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下肌空间位置关系和头仰俯运动对脑脊液压力影响的研究

枕下肌空间位置关系和头仰俯运动对脑脊液压力影响的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肌硬膜桥是枕下区结构与上颈硬脊膜之间的广泛存在的致密连结。自肌硬膜桥被发现以来,其在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普遍存在的亦得到证实,提示肌硬膜桥是具有高度进化保守性和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功能提出诸多假说,但尚无定论。隋鸿锦等推测枕下肌通过肌硬膜桥牵拉硬膜囊产生“唧筒作用”为脑脊液循环提供动力,即提出“肌硬膜桥是脑脊液循环动力来源之一”的假说。枕下肌是项部枕下区深层肌群,参与了头部运动,本实验通过监测头部运动时脑脊液压力的变化,期望为枕下肌肌硬膜桥的生理功能探索和验证其脑脊液动力假说提供在体实验数据。材料与方法:1.实验对象选取100例无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患者,并且所患疾病对脑脊液压力和循环没有影响。男性79例,女性21例,年龄55.40±16.95岁(17-87岁)。2.实验材料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5#硬膜外穿刺针16#笔尖式腰麻穿刺针)和脑压测压管。3.实验步骤3.1患者入手术室后行常规处理:开放静脉通道快速输注钠钾镁钙平衡液200左右毫升,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3.2嘱患者右侧卧位,屈膝弓背低头,头下垫枕,使头,颈,脊柱呈一水平线。3.3选取 腰3-4间隙,使用5#硬膜外穿刺针正中穿刺至硬膜外间隙,再使用笔尖式16#腰麻针通过硬膜外针进入蛛网膜下隙至脑脊液流出,接上测压管。3.4管内液平面稳定后(稳定是指液平面在管内某一刻度上下轻微波动),同时记录脑脊液压力(mmH2O)、血压(mmHg)、心率(次/分)。3.5嘱其头轻轻仰俯5次(俯-仰记为1次,在5-7s内完成5次)后停止,液平面再次稳定后,再次同时录记脑脊液压力(mmH2O)、血压(mmHg)、心率(次/分)结束。4.实验结果4.1头仰俯运动前后,脑脊液压力分别为(116.03±26.13)mmH20和(124.64±26.12)mmH20平均升高了 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头仰俯运动后心率显著升高,收缩压显著下降;舒张压在仰俯运动前后无显著差异。4.2头仰俯运动前后脑脊液压力变化与心率(P=0.804,相关系数=0.029)、收缩压(P=0.162,相关系数=0.160)和舒张压(P=0.456,相关系数=-0.087)的相关性均不显著。5.结论:5.1头仰俯运动是脑脊液压力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5.2头部运动可能为脑脊液循环提供动力。目的:枕下肌中的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均发出肌硬膜桥经寰枕间隙或寰枢间隙直接或间接与上颈椎硬脊膜相连。关于肌硬膜桥的生理功能尚未定论,本课题组认为其可能为脑脊液循环提供动力,并通过在体实验发现头部运动能显著影响脑脊液循环。为了进一步分析在头部运动中,枕下肌及其肌硬膜桥对硬脊膜牵拉可能发生的作用,需要获得枕下肌在枕下区的具体位置信息。目前枕下肌的空间位置的精确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采用枕颈段数字人数据,通过minics软件,对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和头下斜肌进行了三维重建,研究了上述三肌的空间分布及其与硬脊膜的相对位置关系。材料与方法:1、实验对象:中国数字人枕颈段数据集1套(陆军军医大学提供)。2、实验步骤:2.1图像分割:将原始图片中的不同结构分别分割进不同的图层,并用明显互不相同的颜色填充各结构所代表的图层,以结构名称命名相应图层,使原始图片的各结构以不同的颜色展现出来。2.2三维重建:在图像分割完成的基础上,将原始图片有颜色填充的部分即要进行重建的结构进行截图,得到一组不同层次各结构填充色的截图文件,将文件导入minics软件,体素设置为0.12*0.12*1mm,分别选择不同结构颜色灰度值的范围进行重建,重新定义各结构颜色,此时的颜色设置之用于后期观察分析时区分结构,可忽略灰度值的差异性。2.3分析指标:为了解三肌的空间配布信息,通过minics软件的测量功能,测量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的分布范围和角度,应用minics research中measure选项卡中对角度测量的工具进行测量。结果和结论:1、头后小直肌空间分布参数为:冠状面上位于后正中旁开左0~38.84度,右0~39.19度;其长轴与垂直轴在矢状面上的夹角为59.22度;在水平面上,其分布在以寰椎后弓上缘处硬脊膜后壁为顶点的53.29~-45.54度(左为正右为负)的扇面范围内。2、头后大直肌空间颁布参数为:在冠状面上位于后正中旁开左侧为19.07~48.65度,右侧12.57~38.37度;其长轴与垂直轴在矢状面上的夹角为24.51度;其长轴与垂直轴在冠状面上的夹角左侧为34.91度,右侧为34.36度;在水平面上,其分布在以寰椎后弓上缘处硬脊膜后壁为顶点的26.78~88.01度(右侧)、26.40~84.14度(左侧)的扇面范围内。3、头下斜肌空间分布参数为:在冠状面上位于后正中旁开左48.65~70.03度,右38.37~70.00度;其长轴与垂直轴在矢状面上的夹角为45.24度;其长轴与垂直轴在冠状面上的夹角左侧为62.34度,右侧为63.88度;在水平面上,其分布在以寰椎后弓上缘处硬脊膜后壁为顶点的88.01~129.49度(右)和84.14~125.42度(左)的扇面范围内。

论文目录

  • 头仰俯运动对脑脊液压力影响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枕下肌空间位置的三维重建研究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邵长西

    导师: 于胜波

    关键词: 脑脊液压力,头仰俯运动,枕下肌,肌硬膜桥,三维重建,数字解剖学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

    专业: 生物学,基础医学

    单位: 大连医科大学

    分类号: R338

    DOI: 10.26994/d.cnki.gdlyu.2019.000948

    总页数: 53

    文件大小: 3270K

    下载量: 12

    相关论文文献

    • [1].枕下肌群研究进展[J]. 解剖学报 2020(01)
    • [2].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42例临床观察[J].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3)
    • [3].枕下肌群弹拨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32)
    • [4].针刀松解枕下肌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随机对照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01)
    • [5].水针刀治疗枕下肌群综合征86例疗效观察[J]. 临床军医杂志 2015(04)
    • [6].针刀定点松解枕下肌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 2016(05)
    • [7].颈椎牵引结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寰枢关节半脱位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9(05)
    • [8].改良浮针松解枕下肌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新中医 2020(19)
    • [9].小针刀松解项筋膜及枕下肌治疗颈源性头痛67例[J]. 中国针灸 2009(S1)
    • [10].采用枕下肌肉分层法远外侧入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7(05)
    • [11].颅脑术后脑室引流管脱管的教训及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 2012(35)
    • [12].基于肌筋膜理论针刺治疗慢性每日头痛(英文)[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2016(01)
    • [13].人类项韧带的结构及其意义[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05)
    • [14].针刀治疗枕下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急症 2016(07)
    • [15].内镜辅助下枕下远外侧经髁锁孔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 2008(01)
    • [16].上颈椎手法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症患者咬肌压痛阈值及最大张口限度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4(01)

    标签:;  ;  ;  ;  ;  ;  

    枕下肌空间位置关系和头仰俯运动对脑脊液压力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