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仪式传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宗祠文化,仪式化,传播
仪式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任文肖,许婷婷,朱静雯[1](2019)在《宗祠文化的仪式化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詹姆斯·凯瑞曾说,传播仪式观的提出并不仅仅是为了抓住传播这一精彩的过程,也是为在重塑文化过程中的我们提供一种重建传播价值的路径。宗祠文化的传播正是如此,不仅仅是为了体现祭祀、拜祖等的礼节,也是为了给参与其中的人们一种家族的观念和情感。宗祠文化通过仪式化场景、仪式化流程、仪式化主持等多方面共同完成其传播,不仅富有传统文化传承的魅力,更加强了几代人的情感维系。(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1期)
郑带利[2](2019)在《传播的仪式观视野下的红瑶婚俗传播——以龙胜红瑶集体婚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美国学者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为核心理论,把龙胜红瑶集体婚礼作为一项仪式活动,从参与者、仪式场域、仪式媒介、仪式规则四个维度对红瑶婚俗的仪式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仪式的解码发现:人们通过仪式的传播,构建了共享的传播场域,实现了景区居民、新人、游客的多方参与式体验与共享,在这个过程中红瑶人民实现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红瑶婚俗文化得到了继承与传播。(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9年11期)
刘芝庭[3](2019)在《传播仪式观视角下道州龙舟的传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州龙舟赛于2006年被列入"湖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区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传播学仪式观的理论视角出发,以微观的视角对道州龙舟文化传播仪式的构成、过程和具体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印证在意义的共享过程中,这种认同的力量是维系龙舟文化仪式核心的凝聚力。(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21期)
何雨师[4](2019)在《浅析《国家宝藏》的仪式化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创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为"娱乐至死"的节目市场带来了一股文化清流。《国家宝藏》以历史文物为文化载体,通过仪式化的传播过程向观众传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承担了传递传统文化、构建民族认同、弘扬中国精神的媒体责任。本文试从传播的仪式观角度分析《国家宝藏》在仪式化传播过程中的符号互动及价值功能。(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21期)
李政[5](2019)在《电视新闻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构建——以央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直播特别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1日,中央电视台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进行了全程直播,充分展现了电视仪式的宏大叙事场景,成为展示国家形象,彰显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建构国家认同感的重要媒介仪式,引发海内外强烈反响。本文在分析电视新闻的仪式传播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从仪式规模、仪式直播形式以及仪式符号呈现叁个层面论述了电视新闻仪式传播对国家认同的建构。(本文来源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牛聪伟,李恒飞[6](2019)在《武术文化的仪式互动与身份认同——基于仪式传播观下武术抱拳礼的现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仪式是一种"文化表演"。武术文化讲"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学拳先明礼,习艺先尚德"。抱拳礼仪式作为武术文化中一种最直观又最具规范性和操作性的武术仪式,已成为武术文化现象常见的行为体现与表达方式,代表了武术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抱拳礼是当今最能代表中国武术文化活动特色的礼仪行为,也是人们学习武术与了解武术文化一个窗口。运用仪式学、文化学等相关理论,基于仪式传播观对当代中国武术抱拳礼仪式进行研究,提出抱拳礼武术文化的文化高度与实践意义。认为:仪式的传播观是把传播看作是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当前抱拳礼文化价值的弱化、教育实践的泛化、群体认知的分化使抱拳礼武术文化逐渐处于边缘状态。武术作为传统体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抱拳礼是武术仪式中流传至今保存最完整,也是当今武术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从抱拳礼的文化内涵、仪式互动、身份认同叁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充分挖掘武术抱拳礼的现实意义,为新时代武术传播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相关的文献,对传播学、仪式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为论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2)逻辑分析法从仪式传播研究视角出发,分析抱拳礼自身的文化内涵,通过抱拳礼历史源流及其发展历程,为抱拳礼在武术文化的发展中提供历史经验与未来展望,探索如何在通过抱拳礼构建文化认同与武术民族文化品牌,为武术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范式。研究结果:1)本研究从武术文化内涵分析它包括:武术武术抱拳礼的历史发展、武术抱拳礼中的表现形式一以及武术抱拳礼中的技击内涵叁方面。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武术中的抱拳礼并不仅仅代表一种仪式,同时也有自身的技击含义,武术左掌右拳,在行抱拳礼时右拳要微微外翻,让对方知道你练武中是没有暗器,光明磊落。同时左掌面在技击中随时可以收回来,以掌变拳进行攻防。2)武术抱拳礼文化的仪式互动主要体现在:(1)仪式传播观下抱拳礼的参与性与仪式性:武术抱拳礼仪式具有例行性和重复性。当前抱拳礼作为武术规定动作,贯穿于武术文化其中的意识形态中,成为所有正规武术赛事、武术表演场合必经的程序。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谦让""友好"的意义,又体现了"武""尚勇"等武道精神特性。(2)仪式传播观下抱拳礼的技术性与共享性:从仪式传播观角度看"武术抱拳礼"是武术文化"活态"的直观体现,抱拳礼传播的本质是武术文化的共享。(3)仪式传播观下抱拳礼的象征性与表演性:作为一种武术的文化的象征,抱拳礼是武术文化信息的符号互动过程。通过抱拳礼武术表演,展示武术的凸显出勇敢无畏的精神气质扩大武术文化的影响,并培养潜在的武术参与者。通过仪式互动,发扬抱拳礼的武术仪式。3)武术抱拳礼文化的身份认同主要体现在:(1)抱拳礼仪式巩固武术文化身份认同人群:武术抱拳礼是习武者"知行合一,技道融合"的实践性活动过程,武术抱拳礼在武术群体中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表现形式。(2)抱拳礼仪式发展武术文化身份认同空间:武术抱拳礼作为武术拳种文化的载体,不同动作行为对于武术不同传统拳的记忆与传承、交流与认同起着积极的作用。(3)抱拳礼仪式提升武术文化身份认同价值:过抱拳礼仪式促进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一方面,抱拳礼本身就是传播对象,并在武术教学中形成秩序并推广。另一方面,抱拳礼仪式性则体现在是武术文化中的精神体验与信仰共享。研究结论:武术抱拳礼是传统武术以及当前武术道德的一部分,也是武术中重要的文化标识和其文化体,是武术技术动作的基础,缺少了这一重要的仪式部分武术将不完整。抱拳礼的传承并不完全属于历史的过去式,它是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载体,一方面不同抱拳礼的互动过程即是武术自身的身份认同,包含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对于当代武术教化也是起到深刻的影响,促进不同武术拳种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规范现代武术中标准武术抱拳礼动作是武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武术活动自身的规律,对武术的传播与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余忆文[7](2019)在《“微博体”语言:一种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微博诞生以来,各种网络文化不断衍生,"微博体"这类型的语言形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受到大众不断的关注后,"微博体"语言通过受众模仿、情感共鸣后不断传播开来,其语言形式已然成为大众日常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微博体"不仅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语言形式,还反映了受众运用这种语言时的情感表现和他们所运用的情景。受众通过模仿、转发、传播这类语言形式,建构了"微博体"语言的仪式现象,并且在仪式传播过程中,受众运用"微博体"语言呈现出了自我表演、身份认同和文化共享叁种具体表现结果。(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20期)
陈奕[8](2019)在《重大事件的仪式化传播与国家品牌形象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的不断增强,旨在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大事件逐渐增多,也使得仪式化传播进入公众的视野,并与国家实力形成相互融合与补充的关系。近年来,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2019年亚洲文化嘉年华等为代表的重大事件仪式化传播及其(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0-24)
韩有业,魏海岩[9](2019)在《传播仪式观的“胜利”:基于互联网空间仪式现象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因为"传播仪式观"新颖性以及强大的理论解释能力,其在中国大陆传播学界得到了广泛的推介与深入的研究,但迄今关于传播仪式观的论述仍然模糊。关于传播仪式观的讨论,"传播仪式观"和"仪式传播"二者关系是关键点之一。回溯传播仪式观的提出背景及论述方法,能够对传播仪式观有清晰的认识,即传播仪式观是一种基于传播仪式要素的认识论。如今的网络社会,传播仪式观有了新的发展,互联网空间的仪式现象是对传播仪式观的有效回应。互联网空间的仪式现象包括"自我确认与微信朋友圈的仪式化表达""‘召唤’‘被召唤’与人际互动中的@机制""孤独性群体狂欢与网络使用与评价"等。(本文来源于《未来传播》期刊2019年05期)
谌知翼,宗益祥[10](2019)在《“传播仪式观”的学术旅行:基于社交媒体时代的回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萨义德的"理论旅行"作为分析工具,梳理了"传播的仪式观"的概念源起、发展演进,勾勒出仪式观从诞生到进入国内学界的旅行轨迹。为批判实证主义的效果研究,凯瑞糅合了参与式民主、符号互动论等多种思想,创制出仪式观这一概念。作为美国文化研究的核心概念,仪式观由于其难以自洽的理论脉络以及社会语境的变化,在进入中国后催生出一系列实体化的经验研究,不仅批判性大为削弱,而且引发了不同立场学者之间的激烈论战。当下,仪式观的交流性、互动性、情境化、去权力化等特征,适用于研究直播、弹幕等媒介现象,社交媒体时代共享性、仪式性的媒介景观将带给仪式观新的学术生命力。(本文来源于《新闻春秋》期刊2019年05期)
仪式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美国学者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为核心理论,把龙胜红瑶集体婚礼作为一项仪式活动,从参与者、仪式场域、仪式媒介、仪式规则四个维度对红瑶婚俗的仪式行为进行研究。通过对仪式的解码发现:人们通过仪式的传播,构建了共享的传播场域,实现了景区居民、新人、游客的多方参与式体验与共享,在这个过程中红瑶人民实现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红瑶婚俗文化得到了继承与传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仪式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1].任文肖,许婷婷,朱静雯.宗祠文化的仪式化传播研究[J].视听.2019
[2].郑带利.传播的仪式观视野下的红瑶婚俗传播——以龙胜红瑶集体婚礼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
[3].刘芝庭.传播仪式观视角下道州龙舟的传承与发展[J].传媒论坛.2019
[4].何雨师.浅析《国家宝藏》的仪式化传播[J].西部广播电视.2019
[5].李政.电视新闻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构建——以央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直播特别报道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
[6].牛聪伟,李恒飞.武术文化的仪式互动与身份认同——基于仪式传播观下武术抱拳礼的现象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余忆文.“微博体”语言:一种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活动[J].新闻研究导刊.2019
[8].陈奕.重大事件的仪式化传播与国家品牌形象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9].韩有业,魏海岩.传播仪式观的“胜利”:基于互联网空间仪式现象的考察[J].未来传播.2019
[10].谌知翼,宗益祥.“传播仪式观”的学术旅行:基于社交媒体时代的回望[J].新闻春秋.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