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以贵州禾来拢茎尖为材料,遗传转化含有Ubiqutin启动子的苦瓜几丁质酶基因McCHIT1,设计正交试验,探究农杆菌菌液浓度、真空渗透压和真空处理时间对贵州禾来拢茎尖遗传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植株的死亡率及转化率影响最大的是真空处理时间,其次为菌液浓度,真空渗透压的影响较小。综合考虑植株死亡率及转化效率认为,菌液侵染浓度OD600 0.8,真空处理时间11 min,真空渗透压16 kPa为农杆菌介导贵州禾来拢茎尖遗传转化的最优参数。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刘怒安,曾晓芳,赵德刚
关键词: 水稻,遗传转化,来拢
来源: 种子 2019年06期
年度: 2019
分类: 农业科技,基础科学
专业: 生物学,农作物
单位: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物工程研究院/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农村部DUS中心贵阳分中心
基金: 国家转基因新生物品种培育重大专项(2016ZX08010003-009),贵州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黔科合LH字[2016]7448号),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基础[2017]1039),贵州省高层次创新新人才培养项目(黔科合人才(2016)4003号)
分类号: Q943.2;S511.23
DOI: 10.16590/j.cnki.1001-4705.2019.06.025
页码: 25-29+3
总页数: 6
文件大小: 1117K
下载量: 164
相关论文文献
- [1].卡那霉素在白三叶遗传转化筛选中的应用研究[J].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5)
- [2].番茄遗传转化与筛选鉴定的改进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 2018(04)
- [3].前沿动态[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8(01)
- [4].甘菊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4)
- [5].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J]. 生物技术通讯 2008(05)
- [6].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影响因子的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4(05)
- [7].拟南芥AtPLC4基因RNAi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J].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8].番茄Pti6基因遗传转化与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9)
- [9].梨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 果树学报 2018(S1)
- [10].降低防御反应增强了棉花下胚轴的遗传转化率[J]. 中国棉花 2016(02)
- [11].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弯孢叶斑病菌遗传转化[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07)
- [12].农杆菌介导的黄瓜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J]. 北方园艺 2018(02)
- [13].农杆菌介导的玉米茎尖遗传转化及优化[J].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 [14].番茄NP24基因的遗传转化[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13)
- [15].农杆菌介导谷子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36)
- [16].一种农杆菌介导稻瘟病菌的遗传转化[J]. 植物保护学报 2008(05)
- [17].PmACRE基因的克隆及遗传转化拟南芥[J].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8(01)
- [18].鸭梨PAL基因的反义遗传转化及表达分析[J]. 广西植物 2018(04)
- [19].农杆菌介导鱼腥草遗传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J]. 中医药信息 2010(04)
- [20].我国四倍体刺槐研究综述[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01)
- [21].apoaequorin-egfp融合基因对烟草的遗传转化及其分子检测[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12)
- [22].根癌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烟草‘NC89’效率的影响因素(英文)[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1)
- [23].基因枪法在遗传转化中的研究进展[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01)
- [24].小麦TaSPLs的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J]. 生物化工 2019(04)
- [25].农杆菌介导茶树遗传转化中抗生素种类和浓度优化[J]. 分子植物育种 2017(03)
- [26].中间锦鸡儿CiNAC42基因序列分析及遗传转化[J]. 植物生理学报 2020(06)
- [27].农杆菌介导果树遗传转化因素分析研究进展[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4(05)
- [28].利用草甘膦作为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筛选剂的可行性分析[J]. 大豆科学 2012(04)
- [29].2010~2014年小麦遗传转化文献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5(34)
- [30].百合花粉管通道法遗传转化的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