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面向生态的地下水资源评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资源,地下,评价,生态,区域,水量,干旱。
面向生态的地下水资源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尤曾[1](2011)在《面向生态的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干旱地区,水资源量有限,地下水资源对维持人类的生活和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疆准葛尔盆地南缘天山北麓地处我国西北部,属典型干旱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蒸发作用强烈,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地面水源不足,地下水是当地的主要供给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对地下水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地下水不仅是资源,还具有很重要的生态环境功能。水资源短缺及脆弱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瓶颈。通过对研究区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和分布情况,以及地表生态环境特征的分析,研究由地下水引发的地表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干旱地区地下水的生态环境功能,从而确定影响干旱地区地下水生态环境效应的主要因素是地下水水位,得出研究区的适宜生态水位埋深为3-5米,为面向生态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约束条件。在考虑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属性和生态环境属性的基础上,以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为目标,通过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集中参数模型和分布参数模型叁个模型与基于地下水变化的生态环境约束条件的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模型,对地下水进行评价。通过集中参数模型的评价表明,研究区的总补给量为340274.05×104m3/a,总排泄量为354902.61×104m3/a,计算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257714.94×104m3/a。通过对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的校正和完善,根据区内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生态约束条件,设计拟定不同的地下水开采方案,模拟预测地下水系统被激励后的状态、水动力场等。通过方案Ⅰ的预测,发现现状开采条件下,水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山前戈壁带,河流径流量引走过大,造成地下水补给量不足,细土平原区由于大量引用地表水灌溉,不够重视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开发的方式,人为的空间均化了水资源,使地下水动力场时空分布发生改变,容易诱发地表生态环境负效应。在方案Ⅱ下,在考虑地质生态环境约束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开采布局,计算出的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为23.92×108m3/a,且基本处于均衡状态。方案Ⅲ在“500工程”实施后,并加以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研究区内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2015年为24.32×108m3/a,2020年为26.92×108m3/a。方案Ⅲ充分考虑了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和生态环境属性,能充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需求,对生态地质环境也最为有利。上述研究可以正确客观的评价该区域地下水资源量,为该地区地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地下水的合理开发、管理和保护提供了依据和保障。(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1-05-26)
王文科,杨泽元,程东会,王文明,杨红斌[2](2011)在《面向生态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可靠性、扩展干旱半干旱地区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目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对地下水的生态价值考虑不够,是造成地下水资源评价可靠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生态价值的概念,围绕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构建了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体系。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系统的观点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质水量并重、地下水资源与其相关生态环境统一评价的3个原则;通过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集中参数型模型、分布参数型模型和基于地下水变化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4个模型,加上引进水量、水位与水质3个约束条件,以及开发基于GIS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的平台,对地下水资源、调蓄能力与生态环境效益进行整体评价与预警。方法体系注重了地下水的资源和生态的双重属性,强调地下水资源与相关生态环境整体评价和预警的一体化,突出了模型体系与GIS技术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相关生态环境评价的有效集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1年01期)
面向生态的地下水资源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提高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可靠性、扩展干旱半干旱地区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目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对地下水的生态价值考虑不够,是造成地下水资源评价可靠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生态价值的概念,围绕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构建了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体系。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系统的观点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质水量并重、地下水资源与其相关生态环境统一评价的3个原则;通过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集中参数型模型、分布参数型模型和基于地下水变化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4个模型,加上引进水量、水位与水质3个约束条件,以及开发基于GIS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的平台,对地下水资源、调蓄能力与生态环境效益进行整体评价与预警。方法体系注重了地下水的资源和生态的双重属性,强调地下水资源与相关生态环境整体评价和预警的一体化,突出了模型体系与GIS技术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相关生态环境评价的有效集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面向生态的地下水资源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1].尤曾.面向生态的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1
[2].王文科,杨泽元,程东会,王文明,杨红斌.面向生态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体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