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密度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量,密度,草地,樟树,幼林,林分,人工林。
密度生物量论文文献综述
邱凤英,杨海宽,刘新亮,章挺,符潮[1](2019)在《不同密度樟树幼林生物量和碳密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造林密度(625株/hm~2、1 111株/hm~2、1 667株/hm~2、2 500株/hm~2)下樟树7年生人工幼林生物量和碳密度进行研究,探讨樟树人工林营建适宜造林密度和幼林间伐强度。结果表明:4种不同密度下樟树幼林生物量及主干生物量随造林密度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均在1 111株/hm~2密度下最大,分别为24.91 t/hm~2和9.24 t/hm~2。四种不同密度下樟树幼林各器官生物量分布格局均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干生物量占比在35.43%~45.83%。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乔木层碳密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的林分乔木层碳密度最大。不同密度樟树幼林0~100 cm层土壤碳密度在65.28~93.94 t/hm~2,林分总碳密度在70.05~101.61 t/hm~2,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分碳密度呈下降趋势,密度为625株/hm~2的林分和1 111株/hm~2的林分碳密度差异较小,但远高于密度为1 667株/hm~2的林分和2 500株/hm~2的林分。综合从生物量积累和碳汇功能来考虑,樟树人工林培育适宜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也可在适当密植的林分基础上7年林龄前间伐为1 111株/hm~2左右。(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党永桂[2](2019)在《不同高原鼠兔洞口密度对高寒草甸群落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堵洞法分析了不同鼠洞密度下,高寒草甸样地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鼠洞密度增加,高寒草甸牧草高度、生草层厚度及植被盖度都呈降低的趋势,而裸地面积则呈增加的趋势,牧草鲜重、干重及优良牧草鲜重和干重都呈显着降低的趋势,鼠洞密度与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这些结果反映出鼠洞密度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稳定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青海草业》期刊2019年02期)
崔素萍[3](2019)在《基于地统计方法的山西省森林木本层生物量及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利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山西省森林木本层生物量和碳密度的变异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山西省森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60. 26 t/hm2和3. 22 t/hm2,木本层的碳密度平均值为31. 42 t/hm2.灌木层生物量为强变异,乔木层生物量、木本层地上生物量和碳密度均为中等变异水平。乔木层生物量、灌木层生物量、地上生物量的最优半变异函数模型均为指数模型,碳密度为圆形模型;普通克里格差值的空间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山西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张柳桦,齐锦秋,李婷婷,鱼舜尧,张潇月[4](2019)在《林分密度对新津文峰山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川省新津文峰山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用典型抽样法探究5种林分密度(A:1000株/hm~2;B:1125株/hm~2;C:1250株/hm~2;D:1375株/hm~2;E:1500株/hm~2)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及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共调查到植物124种,隶属于74科115属,灌木层物种少于草本层。(2)灌木或草本层在不同林分密度下的优势种都较一致。(3)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值及草本层4个多样性指数均在密度B、E分别有最大和最小值;灌木层D值随密度增大而先增后减,其他3个指数变化规律不明显。灌、草层J_(sw)值较稳定。(4)灌木层生物量比草本层多。总体上灌、草层地上生物量大于地下生物量,都在密度B达最大;灌木地下生物量保持较稳定,而草本层变化幅度较大。(5)除灌木层J_(sw)值与该层各生物量呈负相关外,其余各指标均显示正相关。不同林分密度对马尾松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产生不同的影响,经综合研究分析认为,林分密度1125株/hm~2相对更利于该地马尾松人工林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王亚楠[5](2019)在《6个温带树种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季节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季节动态,是估计森林生态系统地下碳分配和理解资源吸收策略的重要指标。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忽略了细根内在的结构和功能的异质性,影响了对细根生物量周转和养分吸收的准确估计。基于功能划分的方法,细根根群可区分为吸收根(absorptive fine roots)和运输根(transport fine roots)2个库,前者主要由皮层完整的低级根组成(如1-3级根,根尖定义为1级根),后者主要由皮层解体或消失的高级根组成。吸收根的组成(数量比例)不仅在树种和立地条件间存在差异,而且在同一树种的不根序中也具有显着差异,这将影响对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的估算。然而,关于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季节动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目前仍缺乏了解。为此,本文以东北地区6个温带常见树种人工纯林为实验材料,包括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黄波罗(Phellodendron amurense)、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兴安落叶松(Larix gwelinii)、红松(Pinus koraiensi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于2017年5、7、9月进行取样,对0-10 cm 土层中的1-5级根的解剖和形态特征、生物量和根长密度进行了分析,同期测定土壤理化性质,主要目的是:(1)揭示不同树种各根序中吸收根的数量比例和季节变化;(2)明确6树种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的季节动态;(3)阐明影响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季节动态的主要土壤因子和根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6树种1-5级细根的形态、结构和解剖特征在不同季节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规律。从春季到秋季,各根序细根直径、组织密度和分支比(1级根与2级根的数量比)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比根长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随着季节的推移先下降后增加。不同根序解剖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规律,其中1-4级细根皮层厚度和中柱直径随着季节推移先增加后下降。但是,6树种皮层厚度与中柱半径比例的季节动态并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趋势。随着根序的增加,6树种均表现出直径和中柱直径增加,皮层厚度和比根长下降,组织密度升高的趋势。6树种1-3级根直径最粗的树种为黄波罗(0.56±0.01-1.59±0.04 mm),1-5级根中比根长最小的为红松(25.31±0.58-8.78±0.56 gm-1),1-5级根组织密度最小的为黄波罗(0.17±0.01-0.29±0.01 g cm-3)。整体上看,3个阔叶树树种(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的比根长要大于3个针叶树树种(落叶松、云杉、红松),阔叶树的组织密度要小于针叶树,而分支比要大于针叶树。(2)吸收根数量比例的季节变化比较稳定。各树种的1级根均为吸收根,而5级根皮层均消失或严重解体,为运输根,二者的数量比例不存在季节动态;而6树种2-4级根吸收根的数量比例均为7月份最高(38%-75%);除少数树种的个别根序外,9月份吸收根的数量比例(33%-65%)均表现出高于5月份的趋势(29%-64%)。随着根序的增加,各树种吸收根数量比例则普遍下降。平均来讲,在整个生长季内,6树种吸收根数量比例随着根序的升高而降低,分别为:1级根100%(所有树种相同),2级:68%(黄波罗)-58%(云杉),3级:58%(黄波罗)-45%(云杉),4级:33%(黄波罗)-23%(云杉),5级根0(所有树种相同)。(3)6树种吸收根生物量与根长密度的季节动态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但与具体的根序有关。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季节动态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先降低后增加、单调增加和单调降低等4种模式,但是具体的模式与考察的树种和根序有关,这反映了吸收根数量比例和根生物量的双重影响。此外,吸收根在各级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中所占比例的季节动态表现出种的特异性。前4级根吸收根的生物量和根长密度求和在种间差异较大,不考虑季节差异,总吸收根生物量以水曲柳最高(66.7±4.6g m-2),红松最低(13.7±6.2g m-2),总吸收根根长密度水曲柳最高(5544±530m m-2),红松最低(192±93mm-2)。(4)根系特征和土壤因子对不同根序吸收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季节动态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与具体的根序有关。根系形态特征对吸收根生物量和吸收根根长密度有显着的影响(除3级根的吸收根生物量外),土壤的全效养分(全氮、全碳和碳氮比)仅对1级根吸收根生物量和吸收根根长密度有显着的影响影响吸收根数量比例季节动态的因子在根序间存在差异,2级根中吸收根比例受直径土壤硝态氮的显着影响,而4级根中吸收根比例则受根组织密度显着影响。总之,6树种各根序吸收根数量比例存在明显且一致的季节动态。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也存在较大的季节变化,但各根序趋势并不一致。吸收根的数量比例、吸收根生物量及其比例、根长密度及其比例的季节变化与根系特征和土壤因子有关,但是不同根序的影响因子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胡刚,严友进,聂林红,戴全厚[6](2018)在《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植被类型生物量及土壤碳密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贵州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固碳释氧效益,采用野外观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域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等森林植被的生长状况、林地土壤有机碳和容重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并根据蓄积量和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对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系统固碳释氧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林木平均生物量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叶林(25.94 t/hm2)>针阔混交林(23.47 t/hm2)>阔叶林(21.77 t/hm2)>撑绿竹林(7.62 t/hm2)>灌丛(7.54 t/hm2)>灌草丛(3.59 t/hm2);(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表现为:针阔混交林(11.65 t/hm2)>撑绿竹林(9.70 t/hm2)>灌草丛(5.97 t/hm2)>阔叶林(5.68 t/hm2)>灌丛(5.46 t/hm2)>针叶林(5.07 t/hm2);(3)不同植被类型固碳释氧效益表现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撑绿竹林>灌丛>灌草丛。本研究较为准确地测定了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植被类型固碳释氧效益,为维持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平衡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森林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徐智超,祁瑜,梅宝玲,卓义,王凤歌[7](2018)在《放牧方式对人工草地植被生物量及碳密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温带农牧交错区混播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优势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不同放牧方式下地上、地下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研究放牧方式对优势种碳分配及人工草地碳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划区轮牧能够有效地缓解草地压力,合理的放牧制度可以提高人工草地牧草的生产力;不同的放牧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变绵羊的采食规律;连续放牧使得草地植被碳密度和土壤碳密度均显着降低,划区轮牧与对照样地(禁牧管理)保持相当的水平。在该研究中,不同的放牧制度对于牧草生产力和碳密度影响显着,土壤碳密度占人工草地碳密度的比例较大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本文来源于《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邱明红,杜尚嘉,史丹妮,岑选才,吴海霞[8](2018)在《种植密度对鳄嘴花(Clinacanthus nutans)生长动态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种植密度对鳄嘴花生长动态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研究得到,5×5组生根率较大,而种植密度过于稀疏将严重影响鳄嘴花根系的形成和生长,甚至导致植株死亡。鳄嘴花叶片在15×15组表现出较高的叶片数量。但是较高或较低的种植密度均导致鳄嘴花叶片数量下降,且表现出显着差异性(P<0.05)。但是不同种植密度的鳄嘴花叶片叶绿素a、b浓度、相对叶绿素含量均不显着(P>0.05)。10×10组(或15×15组)的枝条长度较长、枝条数和枝节数较均较多,而2×2组(15×15组的枝节数也较少)的枝条长度均较短、枝条数和枝节数较均较少。地上空间资源充足减轻了由于密度制约带来的生长限制,更有利于鳄嘴花地上部分的生长。但是茎围的变化与以上3个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15×15组根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和叶生物量分配比例均较高,而2×2组均较低。随着种植株行距增大,鳄嘴花的根冠比和根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均逐渐下降。说明在高种植密度环境下鳄嘴花将更多的光合产物向地下部分,以保证根的生长来吸收更多的水分及其他营养物质。(本文来源于《中国野生植物资源》期刊2018年03期)
李广胤[9](2018)在《降雨量和氮沉降对不同密度羊草生物量及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以降雨格局变化和氮沉降为主要因子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然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日益改变着草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研究者发现密度制约效应也同样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那么羊草(Leymus chinensis)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松嫩平原一种典型的多年生克隆植物,必将会做出相应的繁殖对策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探究不同密度条件下,降雨量改变和氮沉降对羊草无性与有性繁殖资源分配的影响,对于进一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克隆植物的生态适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羊草为实验对象,以大棚盆栽控制实验的方式。设置以当地实际降雨量为对照,增减降雨量(±30%),不施氮(0)和施氮(10g﹒m-2﹒y-1),高密度(1500株﹒m-2)和低密度(500株﹒m-2)为处理,探究了在不同密度条件下,降雨量改变和氮沉降对羊草营养构件间、无性构件和营养构件之间以及营养枝和生殖枝之间生物量、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分配关系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增雨可以提高营养枝的生物量比例、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低生殖枝的生物量比例、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并且各营养构件对降雨量改变的响应也是不同的。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茎和叶的生物量比例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而淀粉含量降低。同时根的生物量比例和可溶性糖含量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淀粉含量反而增加。说明在羊草生长环境中,当水分不受限制的情况下,羊草更加偏重于无性繁殖,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无性繁殖的构件当中,从而降低了对有性繁殖的资源投入。(2)施氮处理对羊草无性和有性、营养构件之间的生物量比例、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均不显着。而施氮处理与密度制约对其具有显着地交互作用,只有在低密度处理条件下,施氮可以提高羊草营养枝的生物量比例、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降低生殖枝的资源投入。同时施氮增加了茎和叶的生物量比例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了淀粉的含量,而且降低根的生物量比例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淀粉含量。施氮显着地提高了低密度羊草生长环境的营养资源,使其生长不再受氮素限制,从而羊草要迅速占领营养资源良好的生境,更有利于羊草种群的生长与繁殖。(3)密度制约对羊草生长和繁殖策略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对环境资源的竞争关系。在环境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低密度处理使得羊草种间竞争减弱,从而对于羊草个体相比于高密度处理条件下,会获得更多营养资源。所以,与高密度处理相比,低密度处理的羊草会将资源更多的投入到营养枝中,从而减少了对生殖枝的投入,使得营养枝生物量比例、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高于生殖枝。而密度制约对茎、叶和根之间的影响同样表现为低密度处理条件下的羊草茎和叶的生物量比例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密度处理高,而淀粉含量较低。综上所述,在环境变化时,羊草会权衡无性和有性繁殖的资源投入,以达到最优的生殖策略。在低密度条件下,降雨量增加和氮沉降会使得羊草更加趋向于无性繁殖,而降低有性繁殖的投入,以便更好地占据良好生境。在营养构件间则更加偏重茎和叶的生长,降低根的投入比例,有利于更好地通过光合作用获得更多的营养资源。本研究从羊草无性和有性繁殖的资源分配关系入手,阐述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羊草的繁殖对策,同时为克隆植物的生态适应对策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张蕊,李飞,王媛,马丽娜,桑潮[10](2018)在《叁江源区退化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生物量碳密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量碳密度是生态系统表征碳截存能力的重要功能特征之一。为明晰叁江源区高寒草地生物量碳密度特征,选取源区内3个县(玛沁县、甘德县、达日县)的退化天然草地(黑土滩)、退化人工草地、未退化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样区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及其碳密度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黑土滩"地上生物量高于退化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黑土滩"活根和死根生物量都低于天然草地和退化人工草地。退化人工草地、"黑土滩"和天然草地的总生物量碳密度分别为719.47、706.57和2 233.09 g/m2。草地退化不仅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分配,而且改变了地上部分、活根和死根中的碳密度分配比例。退化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的活根和死根碳密度占总生物量碳密度的90%以上,"黑土滩"活根和死根碳密度占79.41%。活根碳密度与总生物量碳密度的比值在3种不同草地群落间的变化较地上植被和死根的大,因此,活根碳密度比例可以作为草地退化的敏感指标。(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密度生物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堵洞法分析了不同鼠洞密度下,高寒草甸样地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鼠洞密度增加,高寒草甸牧草高度、生草层厚度及植被盖度都呈降低的趋势,而裸地面积则呈增加的趋势,牧草鲜重、干重及优良牧草鲜重和干重都呈显着降低的趋势,鼠洞密度与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这些结果反映出鼠洞密度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稳定的影响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密度生物量论文参考文献
[1].邱凤英,杨海宽,刘新亮,章挺,符潮.不同密度樟树幼林生物量和碳密度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党永桂.不同高原鼠兔洞口密度对高寒草甸群落生物量的影响[J].青海草业.2019
[3].崔素萍.基于地统计方法的山西省森林木本层生物量及碳密度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9
[4].张柳桦,齐锦秋,李婷婷,鱼舜尧,张潇月.林分密度对新津文峰山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5].王亚楠.6个温带树种吸收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季节动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6].胡刚,严友进,聂林红,戴全厚.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植被类型生物量及土壤碳密度研究[J].森林工程.2018
[7].徐智超,祁瑜,梅宝玲,卓义,王凤歌.放牧方式对人工草地植被生物量及碳密度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2018
[8].邱明红,杜尚嘉,史丹妮,岑选才,吴海霞.种植密度对鳄嘴花(Clinacanthusnutans)生长动态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8
[9].李广胤.降雨量和氮沉降对不同密度羊草生物量及碳水化合物分配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8
[10].张蕊,李飞,王媛,马丽娜,桑潮.叁江源区退化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生物量碳密度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