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均匀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谐波,均匀,激光,空间,辉光,分子,脉冲。
非均匀场论文文献综述
梁建明[1](2019)在《基于非均匀场的采空区自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O"型垮落压实和耗氧非均匀的采空区自然发火特点,构建采空区非线性渗流—多组分气体—温度场和非均匀耗氧的数值模型,该模型考虑矿井通风和工作面推进的动态变化;给出一种描述顶板岩层冒落按"O"型圈压实分布的模型表达式;考虑到灌浆、灌注水和喷洒阻化剂和局部风流变化等导致采空区耗氧非均匀性,构造灌浆—阻化剂耗氧非均匀0—1随机变化模型;模拟计算显示,虽然局部耗氧发生波动,但实施阻化措施后的采空区耗氧能力整体发生减弱,证明温度开始下降,CO分布区域显着缩小,模拟结果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研究指出采空区耗氧非均匀性模型,能够解释实际采空区自燃升温的突变和多变因素影响过程,成果对于工作面后方采空区遗留煤的防灭火工作起到了辅助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王文静,李冲,张毛毛,高琨[2](2019)在《共轭聚合物内非均匀场驱动的超快激子输运的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激子输运在聚合物给体/富勒烯(或非富勒烯)受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光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最新的实验进展,从理论上提出了由非均匀场驱动的超快激子输运机制.动力学模拟采用扩展的一维Su-Schrieffer-Heeger紧束缚模型结合非绝热的量子动力学方法,而非均匀场主要考虑了由受限电荷诱导的非均匀电场和分子排列相关的非均匀构型场.研究发现:非均匀电场和构型场均可驱动激子实现超快输运,其输运速度比由传统的Forster或Dexter机制主导的激子输运可分别提高1和2个数量级.另外,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两种非均匀场对激子输运的驱动机制,定量计算了它们各自诱导的驱动力.最后,针对影响这两种非均匀场分布的因素(包括受限电荷相对聚合物分子的距离和聚合物分子线性排列的斜率),讨论了它们对激子输运动力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7期)
杨亚奇[3](2019)在《低气压非均匀场放电形态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体放电是高电压绝缘领域重点关注的基础性问题,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机理分析、特征曲线、放电形态、数值仿真四个方面。目前低气压下气体放电特性已广泛应用于高海拔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空气间隙绝缘配合、高空飞行器表面静电绝缘设计、真空断路器灭弧性能、真空镀膜技术等领域,且所涉及放电间隙主要为极不均匀场。然而为满足工程应用需求,现阶段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获取粗真空(103~105 Pa)下部较高Pd值范围内特征曲线和研究特定Pd条件下的放电机理,而对低真空(10-1~103 Pa)下部至粗真空上部Pd值范围内特征曲线以及放电形态与Pd值间关系方面关注较少。为弥补这一空白,本研究利用自主搭建的低气压放电平台开展极不均匀场放电特性实验研究,揭示了不同电极布置下自低真空下部10 Pa气压值点至粗真空上部3×104 Pa气压值点之间的较广气压范围内放电形态和特征曲线的变化规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建立了包括电源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实验腔体、气压控制系统、电极系统和光学观测系统的低气压放电实验平台。利用该平台在特征曲线方面获得了3.759×10-1~4.511×103cm·mmHg(10~3×104pa 气压范围、5~20cm 间隙范围)的Pd范围内、不同棒尖端(针尖、锥尖、半球)下棒-板电极、不同电压形式(工频交流、正极性直流、负极性直流)下的U-P曲线和U-Pd散点图。结果表明:实验Pd范围内不同条件下的U-P曲线具有显着的极小值特征,曲线左半支对电极形状不敏感但整体形态受间隙变化影响显着;U-P散点图具有Paschen曲线形态但整体不符合Paschen定律,散点图左半支分散性显着但交流和负极性直流电压下右半支均存在符合U=f(Pd)函数关系的Pd范围。通过比较正、负极性直流特征曲线,发现低气压极不均匀场下存在极性效应发生逆转的气压区间。在放电形态方面开展交流、正极性和负极性直流电压下放电观测,研究棒-板间隙1.504~4.511×103 cm·mmHg范围内放电形态随Pd的变化以及不同Pd区间内放电形态的形成机理,提出放电形态突变点和分区的概念。以20 cm针尖头棒-板间隙为例,交流、正极性直流电压下的四个突变点将1.504~4.511×103 cm·mmHg的Pd范围划分为条纹区、低能正柱区、高能正柱转化区、单一流注区和流注分叉区,各分区典型特征为:①条纹区为U-Pd散点图左半支内由阳极棒电极向前周期性排列的明暗条纹;②低能正柱区内辉光正柱属低能状态而不可见,仅阳极辉区和负辉区发光显着;③高能正柱转化区内正柱由阳极向阴极方向逐渐变为明亮高能状态,其转化程度随电压幅值升高而增加;④单一流注区内流注头部无明显分叉;⑤流注分叉区内流注头部分叉显着且随气压升高分叉数量增加。负极性直流电压下的两个突变点将可观测Pd范围划分为低能正柱区、斑图区和单一流注区,U-Pd散点图极小值两侧放电形态无明显变化,而阳极板电极表面的自组织斑图是负极性直流电压下的特殊放电形态。提出U-Pd散点图左半支条纹的形成原因,即认为辉光正柱阳极端由于电流热效应和亚稳态原子分步电离导致电子密度扰动超出正柱稳定阈值。提出流注分叉区内通道延伸方式,即流注不断在有效分叉点后选择某条分支而分叉点不移动。提出利用金属阳极板电极表面烧蚀点路径判别斑图性质的方法以及斑图向正柱转变的叁种方式,另外推测斑图内阳离子空间电荷对正柱发展的促进作用是导致直流电压下极性效应逆转的原因。为进一步揭示低气压下放电特征曲线和放电形态与Pd的关系,利用自行设计并制作的聚丙烯腔体对2~60 kPa气压范围内30~60 cm棒-板间隙开展探索性实验。研究表明:当间隙距离超过20 cm时交流U-P曲线饱和特征明显而正、负极性直流U-P曲线仅呈线性;间隙增大使交流电压下流注分叉点、分支和曲折数量以及直流电压下的条纹数量显着增加,增大放电间隙对放电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放大作用。(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徐亮亮[4](2018)在《无网格方法非均匀场节点处理、并行加速与压缩存储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有限元和有限差分等数值模拟方法已经在各种实际问题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另一种建立在场节点基础之上的数值计算方法——无网格法也在逐渐的发展起来。因为其无需网格单元,能够消除网格依赖等所带来的种种困难,所以得到部分学者的青睐。本文针对局部弱式的无网格法,采用基于多核CPU和众核GPU的并行计算技术和高效的内存存储策略来提高无网格法的计算效率,为无网格方法在较大规模计算中的应用提供基础;并研究了其问题域采用非均匀分布的场节点来离散时,场节点的局部积分域和积分点的局部支持域的确定方法。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概括为以下叁个方面:(1)对无网格法求解步骤进行可并行性分析,对其组装刚度矩阵、求解系统方程等关键步骤应用高效的内存存储策略、多核CPU和众核GPU的高速并行计算技术,验证了无网格法优化之后的准确性,并测试了较大规模计算对时间的消耗情况,显着提高了无网格法数值计算效率。(2)无网格法分析实际问题时,其问题域往往采用非均匀分布的场节点来表示,本文针对问题域中非均匀分布的场节点,研究了多种确定场节点的局部积分域和积分点的局部支持域的方法,并对这些确定局部域的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的分析。另外对具有复杂几何形状的问题域,提出了积分点与问题域位置关系的判别方法。(3)利用考虑非均匀场节点的高性能无网格法计算程序,对露天矿坑端帮开采带来的岩土体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计算。初步分析了在重力的作用下矿山边坡岩土体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滑移进行了判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冯立强,刘航[5](2018)在《空间非均匀场调控H_2~+分子谐波辐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值求解了非玻恩-奥本海默近似薛定谔方程,对空间非均场调控H_2~+分子谐波辐射及分布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激光场正向时,负向H核对谐波辐射贡献高于正向H核;激光场负向时,正向H核对谐波辐射贡献高于负向H核。激光空间位置远离原点时,谐波截止能量增大。当激光空间位置为负向时,负向H核对高阶谐波贡献明显减弱。通过分析电离几率、谐波辐射时频分析图,用电子波包运动解释了谐波辐射过程。通过迭加谐波可获得45 as超短脉冲。(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冯立强,刘航,孟凡顺[6](2017)在《空间非均匀场下核间距对不对称分子谐波发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值研究了空间非均匀场下核间距离对于不对称分子HeH~(2+)发射高次谐波以及阿秒脉冲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通过适当调节HeH~(2+)分子离子的核间距离以及空间非均匀参数,不仅谐波发射的截止能量得到了延伸,而且单一的短量子路径也被选择出来对谐波发射起作用.随后适当引入第二束控制激光场,谐波截止能量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形成了两个带宽分别在431 eV和372 eV的连续平台区.最后,通过适当的迭加谐波,可获得脉宽为31 as-65 as的一系列阿秒X射线光源.(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程绍昊[7](2017)在《里德堡H原子在非均匀场及金属面附近的光电离》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技术的发展使激光与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光电离显微成像技术的出现,使得用原子的光电离来研究电子的显微成像成为了原子与分子物理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将原子置于不同的外场条件或表面附近,原子外层的电子在吸收足够的光子能量后发生电离,以电子波的形式从原子核向四周传播,离开原子实区域后,在外场和表面的作用下运动,最终沿着不同的轨道运动到探测器平面上的一点,由于不同电子波之间存在干涉作用,会在探测器上形成具有一系列振荡结构的电子干涉图像。近年来,里德堡氢原子在静电场、磁场、金属面附近、弹性表面附近等单一场或表面附近的光电离显微研究已经近于完备。这些研究为光电离显微实验中对电离电子动力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但是对于里德堡原子在非均匀场以及表面附近光电离显微成像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本文将运用半经典开轨道理论与镜像电荷理论研究里德堡氢原子在非均匀电场及金属面附近光电离的动力学。该研究对丰富里德堡氢原子光电离体系,更好的理解外场对原子光电离过程的调控作用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包含四个部分:1.运用半经典开轨道理论研究了里德堡氢原子在梯度电场中的光电离。构建了里德堡氢原子在梯度电场中光电离的物理模型。通过标度变换给出了梯度电场中高激发态氢原子的哈密顿量。再通过数值计算来模拟电子电离的运动轨道,并计算和分析了探测器平面上电子的几率密度分布。研究表明:相对于里德堡氢原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光电离来说,在梯度电场中,能够到达探测平面的电离电子的轨道数目增多,其相应的电子几率密度图像上的振荡结构变得复杂。随着电场梯度的增加,其对电子运动的影响开始显现,电子能够到达的最大半径逐渐变小,振荡结构的范围也随之变窄。2.运用半经典近似理论结合镜像电荷理论,研究了里德堡氢原子在金属面附近静电场中的光电离。研究发现电子几率密度受到标度电场强度和标度能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标度电场强度增加,能够到达探测平面的电子轨道数目减小,使得电子几率密度图像的振荡结构变得简单。当标度电场强度非常大时,金属面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该体系近似接近于里德堡氢原子在静电场中的光电离。另外,标度能对该体系的电子几率密度也有显着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标度电场强度和标度能来实现对里德堡氢原子在金属面附近光电离的调控。3.运用半经典的开轨道理论,第一次研究了里德堡氢原子在梯度电场及金属面附近的光电离。计算了不同标度电场梯度和不同标度能下探测平面上的电子通量密度分布。由于不同经典电子轨道之间的相互干涉作用,在电子通量密度图像上出现了一系列复杂的振荡结构。研究表明,这些振荡结构与标度电场梯度、标度能量和金属面放置的位置有关。另外,详细讨论了电子通量密度与不同类型轨道之间的关系。如果外场和金属表面满足一定的条件,电子通量密度的干涉图样能够在里德堡氢原子的光电离实验中观测到。4.研究了里德堡氢原子在梯度电场和磁场中自电离随时间的演化,着重讨论了梯度电场和磁场对电子运动的影响。在光电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电子脉冲。当标度电场梯度很小时,氢原子在梯度电场和磁场的光电离过程类似于氢原子在静电场和磁场中的光电离。随着标度电场梯度的增加,能够在给定时间内到达探测器平面的电子轨道数目减小,使其θ-t曲线和电离率曲线变得简单。随着标度磁场强度的增加,电离电子的动力学行为开始变得混沌,θ-t曲线出现一种“韵律结构的自相似性”的分形结构。另外,氢原子光电离的动力学行为还受标度能的影响。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了选题意义、里德堡原子和非均匀电场、半经典开轨道理论、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创新点。第二章研究了梯度电场对里德堡氢原子光电离的影响。第叁章运用半经典的开轨道理论结合镜像电荷理论研究了里德堡氢原子在金属面附近静电场中的光电离。第四章为第叁章的深化,将静电场改为梯度电场,研究了梯度电场和金属面对里德堡氢原子光电离的影响。第五章研究计算了里德堡氢原子在非均匀电磁场中的光电离随着时间的演化关系。第六章为文章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期望。(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7-06-01)
刘航,冯立强[8](2017)在《空间非均匀场下H_2~+分子发射谐波及阿秒脉冲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研究了空间非均匀场下H_2~+分子发射高次谐波及阿秒脉冲的特点。计算结果表明:适当调节H_2~+分子的核间距离及空间非均匀参数,谐波发射的截止能量明显增强,谐波谱的干涉结构也明显减小。引入单极控制激光场,谐波截止能量得到进一步扩展,形成一个由单一量子路径贡献而成的530 eV带宽的超长平台区。通过迭加谐波可获得一系列脉宽范围在32~46 as的阿秒x射线脉冲。(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葛鑫磊,王群[9](2017)在《少周期非均匀场下原子空间位置对高次谐波发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数值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研究了少周期非均匀激光脉冲作用下氦原子选取不同的空间位置时高次谐波的发射情况.通过对原子在纳米结构空隙中心附近区域不同空间位置上的高次谐波发射情况的研究发现,非均匀激光场中,即使原子处在中心附近的很小的区域内,原子的空间位置也直接影响着高次谐波发射.随着空间内原子坐标的增大,高次谐波的截止得到扩展,且谐波平台区并非单向扩展,而是向两端同时的扩展.通过时频分析和半经典叁步模型研究了高次谐波发射的物理机制,并对获得的物理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冯立强,刘航,刘辉[10](2017)在《空间均匀和非均匀场下H_2~+辐射谐波的空间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H_2~+分子辐射谐波的空间分布,采用数值求解非玻恩-奥本海默近似的薛定谔方程,进行了空间均匀和非均匀激光场下H_2~+分子谐波辐射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均匀场下,正向H核辐射谐波强度高于负向H核;在空间非均匀场下,由于金属结构表面出现的等离子共振增强现象,谐波截止能量得到延伸;负向H核辐射谐波强度明显高于正向H核,随后通过电离几率、电子布局、电子波函数以及谐波辐射的时频分析可以给出H_2~+分子谐波空间分布的合理解释。通过迭加谐波谱上的谐波,可获得一个脉宽为36as的超短孤立阿秒脉冲。该研究对分子谐波的空间分布及阿秒脉冲的输出是有帮助的。(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非均匀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激子输运在聚合物给体/富勒烯(或非富勒烯)受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光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最新的实验进展,从理论上提出了由非均匀场驱动的超快激子输运机制.动力学模拟采用扩展的一维Su-Schrieffer-Heeger紧束缚模型结合非绝热的量子动力学方法,而非均匀场主要考虑了由受限电荷诱导的非均匀电场和分子排列相关的非均匀构型场.研究发现:非均匀电场和构型场均可驱动激子实现超快输运,其输运速度比由传统的Forster或Dexter机制主导的激子输运可分别提高1和2个数量级.另外,本文重点分析了这两种非均匀场对激子输运的驱动机制,定量计算了它们各自诱导的驱动力.最后,针对影响这两种非均匀场分布的因素(包括受限电荷相对聚合物分子的距离和聚合物分子线性排列的斜率),讨论了它们对激子输运动力学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均匀场论文参考文献
[1].梁建明.基于非均匀场的采空区自燃特征研究[J].煤炭与化工.2019
[2].王文静,李冲,张毛毛,高琨.共轭聚合物内非均匀场驱动的超快激子输运的动力学研究[J].物理学报.2019
[3].杨亚奇.低气压非均匀场放电形态及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4].徐亮亮.无网格方法非均匀场节点处理、并行加速与压缩存储方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5].冯立强,刘航.空间非均匀场调控H_2~+分子谐波辐射的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2018
[6].冯立强,刘航,孟凡顺.空间非均匀场下核间距对不对称分子谐波发射的影响[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
[7].程绍昊.里德堡H原子在非均匀场及金属面附近的光电离[D].鲁东大学.2017
[8].刘航,冯立强.空间非均匀场下H_2~+分子发射谐波及阿秒脉冲的理论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2017
[9].葛鑫磊,王群.少周期非均匀场下原子空间位置对高次谐波发射的影响[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7
[10].冯立强,刘航,刘辉.空间均匀和非均匀场下H_2~+辐射谐波的空间分布[J].激光技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