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柱结核经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术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辉[1](2021)在《改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改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对娄底中心医院脊柱外科于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16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0例符合纳入标准。34例行改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术(改良术式组),36例行传统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术(传统术式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含术后7天)输血情况,术后平卧时间、血沉、C反应蛋白、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及Cobb角改善情况、植骨融合时间,记录并发症及复发情况。应用SPSS19.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患者术后进行了9-4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3.15±8.26)个月。采用改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术的34例患者手术时间为(289.35±78.28)min,出血量为(728±122)ml,术中(含术后7天)输注红细胞量为(1.32±0.39)u,术后平卧时间为(9.15±3.00)d。血沉由术前(68.12±12.23)mm/h,于术后15天及末次随访分别下降为(46.09±8.66)和(10.66±2.42)mm/h。C反应蛋白为由术前(19.80±11.55)ug/ml,于术后15天及末次随访分别下降为(15.07±3.52)ug/ml和(4.66±1.09)ug/ml。术前ODI为(43.00±9.16)%,术后15天及末次随访分别降为(20.15±7.02)%和(6.85±2.48)%。术前VAS评分为(3.97±0.76)分,术后15天及末次随访分别降为(1.44±0.66)和(0.79±0.48)分。术前JOA评分(21.53±4.11),术后15天及末次随访分别为(24.41±3.01)和(26.97±1.77),JOA评分改善率为(86.00±17.03)%。术前Cobb角为(23.03±7.57)°,术后15天及末次随访分别降为(2.91±1.19)°和(3.21±0.95)°,植骨融合时间为(7.35±1.12)mon。改良术式组与传统术式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ESR、CRP、ODI评分、VAS评分、JOA评分及Cobb角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出血量、红细胞输注量、术后平卧时间、植骨融合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改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术和传统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术方法治疗胸腰椎结核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且疗效相近。2.改良术式组后柱结构破坏小,相对“微创”,术中出血量及输注红细胞量要少,术后平卧时间及骨融合时间更短。3.改良术式组暴露范围小,视野相对要小,清除病灶时难度更大,手术时间延长。
周建伟[2](2021)在《一期经后外侧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联合侧方单钉棒或后方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一期经后外侧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侧方单钉棒固定或后方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段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9年4月之间,我组收治的38例胸椎结核病例,清创植骨均从后外侧胸膜外入路进入,而根据病情不同,固定方式分别采用侧方单钉棒固定或后方钉棒系统固定,现回顾性分析此38例患者各项临床数据,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38例病人随访均大于18个月(平均50.8±21.9个月)。平均手术时长297.0±68.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702.6±252.0ml,术后住院天数11.1±3.6天,术前CRP平均18.3±24.1mol/L,分别为1.1±1.2mol/L,8.2±4.4mm/h。术前VAS评分平均7.5±1.6,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0.6±0.8分,较术前显着降低。后凸畸形矫正度数平均6.3±4.7°,末次随访角度丢失约1.4±1.6°。神经功能评价按照ASIA分级,术前评价为B级共2例,C级3例,D级11例,E级22例。末次随访时,B级1例,E级37例,较术前显着改善。全部患者末次随访时均已获得骨性融合,其中1例于术后2个月出现手术切口部位窦道形成,经清创手术后治愈,并于二次手术后9个月复查时已形成骨性融合。2例患者术中出现壁层胸膜破裂,并于术中及时修补,对症治疗后痊愈。全部病例未出现脊髓损伤,大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一期经后外侧胸膜外入路清创植骨融合术联合两种不同的固定方式治疗胸椎结核均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在后外侧胸膜外入路清除病灶的基础上,侧方单钉棒固定方式更适用于下段胸椎单节段病变及稳定性良好的病例,优势在于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而后方椎弓根固定强度更高,更适合于多节段病变,稳定性差,病情复杂的病例。
王长涛,吴祖耀,杨松[3](2021)在《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应用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脊柱结合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确切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28例上胸段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取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治疗,术后行标准化抗结核治疗。统计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并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138~289 min,平均(200±23)min;术中出血量为450~2 600 mL,平均(870±30)mL;仅有4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脑脊液漏、2例为硬膜外血肿、1例为伤口延迟愈合。随访发现,患者植骨融合时间为2~6个月,平均(4.0±1.0)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出现固定位移、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无复发情况。结论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在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疗效与安全性,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魏峰[4](2020)在《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胸椎是脊柱结核比较常发生的部位,近年来,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椎结核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一期两路手术进行了切口改良,即采用弧形切口后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及脊柱内固定术,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本次临床研究我们对改良弧形切口一期后路与传统一期两路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证据支持。目的通过对一期改良弧形切口后入路与传统一期两路两种手术方式应用于胸椎结核治疗效果的对比,探讨两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为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胸椎结核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选择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即一期后路改良弧形切口入路组(行改良弧形切口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经肋横突关节病灶清除、植骨融合32例),对照组即传统一期两路组(行后路钉棒内固定、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术36例)。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评价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影像学观察指标(Cobb’s角矫正角度)、实验室检验观察指标(血沉和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结核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Cobb’s角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s角矫正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术后1月、3月血沉与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3.2%,小于对照组复发率的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采用一期后路改良弧形切口入路手术方法治疗比采用一期两路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后凸畸形矫正更好,脊柱稳定性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
徐世保[5](2020)在《一期后入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植骨融合与髂骨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骨关节系统中以脊柱结核最为多见,常破坏椎间盘及椎体,导致脊柱后凸发生,严重导致截瘫。当前手术治疗占据重要地位,前后路联合手术一直以来备受推崇,但其具有创伤大,风险高等不足。近来较多学者主张单纯后路手术,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核病灶清除后多伴骨缺损需结构性重建,目前可供植骨材料种类繁多,对于其选取尚无统一标准,笔者使用自体肋骨和髂骨钛网进行植骨重建脊柱骨性结构,并对其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对比。目的研究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植骨融合与髂骨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对比,对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2015年07月至2019年08月期间,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和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8例胸椎结核患者,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其中28例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植骨融合术(A组),30例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髂骨钛网植骨融合术(B组)。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植骨融合时间、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手术前后血沉及C反应蛋白、Frankel分级、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2~54个月,随访中所有患者植骨均正常融合,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发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血沉及CRP和植骨融合时间比较,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出血量A组较B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术后1周VAS评分A组较B组评分低(P<0.05),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得到良好的改善;A组Cobb角矫正度为(6.36±6.12)°,B组Cobb角矫正度为(6.20±5.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obb角丢失度为(2.71±1.58)°,B组Cobb角丢失度为(3.53±1.4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较B组更好的维持了Cobb角矫正度。A组1例患者出现术后胁部感觉麻木;B组2例髂骨取骨区脂肪液化(其中1例出现感染),1例钛网下沉,4例髂骨取骨区疼痛,上述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均得到明显好转。结论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植骨融合与髂骨钛网植骨融合术对治疗胸椎结核均有良好的疗效,前者可以更好地维持脊柱Cobb角矫正情况,减少术中出血,同时有效的避免了骼骨取骨区并发症的发生。
蒋电明,刘列华,周强[6](2020)在《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的临床应用评述》文中提出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手术具有悠久的历史。1934年,日本Ito通过直接切开进入病变椎体清除病灶治疗脊柱结核,其疗效并不理想。1948~1951年,抗结核药物陆续应用于临床,随后出现了"香港术式"和方先之先生的"病灶清除疗法"。2000年后,彻底病灶清除术以及微创理念用于脊柱结核的病灶清除。近年脊柱内镜、经通道手术也相继用于脊柱结核的治疗。本文就不同时期的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述评。
李昱,张宏其,王昱翔,郭超峰,刘少华,邓盎,高琪乐,徐鹏[7](2020)在《后柱缩短钛网植骨治疗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后柱缩短钛网植骨治疗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2016年12月,共对25例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患者行病灶清除后柱缩短钛网植骨术,总结分析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安全度过围术期。手术切口均达一期愈合。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36.25±6.32)月。末次随访时,25例患者VAS、ODI及JOA评分均显着改善(P<0.01)。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局部后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矢状面偏移(SVA)及骨盆倾斜角(PT)显着减小(P<0.05),而骨盆入射角(PI)和骶骨倾斜角(SS)显着增加(P<0.05)。与术后即刻相比,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无显着变化(P>0.05)。至末次随访时,25例患者无断钉断棒、拔钉等内固定失败情况,无钛网断裂、移位、沉降;所有患者结核病灶静止,达到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柱缩短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技术是一种治疗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丁柯元[8](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Andersson病损一期后路360°融合固定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采用单纯脊柱后入路一期病灶清除、360°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段Andersson病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7年西安市红会医院21例采用单纯脊柱后入路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胸腰段Andersson病损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有明显背痛症状,且经过至少3月保守治疗症状无改善。通过单纯脊柱后入路进行前中柱彻底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并根据不同影像学特征,10例椎体破坏不明显、局部后凸角<30°的患者采用经后路椎弓根侧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11例椎体破坏明显、局部后凸角>30°的患者采用后路Smith-Petersen截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临床疗效。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术后观察有无退钉、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失败发生。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角评估矫形效果,并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平均47.2±13.9岁(29-79岁)。病变节段位于T10、11 5例,T11、12 6例,T12、L1 8例,L1、2 2例。术中、术后无脊髓或神经根损伤并发症。2例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术中即进行修补,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术后所有患者都获得了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43个月,平均30.3±5.6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无内固定松动、拔出或断裂发生。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VAS评分平均改善了6.8分(5-8分),ODI评分平均改善了46.7%(20-64%)。采用经后路椎弓根侧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55.5±17.2min(120-18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460±128.1ml(300-750ml),局部后凸角平均矫正10.8°(0-18.5°);采用后路Smith-Petersen截骨、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组平均手术时间148.2±21.9min(125-18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91.8±88.4ml(300-550ml),局部后凸角平均矫正26.1°(17.7-32.5°)。末次随访X线或CT示Andersson病变节段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6例合并神经功能损伤患者完全恢复(4例ASIA D-E级,2例ASIA C-E级)。结论:对胸腰段Andersson病损一期后入路进行前中柱彻底病灶清除术,同期进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并根据其病损破坏范围及后凸畸形程度采用了两种不同手术策略,均获得了满意临床效果、良好后凸畸形矫正及良好骨性融合。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及并发症少的优势,为治疗胸腰段Andersson病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手术方案。
粟艾[9](2020)在《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脊柱结核外科手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复发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于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通过影像学检查(MRI和CT)及病理诊断确诊为脊柱结核的患者191例,其中术后未复发患者166例(对照组),术后复发患者共25例(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12个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融合材料(未使用、自体骨、自体骨+人工植入物),病灶范围(单节段≤2节段、>2节段)、营养状况(术前白蛋白<35g/L或BMI<18.5为营养不良)、病灶清除程度(术后影像学证实)、术前抗结核时间(<3周,3-5周,>5周)、术后是否规范化疗、其他器官结核伴随(有,否)、术前ESR(<40mm/h、>40mm/h)、手术方式(开放、微创)、病程长短(<6个月、6-12个月、>12月)。单因素分析的阳性结果确定为术后结核复发的影响因素,将其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得到的阳性结果确定为术后结核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清除程度、营养状况、术后规范化疗及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结核感染、术前esr、手术方式与脊柱结核术后复治具有显着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灶清除程度、营养状况、术后规范化疗及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结核感染是导致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灶清除程度、营养状况、术后规范化疗及是否存在其他部位结核感染与脊柱结核术后复治具有明显联系。
许南[10](2020)在《脊柱结核的一种新的分型及经后路手术治疗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回顾性总结既往诊治的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疾病患者的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提出一种新的脊柱结核分型方法,为临床上更加科学、合理地描述脊柱结核患者的不同病理改变及临床特点、选择手术方法入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总结脊柱结核采用经后路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适应症的选择。[方 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间诊治的、资料完整的117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筛选出与脊柱结核病理过程密切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临床、病理学及影像学改变的特征性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脊柱结核分型方法。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SA)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脊髓神经功能障碍评分(ASIA)、实验室资料、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测量等,评估本组患者采用单纯后路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的临床资料,确定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所有数据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结 果]1.本组117例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40岁(5~77),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平均(12±3.6)个月。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4个月。其中结核病灶累计颈椎的5例,累计胸椎的43例,腰椎38例,胸腰椎28例,腰骶椎3例。结核病灶累计单个椎体的1例,累计两个椎体的72例,累计两个椎体以上的44例。脊柱跳跃性结核4例,骨病治愈型结核3例,脊柱附件结核1例,术前Cobb角≤30°的患者22例,30°<Cobb角≤60°的患者18例,60°<Cobb角≤90°的患者2例。117例患者除保守治疗(9例)及颈椎结核(5例)的患者外,余103胸腰骶椎结核患者例均采用后路手术治疗。103例手术治疗的80例患者无脊髓神经功能障碍,23例患者存在脊髓神经功能障,根据ASIA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6例,D级9例,E级83例。103例患者中无后凸畸形59例,存在后凸畸形的44例。手术时间90~540min,平均276min,术中出血量80~2500ml,平均827ml。术前患者Cobb角为10~62°,平均(29.91 ± 12.62)°,术后Cobb角为0~36°,平均(12.56±7.60)°。患者末次随访Cobb角为4~40°,平均(15.61±8.44)°,患者术后Cobb角及末次随访的较术前Cobb角度数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血沉为31(12,50)mm/h,术后4周患者血沉为25(17,42)mm/h,术前和术后4周患者血沉相比较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C反应蛋白17.77(8.54,37.81)mg/L,术后4周患者C反应蛋白14.60(6.51,26.50)mg/L,术后C反应蛋白较术前有所降低,且两者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VSA评分为分4(3,6),术后4周VSA评分为1(1,2),术后4周VSA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脊柱后凸畸形程度(Cobb角)与病程、部位、节段、有无神经症状、ASIA分级等具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而与结核的寒性脓肿,死骨等无明显相关性,以此结果确定,对脊柱结核的患者,结核活动的病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作为脊柱结核分型的主要的分型依据,而其他相关的特征性指征也应该作为分型的辅助参考指标。3.依据相关性分析,新的分析采用脊柱结核患者的病程及特殊受累部位作为新分型的主要指标,将脊柱结核分为:Ⅰ型(单纯型脊柱结核),Ⅱ型(进展型脊柱结核),Ⅲ型(跳跃型脊柱结核),Ⅳ型(脊柱附件结核),Ⅴ型(骨病治愈型脊柱结核)。采用的其他重要指标如受累节段,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伴有脊髓神经症状可以对脊柱结核作为分型的辅助参考指标,即根据结核病灶的累计部位及节段分为:C(颈椎),T(胸椎),L(腰椎),S(骶椎),并根据病灶累计的节段计数。依据后凸畸形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Cobb角≤30°),中度(30°<Cobb角≤60°),重度(60°<Cobb角≤90°),极重度(Cobb角>91°)。依据患者有无脊髓神经功能障碍分为:有脊髓神经功能障碍(N1)和无脊髓神经功能障碍(N2)。新的分型综合了患者的病程,节段,后凸畸形的程度以及有无脊髓神经障碍,形成新的分型体系,如分型ⅡT2K2N1表示脊柱结核患者为胸椎进展型脊柱结核、累及2个节段、合并中重度后凸畸形但无神经症状。4本研究采用新的分型对本组患者进行了逆向分析,采用的指标可信度及可重复性分析表明,该分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结 论]1.脊柱结核合并的后凸畸形程度与患者的病程、部位、节段、有无神经症状、ASIA神经功能分级都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脊柱结核的病程可作为结核分型的主要指标,而病灶累及的部位、节段,合并脊柱后凸畸形程度以及是否伴有脊髓神经损害等重要指征也需纳入分型的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全面的反映患者的脊柱结核状态并指导治疗。新的分型方法全面、合理,便于交流应用,对脊柱结核的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2.经单纯后路手术可以有效地对结核病灶进行彻底清除、便于重建脊柱序列的稳定性及后路坚强内固定,避免前路手术的不足,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脊柱结核经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术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柱结核经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术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改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
2.2.1 术前准备及评估 |
2.2.2 手术方法 |
2.2.3 术后处理 |
2.3 疗效评价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手术相关情况的比较 |
3.2 两组血沉(ERS)患者变化比较结果 |
3.3 两组C反应蛋白(CRP)变化比较结果 |
3.4 两组功能ODI评分比较结果 |
3.5 两组VAS评分情况的比较 |
3.6 两组JOA评分情况的比较 |
3.7 两组病变部位cobb角改善情况比较结果 |
3.8 两组植骨融合情况的比较 |
3.9 两组手术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的比较 |
典型病例一 |
典型病例二 |
第4章 讨论 |
4.1 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
4.2 改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术的优缺点 |
4.3 关于结核病灶的清除问题 |
4.4 植骨融合及材料选择 |
4.5 展望 |
4.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 |
附录B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 |
附录C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 |
综述 植骨材料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一期经后外侧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联合侧方单钉棒或后方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结核病的流行病学 |
1.2 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 |
1.3 脊柱结核的病理生理学 |
1.4 脊柱结核的诊断 |
1.5 脊柱结核的治疗发展历史 |
1.6 胸段脊柱结核的特殊性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处理 |
2.2.2 术中操作 |
2.2.3 术后处理 |
2.2.4 评价指标 |
2.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围术期相关资料 |
3.2 影像资料随访 |
3.3 并发症情况 |
3.4 神经功能情况 |
3.5 内固定不同组间比较的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后外侧胸膜外入路 |
4.1.1 手术操作要点 |
4.1.2 病灶清除范围的把握 |
4.1.3 入路优劣势和适应症探讨 |
4.2 两种不同的固定方式的比较 |
4.3 手术指征和时机的把握 |
4.4 植骨方式及植骨材料的选择 |
4.5 抗结核药物在胸椎结核治疗中的角色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的研究现况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对照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近期疗效 |
2.2 远期疗效 |
3 讨论 |
(4)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典型病例 |
综述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一期后入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植骨融合与髂骨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脊柱结核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的临床应用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抗结核药出现以前时期 |
2 抗结核药出现以后时期 |
3 二十一世纪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研究新进展 |
4 小结与展望 |
(7)后柱缩短钛网植骨治疗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手术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围术期情况 |
2.2 随访结果 |
2.3 影像评估 |
3 讨论 |
(8)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Andersson病损一期后路360°融合固定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学 |
1.2 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学特点 |
1.3 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 |
1.4 强直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 |
1.5 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 |
2 Andersson病损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
2.1 Andersson病损的病因学 |
2.2 Andersson病损的临床特点 |
2.3 Andersson病损的影像学特点 |
2.4 Andersson病损的实验室和病理组织检查特点 |
2.5 Andersson病损的诊断 |
2.6 Andersson病损的鉴别诊断 |
2.7 Andersson病损的治疗 |
实验部分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排标准 |
2 方法 |
2.1 影像学评估 |
2.2 手术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术中操作 |
2.2.3 术后处理及疗效评价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基本情况 |
3.2 手术结果 |
3.3 临床结果 |
3.4 病理检查结果 |
3.5 影像学结果 |
4 讨论 |
4.1 Andersson病损的病因机制 |
4.2 Andersson病损的治疗 |
4.2.1 保守治疗 |
4.2.2 手术治疗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临床检测指标比较 |
3 讨论 |
3.1 是否标准化疗 |
3.2 病灶清除完整性 |
3.3 术前营养状况 |
3.4 是否伴随其他部位结核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前后路联合结核病灶清除术的适应证 |
前后路联合结核病灶清除术的特点 |
前后路联合结核病灶清除术临床疗效评估 |
植骨技术在前后路联合结核病灶清除术中的应用 |
前后路联合结核病灶清除术的并发症评估 |
前后路联合结核病灶清除术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脊柱结核的一种新的分型及经后路手术治疗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柱结核分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脊柱结核经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植骨术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改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结核[D]. 李辉. 南华大学, 2021
- [2]一期经后外侧胸膜外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联合侧方单钉棒或后方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效果分析[D]. 周建伟. 兰州大学, 2021(12)
- [3]单纯经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应用效果分析[J]. 王长涛,吴祖耀,杨松. 当代医学, 2021(01)
- [4]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D]. 魏峰.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5]一期后入路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植骨融合与髂骨钛网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对比[D]. 徐世保.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6]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的临床应用评述[J]. 蒋电明,刘列华,周强. 西部医学, 2020(08)
- [7]后柱缩短钛网植骨治疗活动期胸腰段结核成角后凸[J]. 李昱,张宏其,王昱翔,郭超峰,刘少华,邓盎,高琪乐,徐鹏.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13)
- [8]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Andersson病损一期后路360°融合固定的疗效分析[D]. 丁柯元.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9]脊柱结核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粟艾.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10]脊柱结核的一种新的分型及经后路手术治疗的探讨[D]. 许南.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