的原理,结合实时检测需求,研制了一套基于惯性基准法的轨道短波不平顺检测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1)传感器选型。根据检测系统需求,经过计算和对比分析,加速度传感器选择石英挠性加速度计,频率响应为50Hz,分辨率为1×10-4g,测量范围为±10g,刻度系数为1.0001v/g。位移传感器选择激光位移计,线性量程为50mm,绝对误差为50?m,分辨率为15?m。(2)机械部件设计。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传感器机械安装部件,通过固定支座在转向架构架上安装位移计和加速度计,在轴箱上安装反光板。(3)模拟滤波器设计。加速度信号的频带较宽,为避免混叠失真,需使用模拟低通滤波器进行抗混叠滤波。根据检测需求,调整电路参数,设计符合要求的二阶模拟低通滤波器。(4)数字补偿滤波器设计。由于二阶模拟低通滤波器的幅频特性随列车速度改变而变化,为了去除移变特性,设计与之匹配的二阶数字补偿滤波器,两者级联形成二阶混合滤波器,达到去移变目的。(5)高通滤波器设计。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高通滤波器的设计以最小积分平方误差准则为依据,采用窗函数设计法,考虑到实时检测系统需要采用简单的移动算法实现检测功能,因此,采用矩形窗和三角窗较为合适。本文分别以矩形窗和三角窗为基窗,组成级联型滤波器和并联型滤波器,通过调整基窗长度及比例系数,使两种形式的滤波器均满足截止波长为3m,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并联型滤波器。该高通滤波器由一个基窗和两个修正窗并联组成,基窗采用三角窗,修正窗其中一个为三角窗,另一个由两个矩形窗并联组成。(6)检测系统验证。将不同幅值和不同波长的单个正弦波输入检测系统,滤波后输出波形,计算输出波形与输入波形幅值之比,绘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将含有不同波长成分的叠加波输入检测系统进行滤波,对滤波前后的波形进行频谱分析可知,滤波前后的幅值之比与系统传递函数值相吻合,证明滤波器达到了滤波效果,检测系统性能良好。(7)检测系统误差分析。本文重点分析了梯形法积分引起的误差,通过控制变量法分析数据长度、检测速度及采样间隔与位移平均误差和均方误差的关系。当检测速度和采样间隔一定时,数据长度较短时,位移平均误差和均方误差振动幅度较大,随着数据长度的增加,位移平均误差和均方误差趋于稳定;当数据长度和采样间隔一定时,检测速度对位移平均误差和均方误差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总体影响较小,且随着速度的增加,位移平均误差和均方误差趋于稳定;当数据长度和检测速度一定时,采样间隔对位移平均误差和均方差的影响较大,采样间隔增大,位移的平均误差和均方误差增大。
夏良辉[9](2019)在《伺服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机数字控制系统的不断发展,针对系统内部的数字信号处理需求也在逐渐增强。无论是控制指令给定预处理、反馈信号检测等实时控制环节,还是状态观测、故障诊断等系统分析都需要有效的数字信号。在当前大多数伺服电机控制系统的数字信号处理中,谐波辨识依靠离线方式,谐波抑制精度不高且运算较慢等问题依然存在。这既限制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也无法满足伺服系统控制的高性能需求。本文以交流伺服电机为平台,研究数字信号处理的应用技术。通过采用实时快速傅里叶变换完成谐波辨识,设计高阶滤波器抑制谐波,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在线抽取实时信号分量为系统分析提供有效数据。首先,介绍了伺服电机系统的控制结构,分析了数字化伺服系统对信号处理的需求。一方面,考虑到谐波干扰对电机运行的影响,针对谐波信号的检测与抑制手段对于系统的稳定与精度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系统实际运行中往往需要对系统状态进行检测和评估,这也需要对系统中的各类数字信号进行提取、转换以及分析等处理操作。因此,从谐波辨识、谐波抑制、信号提取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伺服系统中的高精度设计与数字化硬件实现方法。其次,根据伺服系统对信号分析的需求,介绍了快速傅里叶变换的理论以及设计方法;对常用滤波器函数进行比较,结合伺服系统的特性,得到了简单的谐波抑制设计方案;最后介绍了使用模拟低通滤波器直接转换为各类数字滤波器的方法,并使用各类数字滤波器实现信号提取功能。通过基于MATLAB和Modelsim的仿真实验对比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搭建实验物理平台,伺服系统采用DSP与FPGA主从控制结构,应用FPGA硬件实现本文设计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在不同的工况下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满足伺服系统的需求,提高了伺服系统的性能。
张婷婷[10](2019)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ⅡR数字滤波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我们的生活早已迈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滤波技术也随之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也成为一项不可替代的技术,已被应用到很多领域当中,例如在语音和图像处理、通信等领域。对比连续时间系统,离散时间系统有很多优点,例如敏感度低、精度高以及可以实现大规模集成等。正是因为这些优点,所以离散时间系统在体积和重量方面都很有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数字滤波器的研究愈加浓厚,传统的模拟滤波器在实际应用中逐渐被淡化。因此,如何设计出高性能的数字滤波器成为数字化时代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重点。在灰度连续变化的图像中,如果有个点和周围相邻像素的灰度值相差很大,人眼就很容易感知到这个点的存在,这种情况就认为这个点是一种噪声。灰度突变在频域中表示的是高频分量,而低通滤波器就是滤除高频分量,减少图像噪声。同样,高通滤波器就是减少平滑区域中的灰度级变化,突出边缘灰度级的细节。在图像预处理中,图像滤波是必不可少的处理技术,图像对滤波器的线性相位要求很严格,数字滤波器的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后续图像处理及分析的有效性和可靠性。FIR和ⅡR数字滤波器在信号处理领域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FIR数字滤波器没有闭合形式设计公式,故难以精确控制通带、阻带及边缘频率,设计时需要反复计算,且FIR滤波器没有可控制的极点,所以要达到和ⅡR数字滤波器相当的滤波特性,需要的阶数更高,导致信号通过系统之后延时增加。ⅡR数字滤波器是用两个多项式之比的有理分式来逼近频率特性,可用较少的阶数得到很好的滤波特性,相位特性呈非线性,因此设计具有线性相位的ⅡR数字滤波器对于图像滤波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针对ⅡR数字滤波器系统函数因存在分母所导致的非线性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近似方法,能够将其转化为线性优化问题,大大降低了优化难度。(2)基于以上思路设计了新的基于最小二乘法的ⅡR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设计的ⅡR数字滤波器在满足既定的幅频响应的同时还可以保证线性相位。(3)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设计了实用的图像滤波器,通过计算并分析滤波后图像的客观评价指标,得出本文方法设计的ⅡR数字滤波器对图像滤波效果好于典型设计方法。
二、模拟滤波器的数字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拟滤波器的数字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抗混叠失真的IIR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方法 |
2 冲激响应不变法产生混叠失真的解决方案 |
3 抗混叠滤波器的设计 |
3.1 IIR数字高通滤波器的设计 |
3.2 IIR数字带阻滤波器的设计 |
1)确定模拟低通滤波器的阶次及截止频率. |
2)创建模拟低通滤波器原型. |
3)冲激响应不变法将模拟低通转化为数字低通滤波器. |
4)调用函数mapping()实现数字带阻滤波器系统函数. |
4 结论 |
附录 |
(2)超低占空比脉冲合成与调理模块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3.1 设计指标与工作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脉冲信号特性分析与总体方案设计 |
2.1 脉冲信号特性分析 |
2.1.1 脉冲信号时域特性分析 |
2.1.2 脉冲信号频域特性分析 |
2.2 总体方案设计 |
2.2.1 指标分析 |
2.2.2 方案设计 |
2.3 设计难点分析 |
2.3.1 脉冲合成设计难点分析 |
2.3.2 脉冲调理设计难点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低占空比脉冲合成技术分析与电路设计 |
3.1 超低占空比脉冲合成技术可行性分析 |
3.1.1 基于阶跃恢复二极管的脉冲合成技术 |
3.1.2 基于高速比较器的脉冲合成技术 |
3.1.3 基于相对延时的脉冲合成技术 |
3.2 超低占空比脉冲合成方案设计 |
3.3 超低占空比脉冲合成电路设计 |
3.3.1 时钟电路设计 |
3.3.2 亚皮秒级精密延时电路设计 |
3.3.3 脉冲合成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低占空比脉冲调理技术分析与电路设计 |
4.1 超宽带信号调理系统分析 |
4.1.1 基于信号分解与合成的超宽带信号调理系统 |
4.1.2 基于分频段调理的超宽带信号调理系统 |
4.2 脉冲调理技术分析 |
4.2.1 基于集成运放的线性调理技术 |
4.2.2 基于射频放大器的线性调理技术 |
4.2.3 基于差分放大电路的非线性调理技术 |
4.2.4 基于引脚驱动器的非线性调理技术 |
4.3 超低占空比脉冲调理方案设计 |
4.4 超低占空比脉冲调理电路设计 |
4.4.1 低频调理电路设计 |
4.4.2 高频调理电路设计 |
4.5 辅助电路设计 |
4.5.1 电源设计 |
4.5.2 高速电路板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
5.1 整机调试与测试方法 |
5.1.1 整机调试 |
5.1.2 测试方法 |
5.2 指标测试与分析 |
5.2.1 测试内容与结果 |
5.2.2 指标测试 |
5.2.3 测试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录 |
(3)浅析双线性变换法中的预畸变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双线性变换法原理 |
2 临界频率点的畸变 |
3 畸变存在的前提条件 |
4 预畸变 |
5 结束语 |
(4)MEMS陀螺中16位数模转换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MEMS陀螺及其接口电路概述 |
1.2.2 MEMS陀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Sigma-Delta数模转换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EMS陀螺中Sigma-Delta DAC工作原理 |
2.1 引言 |
2.2 MEMS微机械陀螺工作原理 |
2.3 MEMS陀螺中sigma-delta DAC接口电路的工作原理 |
2.4 Sigma-Delta DAC的系统结构 |
2.4.1 数字插值滤波器 |
2.4.2 过采样与噪声整形 |
2.4.3 动态单元匹配技术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插值滤波器的设计 |
3.1 插值滤波器的设计指标 |
3.2 插值滤波器的系统设计 |
3.2.1 半带滤波器的设计 |
3.2.2 1/4带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3.2.3 插值滤波器的整体分析 |
3.3 插值滤波器的实现及仿真 |
3.3.1 插值滤波器的系统仿真 |
3.3.2 插值滤波器系数的CSD编码实现 |
3.3.3 插值滤波器的Verilog实现及仿真 |
3.3.4 插值滤波器的信噪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igma-Delta数字调制器的设计 |
4.1 Sigma-Delta数字调制器的设计指标 |
4.2 Sigma-Delta数字调制器的设计流程 |
4.3 Sigma-Delta数字调制器拓扑结构分析 |
4.3.1 单环级联调制器结构 |
4.3.2 误差反馈调制器结构 |
4.3.3 MASH调制器结构 |
4.4 Sigma-Delta数字调制器的系统设计与仿真验证 |
4.4.1 调制器量化位数的选取 |
4.4.2 sigma-delta数字调制器整体结构框图 |
4.4.3 调制器的Verilog实现与功能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关电容DAC的设计 |
5.1 整体结构 |
5.2 动态单元匹配电路的设计 |
5.3 CMOS开关的设计 |
5.4 两相不交叠时钟的设计 |
5.5 运算放大器的设计 |
5.6 低通模拟滤波器的设计 |
5.7 sigma-delta DAC数模混合仿真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基于惯性测量和数字滤波的舰船升沉运动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升沉运动测量研究现状 |
1.2.2 惯性导航发展与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惯性测量的升沉运动原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海浪与升沉运动 |
2.2.1 海浪运动 |
2.2.2 升沉运动 |
2.3 基于惯性导航的运动测量原理 |
2.3.1 常用坐标系与坐标转换 |
2.3.2 捷联惯导系统基本原理 |
2.3.3 捷联惯导系统机械编排 |
2.3.4 惯性测量误差分析 |
2.4 升沉运动惯性测量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通无时延升沉测量滤波器设计 |
3.1 引言 |
3.2 数字滤波技术 |
3.2.1 数字滤波方法 |
3.2.2 滤波器基础理论 |
3.2.3 滤波器比较与选取 |
3.2.4 传统滤波器存在的问题 |
3.3 升沉测量用高通无时延滤波器设计 |
3.3.1 设计方案 |
3.3.2 具体实现过程 |
3.4 新滤波器特性分析 |
3.4.1 误差分析 |
3.4.2 幅相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实时海况监测的滤波器自适应设计 |
4.1 引言 |
4.2 滤波器指标分析 |
4.3 海况监测与滤波器改进 |
4.3.1 海况监测流程 |
4.3.2 滑动窗口设计 |
4.3.3 海况分析 |
4.3.4 滤波器指标设计 |
4.4 系统整体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升沉运动测量仿真与试验 |
5.1 引言 |
5.2 升沉运动测量仿真 |
5.2.1 海况仿真 |
5.2.2 惯性测量仿真 |
5.2.3 升沉运动滤波仿真 |
5.3 升沉运动测量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有限字长FIR数字滤波器优化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数字滤波器的有限字长效应及实现结构 |
2.1 有限字长效应 |
2.1.1 定点数量化表示 |
2.1.2 A/D转换器中的量化效应 |
2.1.3 系数量化效应 |
2.1.4 运算量化效应 |
2.1.5 溢出效应 |
2.2 数字滤波器实现结构 |
2.2.1 基础型(直接型、级联型)结构 |
2.2.2 几种常用类型结构 |
2.2.3 状态空间实现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FIR数字滤波器零极点灵敏度分析及优化实现结构 |
3.1 引言 |
3.2 FIR滤波器状态空间实现背景理论 |
3.3 灵敏度分析及优化实现结构 |
3.3.1 零点灵敏度及其最小化 |
3.3.2 极点灵敏度及其优化 |
3.3.3 零极点灵敏度加权优化 |
3.4 仿真实例与结果分析 |
3.4.1 系数扰动下的灵敏度分析 |
3.4.2 系数量化下的灵敏度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Delta算子的FIR滤波器灵敏度优化结构 |
4.1 引言 |
4.2 Delta算子基本理论 |
4.3 基于Delta算子的优化结构 |
4.3.1 直接型转置优化结构 |
4.3.2 基于JSS结构的正交数字滤波器优化结构 |
4.4 灵敏度分析 |
4.5 仿真实例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5.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7)基于随机结构的双通带IIR数字滤波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2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双通带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和演化算法的介绍 |
2.1 双通带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指标 |
2.2 现有数字滤波器的设计研究方法 |
2.2.1 模拟滤波器进行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
2.2.2 演化算法进行数字滤波器的设计 |
2.3 演化算法设计双通带数字滤波器 |
2.3.1 GA算法 |
2.3.2 DE算法 |
2.3.3 基于DE的改进算法 |
2.3.4 PSO算法 |
2.3.5 SSB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利用DEAMECo算法对双通带数字滤波器进行设计 |
3.1 双通带数字滤波器的结构生成方法 |
3.1.1 二阶子系统 |
3.1.2 生成指令 |
3.1.3 指令序列 |
3.2 基于DEAMECo算法的结构优化 |
3.2.1 适应度评价函数 |
3.2.2 种群初始化 |
3.2.3 变异操作 |
3.2.4 参数设置 |
3.2.5 转移机制(SM) |
3.3 算法实现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仿真与结果分析 |
4.1 连接类型概率的对比 |
4.2 子系统个数的对比 |
4.3 DEAMECo算法的仿真参数对比 |
4.3.1 缩放因子F的对比 |
4.3.2 交叉率CR的对比 |
4.4 不同算法设计双通带数字滤波器 |
4.5 本章小节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8)轨道短波不平顺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轨道短波不平顺概述 |
1.2.1 短波不平顺定义 |
1.2.2 常见的短波不平顺 |
1.2.3 短波不平顺的危害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短波不平顺检测现状 |
1.3.2 国内短波不平顺检测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2 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 检测原理 |
2.1.1 常用检测方法 |
2.1.2 本文采用的检测方法 |
2.2 检测系统框架设计 |
2.2.1 假定条件 |
2.2.2 主要技术指标 |
2.2.3 系统组成 |
2.2.4 数据处理流程 |
2.3 本章小结 |
3 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加速度计选型 |
3.1.1 加速度计简介 |
3.1.2 加速度计选型依据 |
3.1.3 加速度计选型结果 |
3.2 位移计选型 |
3.2.1 位移计简介 |
3.2.2 位移计选型依据 |
3.2.3 位移计选型结果 |
3.3 机械部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检测系统滤波器设计 |
4.1 滤波器基本概念 |
4.2 模拟滤波器设计 |
4.2.1 模拟滤波器介绍 |
4.2.2 模拟滤波器设计方法 |
4.2.3 二阶模拟滤波器设计 |
4.3 数字补偿滤波器设计 |
4.3.1 数字滤波器介绍 |
4.3.2 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 |
4.3.3 二阶数字补偿滤波器设计 |
4.4 高通滤波器设计 |
4.4.1 最优化准则 |
4.4.2 常用窗函数 |
4.4.3 优化措施 |
4.4.4 高通滤波器 |
4.5 本章小结 |
5 检测系统验证与误差分析 |
5.1 系统验证 |
5.1.1 单个波 |
5.1.2 叠加波 |
5.2 系统误差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伺服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伺服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伺服系统数字信号分析 |
2.1 电机模型与控制策略 |
2.2 电机系统主要状态信号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伺服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分析 |
3.1 快速傅里叶变换分析与设计 |
3.2 滤波器分析与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 伺服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模块仿真实现 |
4.1 系统总体实现结构框图 |
4.2 谐波辨识模块设计与仿真实现 |
4.3 谐波抑制模块设计与仿真实现 |
4.4 信号提取模块设计与仿真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伺服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功能实现与实验结果分析 |
5.1 系统平台 |
5.2 谐波辨识 |
5.3 谐波抑制 |
5.4 信号提取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最小二乘法的ⅡR数字滤波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数字滤波器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数字滤波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FIR数字滤波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ⅡR数字滤波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数字滤波器典型设计方法 |
2.1 数字滤波器概述 |
2.1.1 数字滤波器分类 |
2.1.2 数字滤波器性能指标 |
2.2 约束最小二乘设计FIR数字滤波器 |
2.3 ⅡR数字滤波器典型设计方法 |
2.3.1 用模拟滤波器设计ⅡR数字滤波器 |
2.3.2 IRMMPE算法设计ⅡR数字滤波器 |
2.3.3 SMSOF算法用于ⅡR数字滤波器的最小二乘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最小二乘法设计ⅡR数字滤波器 |
3.1 最小二乘法概述 |
3.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ⅡR数字滤波器设计 |
3.2.1 非线性优化问题带来的困难以及解决思路 |
3.2.2 将传统非线性优化问题近似为线性优化问题的推导 |
3.2.3 ICLS算法设计 |
3.2.4 ICLS算法与SMSOF算法用于最小二乘对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客观评价指标 |
4.1.1 滤波器客观评价指标 |
4.1.2 图像相似度评价指标 |
4.2 ⅡR数字滤波器设计仿真结果与分析 |
4.2.1 ICLS算法设计ⅡR数字滤波器结果与分析 |
4.2.2 ICLS算法与用模拟滤波器设计ⅡR数字滤波器结果对比与分析 |
4.2.3 ICLS算法与IRMMPE算法设计ⅡR数字滤波器结果对比与分析 |
4.3 图像滤波结果对比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模拟滤波器的数字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抗混叠失真的IIR数字滤波器设计方法[J]. 刘文斐.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2]超低占空比脉冲合成与调理模块设计[D]. 刘永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浅析双线性变换法中的预畸变问题[J]. 谢小娟,张爱清,刘小明. 山西电子技术, 2020(06)
- [4]MEMS陀螺中16位数模转换器设计[D]. 牛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惯性测量和数字滤波的舰船升沉运动计算方法研究[D]. 黄荣. 东南大学, 2019(06)
- [6]有限字长FIR数字滤波器优化结构研究[D]. 马靖怡. 重庆邮电大学, 2019(02)
- [7]基于随机结构的双通带IIR数字滤波器设计[D]. 王敬飞. 河南大学, 2019(01)
- [8]轨道短波不平顺检测技术研究[D]. 李浩然.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9(08)
- [9]伺服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应用研究[D]. 夏良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10]基于最小二乘法的ⅡR数字滤波器设计研究[D]. 张婷婷. 兰州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