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组胺皮肤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虚型瘙痒,组胺,小鼠,实验研究
组胺皮肤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雨[1](2014)在《养血止痒饮对实验小鼠RBC、HGB、血清组胺的调节及对皮肤瘙痒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养血止痒饮对实验小鼠(血虚瘙痒模型)RBC、HGB、血清组胺的调节作用以及对皮肤瘙痒的影响,探讨养血止痒饮对血虚型皮肤瘙痒症的作用机制与疗效,以便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治疗。方法:1.给药:治疗组小鼠每天灌胃给药一次,连续十一天,直到实验结束,空白组及模型组小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2.造模:实验第叁天,于小鼠腹股沟处皮下注射2%乙酰苯肼溶液,造成血虚动物模型。实验第九、十、十一天,分别在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0.025%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造成瘙痒动物模型。3.取材与测量指标:实验第七天,取各组小鼠目内眦少量血液,检测小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各组小鼠分别比较。实验第九、十、十一天,每天造模完成后立即观察小鼠30分钟内的瘙痒次数,并于第十一天观察结束后,立即摘除各组小鼠眼球,取血,分离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组胺的含量,进行比较。(注:目内眦采血,取血量较少,不适宜做采血量较大的实验,但是可以保证小鼠眼睛完好,不至于导致小鼠失血过多而死亡;摘眼球取血反之。)结果:1.血清组胺方面:治疗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养血止痒饮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小鼠的血清组胺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养血止痒饮中、低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2.瘙痒次数方面:治疗组小鼠的瘙痒次数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所减少(p<0.05)。3.在红细胞方面:养血止痒饮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及养血止痒饮中,低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在血红蛋白方面,养血止痒饮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阳性对照组及养血止痒饮中,低剂量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养血止痒饮的不同剂量组均可以减少小鼠的瘙痒次数,高剂量组可降低血清中的组胺含量同时还可以升高小鼠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改善小鼠血虚状态。(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4-04-01)
段小花,杨莲,李钦,李秀芳,林青[2](2008)在《皮内与皮下注射磷酸组胺对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结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皮内注射与皮下注射磷酸组胺对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建立组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测定伊文思蓝的渗出。结果:皮内注射与皮下注射磷酸组胺均可造成实验用模型。结论:在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中可采用皮下注射组胺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云南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封彦蕾[3](2006)在《利用组胺皮肤实验对比中西药抗组胺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小青龙汤和氯雷他定对健康志愿者的皮肤试验诱发的风团和红晕面积大小的影响探讨中药抗组胺药理,比较中西药抗组胺作用在药效学上的异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简单有效的药效动力学参数,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方法:实验选择健康志愿者做为观察对象。(1)将健康志愿者随机、单盲法分为小青龙汤组,氯雷他定组和安慰剂组,观察对象分别口服小青龙汤,氯雷他定10mg或安慰剂一片,各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2、5和24小时均用含20.1、7.3、2.7、1.0mmol/L的组胺溶液在受试者的前臂曲侧进行皮试。皮试后15min观察并记录用药前及用药后不同浓度组胺皮肤试验引起的皮肤局部风团及红晕的面积,绘制剂量—反应曲线,计算剂量—反应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dose-response curve,AUDRC)。(2)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多因素多元方差分析,根据结果分析中药抗组胺的原理,比较中西药抗组胺作用的异同,探讨中药对组胺皮肤试验所诱发的风团和红晕的抑制作用,建立药效动力学模型。 结果: 1.服药前后各组风团及红晕面积的自身比较 小青龙汤组服药后2、5、24h和服药前比较差别无显着性(P>0.05),氯雷他定组服药后2、5、24h和服药前差别有显着性(P<0.05)。 2 小青龙汤、氯雷他定组和安慰剂组服药前后风团及红晕面积的比较 服药前小青龙汤、氯雷他定、安慰剂组风团及红晕面积差别没显着性(P>0.05),服药后2、5、24h小青龙汤组和安慰剂组比较差别没显着性(P>0.05),氯雷他定组与安慰组相比较差别有极显着性(P<0.01)。 3 AUDRC小青龙汤组和安慰剂组服药前后剂量-反应曲线无明显变化,服药前小青龙汤、氯雷他定组和安慰剂组的AUDRC差别没显着性(P>0.05),服药后2、5、24h小青龙汤组和安慰剂组比较,差别没显着性(P>0.05)。氯雷他定组与安慰组相比较差别有极显着性(P<0.01) 结论: 1、依据抗组胺药物对组胺皮肤试验的抑制作用可建立药效动力学模型,AUDRC可作为比较抗组胺药物药效动力学活性的一个指标。 2、服用小青龙汤前后风团和红晕反应面积及AUDRC没有显着性改变,说明小青(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刊2006-05-01)
张辉,王均,张凯[4](2003)在《组胺对皮肤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分布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人皮肤角质细胞TNFR的分布和炎症介质组胺对其分布的影响。方法 依据Tel lides成熟实验模型 ,将人皮肤移植于免疫缺陷小鼠上 ,分别注入等量 10ml组胺或生理盐水 ,然后制成共聚焦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标本观察。结果 正常皮肤TNFR2阳性反应细胞较少 ,TNFR1阴性细胞数量较多 ,阳性反应主要见于角质细胞的胞质和膜 ;组胺刺激后角质细胞质和膜的TNFR1消失 ,主要分布在角质细胞间隙。结论 组胺可使角质细胞质和膜上TNFR1消失 ,移位于细胞间隙(本文来源于《解剖科学进展》期刊2003年02期)
傅晨钟,祝家镇[5](1990)在《损伤皮肤中组胺荧光显微定位定量与损伤时间推断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显微荧光分光光度计法研究大白鼠皮肤创缘组织中组胺的分布和含量,并用甲苯胺蓝法观察创缘肥大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创缘真皮乳头层出现扩散的细胞外黄色荧光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为生前伤的重要特点;组胺荧光分布范围及增多的程度与损伤时间密切相关。从而为损伤时间推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1990年01期)
组胺皮肤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皮内注射与皮下注射磷酸组胺对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建立组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测定伊文思蓝的渗出。结果:皮内注射与皮下注射磷酸组胺均可造成实验用模型。结论:在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中可采用皮下注射组胺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胺皮肤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雨.养血止痒饮对实验小鼠RBC、HGB、血清组胺的调节及对皮肤瘙痒的影响[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4
[2].段小花,杨莲,李钦,李秀芳,林青.皮内与皮下注射磷酸组胺对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结果的影响[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
[3].封彦蕾.利用组胺皮肤实验对比中西药抗组胺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4].张辉,王均,张凯.组胺对皮肤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分布的影响的实验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2003
[5].傅晨钟,祝家镇.损伤皮肤中组胺荧光显微定位定量与损伤时间推断的实验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