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martPlantReview三维漫游软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周枫[1](2021)在《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中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在我国大力推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条件下,土工工程行业的发展愈加迅猛。因此,桥梁工程作为土木行业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的向复杂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这无疑对桥梁的设计和施工的要求更高。若仍然使用二维图纸进行桥梁设计,则会存在信息孤立、管理效率低、位置冲突多等情况。为此,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BIM技术以三维信息模型为根本,高度集成构件中的各类信息,具有可视化程度高、协同能力强、信息管理便捷等多种优势。本文以培森柳江特大桥项目为工程背景,使用多个BIM平台软件进行BIM模型的设计与技术应用,成功研究出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中的模型创建方法和技术应用价值,从而提高桥梁工程的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水平。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BIM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状况和应用特点进行总结,并根据国内市场上的多个BIM核心建模软件的优缺点和普及率,选择出适合本项目的建模软件。研究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不同阶段的应用特点,建立出相应阶段的应用流程框架。(2)针对创建BIM模型时重复操作过多以及异形构件创建困难的问题,使用Dynamo软件对参数化建模与可视化编程方法进行探究,并着重分析参数化建模的优点与重要性,通过Design Script编码与可视化编程两种方法创建出本项目桥墩模型,进一步分析Dynamo可视化编程建模的可行性与实用性。(3)对培森柳江特大桥BIM模型的设计流程与方法进行研究,完成了矮塔斜拉桥快速建模方法以及建模流程,其主要包括三维地形模型的绘制、桥梁三维路线的设计、全桥BIM精细化模型的设计以及三维钢筋模型的构建,并创建出桥梁工程通用的的模块化单元库,完成精细化建模要求。(4)对BIM技术在培森柳江特大桥施工阶段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包括桩基施工方案选择与优化、施工场地布置、碰撞检测分析、工程材料用量统计、4D施工进度模拟以及数字化信息平台应用,从而验证了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中的应用价值,保障了项目高效、稳定、安全的进行,为其它桥梁项目提供了参考依据。
匡泓霖[2](2021)在《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矮塔斜拉桥是介于连续梁桥与斜拉桥之间的一种斜拉组合体系桥,兼具美观与实用性,近年来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受到广泛关注与设计使用。当今世界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各个行业都面临着如何将多元信息化技术进行实际应用的革新命题。在传统建筑领域,由于信息沟通与协同作业效率较低,项目参与方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BIM技术的出现,为这些问题带来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在桥梁工程上BIM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很成熟,还需要研究人员的发展与完善。本文依托某矮塔斜拉桥,研究BIM技术在其设计阶段的具体应用,并对BIM模型建立、BIM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的转换及结构分析等进行初步探讨,主要内容如下:(1)查阅文献与资料,对矮塔斜拉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及特点进行总结,并对国内外BIM技术应用于桥梁工程的现有研究的不足及问题进行分析总结。(2)对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特点、优势与价值进行分析,对比目前BIM软件在桥梁设计应用的优缺点,选用Bentley平台,对矮塔斜拉桥进行BIM建模,总结矮塔斜拉桥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用BIM技术的优势所在。(3)在研究BIM建模标准的基础上,探讨矮塔斜拉桥上部结构、下部结构以及附属设施的三维参数化建模方法、构件分解与编码规则,建立桥梁上、下部结构的参数化构件,并添加相关属性信息,在此基础上组装桥梁整体模型,为后续应用和结构分析奠定基础,为桥梁BIM参数化模型的快速建立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4)在已建立的BIM参数化模型基础之上,研究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设计阶段的碰撞检查、工程量统计、二维图纸输出及动态漫游等具体应用,检查设计中存在的错误,快速进行工程量的统计,使三维BIM模型和二维图纸实时动态修改,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5)通过提取关键截面,实现了利用BIM模型快速建立Midas-Civil有限元模型,并计算了施工预拱度以及成桥索力,并且以索塔为例,利用中间格式ACSI SAT,实现了BIM模型与ANSYS有限元模型之间的数据交换。最后对桥梁参数化建模以及实现BIM正向设计的意义进行了总结。
黎芸含[3](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地铁综合管线优化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筑设计的工作效率要求逐渐提高,但是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下,各个专业之间设计协调性差,设计路径交叉问题频发,传统的二维设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是近些年刚兴起的一种新型三维设计模型,在世界上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BIM具有可视化、协调性和可优化等特点,是一个应用广泛的协作平台,在地铁管线设计中应用BIM能解决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BIM研究了地铁综合管线优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碰撞检测和空间布局优化两部分,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阐述了BIM在综合管线中的研究现状以及BIM在碰撞检测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国内外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其次,阐述了BIM的协同设计理论,给出了BIM的设计模式和设计方案;然后,提出了综合管线设计优化模式、流程和基于BIM的3D漫游和4D模拟施工方法的优化模型;本文还介绍了综合管线碰撞检测算法,基于层次包围盒算法,提出了一种更加适用于综合管线碰撞检测的优化算法,并且设计了自动优化碰撞点的算法,实现了管道碰撞的自动优化功能;最后本文分析了沈阳地铁某线地铁设计案例,建立了建筑结构模型、电气子模型、给排水子模型和暖通子模型,对合并的综合模型进行碰撞检测,能够有效的排查碰撞点,并且能够有效地对部分实例进行自动碰撞调整,既可以降低损失又可以控制成本,有效地验证了本文基于层次包围盒的改进方法的可行性。
梁川红[4](2020)在《BIM技术在科技楼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伴随我国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如何实现高效节能的成本控制方法,是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去积极探索的方向。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BIM5D是指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加上进度和成本。BIM技术为项目管理提供了方法,实现施工成本控制的精细化管理。因此探究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阶段在学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 BIM和BIM5D技术的优缺点,详细分析了目前BIM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阶段对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别从项目各个阶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各阶段BIM技术的应用流程和应用价值。第三阶段结合科技楼项目,对前面的理论分析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广联达GTJ2018、云计价GCCP5.0、广联达三维场布软件、广联达BIM5D、FDS(Fire Dynamics System)等软件完成了计量套价、碰撞检查、火灾模拟疏散试验和施工模拟等。第四阶段运用挣得值法对本项目成本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项目成本和进度的执行情况,为项目管理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了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应用,为BIM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杨金晓[5](2020)在《BIM技术在校园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以泰山医学院大学生活动服务中心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在各行各业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尤其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意义更加重大。BIM是信息化时代建筑设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平台,近几年对于BIM技术的发展较为快速,但在起步阶段的人们对BIM技术应用仍有不少疑惑,未来BIM技术会越来越普及,因此本文选取实际案例,验证校园公共建筑中BIM技术应用要点和策略。对于目前我国加大BIM技术的适用范围以及建立各类公共建筑平台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建筑设计中校园公共建筑的代表大学生活动中心为切入点,通过对BIM技术在校园公共建筑设计的应用研究,分析总结了 BIM技术在校园公共建筑中的应用方法和过程。提出“技术储备(辅助设计软件)——建立信息平台(BIM模型)——协同设计(碰撞检测)——交付(效果图与动画)”的BIM设计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对所提出BIM设计方法进行论证,分析其与传统设计方法对比的优势,并总结目前该方法应用过程中的不足。本文建立了校园类公共建筑BIM信息平台,对构建BIM技术信息平台的各阶段创建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成果应用分析,在泰山医学院大学生活动服务中心中进行具体的BIM技术实践。并在构建中提出问题和解决对策。为其他校园公共建筑的BIM技术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
余浩[6](2020)在《点云数据与BIM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城镇中存在着大量的既有建筑,受限于建设时代施工技术等因素,难以满足现今对建筑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开展既有建筑的改造和维护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既能提升建筑自身品质,又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针对既有建筑的改造条件限制较多、建筑自身情况复杂、综合性改造难度大及后期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引入BIM技术为既有建筑改造提供参考方案,该技术可以实现不同专业、不同阶段间的信息共享,且作为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使协同化设计、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计划采集既有建筑的点云数据,并通过点云逆向构建BIM建模的方法,创建BIM模型展开对既有建筑改造的应用。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总结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BIM技术、既有建筑改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BIM技术在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2)阐述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详细介绍了BIM技术的特点。通过分析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应用中的优点,对该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方面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使用目的的不同介绍了BIM模型精细化程度的划分标准。(3)详细介绍了点云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步骤和相关算法。对逆向工程传统建模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BIM技术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直接利用点云数据在BIM软件平台中逆向建模的方法。并对BIM技术结合GIS技术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将BIM模型导入Arcgis平台的方法。(4)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某高校1号教学楼点云数据进行采集并处理,在Revit软件中直接通过点云逆向构建1号教学楼BIM模型,对本文中提出的逆向建模方法进行了验证。(5)结合1号教学楼实际使用情况,模拟对该建筑进行改造维护工作,并分析了改造范围。从前期准备、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四个阶段展开对BIM模型在既有建筑综合改造的应用研究。
邱虹雨[7](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在国家大力推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土木工程行业发展愈加快速。城市道路工程作为土木行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项目设计交付阶段主要是以二维纸质图纸交付,设计交付工作存在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效率低、数据孤岛等难题。土木行业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 Information Model,BIM)技术正逐渐改变这一现状。该技术以三维信息模型为核心,高度集成各类设计信息,具有可视化程度高、多方协同性强、信息集成度高等多种优势。结合BIM技术建立设计交付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城市道路工程在设计交付阶段存在的难题,因此本文对基于BIM技术的城市道路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的搭建和开发进行研究探索。首先,在对国内外BIM标准的框架体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城市道路工程的特点,得出了城市道路分类编码方法以及设计交付的内容,为建立标准化的城市道路BIM模型及开发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分析探讨BIM各大设计平台的功能特色及适用范围,选择Bentley平台的Microstation、Openroads Designer等软件,对BIM技术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城市道路工程标准化设计建模流程,解决了设计建模过程中数字地形构建、平纵线形设计、参数化横断面设计、城市道路快速建模、立交及城市隧道建模、到BIM属性附加等技术难点。同时,探讨目前BIM和GIS融合存在的问题,基于转换插件实现BIM数据向GIS平台的转换传递。其次,对比多种三维GIS平台的功能,选取Supermap作为基础GIS开发平台,通过对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开发方法和步骤、需求的详尽分析,设计出交付平台总体框架。探讨BIM模型轻量化、三维缓存处理和网络服务发布等关键技术应用,实现交付平台所需功能,从而搭建起融合城市道路工程BIM模型的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创新了设计交付的方式。最后,以兴长路道路工程项目为例,编写项目BIM分类编码和设计交付标准,建立项目的道路、隧道、立交、交安设施等模型,并集成BIM属性信息,验证了所提出的城市道路BIM标准化设计流程应用的可行性和优势。将经过数据转换、轻量化处理后的BIM数据融合到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中,测试交付平台的交付管理功能,实现该工程的数字化设计交付,验证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的实用性,提升城市道路工程设计交付阶段的信息化程度和协同合作效率。
杨龙[8](2020)在《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设计意图表达不明确、不同专业设计成果协同性差、信息传递流失、设计师无止境的重复劳动等原因严重阻碍着我国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建筑信息模型(BIM)对提高工程设计的质量与效率、实现建筑物从设计施工到运维拆除全生命周期内的价值最大化具有重大帮助。本文从BIM的核心理念要求入手,就BIM在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设计阶段的应用进行如下研究:(1)本文根据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BIM设计应用现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归纳并总结设计单位应用BIM的阻碍,并针对BIM应用涉及的各方,提出促进BIM设计应用的合理化建议。(2)建立模型。基于大长线性构造物核心建模软件Civil3D,详细研究了由地形、地质、地物组成的环境模型和道路以及相关专业组成的工程模型建模设计操作步骤,梳理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道路工程建模设计流程。(3)协同设计。本文将协同设计分为参建各方全员参与的管理协同和多专业共同作业的设计协同,阐述了管理协同和协同设计的方式方法,并详细研究了道路工程设计协同阶段主要建模软件与相应其他工程建模软件、集成渲染漫游展示平台等软件之间的数据协同交互方式。(4)成果交付。本文结合当前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内图纸交付文件编制办法和深度规定的要求,针对不同设计阶段探究BIM成果交付内容及深度要求,并详细研究了交付成果中的分析评价报告、可视化浏览模型、本地化出图和工程量计算。本文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和在工程项目中的实践应用,梳理总结了一套BIM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应用的具体方法,为推广和促进道路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在设计阶段应用BIM技术提供了一些思路。
张晶[9](2020)在《BIM技术在某住宅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及效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势必会加快传统产业的发展。对于建筑业而言,应充分利用BIM技术优势,发挥BIM技术价值,解决建筑业中的难题。在给排水系统中,使用BIM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给排水管道间的碰撞问题,传统的二维表达方式更适合于简单的给排水系统,对于复杂的给排水系统适合利用BIM技术进行高效表达。建筑信息模型不仅能精确表达给排水系统的平面位置,而且能表达复杂的空间位置,通过协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设计人员沟通不及时或缺乏沟通的问题。本论文以某住宅小区给排水系统为依托,探讨了BIM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并对项目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通过对BIM技术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历程的全面了解,结合给排水工程特点,对BIM技术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使用价值、主要软件、存在优势及BIM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应用的工程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基于某住宅小区给排水系统,结合项目特点,对BIM模型的协同方式、建立过程、碰撞检查展开详细叙述,并对住宅小区项目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项目开展过程中以高质量BIM模型为依托,利用Revit、Fuzor、Navisworks分别开展碰撞检查工作,通过对比采取适合于本项目的碰撞检查软件。在应用过程中发现BIM技术能够快速查找给排水系统中的碰撞点,与二维相比更加高效,但是在模型效果和交互性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将VR技术引入,以Fuzor为虚拟现实平台,通过漫游和佩戴VR设备进行管道之间的碰撞检查。通过运用BIM技术解决了给排水系统中的碰撞问题,找出了设计中存在的错、漏、碰、缺等问题,避免了工期延误和成本超支。为了使项目参与方明确BIM技术在本项目中的应用效果,对本项目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首先,选取投资回报率作为信息技术效益评价指标,统计分析了国内外35篇相关文献,对文献中提及的指标进行整理,建立了投入和产出两个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本项目的效益值,得出效益评价结果。通过运用BIM技术对某住宅给排水系统进行分析,使项目各个参与方直观感受到施工后管线的排布和走向,利用碰撞检查功能提前发现问题并解决,为BIM技术在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起到了借鉴作用。同时,通过对本项目进行效益评价,得出在本项目中应用BIM技术取得了效益,为今后应用BIM技术决策时提供了参考,促进了BIM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龚文强[10](2019)在《江西省BIM应用标准研究》文中认为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化的进步,BIM(建筑信息模型)作为21世纪建筑行业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广泛地运用在建设工程领域,许多省、市陆续发布了BIM应用标准。江西省BIM技术的应用相对落后,构建BIM技术应用标准的工作尤为重要。论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美国、英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发布的BIM标准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已经发布的BIM应用标准、指南,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和优、缺点,提出江西省BIM应用标准架构由企业BIM环境、BIM应用实施计划、BIM项目管理协同和BIM应用点组成。围绕BIM应用标准的架构,对其内容进行细化研究。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初次应用BIM技术的IT环境部署和人才培养筹划工作;从建设项目参建方的角度,研究不同主体的BIM应用实施计划的区别;从BIM协同工作的角度,对BIM协同工作平台的功能和设计、施工和运维三个阶段协同作业内容进行分析;从项目周期的角度,结合项目开展的时间顺序,将BIM应用点及其主要内容归纳为二十个BIM应用点的详细工作流程。最后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BIM应用标准研究成果的效果。作为江西省住建厅科研课题的一部分,论文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期待江西省BIM应用标准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二、SmartPlantReview三维漫游软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martPlantReview三维漫游软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中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BIM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BIM的基本概念 |
2.2 BIM技术的应用特征 |
2.2.1 基于BIM模型的可视化 |
2.2.2 通过参数化建模进行模型优化 |
2.2.3 基于平台的高效协同能力 |
2.2.4 基于BIM的仿真模拟特性 |
2.3 BIM软件分析及选择 |
2.3.1 常见BIM软件平台介绍 |
2.3.2 BIM主流平台对比与选用 |
2.4 BIM标准介绍 |
2.4.1 BIM标准的意义 |
2.4.2 BIM模型信息交互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Dynamo的可视化编程研究 |
3.1 Dynamo可视化编程平台介绍 |
3.2 Dynamo节点介绍 |
3.2.1 Code Block节点 |
3.2.2 创建自定义节点 |
3.2.3 Python编程脚本 |
3.3 基于Dynamo的可视化建模方法研究 |
3.3.1 普通桥墩模型的创建 |
3.3.2 异形桥墩模型的创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培森柳江特大桥BIM模型创建方法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2 数字地形模型创建 |
4.3 三维路线设计 |
4.3.1 平面线形设计 |
4.3.2 纵断面线形设计 |
4.4 桥梁精细化模型设计 |
4.4.1 参数化桥墩模型设计 |
4.4.2 参数化变截面箱梁设计 |
4.4.3 索塔与斜拉索模型设计 |
4.4.4 附属设施设计 |
4.4.5 桥梁三维模型组装 |
4.5 钢筋模型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BIM技术在培森柳江特大桥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
5.1 桩基施工方案选择与优化 |
5.1.1 岩溶发育期地质模型创建 |
5.1.2 地质分析及桩基施工方法探究 |
5.2 施工场地布置及方案优化 |
5.3 碰撞检测分析 |
5.4 工程材料用量统计 |
5.5 施工进度模拟 |
5.6 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应用 |
5.6.1 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介绍 |
5.6.2 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功能应用 |
5.6.2.1 飞行漫游 |
5.6.2.2 构件信息查询 |
5.6.2.3 模型定位查询 |
5.6.2.4 施工进度查询 |
5.6.2.5 施工资料查询 |
5.6.2.6 质量监控 |
5.7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矮塔斜拉桥的发展及特点 |
1.2.1 矮塔斜拉桥的起源 |
1.2.2 矮塔斜拉桥在国外的发展 |
1.2.3 矮塔斜拉桥在国内的发展 |
1.3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 |
2.1 BIM技术基本理论概述 |
2.1.1 BIM技术的概念 |
2.1.2 BIM技术的特点 |
2.2 BIM基本软件的介绍及比选 |
2.2.1 BIM各建模软件的分类 |
2.2.2 BIM各主要核心建模软件 |
2.2.3 BIM各核心建模软件的比选 |
2.3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应用的优势 |
2.3.1 BIM在矮塔斜拉桥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
2.3.2 BIM在矮塔斜拉桥施工中的应用优势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Bentley软件桥梁参数化建模方法研究 |
3.1 工程案例背景 |
3.1.1 工程参数 |
3.1.2 构件的拆分及编码 |
3.1.3 建模技术流程 |
3.2 桥梁上部结构建模 |
3.2.1 索塔的BIM建模 |
3.2.2 各梁段的参数化建模 |
3.2.3 拉索及锚固端的参数化建模 |
3.2.4 预应力钢束的参数化建模 |
3.3 桥梁下部结构建模 |
3.4 附属设施建模 |
3.5 桥梁整体模型的拼装 |
3.6 本章小结 |
4 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设计阶段的应用 |
4.1 碰撞检测 |
4.2 工程量统计 |
4.3 图纸输出 |
4.4 可视化渲染及动态漫游 |
4.4.1 3D输出 |
4.4.2 渲染漫游 |
4.5 本章小结 |
5 桥梁BIM模型数据交换及有限元分析 |
5.1 概述 |
5.2 BIM模型导入Midas计算模型 |
5.2.1 模型整体导入思路 |
5.2.2 通过BIM软件导出主要截面 |
5.2.3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5.2.4 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 BIM模型导入ANSYS计算模型 |
5.3.1 锚固端局部应力分析的必要性 |
5.3.2 BIM局部实体模型模型与ANSYS模型间的数据交换 |
5.4 桥梁参数化模型与计算模型数据交换的意义 |
5.4.1 BIM桥梁参数化设计总结 |
5.4.2 实现BIM正向设计的意义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BIM技术的地铁综合管线优化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BIM在管线综合中的研究现状 |
1.1.3 BIM在碰撞检测中的研究现状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基本内容 |
1.2.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于BIM的协同设计理论 |
2.1 BIM概述 |
2.1.1 BIM的内涵 |
2.1.2 BIM的特点 |
2.1.3 BIM的规范 |
2.2 三维BIM与协同设计 |
2.2.1 BIM协同设计的要求 |
2.2.2 BIM协同设计的模式 |
2.2.3 BIM协同设计的方案 |
2.3 基于BIM的设计平台 |
2.3.1 BIM平台研究与分析 |
2.3.2 BIM平台外部程序接口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BIM的地铁综合管线设计优化的实施内容 |
3.1 MEP综合管线设计优化内容 |
3.1.1 MEP综合管线设计优化的目的 |
3.1.2 MEP综合管线设计优化的任务 |
3.1.3 MEP综合管线设计优化的流程 |
3.2 基于BIM的优化模型的设计 |
3.2.1 优化模型的技术标准 |
3.2.2 优化模型的协同模式 |
3.2.3 优化模型的建模流程 |
3.3 MEP综合管线的空间布局优化 |
3.3.1 空间布局优化的因素 |
3.3.2 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 |
3.3.3 空间布局优化的优势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BIM的地铁综合管线碰撞检测方法 |
4.1 碰撞检测的基本理论 |
4.1.1 碰撞检测的含义 |
4.1.2 碰撞检测的方式 |
4.1.3 碰撞检测的技术 |
4.1.4 碰撞检测的结果 |
4.2 基于BIM的碰撞检测的改进算法 |
4.2.1 层次包围盒碰撞检测的算法 |
4.2.2 基于层次包围盒的改进算法 |
4.2.3 管线碰撞检测算法的实现 |
4.2.4 管线碰撞检测效率的优化 |
4.3 管线碰撞智能优化的方法与实现 |
4.3.1 碰撞检测优化的原则 |
4.3.2 碰撞检测优化的算法 |
4.3.3 碰撞检测算法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沈阳某地铁工程实例 |
5.1 项目概况 |
5.2 综合管线空间布局的优化 |
5.2.1 各专业系统的创建 |
5.2.2 各专业系统的合并 |
5.2.3 空间布局的优化 |
5.3 综合管线碰撞检测模型应用 |
5.3.1 综合管线碰撞点检测 |
5.3.2 综合管线碰撞检测结果分析 |
5.3.3 综合管线自动碰撞避让优化 |
5.4 BIM应用效果评价 |
5.4.1 碰撞检测的效果分析 |
5.4.2 碰撞检测的成本节约分析 |
5.4.3 基于BIM的碰撞检测优势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BIM技术在科技楼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BIM技术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 |
2.2. 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
2.3. BIM的基本理论 |
2.4. 各参与方对BIM的应用情况 |
2.5. BIM技术中使用的软件 |
2.6. BIM5D的主要作用 |
2.7. 本章小结 |
3. BIM技术在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
3.1. 设计阶段 |
3.2. 招投标阶段 |
3.3. 施工准备阶段 |
3.4. 施工阶段 |
3.5. BIM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3.6. BIM5D技术在应用中的价值 |
3.7. 本章小结 |
4. 建筑信息技术模型构建 |
4.1. 工程项目概况 |
4.2. BIM造价信息模型构建 |
4.3. 碰撞检查 |
4.4. 火灾模拟疏散实验 |
4.5. 施工现场三维布置 |
4.6. BIM5D施工模拟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BIM技术的成本控制实例分析 |
5.1. 项目施工人员的配置 |
5.2. 科技楼漫游效果图 |
5.3. 科技楼成本造价信息 |
5.4. 施工阶段挣得值分析和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BIM技术在校园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以泰山医学院大学生活动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相关概念 |
1.1.1 BIM技术 |
1.1.2 校园公共建筑 |
1.2 相关理论研究 |
1.2.1 建筑设计阶段理论研究 |
1.2.2 BIM基础理论研究 |
1.2.3 BIM技术规范研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理论研究及实践 |
1.3.2 国内理论研究及实践 |
2 引言 |
2.1 研究背景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3.1 研究内容 |
2.3.2 研究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3 BIM在校园公共建筑中应用方法研究 |
3.1 REVIT软件应用和技术要点 |
3.1.1 Revit软件应用 |
3.1.2 技术要点 |
3.2 NAVISWORKS软件应用和技术要点 |
3.2.1 Navisworks软件应用 |
3.2.2 技术要点 |
3.3 3DMAx和TWINMOTION软件应用和技术要点 |
3.3.1 3Dmax软件应用和技术要点 |
3.3.2 Twinmotion软件应用和技术要点 |
4 BIM在校园公共建筑中的应用过程分析 |
4.1 全专业模型建立 |
4.1.1 创建建筑信息模型 |
4.1.2 创建结构信息模型 |
4.1.3 创建机电信息模型 |
4.2 碰撞检测与4D施工模拟 |
4.2.1 碰撞检测 |
4.2.2 4D施工模拟 |
4.3 创建效果图与漫游动画 |
4.3.1 创建效果图 |
4.3.2 创建漫游动画 |
5 应用实践——BIM技术在泰山医学院大学生活动服务中心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背景 |
5.1.2 项目区位分析 |
5.1.3 项目调研情况 |
5.1.4 项目技术经济指标 |
5.2 项目采用的技术与特点 |
5.3 创建全专业模型 |
5.3.1 创建建筑信息模型 |
5.3.2 创建结构信息模型 |
5.3.3 创建机电信息模型 |
5.4 碰撞检测与4D施工模拟 |
5.4.1 碰撞检测 |
5.4.2 4D施工模拟 |
5.5 创建效果图与漫游动画 |
5.5.1 创建效果图 |
5.5.2 创建漫游动画 |
6 校园公共建筑BIM信息平台的构建 |
6.1 统一软件平台 |
6.2 基于同平台建立全专业模型 |
6.3 整合模型信息 |
6.4 构建校园公共建筑BIM信息平台的问题与对策 |
6.4.1 构建校园公共建筑BIM信息平台的问题 |
6.4.2 构建校园公共建筑BIM信息平台的对策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点云数据与BIM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既有建筑改造现状 |
1.2.3 BIM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BIM技术 |
2.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工作原理 |
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 |
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领域 |
2.4 BIM技术及其特点 |
2.5 BIM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
2.5.1 可行性研究阶段 |
2.5.2 设计阶段 |
2.5.3 建设施工阶段 |
2.5.4 运营维护阶段 |
2.5.5 BIM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优势 |
2.6 BIM模型评定标准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点云BIM模型建立研究 |
3.1 点云数据处理 |
3.1.1 点云配准 |
3.1.2 点云去噪 |
3.1.3 点云滤波 |
3.1.4 点云简化 |
3.2 逆向建模技术 |
3.2.1 传统三维建模软件中逆向建模方法 |
3.2.2 建筑信息模型的逆向建模方法 |
3.3 建筑信息模型导入Arc GIS平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点云数据逆向构建BIM模型实例 |
4.1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LeciaRTC360 介绍 |
4.2 1号教学楼点云数据采集 |
4.3 点云数据处理 |
4.4 点云数据逆向构建BIM模型 |
4.4.1 描绘结构轮廓线 |
4.4.2 模型标高、轴网创建 |
4.4.3 模型主体创建 |
4.4.4 模型属性设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BIM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 |
5.1 改造范围 |
5.2 BIM模型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
5.2.1 BIM在既有建筑改造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应用 |
5.2.2 BIM模型在既有建筑改造设计阶段的应用 |
5.2.3 BIM模型在既有建筑改造施工阶段的应用 |
5.2.4 BIM模型在既有建筑改造运营管理阶段的应用 |
5.3 BIM在既有建筑改造的应用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BIM技术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BIM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设计交付平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市道路工程BIM标准研究 |
2.1 BIM标准研究 |
2.1.1 国内外BIM标准体系 |
2.1.2 BIM标准框架 |
2.1.3 BIM标准级别 |
2.1.4 常用BIM标准 |
2.2 城市道路工程BIM模型分类编码 |
2.2.1 信息模型分类 |
2.2.2 编码规则及应用 |
2.3 城市道路工程BIM模型设计交付 |
2.3.1 城市道路工程交付内容 |
2.3.2 城市道路工程BIM模型精细度 |
2.3.3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成果及交付形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市道路工程BIM模型设计与转换研究 |
3.1 BIM设计平台分析及选择 |
3.1.1 常见BIM平台特点分析 |
3.1.2 BIM设计平台选择 |
3.2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建模研究 |
3.2.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建模原则 |
3.2.2 数字地形模型创建 |
3.2.3 城市道路设计 |
3.2.4 桥梁和城市隧道及附属设施设计 |
3.2.5 城市道路快速建模 |
3.3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建模流程 |
3.3.1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建模流程 |
3.3.2 BIM属性附加 |
3.4 BIM和 GIS平台的融合转换 |
3.4.1 BIM和 GIS融合存在的问题 |
3.4.2 BIM和 GIS平台融合转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IM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分析与设计 |
4.1 基于BIM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开发基础 |
4.1.1 交付平台开发方法及步骤 |
4.1.2 三维GIS平台选择 |
4.2 基于BIM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需求分析 |
4.3 基于BIM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总体设计 |
4.3.1 交付平台开发环境和框架 |
4.3.2 技术应用研究 |
4.3.3 交付平台功能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IM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应用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城市道路工程项目BIM标准 |
5.2.1 城市道路工程项目分类编码标准 |
5.2.2 城市道路工程项目设计交付标准 |
5.3 城市道路工程项目设计建模与转换 |
5.3.1 设计建模原则 |
5.3.2 城市道路工程项目设计建模 |
5.3.3 BIM模型融合转换 |
5.4 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应用 |
5.4.1 交付平台介绍 |
5.4.2 交付平台功能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8)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BIM概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应用成果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BIM设计应用现状分析与建议 |
2.1 现状与建议 |
2.1.1 现状分析 |
2.1.2 应用建议 |
2.2 BIM设计软件介绍 |
2.2.1 国外道路软件介绍 |
2.2.2 国内道路软件介绍 |
2.2.3 本论文应用软件选择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道路工程BIM建模 |
3.1 概述 |
3.2 环境建模 |
3.2.1 地形地物建模 |
3.2.2 地质建模 |
3.3 工程建模 |
3.3.1 平面设计 |
3.3.2 纵断面设计 |
3.3.3 道路工程 |
3.3.4 管线工程 |
3.3.5 其他工程 |
3.3.6 场地工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协同设计与成果交付 |
4.1 概述 |
4.2 协同设计 |
4.2.1 管理协同 |
4.2.2 设计协同数据交互 |
4.3 交付要求和内容 |
4.3.1 交付要求 |
4.3.2 交付内容 |
4.4 设计分析评价报告 |
4.4.1 场地分析 |
4.4.2 设计规范检查 |
4.4.3 视线分析 |
4.4.4 虚拟驾驶 |
4.4.5 行车轨迹模拟分析 |
4.4.6 碰撞检查 |
4.5 BIM可视化浏览模型 |
4.5.1 移动端浏览模型 |
4.5.2 场景效果图 |
4.5.3 漫游视频 |
4.6 本地化出图 |
4.6.1 对象与样式 |
4.6.2 代码与代码集 |
4.6.3 道路平面设计图 |
4.6.4 道路纵断面设计图 |
4.6.5 道路横断面设计图 |
4.6.6 竖向设计图 |
4.6.7 工程模型渲染图 |
4.6.8 样板文件与本地化 |
4.7 工程量计算 |
4.7.1 土石方与材质计算 |
4.7.2 付款项目工程量计算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践应用 |
5.1 项目概况 |
5.2 建立模型 |
5.2.1 场地分析 |
5.2.2 场地整平 |
5.2.3 停车场设计 |
5.2.4 道路设计 |
5.2.5 模型整合 |
5.3 评价分析 |
5.4 计算工程量 |
5.5 设计出图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BIM技术在某住宅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及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BIM技术理论 |
2.1 BIM基本概念、内涵及特点 |
2.1.1 BIM基本概念 |
2.1.2 BIM内涵 |
2.1.3 BIM特点 |
2.2 BIM技术的应用价值 |
2.2.1 建设方的应用价值 |
2.2.2 设计方的应用价值 |
2.2.3 施工方的应用价值 |
2.2.4 运维方的应用价值 |
2.3 BIM软件 |
2.4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BIM技术与CAD技术对比分析 |
2.5 BIM技术的发展阻碍及建议 |
2.5.1 BIM技术的发展阻碍 |
2.5.2 BIM技术发展建议 |
2.6 BIM技术扩展 |
2.6.1 BIM技术与绿色建筑 |
2.6.2 BIM技术与3D打印 |
2.6.3 BIM技术与云计算 |
2.6.4 BIM技术与GIS |
2.6.5 BIM技术与物联网 |
2.7 本章小结 |
3 BIM技术在高层建筑给排水中的应用研究 |
3.1 给排水工程特点 |
3.2 传统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3.3 BIM技术在高层建筑给排水中应用的优势 |
3.4 建筑给排水中所需的软件支持 |
3.4.1 Revit软件介绍 |
3.4.2 Revit软件特点和优势 |
3.4.3 Revit的数据结构 |
3.4.4 Revit参数化模型中图元行为 |
3.4.5 Revit中的族及创建族 |
3.4.6 鸿业机电软件介绍 |
3.5 BIM技术应用案例 |
3.6 本章小结 |
4 给排水BIM模型构建与碰撞检查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2 给排水BIM模型构建 |
4.2.1 协同方式 |
4.2.2 项目样板的建立 |
4.2.3 构建给排水模型 |
4.3 模型成果 |
4.4 碰撞检查 |
4.4.1 基于Revit的碰撞检查 |
4.4.2 基于Navisworks的碰撞检查 |
4.4.3 基于BIM+VR(Fuzor)技术的碰撞检查 |
4.5 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某住宅小区项目BIM效益评价 |
5.1 效益评价理论 |
5.1.1 效益评价的概念 |
5.1.2 信息技术效益特点 |
5.1.3 效益评价的方法 |
5.1.4 BIM技术效益评价方法选择 |
5.1.5 BIM技术效益评价步骤 |
5.2 BIM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
5.2.1 BIM效益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5.2.2 BIM效益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5.3 BIM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1 BIM效益评价文献列表 |
5.3.2 BIM效益评价指标频数统计 |
5.3.3 评价指标优化 |
5.4 确定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 |
5.4.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5.4.2 效益模糊综合评价 |
5.5 工程案例效益评价 |
5.5.1 本工程特点及难点 |
5.5.2 BIM技术主要应用 |
5.5.3 BIM技术应用投入及产出评价 |
5.5.4 BIM技术应用效益评价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江西省BIM应用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创新点 |
1.3.3 研究路线 |
第2章 BIM应用标准对比分析及江西省BIM应用标准架构 |
2.1 国外BIM应用标准研究 |
2.1.1 美国BIM标准 |
2.1.2 英国BIM标准 |
2.1.3 日本BIM标准 |
2.2 国内BIM应用标准研究 |
2.2.1 中国国家BIM应用标准 |
2.2.2 部分省市BIM应用标准 |
2.3 江西省BIM应用标准架构 |
2.3.1 标准化的企业BIM应用环境 |
2.3.2 标准化的BIM项目应用实施计划 |
2.3.3 标准化的BIM项目管理协同 |
2.3.4 标准化的BIM应用点 |
第3章 企业BIM应用环境研究 |
3.1 企业BIM IT环境部署 |
3.1.1 BIM软件资源配置 |
3.1.2 BIM硬件选择 |
3.1.3 云技术 |
3.2 企业BIM人才培养 |
3.2.1 BIM软件培训 |
3.2.2 企业BIM团队建立 |
第4章 BIM项目应用实施计划 |
4.1 BIM项目应用模式和参与方要求与职责 |
4.1.1 BIM项目的应用模式 |
4.1.2 参与方的能力要求 |
4.1.3 参与方的工作职责 |
4.2 BIM实施计划的内容 |
4.2.1 业主方BIM实施计划 |
4.2.2 设计方BIM实施计划 |
4.2.3 施工方BIM实施计划 |
第5章 BIM项目管理协同 |
5.1 BIM协同工作的特点 |
5.2 BIM协同管理平台 |
5.2.1 BIM协同管理平台的架构 |
5.2.2 BIM协同管理平台功能 |
5.2.3 BIM协同平台负责人 |
5.3 各阶段协同作业内容 |
5.3.1 设计阶段BIM协同作业 |
5.3.2 施工阶段BIM协同作业 |
5.3.3 运维阶段BIM协同作业 |
第6章 BIM应用点探究 |
6.1 设计阶段BIM应用点分析 |
6.1.1 方案设计阶段BIM应用点 |
6.1.2 初步设计阶段BIM应用点 |
6.1.3 施工图设计阶段BIM应用点 |
6.2 施工阶段BIM应用点分析 |
6.2.1 施工准备阶段BIM应用点 |
6.2.2 施工实施阶段BIM应用点 |
6.3 运维管理阶段BIM应用点分析 |
6.3.1 机电设备管理 |
6.3.2 应急灾害管理 |
6.3.3 能耗管理 |
6.4 案例验证 |
6.4.1 项目背景 |
6.4.2 咨询方BIM应用环境 |
6.4.3 综合楼项目BIM应用实施计划 |
6.4.4 综合楼项目BIM管理协同 |
6.4.5 BIM应用点实施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SmartPlantReview三维漫游软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中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 周枫.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BIM技术在矮塔斜拉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匡泓霖.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BIM技术的地铁综合管线优化方法的研究[D]. 黎芸含. 沈阳大学, 2020(06)
- [4]BIM技术在科技楼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梁川红.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BIM技术在校园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以泰山医学院大学生活动服务中心为例[D]. 杨金晓.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6]点云数据与BIM技术在既有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研究[D]. 余浩.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7]基于BIM技术的城市道路工程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研究[D]. 邱虹雨.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BIM在道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杨龙.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9]BIM技术在某住宅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及效益评价研究[D]. 张晶.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10]江西省BIM应用标准研究[D]. 龚文强. 南昌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