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一种手动变速器换挡拨叉的限位结构,包括箱体、拨叉轴、拨叉,所述拨叉轴支撑于箱体,拨叉上设有连接卡块,所述拨叉的尾部设有通孔与拨叉轴形成滑动配合,拨叉的尾部还设有一轴向的条形限位凹槽,所述条形限位凹槽的长度为换挡行程距离,所述箱体上设有一限位销,限位销一端插入条形限位凹槽中,与其形成滑动配合,从而对拨叉的移动进行限位。所述拨叉的尾部设有一限位凸台,所述条形限位凹槽设置在限位凸台上。所述限位销为阶梯轴,小径段为插入条形限位凹槽的光杆段,中径段为螺纹段与箱体上的螺纹孔配合,大径段为固定限位销的螺帽。所述限位销为钢材,所述拨叉为铝合金材料。本实用新型避免了累计公差,换挡效果更好且不影响变速器的NVH性能。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手动变速器换挡拨叉的限位结构,包括箱体(4)、拨叉轴(2)、拨叉(1),所述拨叉轴(2)支撑于箱体(4),所述拨叉(1)的尾部通过设有的通孔滑动配合在拨叉轴(2)上形成可轴向移动的结构,所述拨叉(1)上设有与外部操纵机构卡接的连接卡块(5),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1)的尾部设有一沿轴向延伸的条形限位凹槽(1-1),所述条形限位凹槽(1-1)的轴向长度为换挡行程距离,所述箱体(4)上固定安装一限位销(3),所述限位销(3)的延伸端插入拨叉(1)的条形限位凹槽(1-1)中,限位销(3)与条形限位凹槽(1-1)滑动配合,通过限位销(3)对拨叉(1)的移动行程进行限位。
设计方案
1.一种手动变速器换挡拨叉的限位结构,包括箱体(4)、拨叉轴(2)、拨叉(1),所述拨叉轴(2)支撑于箱体(4),所述拨叉(1)的尾部通过设有的通孔滑动配合在拨叉轴(2)上形成可轴向移动的结构,所述拨叉(1)上设有与外部操纵机构卡接的连接卡块(5),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1)的尾部设有一沿轴向延伸的条形限位凹槽(1-1),所述条形限位凹槽(1-1)的轴向长度为换挡行程距离,所述箱体(4)上固定安装一限位销(3),所述限位销(3)的延伸端插入拨叉(1)的条形限位凹槽(1-1)中,限位销(3)与条形限位凹槽(1-1)滑动配合,通过限位销(3)对拨叉(1)的移动行程进行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变速器换挡拨叉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叉(1)的尾部一体成型一限位凸台(1-3),所述条形限位凹槽(1-1)设置在限位凸台(1-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动变速器换挡拨叉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台(1-3)设置在拨叉(1)的尾部的一侧面,且横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变速器换挡拨叉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销(3)包括螺纹段(3-1)和光杆段(3-2),所述螺纹段(3-1)与箱体(4)上设置的螺纹孔螺纹配合固定,所述光杆段(3-2)插入拨叉(1)的条形限位凹槽(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动变速器换挡拨叉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销(3)为阶梯轴,阶梯轴的小径段为光杆段(3-2),中径段为螺纹段(3-1),大径段为螺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动变速器换挡拨叉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销(3)为钢材料,拨叉(1)为铝合金材料。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动变速器换挡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手动变速器换挡拨叉的限位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变速器多采用齿套与齿轮的端面接触,形成对换挡行程的轴向限位,这种限位方式涉及的零件较多,由于齿套、齿轮这些零部件都是单独加工,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都会产生允许的加工误差,这些众多的零件装配集合在一起,就会导致累计公差增大,很容易产生过限位,从而影响换挡效果,导致车辆驾驶不顺畅,甚至引起交通事故。同时由于齿套撞击齿轮也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影响变速器的NVH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手动变速器换挡拨叉的限位结构,使变速器换挡效果更好,防止换挡时产生的噪音影响变速器的NVH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手动变速器换挡拨叉的限位结构,包括箱体、拨叉轴、拨叉,所述拨叉轴支撑于箱体,所述拨叉的尾部通过设有的通孔滑动配合在拨叉轴上形成可轴向移动的结构,所述拨叉上设有与外部操纵机构卡接的连接卡块,所述拨叉的尾部设有一沿轴向延伸的条形限位凹槽,所述条形限位凹槽的轴向长度为换挡行程距离,所述箱体上固定安装一限位销,所述限位销的延伸端插入拨叉的条形限位凹槽中,限位销与条形限位凹槽滑动配合,通过限位销对拨叉的移动行程进行限位。
所述拨叉的尾部一体成型一限位凸台,所述条形限位凹槽设置在限位凸台上。所述限位凸台设置在拨叉的尾部的一侧面,且横向延伸。
所述限位销包括螺纹段和光杆段,所述螺纹段与箱体上设置的螺纹孔螺纹配合固定,所述光杆段插入拨叉的条形限位凹槽。
所述限位销为阶梯轴,阶梯轴的小径段为光杆段,中径段为螺纹段,大径段为螺帽。
所述限位销为钢材料,所述拨叉为铝合金材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拨叉上设置条形限位凹槽,通过箱体上的限位销插入限位凹槽形成滑动配合,从而对拨叉的移动行程进行限位。这种限位方式的行程距离是由拨叉上的条形限位凹槽决定,该条形限位凹槽的滑动行程与换挡限位所需要的移动行程趋于一致,通过限位销限位,拨叉换挡移动距离准确,从而达到更好的换挡效果,从根本上杜绝了由多个单独加工的零部件装配组合因加工误差而导致的累计公差增大,产生过限位的现象,还能够避免齿套在拨叉带动下与齿轮端面产生撞击,减小撞击噪音。
所述的条形限位凹槽设置在拨叉尾部一体成型的一限位凸台上,此限位凸台由于是与拨叉一体成型的,在此限位凸台上设置限位槽,保证限位要求的同时对拨叉其余部分的原有厚度也不会产生影响。
将限位销上的螺纹段与箱体上设置的螺纹孔通过螺纹配合在箱体上,当限位销出现磨损或者断裂需要维修时,便于维修人员进行拆卸安装。将限位销设置为阶梯轴,设置螺纹的轴段能够保证足够大直径,从而保证连接强度。同时用直径小的轴端与条形限位凹槽配合,可减小条形限位凹槽的宽度,从而防止拨叉体积增大。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限位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拨叉结构图。
附图中,1为拨叉,1-1为条形限位凹槽,1-3为限位凸台,1-4为拨叉的叉脚,2为拨叉轴,3为限位销,3-1为限位销的螺纹段,3-2为限位销的光杆段,4为箱体,4-1为箱体上的螺纹孔,5为连接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3,一种手动变速器换挡拨叉的限位结构的实施例,包括箱体4、拨叉轴2、拨叉1,所述拨叉轴2支撑于箱体4,所述拨叉1上设有与外部操纵机构卡接的连接卡块5,此连接卡块5用于操纵拨叉1的移动,拨叉1的尾部还设置有通孔与拨叉轴2形成滑动配合,这样就能在换挡时,形成连接卡块5操纵拨叉1在拨叉轴2上的轴向移动,所述拨叉1的叉脚1-4卡在齿套的环形槽中,用于带动齿套与拨叉1同向移动,从而完成换挡;为了不影响拨叉其它部分的厚度,在拨叉1的尾部侧面上一体成型一限位凸台1-3,在此限位凸台1-3上设置一沿轴向延伸的条形限位凹槽1-1,所述条形限位凹槽1-1的轴向长度为换挡行程距离;所述箱体4上固定安装一限位销3,此限位销3为阶梯轴,限位销3的小径段为插入条形限位凹槽1-1中的光杆段3-2,中径段为螺纹段3-1,与箱体4上设置的螺纹孔4-1螺纹配合,大径段为螺帽将限位销3固定在箱体4上;限位销3通过插入条形限位凹槽1-1的光杆段3-2与拨叉1形成滑动配合,从而实现条形限位凹槽1-1对拨叉1的移动行程进行限位,限定拨叉1移动的最大距离为条形限位凹槽1-1的轴向长度,即换挡行程的最大距离。
由上述结构并结合图2可知,当变速器换挡时,外部的操纵机构通过连接卡块操纵拨叉1沿拨叉轴2向轴向一端移动,直至拨叉1上的条形限位凹槽1-1的一端受限于限位销3,拨叉1无法继续移动,此时换挡到位;当外部的操纵机构通过连接卡块操纵拨叉1沿拨叉轴2向轴向另一端移动,直至拨叉1上的条形限位凹槽1-1的另一端受限于限位销3,拨叉1无法继续移动,此时换挡到位。由此通过条形限位凹槽1-1与限位销3的配合来实现对拨叉1的换挡限位,拨叉1能移动的最大距离就是条形限位凹槽1-1的轴向长度,也是换挡行程的最大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中,对换挡的行程距离起决定性作用的只有条形限位凹槽1-1,相比齿套与齿轮配合的限位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累计公差的产生,使条形限位凹槽1-1的滑动行程与换挡限位所需要的移动距离趋于一致,由此可见,条形限位凹槽1-1与限位销3的配合更精确,避免了过限位情况的产生,换挡效果更好。
为了避免占位空间过大,在本实用新型中,将限位销3设置为阶梯轴,使之与条形限位凹槽1-1配合的光杆段3-2为小直径段,可以减小条形限位凹槽1-1的宽度,由此使拨叉1上的限位凸台1-3也可相对做小,可减小拨叉1的占位空间;同时限位销3的螺纹段3-1直径大于光杆段3-2,由此可保证限位销3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拨叉1采用铝合金材料压铸成型,由于铝合金材料具有密度小,而强度较高的特性,而拨叉1与钢材制造的限位销3接触,发出的撞击声较小,不会影响变速器的NVH性能。与现有技术中由黄铜或者钢材制作的齿套与齿轮相配合限位的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噪音大大小于齿套和齿轮撞击产生的噪音,起到很好的降噪效果。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6660.X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5(重庆)
授权编号:CN209688079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F16H63/32
专利分类号:F16H63/32;F16H63/34
范畴分类:27D;
申请人: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申请人: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人地址:402776 重庆市璧山县青杠街道
发明人:郭星;陈梅;吴守国;徐小波;熊银斌;黄俊童;刘家波
第一发明人:郭星
当前权利人: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胡荣珲
代理机构:50210
代理机构编号:重庆志合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0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