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人把“成败”当做一组对立的概念,但在《道德经》中“成”与“败”各有深意,鲜有并举,仅在第六十四章同时出现“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所言的“败”蕴含着对复杂系统的敬畏心,所言的“成”蕴含着对功绩的不自居的态度、行为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以及对道的体察。
关键词:《道德经》;成败;复杂系统;态度;联系;体察
老子著书,其本意必定不是印刷几万册发到人们手上,让大家修道修德。其实《老子》第四十八章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①本文所引《道德经》,均出自王弼注,楼宇烈注释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后文所引,只标明章数,不再标具体页码。正揭示了老子的核心思想和著书目的。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无为的最终目标是“取天下”。由此可见,《老子》的目标读者一定是当时的统治者,其核心旨趣是“君人南面之术”。由于《老子》成书在百家争鸣之前,面临的学术辩论的压力不是很大,所以许多道理可以谈得比较抽象,这也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尼采说老子的思想“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老子的智慧其实更像一座水库,任何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挖一条水渠,将水库之水引导到自家田地。所以,当今的我们仍然可以从“君子之书”中获取一些智慧和启示。
今人把“成败”当做一组对立的概念,但在《道德经》中“成”与“败”各有深意,鲜有并举。《道德经》中“成”字共出现18次,其中第二章、第三十四章、第四十一章各出现2次,其余12次依次分别出现于第七、九、十五、十七、二十五、四十五、四十七、五十一、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七和七十七章。“败”字出现5次,其中1次出现于第二十九章,其余4次集中出现在第六十四章。
对于这一对概念,古人有重点论述“败”的。例如对“为者败之”(第二十九章),司马光解释为“为之则伤自然,执之则乖变通”[1]546,王真解释为“不可为者,言不可用干戈而取之也。若以此为之者,必败也,以此纵有暂得而执之者,亦旋而失之也”[1]570,李霖解释为“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1]156。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到来,行业企业等各类商业机构,逐渐认识到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纷纷投入到以营利为目的的知识生产。结果是,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纷至沓来;并且每个人都在进行知识的更新、创造和传播,公众也成为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主体。
在当代相关著作中,也没有对“成”“败”做专门研究的,任继愈先生在《老子绛读》中专设“索引”一章[2]118,分为“重要名词索引”和“内容分类索引”,均未见有“成”“败”出现。陈鼓应先生在《老子今译今注》[3]中涉及“成”“败”均只做翻译,未有深入探讨,也未为其专设注释。关于“败”的研究专论,笔者有拙作《老子的失败观》,结合“天下神器”[4],对“无为”与“无败”的关系展开了论述。目前对“成”的研究大多限于如何走向成功,如郑仕玲在《老子思想与现代大学生成功之路》中提出,“老子思想强调的‘道’与‘无’对青少年的成才成长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这种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目标制定、行为习惯、工作态度三个方面。理解老子思想中的自知、坚持、厚德、贵柔、博学、守静等智慧,是走向成功的根本所在。”“老子所著《道德经》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思想对现代大学生仍富有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5]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 冯靖雄等(8):1083
本文在此基础上,以王弼本《道德经》为底本,从形而下的角度着手,对“败”的内涵做一个深挖掘,并将“成”与“败”并举,集中阐述二者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印证。
1 老子论“败”
不败并不等同于赢,最终无论输赢都只是过程的副产品,而不是追求的目标,真正要做的就是尊重复杂系统的发展需求,不去扰乱系统的自然发展,即“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结果才会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五章),老子认为复杂系统有自己的一套运行法则,看起来空空荡荡,却有无穷的可能,故统治者要做的就是“守中”。任继愈认为“中”与“冲”相通,“冲”即虚。“守中”即“守住虚静的原则”[10],也就是无为意思。
1.1 “败”来源于事物的复杂性
其次,要对复杂系统输出的结果保持冷静审慎的态度和充分的敬畏心,不轻易起情绪、下判断。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复杂程度比之老子时代不知翻了多少倍,每一个节点都在与周围的点互动,每一个现象都不知有多少个输入源、经过多少次加工。人们认清真相的难度越来越大,甚至变得不可能。更何况有些事情就是纯粹的概率,没有什么原因,就是随机性在起作用。但人心是需要确定性的,必须给现象找个原因,必须给事件找个解释。当社会上某些现象原因不明或解释不清时,焦虑就由此产生了。
正是认识到了“天下神器”的复杂性,老子认为“为”的结局就是“败”,避免“败”的方法就是“去甚,去奢,去泰”。陈鼓应等老学大家对此理解也较一致,将其理解为“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和行为”[3]191;河上公解作“甚谓贪淫声色,奢谓服饰饮食,泰谓宫室台榭”,认为这些都是要不得的,所以要“无为”。宋学锋认为复杂系统具有初值敏感性的特征,即具有“蝴蝶效应”或积累效应,即浑沌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如果起始状态稍微有一点改变,那么随着系统的演化,这种变化就会被迅速积累和放大,最终导致系统行为发生巨大的变化。[8]统治者的言行举止是下层向往的榜样,也具有初值敏感性,一旦统治者“甚、奢、泰”,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可预测的结果必然是朝野风气堕落,更别提经过复杂系统酝酿后所发生的不可预测的更为严重的后果。西班牙和葡萄牙不是把殖民过程中获得的财富投入再生产,而是挥霍一空,结果导致霸主地位颠覆,也是一例教训。复杂性必须用复杂性的方法来研究。[9]对于已经研究清楚的领域,当然可以放手施为,但对于未探明的领域,老子主张“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第六十四章),无为就是让复杂系统自然运行,尽量不去干涉,以免引起难以预料的后果。
由此可见,在与人交往时要始终注意距离感,即使关系很近了也要保持得体的仪态,换言之就是要有分寸,不要有太频繁的动作,而是要“慎终如始”,这样才能避免“几成而败之”(第六十四章)。否则很难保持稳定持久的关系。适度的距离感可以给自己和对方都留足余地,即使有了矛盾冲突也不至于伤了面子。当然,始终保持距离感是一件需要毅力、体现修养的事情,要很辛苦地“为无为”,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修炼到家的。这也再次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为”是容易的,“无为”才是难的。
复杂性系统不仅表现在组成成分的多样性和相互勾连的全局性上,还表现在与参与者互动的动态性上,而后一种表现则是更高级的复杂性。真实世界就是这样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它不是事先被确定好的,而是会与参与者进行互动并不断发生更新迭代,从而形成更为复杂的系统。这个不断变化的系统反过来又会影响参与者的决策,这就意味着参与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试错机会的,而且每次面对的都是新局面。老子最喜欢用婴孩打比方,我们延续这个传统,以教育孩子来说明这种动态复杂性。教育孩子不像造汽车,汽车坏了可以修理或换新的,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发生的每一次变化就意味着是一个新的起点,教育方式也必须随之调整变化,以至于有时很难说是家长在教育孩子还是孩子在教育家长。
成功不都是源于创新,走正确的路才是关键,必要的时候,跟随和模仿也是可行的有效战术。百雀羚的本草之路不是一条新路,而是一条消费者“心”路。
应重视理论政策研究,重点放在法规、政策和国家农业发展方面。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灵活运用理论和政策指导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诚意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职业道德品质。在农业科研管理过程中,还应充分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根据规范和规章办事。
1.1 细胞、质粒与试剂 人肝癌细胞系 Huh7 细胞的衍生细胞系 Huh7.5.1 细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钟劲研究员馈赠,用于制备细胞培养产生的 HCV(HCVcc);人肝癌细胞系 Huh7 细胞由本实验室保存,用于研究 HCVcc 感染与 AchE表达二者之间的相关性。J6/JFH-1 嵌合全长 HCV基因组转录质粒由洛克菲勒大学 Charles Rice 教授馈赠。
1.2 无为不败:对复杂系统抱有敬畏心
由此可见,老子虽言“败”,却紧紧围绕着“无为”这一前提,因而有着深刻的内涵,不仅仅是表面上“失败”的意思。老子是在用“败”来告诫统治者不要胡乱作为,面对复杂的“天下神器”要保持充分的敬畏心和谦卑态度,有意识地让自己“处下”,而不是认为大权在握便可为所欲为,否则不仅身败名裂,更会连累天下苍生。历史上不乏胡乱作为者,王莽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便是典型。王安石以《周礼》中的《泉府》为依据提出“青苗法”,他认为这是周公平天下时已经试用成功的,可以拿来使用。殊不知后果却是官府强迫民间贷款,搞得民不聊生。以今天的经济学常识来看,政府搞信贷注定效率低下,而且坏账无穷。其实,这种事就应该交给市场,让复杂系统自行运作。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教训也说明了这一点,计划经济时期往往政府会过度干预市场,这正是对复杂系统缺乏敬畏的表现,政府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后来的改革开放和政府放手,都是在向“自知者明”靠拢。所以从统治者角度来讲,先要做到“自知”,明白自己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扮演的角色,进而明确“无为”的限度,如此才能避免落入“败”的局面。
老子所言的“败”,是基于对“天下神器”的复杂性和人本身的局限性的认识而对“有为”所下的判断。他认为面对复杂系统时轻易地“有为”,结局将会是“败”。这种对复杂系统的敬畏心和人对此应有的谦卑态度,不仅适用于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同样也适用于处理人际关系这样的小事。
1.3 焦虑:“败”在当代的表现
要深刻认识老子所说的“败”,必须把它和“无为”放在一起理解。
首先,当然是规范自己的言行。蒲松龄在《辛十四娘》中说的“轻薄之态,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就是这个意思。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看作是对复杂系统的输入,由于人与人之间文化背景或价值观等的不一致,有时无意间的一句话就可能导致误会、伤人,或是让别人记恨。辛弃疾恭维平定叛乱的王佐“三万卷,龙头客。混未得,文章力。”还说“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满江红·笳鼓归来》)。辛弃疾完全从自己尚武的视角出发,却忽视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虽是想恭维对方,但“混未得,文章力”“貂蝉却自兜鍪出”等语在状元出身的王佐看来是多么刺眼,甚至是羞辱。
有时候我们认为,我们不干涉孩子,就站在旁边观察,这应该对孩子不会有影响吧。但实际上,“观察”也是一种“互动”,同样也会影响孩子。比如小孩自娱自乐玩得很好,父母一走过来时,小孩的状态马上就发生了改变。在另一种情况下,孩子可能面对这个人时很调皮,而面对另一个人时又很乖巧,等等。这说明,观察是一种隐形的互动,具有更高级的复杂性。在老子看来,观察也是一种“有为”,也是不符合于道的,所以需要“损之又损”。对于自己的主张,老子有言“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见道是一个既简单纯粹而又变幻无穷的复杂系统,是不能通过简单的因果思维和线性思维加以诠释或采取措施的。
成立25年以来,国望集团现在上海、广东分别拥有4家子公司,在全国设有100多个服务网点,在全球设有50多个代理商。不论是与客户、代理商,还是与其他设备供应商的接触,每一次合作,都有值得国望集团珍惜的点滴,亦能挖掘出促进其再向前的力量。其中,与德国Baumann集团、日本小森的分别合作,更让其通过吸收融合而实现了技术上的不断提升。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有言“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陈鼓应等前辈学者对“败”的解释相似,认为皆做“失败”解。“天下神器”依他们看来,大约是“天下人”或“天下万物”的意思。老子已经认识到,“天下神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其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对于这样一个系统,如果“为之”,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0世纪以来,大量的科学发现一再表明,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6]复杂性科学由此诞生。有学者指出,复杂性科学思维方式与传统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立足于分析而是立足于综合,它不是如形而上学思维那样把分析与综合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的单向性思维,而是把综合与分析通过反馈耦合形成双向性思维。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先分析后综合,先考察各部分的性质和规律,然后综合描述整体性质。这对于内部联系不紧密、相互作用较弱、局部行为与整体行为相差不大的事物是基本适用的。但对于多因素、复杂性系统,必须运用系统思维,在综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使每一次分析的结果反馈到综合之中,分析和综合彼此渗透,从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功能上考察事物的相互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功能。”[7]“道”作为万物的本源本身是复杂的,老子称其“不可致诘”。况且,“道”派生万物之后,其复杂性也内在于万物及万物之间构成的巨型复杂系统之中。因此,人们面对事物时当有敬畏之心,谨防自以为是。德国心理学家迪特里希·德尔纳在《失败的逻辑》一书中指出,在未了解一个复杂系统的所有因果因素之前就采取行动,即使我们怀着善良的意愿,也难免铸成大错。事实的确如此,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最典型的就在经济领域。如出于保护穷人福利的最低工资法却使得穷人的处境变得更糟糕;1964年旧金山地震加大火导致一半建筑物被毁,当局出于公平考虑而实施的房租管制却加剧了不公平;出于保护女性权益的同工同酬制度却减少了女性就业的机会,等等。
焦虑的表现之一就是迷信,所谓迷信就是“在没有道理的地方寻找道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找到意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11],这轻则可能引发一些看起来很荒诞的行为。航天员是最高危的职业之一,有很多无法预料到的风险,航天员会有不少迷信的行为。美国宇航员在乘车去发射架的路上,必须中途停车,然后下车在汽车的右后轮上撒泡尿。这是男宇航员的做法,女宇航员不方便,就必须提前在卫生间把尿放到一个小罐里,等停车后把尿洒在车轮上。因为当年加加林就是这么干的,他们相信这样就能和加加林一样有好运。焦虑更严重的后果是寻找替罪羊,这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错配,甚至酿成许多悲剧。比如把网络和游戏说成是电子海洛因,这激发了大众的潜在焦虑,一些所谓的戒除网瘾的诊所由此滋生,有些家长不惜强迫孩子去参加治疗。这是由于家长群体焦虑而做出不理智、不负责举动的典型事件。网络和游戏只是教育缺位的替罪羊,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父母应当反省家庭和学校是否存在教育问题,而不是迫不及待地如同驱邪一般把孩子送去治疗了事。
立足于“道”的特性,切合统治者“不殆”的欲求,从而树立统治者依“道”而行的思维,明确告知统治者只有依“道”而“知止”,对自身的扩张欲或争斗欲加以节制才能够达到或接近“不殆”。 例如:
2 老子论“成”
今人往往“成”“败”并举,而老子所说的“成”是很少与“败”对应的,“成”另有一套用法,与前述与复杂性相关的“败”的关系不大。《道德经》中的“成”按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形容取得成就后的状态(第二、九、十七、三十四、七十七章);二是指出行为和结果之间的通路或行为导向的结果(第七、十五、三十四、四十七、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七章);三是描述客观事物或现象(第二十五、四十一、四十五、五十一章)。
2.1 形容取得成就后状态的“成”
这种用法的“成”在上下文中明确表达了对取得成就的态度——不居功。如“功成而弗居”(第二章)、“功成身退”(第九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功成而不处”(第七十七章)等语都指出了成就功业后要及时抽身,不矜名,不为功绩所累(如张廷玉的人生经历)。陈鼓应认为,老子理想的政治情境是:一、统治者具有诚朴信实的素养。二、政府只是服务人民的工具。三、政治权力丝毫不得逼临于人民身上。[3]143
老子“不居功”主张在第七十七章有最全面而深刻的表述。第七十七章对比天道与人道,天道重平衡、重和谐,“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人道则“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就破坏了整体的平衡与和谐。有道者应向天道看齐,要“损有余而补不足”。有道的统治者应注重整体的平衡与和谐,而不是狭隘地只盯着自己的“余”。有道者应当先不认为自己“有余”,才能损自己之有余而补他人之不足,抑或进行财富再分配。
需要说明的是,老子这里并不是说要均贫富。人的才能、努力、境遇各不相同,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也不同,得到的回报也不应当相同,也就是说我们反对的是“不公”,而不是“不平”。“有余”和“不足”是就个人的付出与回报而言的,而不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简单对比。例如,同样是月收入十万元,在某些高级技术人才身上可能就属于“不足”,没有与其贡献相对等;而在一名普通公务员身上可能就属于“有余”,纪检部门有理由调查其是否腐败。这里并不是说职业有贵贱,职业之间是平等的,但收入有高低,贡献大的自然应该多得,财富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平均对社会是有益的。老子反对的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即有余者的富贵是通过巧取豪夺、损害他人利益得来的,这当然是要制止的。
老子强调的是整体的平衡与和谐,人们能得到与付出相对等的回报是和谐的必要条件。允许适度的不平均才能带来平衡与和谐,绝对的平均只会带来灾难,这正体现了“反者道之用”的道理。例如把阿里巴巴拆了,五千亿美元左右的市值分到全国十三亿人手上,平均每个人也就三千左右人民币。多这三千元对提升生活水平影响不大,而没了阿里巴巴,我们就没了淘宝,没了阿里云,没了蚂蚁金服,没了高德地图……这些缺失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远不止三千元。
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技术具有省地、省水、省工和出耳早、防流耳、易管理等优点,在相同面积下,“挂袋耳”菌袋摆放数量是传统地栽木耳的6倍。棚室生产环境可控,一个生产周期可省水70%以上。采摘期提前一个月,产出的木耳洁净、无泥沙、品质好、售价高,是一项最新的栽培技术。该技术的示范推广,对促进我镇黑木耳产业素质提升,实现健康高效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2.2 指出行为和结果之间的通路或行为导向的结果的“成”
老子在这类“成”中指出,达成目标的通路往往是把自己置于目标的反面,而如果刻意从正向追求的话反而会得不到,如“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和“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第六十四章)。老子认为,把自己摆在谦卑的地位,不要总想着做大事而放不下身段去做小事、做易事,在过程中自然无为,如治未病,把该办的事情办好了,对不该办的事情没有多余的动作,不因为事情快办成了而放松警惕,始终保持谨慎,就能成就大事。蒲松龄在《瑞云》中塑造的女主角瑞云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她清楚自己是谁、要什么和该怎么做,不被所处的圈子定义,不受一步登顶的诱惑,不做自己容貌的附属品,即使身处风月场所也没有沉沦和妥协,坚持等到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最终赢得自己的幸福。以上两个事例告诉我们要清晰地认识自己,不被所处的环境定义自己的意义,不被事情的进展干扰自己的心境。
又如“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第六十七章)。李零认为此章是论兵,是讲用兵之道。“器”依傅佩荣解,是“众人”之意。要想“成器长”,“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此三宝是基础,而勇、广、成器长是“三宝”智慧的实践结果。“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如果不以“三宝”为根基而只是学学表面功夫,那么“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就只不过是舍本逐末,其结果老子已经说得明确,即“死矣”。所以,这章中的“成”的意蕴是指明通向“器长”的通路是谨守“三宝”精神实质本身,而不是刻意追求“三宝”的外在表现形式。再比如“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第十五章)、“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四十七章),这些章句所表达的意思也都相近,就是倡导统治者不居成就功业之名,清静无为。
2.3 描述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成”
《老子》18处“成”中最特殊的当属第二十五章,该章总括地描述道的状态——“有物混成”。道的“混成”表现在多个方面:道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第二章)的万事万物不一样,道“独立而不改”,没有也不需要与之相对应的东西。道本身就是圆满自足的、无声无形的,而且自有一套运行规则,不受他物干扰,包括时间和空间。因为道既然独立而不改,那么也就是永恒的,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对道而言没有意义。老子还说道“周行而不殆”,循环运行不停息,既然是运行,那就要有运行的空间,但道又不受限与空间。道广大无边,向远处延伸,远到极致超出了空间的范围,但又不会消失,又返回到本源。如果说空间是无穷大,那道就是量级更高的无穷大,时间空间所有的一切都在道的包裹浸润之中,而所有一切既都在道之中,又都有含有道,正如庄子所说的“道在屎溺”所蕴涵的道理。道的所作所为都是没有目的、没有指向的,也就是“道法自然”,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既不会多做一分,也不会少做一分。
前辈学者对此章的见解主要在于阐述和深挖道的状态,笔者进一步认为,老子对道的状态的认识是“无为”主张的基础和出处,甚至是老子哲学大厦的根基。老子师法天地,本质上就是体悟道,并且向道学习,于是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因为世间最高级的就是道,天地万物由道而生,自当遵循道,统治者要搞好政治也就应当向道学习。首先要弄清楚道是什么样的,也就是体察道的状态。老子经过自己的感悟,总结出道的特性:自然,也就是没有目的的、更不会刻意地用什么手段。统治者“无为”就是“自然”的一种表现。“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第二十五章) (“有四大”也有做“人亦大”的,但在当时的语境下,人也是对统治阶级的称呼,两种说法本质上差别不大),把王与天、地、道并举,而不与猪狗牛羊之类的生物并举,原因正在于“王”能主动体察道、主动向道学习并且有能力将学习所得落到实处,而不像其他动物对道只是日用而不知。此外,老子更是有针对性地提醒当时乱世中的统治者:他们虽然权倾天下,但也只是四大之一,需怀谦卑之心向天、地、道学习,不可肆意妄为。
由此可见,老子的智慧在当代仍然熠熠生辉,对为人处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用心学习。只要我们心中有老子,认真体察生活,就能处处都发现老子的智慧。
参考文献:
[1]熊铁基,陈红星.老子集成(第二册)[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2] 任继愈.老子绛读[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118-204.
[3]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谢清果.老子“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新诠[EB/OL].微信公众号.老子道学传播与研究中心(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wOTAyODM0NA==&mid=2247484894&idx=1&sn=1a09dba050148cdad9fd9bf414ad 1fad&chksm=f9193749ce6ebe5f3456114f1b86a12772a9bad 2eff47bf034c5870d3885239169b2e4dbeec7&mpshare=1&sc ene=23&srcid=#rd)
[5]郑仕玲. 老子思想与现代大学生成功之路[J]. 文教资料,2011(19):185-187.
[6]方美琪.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概念、根源及对策[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01-105.
[7]魏宏森. 复杂性研究与系统思维方式[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1):7-12.
[8]宋学锋,复杂性、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J].中国科学基金,2003(5):8-15.
[9]苗东升. 论复杂性[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6):87-92,96.
[10]任继愈.细说老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30.
[11]广义迷信.[EB/OL]. https://www.jianshu.com/p/0bc45a9dcbeb.
On the Concept of “Success and Failure” in Tao Te Ching
XIE Qing-guo, JIANG Cai-xia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Fujian, Xiamen 361005)
Abstract: Nowadays people regard “success” and “failure” as a set of opposing concepts, but in Tao Te Ching, “achievement” and “defect” have their own profound meanings, and there are few simultaneous efforts. They only appeared in the chapter 64, “When people engaged in something, they are often defeated especially when they nearly close to the accomplishment.”Laozi’s “failure” implies the awe of complex system. The word “achievement” contains the attitude toward self-restrain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behavior and result,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ao.
Key words: Tao Te Ching; success and failure; complex system; attitude; connection;experience ob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83(2019)03-0007-06
收稿日期:2019-03-22
基金项目: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福建文化记忆与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编号:2018R0092)。
作者简介:谢清果,男,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主编,福建省线上精品课程《道德经》主讲人,厦门大学核心通识课程《道德经》主讲人。主要研究方向:老子思想研究,华夏文明传播。江财湘,男,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学生,《道德经》课程修课学生。
标签:老子论文; 道德经论文; 系统论文; 复杂性论文; 统治者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先秦哲学论文; 道家论文;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论文; 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福建文化记忆与传播话语体系建构研究(编号:2018R0092)论文;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