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蓝种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甘蓝,油菜,种子,含油量,基因,转录,耐旱性。
甘蓝种子论文文献综述
蔡鑫,成洪涛,陆光远,梅德圣,桑世飞[1](2019)在《甘蓝型油菜DH群体种子活力性状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种子活力是决定后期植株优良形态建立和作物高产的基础。为明确甘蓝型油菜种子活力的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两个发芽势差异较大的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和R11配制杂交组合,构建了包含280个株系的甘蓝型油菜DH群体。利用建立的室内种子萌发检测系统,对4个种子活力评价指标,包含萌发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germination curve AUC)、平均发芽时间(mean germination time MGT)、发芽率达到50%所用的时间(time taken for50%seeds to germinate, T50)、发芽率从16%至84%所用的时间(time between 16%and 84%germination, U8416),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偏度和峰度分析方法对种子活力评价指标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萌发曲线下面积受3对主基因+9对微效多基因控制,决定该性状的基因间存在着重迭作用,主基因的遗传率达74.88%,受环境影响较小;平均发芽时间和T50均受2对主基因+微效多基因控制,微效基因的数目分别为13和14对,主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64.20%和64.53%,受环境影响偏大;U8416受4对主基因+8对微效多基因的控制,4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均表现为正效应,且决定该性状的基因间存在着互补作用,表明当这些基因同时存在时,基因的加性效应可以增强。主基因遗传率高达87.57%,表明主基因的遗传效应明显,受环境影响较小。研究表明,决定种子活力水平各萌发性状均是由主基因+多基因调控,并且各萌发性状的基因间均表现互作效应,为了使互作的基因间有更多的重组机会,在低世代的选择强度均不宜太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凯,韩柏和,陆岱鹏,张端喜,徐华晨[2](2019)在《甘蓝种子丸粒化包衣加工工艺及其对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甘蓝丸粒化种子在机械精量播种中颗粒硬度低、包衣材料容易脱落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粘性粉体材料白粘土、高岭土、膨润土分别与滑石粉配比进行甘蓝种子丸粒化包衣处理。分析包衣材料的基本理化性质,测定丸粒种子的粒径、千粒重、硬度、粉尘脱落率、发芽势、发芽率及发芽指数。结果表明,粘性材料质量占比越高,丸粒种子的硬度越大,粉尘脱落越低。粘性材料同等质量占比,粘性包衣材料的聚合力:膨润土>白粘土>高岭土,其与丸粒种子的硬度呈正相关,与粉尘脱落率呈负相关,当白粘土和膨润土质量占比达到30%时,对丸粒种子的出芽势、出芽率造成不良影响,并且膨润土丸粒种子表面有较严重的凸起,影响种子的流动性。综合比较白粘土质量占比20%时,丸粒种子硬度4.982 N、粉尘脱落率8.85×10~(-4)%、发芽率0.83、发芽指数14.87为较好的包衣材料配比。该丸粒种子能满足机械精量播种的要求,也为进一步研究丸粒化包衣种子结构强度及其他包衣材料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勇,海均,庞可勤,李鸿雁[3](2019)在《干旱对转AtCuZnSOD基因羽衣甘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羽衣甘蓝名古屋(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 f.tricolor)为试材,采用农杆菌介导、PCR分析、Southern blot和qRT-PCR等方法,研究了转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AtCuZnSOD)基因的羽衣甘蓝的耐旱性,以期增加羽衣甘蓝抗性育种的种质资源。结果表明:AtCuZnSOD基因整合到羽衣甘蓝基因组中,转基因植物中AtCuZnSOD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在PEG-4000胁迫下,转AtCuZnSOD基因羽衣甘蓝种子发芽势与发芽率均高于对照。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植株幼苗的丙二醛含量显着低于野生型植物,而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高于野生型植株;同时转基因植株的平均主根长、存活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均显着高于野生植株,而干质量/鲜质量明显低于野生植物。表明转AtCuZnSOD基因羽衣甘蓝植株耐旱性得到明显改善。(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12期)
穆罕默德,沙希徳(Muhammad,Shahid)[4](2019)在《不同含油量甘蓝型油菜种子和角果皮的动态比较转录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油是人类饮食和工业应用可再生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油料作物含油量是满足全球植物油供应需求的最可行、最环保、最可持续的途径。油菜(B.napus)是世界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占世界食用油供应的15%以上。深入了解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油菜生物合成的基因网络是选育高油菜品种的前提。RNASeq被认为是一种检测低丰度转录本、鉴别生物关键亚型和识别遗传变异的先进技术。为了解油菜生物合成和油脂积累关键途径的动态调控,我们选用两个含油量差异13%的两个系对油菜种子和种皮组织发育进行了比较转录组学分析。我们共检测到62524个FPKM>1的基因在两个系的种子和种皮组织中表达。MapMan对这些基因分析表明,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和转运的差异基因大部分在高含油量材料中(HOCL)表现为上调,而降解、氨基酸代谢、蛋白质和次生代谢大部分在低含油量材料中(LOCL)表现为上调.结果表明,在种子和种皮发育的6个关键阶段,HOCL和LOCL之间共鉴定到差异表达基因(DEGs)3288个。基因富集分析表明,HOCL中与光合作用、代谢、碳水化合物、脂质、植物激素、转运体、叁酰甘油和脂肪酸合成相关的基因可能上调。我们发现,控制种皮的代谢产物和光合产物以及种子中油脂的合成和积累的DEG有着不同的调控模式。DEGs还包括75个酰基脂代谢(ALM)基因、42个转录因子(TFs)和56个激素相关基因。此外,DEGs比对到QTLs后,在3288个DEGs中有1098个被比对到相应的QTLs,包括31个ALM基因和9个TFs。采用qRTPCR对16个ALM DEGs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验证了RNA-Seq数据的可靠性。此外,在两个系的两种组织中共鉴定到4884个相对差异表达基因(RDEG),这些基因大多数在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转运和转录因子的通路中富集。我们检测了不同发育时期的油、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蔗糖和淀粉)和激素(茉莉酸、脱落酸和生长素),结果表明其会影响到油分的积累,这些为深入了解高含油量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见解和新的研究方向。在转录组结果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11个ALM基因和TFs进行拟南芥突变体的鉴定。除1个突变体外,其余突变体油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型。综合以上结果可知,11~44 DAP是种子中主要的油脂生物合成阶段,而11~23 DAP是合成的关键时期,而降解主要发生在44 DAP之后。种子与种皮间DEGs表达谱的差异表明,种皮产生的前期代谢产物和光合产物是种子中光合作用和油脂合成积累的结果。种皮在油合成的初始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后期仍有一定的贡献。碳水化合物途径和激素对油脂积累有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主要确定了甘蓝型油菜种子和种皮中油菜的生物合成和积累途径,以及高含油量品种开发的潜在基因。本研究为深入了解种子和种皮中油脂合成动态调控网络的研究提供了新信息。(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泽农[5](2019)在《“种谷愚公”勤 太行农民乐》一文中研究指出5月12日,河南省济源市王屋镇甘蓝育种基地黄花灿烂,蜂蝶上下飞舞,年届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率领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蓝类蔬菜遗传育种团队来到田间,甘蓝规模化制种新技术与新品种展示活动正在这里举行。甘蓝又称洋白菜、包菜、大头菜,(本文来源于《农民日报》期刊2019-05-15)
郜欢欢,叶桑,王倩,王刘艳,王瑞莉[6](2019)在《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耐铝毒特性综合评价及其种质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种子萌发是油菜植株形态建成的重要阶段,铝毒是酸性土壤中影响其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筛选出种子萌发过程中耐铝毒种质对油菜生产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5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筛选出油菜萌发期耐铝毒种质资源处理的适宜胁迫浓度为90μg mL~(-1)。并以该浓度处理148份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种子,于萌发期测定其发芽势、发芽率、鲜重、干重、根长和芽长等指标,通过铝毒胁迫耐性综合评价值(A值)、平均隶属函数值(ASF值)、对铝毒加权耐性系数(WAC值)、相关性、频数、主成分、灰色关联度、聚类和逐步回归分析等鉴定萌发期耐铝性,建立萌发期对铝毒耐性综合评价模型并筛选出适宜的评价鉴定指标。结果表明, 148份甘蓝型油菜的萌发期各指标在品种(系)间存在显着差异;筛选出萌发期耐铝毒甘蓝型油菜品种(系) 01188、WH-20、A109、甲预31棚等。根据灰色关联度及回归分析结果认为,在油菜萌发期测定其根长、芽长、鲜重、发芽率和发芽势,通过回归方程估算其A值,可以初步判断甘蓝型油菜种质的耐铝毒特性。(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赞[7](2019)在《外源激素对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甘蓝型油菜种子作为研究对象,用各浓度脱落酸、赤霉素进行处理,开展标准发芽实验,探讨各种外源激素浓度对甘蓝型油菜种子休眠、发芽所产生的影响,望能为此领域研究有所借鉴。(本文来源于《农村科学实验》期刊2019年03期)
张宇婷,鲁少平,金诚,郭亮[8](2019)在《甘蓝型油菜皖油20号种子不同部位油脂合成的转录调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是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种子含油量一般在35%~50%。油脂主要储存于油菜种子胚中,胚主要由子叶[包括外子叶(OC)和内子叶(IC)和胚轴(EA)]组成。低芥酸油菜品种皖油20号(WY20)种子不同部位的含油量存在显着差异。WY20的胚中, OC含油量最高, EA含油量最低。同时,脂肪酸组成在种子不同部位也存在差异, EA中棕榈酸(C16:0)、亚油酸(C18:2)及二十碳酸(C20:0)的比例均显着高于子叶,特别是C16:0在EA中的比例约为子叶的2倍。而油酸(C18:1)及二十碳烯酸(C20:1)在子叶中的比例均显着高于EA。硬脂酸(C18:0)在OC中含量最低,在IC和EA中无差别。亚麻酸(C18:3)则在OC中含量最高,在IC和EA中无差异。对发育34d种子的IC、OC和EA进行转录组分析,将叁个部位中基因表达定量分析的结果两两比较后共发掘出719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OC和IC之间差异表达基因数目较少,子叶和EA间有较多的差异表达基因。子叶和胚轴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光合作用、脂肪酸代谢和叶绿素合成等生物学过程。基因功能注释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中有355个和脂质代谢相关,且多集中在质体中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本研究表明油脂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差异调控是造成油菜种子不同部位含油量和脂肪酸组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郑本川,张锦芳,柴靓,崔成,蒋俊[9](2018)在《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耐镉性分析及耐镉材料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镉对甘蓝型油菜幼苗的影响,筛选出耐镉品种,以35个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油菜品系(种)为材料,用不同浓度(1、5、10 mg/L)镉进行胁迫处理。以相对发芽势、相对正常芽苗率、根长抑制率、苗长抑制率、苗鲜重抑制率和苗含水量抑制率六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科学评价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系幼苗耐镉性。结果表明: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大,胁迫对大部分油菜种子的发芽势有促进作用,而成苗率呈下降趋势;幼苗的根长和苗长的抑制均呈上升趋势;苗鲜重和苗含水量呈下降趋势;综合评价筛选出耐镉品系(种)10个,其中品系C13095-6的镉耐性最强。本研究可为甘蓝型油菜品种耐镉性筛选和耐镉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35期)
曾维超,梁天麟,罗金玲,麦淑华,黄东华[10](2018)在《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对甘蓝种子萌发及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硒盐对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以两种价态硒Se~(+6)和Se~(+4)的不同浓度50、100、150、200、300 mg/L处理甘蓝种子,测定其发芽率、发芽势、根长、株高、鲜质量、干质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Se~(+6)高于100 mg/L和Se~(+4)高于50 mg/L对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都产生抑制效应;浓度高于100 mg/L的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对幼苗株高和根长,鲜质量和干质量都产生显着抑制效应(P <0. 05). 50 mg/L硒酸钠处理甘蓝植株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显着升高(P <0. 05),随着硒酸盐浓度增加,过氧化物酶活性一直维持相对较高的活性水平.过氧化氢酶活性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不同浓度处理表现为起伏波动的响应特性,300 mg/L硒酸盐和150 mg/L亚硒酸盐处理的甘蓝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达到最大值.(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甘蓝种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目前甘蓝丸粒化种子在机械精量播种中颗粒硬度低、包衣材料容易脱落的问题,本研究采用粘性粉体材料白粘土、高岭土、膨润土分别与滑石粉配比进行甘蓝种子丸粒化包衣处理。分析包衣材料的基本理化性质,测定丸粒种子的粒径、千粒重、硬度、粉尘脱落率、发芽势、发芽率及发芽指数。结果表明,粘性材料质量占比越高,丸粒种子的硬度越大,粉尘脱落越低。粘性材料同等质量占比,粘性包衣材料的聚合力:膨润土>白粘土>高岭土,其与丸粒种子的硬度呈正相关,与粉尘脱落率呈负相关,当白粘土和膨润土质量占比达到30%时,对丸粒种子的出芽势、出芽率造成不良影响,并且膨润土丸粒种子表面有较严重的凸起,影响种子的流动性。综合比较白粘土质量占比20%时,丸粒种子硬度4.982 N、粉尘脱落率8.85×10~(-4)%、发芽率0.83、发芽指数14.87为较好的包衣材料配比。该丸粒种子能满足机械精量播种的要求,也为进一步研究丸粒化包衣种子结构强度及其他包衣材料奠定良好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蓝种子论文参考文献
[1].蔡鑫,成洪涛,陆光远,梅德圣,桑世飞.甘蓝型油菜DH群体种子活力性状的遗传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2].陈凯,韩柏和,陆岱鹏,张端喜,徐华晨.甘蓝种子丸粒化包衣加工工艺及其对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
[3].杨勇,海均,庞可勤,李鸿雁.干旱对转AtCuZnSOD基因羽衣甘蓝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
[4].穆罕默德,沙希徳(Muhammad,Shahid).不同含油量甘蓝型油菜种子和角果皮的动态比较转录组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9
[5].王泽农.“种谷愚公”勤太行农民乐[N].农民日报.2019
[6].郜欢欢,叶桑,王倩,王刘艳,王瑞莉.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耐铝毒特性综合评价及其种质筛选[J].作物学报.2019
[7].刘赞.外源激素对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J].农村科学实验.2019
[8].张宇婷,鲁少平,金诚,郭亮.甘蓝型油菜皖油20号种子不同部位油脂合成的转录调控分析[J].作物学报.2019
[9].郑本川,张锦芳,柴靓,崔成,蒋俊.甘蓝型油菜种子萌发期耐镉性分析及耐镉材料筛选[J].中国农学通报.2018
[10].曾维超,梁天麟,罗金玲,麦淑华,黄东华.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对甘蓝种子萌发及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