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斜坡区论文_赵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岩斜坡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斜坡,解剖学,颞骨,颈静脉,枕骨,手术,组织学。

岩斜坡区论文文献综述

赵刚[1](2011)在《岩斜坡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岩斜坡区脑膜瘤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期及生存质量。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男11例,女21例。年龄35~71岁,病程5个月~36个月,平均15.4个月。头痛23例,走路不稳15例,患侧耳鸣11例,患侧面部麻木7例,患侧听力下降6例,一侧肢体无力6例,复视3例。2;影像学检查:32例均行头部CT及MRI检查,其中30例行增强MRI扫描,12例行头部CTA扫描。肿瘤位于右侧19例,左侧13例,肿瘤位于中上斜坡者11例,位于中下斜坡者6例,位于上中下斜坡者15例。累及海绵窦者7例,伴有脑积水者9例。3;治疗方法:均采用开颅手术治疗,其中9例中上斜坡脑膜瘤及1例上中下斜坡脑膜瘤(本文来源于《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3)

许海洋,赵刚,朱晓波[2](2009)在《老年岩斜坡区脑膜瘤手术治疗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斜坡位于颅底中央区,位置深在,有脑干及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穿行其中。岩骨-斜坡区的肿瘤为颅内肿瘤中手术难度最大的一种,尤其是脑膜瘤,具有基底宽、血运丰富,质地硬韧且常与脑干黏连紧密,且被神经血管包绕的特点,手术难度极大。关于岩斜坡区的手术入路,比较常(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史学芳,吴建梁,尹风任[3](2007)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颈静脉孔区或岩斜坡区肿瘤32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32例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患者均采用病变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肿瘤,其中颈静脉孔区肿瘤20例,均为神经鞘瘤;岩斜坡区肿瘤12例。均为脑膜瘤;本组病例影像学显示肿瘤未侵犯到海绵窦或颅外。结果本组32例患者21例肿瘤全部切除,6例为次全切除,大部切除5例。27例患者恢复正常工作(6例遗留有声音嘶哑),4例一侧肢体不全瘫痪,但基本能生活自理,1例死亡。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具有简捷、省时,患者疗效满意的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综合临床》期刊2007年12期)

邱乃锡,许作奎[4](2006)在《岩斜坡区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岩斜坡区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8例岩斜坡区胆脂瘤患者均采取全麻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其中有6例术中采用内镜辅助。结果肿瘤全切除17例,近全切除1例,13例出现颅神经一过性受损症状,均于3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和选择合适手术入路是岩斜坡区胆脂瘤全切除的保证,神经内镜辅助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06年02期)

张玉宝,逯传凤,刘英超,刘广存,许尚臣[5](2004)在《OZFT入路显露基底动脉和岩斜坡区病变的显微解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眶颧额颞入路对处理基底动脉和岩斜区病变的有效性。方法 10具尸体标本20侧眶颧额颞(OZFT)开颅,模拟真实手术过程进行显微解剖。结果 单纯OZFT可良好显露基底动脉顶端,结合前后床突切除,16侧开颅均成功显露基底动脉中段以上;颞下硬膜外切除岩骨前部可由中颅窝显露桥脑前外侧的岩骨斜坡区;OZFT开颅较常规颞下开颅的手术方向更趋前后,经Kawases叁角,50%(10侧)的显露可低至基底动脉下端及椎动脉汇合处。结论正确选择开颅侧别,结合前后床突切除,OZFT开颅可用于处理基底动脉中段以上的动脉瘤;结合切除岩骨前部,可用于夹闭小脑前下动脉动脉瘤等;对同时累及海绵窦及后颅窝的肿瘤,OZFT开颅也是全切肿瘤的良好选择。(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04年30期)

朱杭军,廖建春,孙爱华,范静平,王海青[6](2003)在《经乳突内窥镜下处理岩斜坡区病变两种硬脑膜切口的应用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为颞骨径路在内窥镜下行岩斜坡区病变手术时因不同的手术目的采取不同的硬脑膜切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标本上采取不同的硬脑膜切口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比较两种切口对手术的影响 ;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内淋巴囊上缘为 ( 9.5 3± 2 .64 )mm、岩下窦上缘之间距离为 ( 2 3 .48± 2 .48)mm ,乙状窦内侧至共脚、内淋巴管、内淋巴囊外侧之间距离分为 :( 13 .89± 2 .3 4)mm、( 10 .62± 2 .0 9)mm和 ( 3 .73± 1.66)mm。结论 :两种切口各有优缺点 ,T形切口适应证稍广 ,但易损伤周围重要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03年03期)

张喜安[7](2003)在《岩斜坡区外侧型颅底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岩斜坡区病变位置深在,毗邻复杂的神经血管结构,外科手术治疗难度很大。此区显微外科手术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充分暴露病变和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这就需要神经外科医生熟知此区解剖特点,根据病变的范围、已出现的神经功能障碍、术前计划的切除程度等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针对岩斜坡区病变的手术入路,主要分为外侧型和前方型入路,其中外侧型入路目前应用最广。为详细了解此区的解剖特点和外侧型手术入路的技术要点,我们对此区叁个代表性颅底手术入路及其相关解剖进行了研究。 方法 应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20例40侧,动脉系统20例均灌注红色乳胶,7例静脉系统灌注蓝色乳胶。本实验中岩斜坡区的定义为上下界自鞍背至枕骨大孔前缘,两侧界由上向下依次为Meckel氏窝、内听道口、颈静脉结节、枕骨髁。所选的叁个具有代表性的入路分别为颞下经小脑幕经岩骨前部入路、乙状窦前经岩骨入路、枕下极外侧经枕骨髁入路。每一种入路研究10例20侧,其中颞下经岩骨前部切除入路和枕下外侧经枕骨髁入路共用同一标本,并对岩斜坡区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和拍摄,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模拟手术操作中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结果 (1)在颞下经小脑幕经岩骨前部入路中,颧弓应切断以减少颞叶牵拉。Kawase菱形区的四个边分别为:岩大神经前内侧的叁叉神经后缘、叁叉神经压迹后缘至弓状隆起之间的岩骨嵴、弓状隆起及其延长线、岩大神经。内听道基本对应于岩浅大神经和弓状隆起夹角的等分线。以内听道口至岩大神经垂直线和内听道为界可将岩骨前部切除区分为前、中、后叁个叁角区,前叁角内除外侧的颈内动脉外无重要结构,是向深部岩下窦方向磨除岩尖的主要叁角区域,耳蜗在中叁角内,后叁角是否打开应根据内听道内结构是否受累决定。岩尖部磨除后,岩骨上面和内侧面的骨窗分别为2.6cm~2和1.9cm~2。此种入路暴露范围,可包括海绵窦、Meckel氏窝、内听道水平以上的上岩斜坡区和脑干腹侧面。(2)乙状窦前经岩骨入路可分为迷路后、部分迷路切除、经迷路、经耳蜗四种亚型。在开骨窗时,星点不能准确定位横窦乙状窦连接点,可采用乳突最第一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上点、颜线、乳突尖等定位乙状窦的走行。除了Labbe氏静脉,颜枕叶底面的引流静脉引流形式多样,应充分保护。岩骨内的内耳结构、面神经、颈静脉球解剖复杂,在不同的入路亚型中,根据需要暴露以利于最大限度改善暴露和保护重要结构。乙状窦前入路基本型迷路后入路暴露范围有限,并不能真正完全暴露岩尖内侧面和中斜坡,乙状窦前部分迷路切除入路已可完全暴露岩尖和中、上斜坡区,有与经迷路入路相似但略小的暴露范围,是非常好的入路。乙状窦前经迷路入路和经耳蜗入路尽管暴露中、上岩斜坡区非常好,术野也更浅,但不可避免的牺牲听力。(3)枕下极外侧经枕骨裸入路中,枕下外侧肌肉循层次分离,有助于暴露枕下叁角及其内的椎动脉等结构,推动脉硬膜外段及硬膜内段及其分支与后组颅神经解剖关系复杂。以舌下神经脑池段为界,将枕骨大孔区硬膜内区域分为上、下两部,枕骨裸和颈静脉结节磨除分别影响这两部暴露。从对枕骨大孔区暴露角度来说,枕骨裸关节面的磨除局限于后113甚至更小暴露已达充分。枕骨裸磨除明显扩大了对枕骨大孔区下部,包括枕骨大孔前缘和Cl前方的直视范围,但其上方的枕骨大孔区上部,仍部分被颈静脉结节的隆起阻挡,颈静脉结节摘除后,不仅直视范围可达斜坡中下部,且颈静脉结节内侧面的硬膜死角变为可以直视。(4)岩斜坡区的后颅窝血管神经可分为上、中、下叁个复合体,其毗邻和穿行关系多变。岩斜坡区硬膜血供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的脑膜垂体干和颈外动脉的咽升动脉。结论(1)本研究显示现代颅底手术入路尽管操作上耗时费力,但其暴露范围、术野深度、暴露角度等明显优于传统手术入路,是处理岩斜坡区病变必须掌握的入路。(2)由于此叁种入路在操作中的多个步骤可能损伤重要结构,因此应根据手术暴露的需要,决定各重要结构是否应该暴露和切除,以最大限度满足手术需要和减少并发症。(3)岩斜坡区解剖复杂,具备系统的解剖知识和精巧的操作技巧才能熟练掌握现代颅底手术入路。(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期刊2003-05-01)

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王海青,林顺涨[8](2003)在《颈静脉球解剖变异对经内镜行岩斜坡区病变手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颈静脉球的解剖变异对颞骨径路在内镜下行桥小脑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方法 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镜手术,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颈静脉球高度为左侧(7.39±2.11)mm,右侧(9.05±3.10)mm;宽度为左侧(6.28±1.25)mm,右侧(6.34±0.79)mm;颈静脉球顶距鼓室天盖、后半规管上、下缘、上半规管顶点、内淋巴囊上缘、面神经锥段中点、内听道下缘之间距离分别为:(16.05±3.34)mm、(8.73±3.11)mm、(3.13±1.83)mm、(14.63±3.33)mm、(5.01±2.88)mm、(3.70±3.36)mm、(5.03±3.19)mm。结论 高位颈静脉球对内镜手术有一定影响,但相对非内镜手术而言要小,高位颈静脉球的定义依不同的术式而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03年01期)

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孙爱华,王海青[9](2003)在《乙状窦对迷路后径路内镜下处理岩斜坡区病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乙状窦的解剖变异对颞骨径路在内镜下行桥小脑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方法 :在 2 0例 4 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镜手术 ,测量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 ,乙状窦宽度和高度 ,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 ,乙状窦内侧距内淋巴囊、共脚及内淋巴管的距离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乙状窦距颞骨表面距离 (以乙状窦上膝为标准 )为 (5 .2 7± 1.6 0 ) m m;乙状窦宽度为 (11.97± 2 .10 ) m m,上下膝长度为 (2 4 .78± 4 .2 1) mm;乙状窦与外耳道后壁距离为 (13.5 9± 3.0 3) m m;乙状窦内侧距内淋巴囊外侧距离为 (3.73± 1.6 6 ) mm,距共脚距离为 (13.89± 2 .34) mm,距内淋巴管距离为 (10 .6 2± 2 .0 9) mm。结论 :当遇到乙状窦前移、深位乙状窦或宽大乙状窦等情况时 ,施行迷路后径路内镜手术难度很大 ,故不提倡采用该术式(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孙爱华,范静平[10](2002)在《后半规管切除处理岩斜坡区病变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为临床上处理岩斜坡区病变时保留外上半规管功能及听力提供参考。方法 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后半规管切除处理岩斜坡区病变,对后半规管切除后可以得到的暴露范围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一些解剖测量,就如何避免损伤外、上半规管、颈静脉球、面神经、乙状窦、岩上窦等结构提出看法。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颈静脉球顶之间的距离为(15.02±3.69)mm,乙状窦内侧至内淋巴管的距离为(10.62±2.09)mm;硬脑膜至外半规管后缘的距离为(6.21± 1.78)mm,至后半规管中点后缘距离为(4.07± 1.26)mm。结论 对于不超过1.0×1.0cm大小的岩斜坡区病变完全可以经此径路切除;对于侵及内听道的病变用此径路无法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期刊2002年02期)

岩斜坡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斜坡位于颅底中央区,位置深在,有脑干及许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穿行其中。岩骨-斜坡区的肿瘤为颅内肿瘤中手术难度最大的一种,尤其是脑膜瘤,具有基底宽、血运丰富,质地硬韧且常与脑干黏连紧密,且被神经血管包绕的特点,手术难度极大。关于岩斜坡区的手术入路,比较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岩斜坡区论文参考文献

[1].赵刚.岩斜坡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C].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2].许海洋,赵刚,朱晓波.老年岩斜坡区脑膜瘤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

[3].史学芳,吴建梁,尹风任.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颈静脉孔区或岩斜坡区肿瘤32例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7

[4].邱乃锡,许作奎.岩斜坡区胆脂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广东医学.2006

[5].张玉宝,逯传凤,刘英超,刘广存,许尚臣.OZFT入路显露基底动脉和岩斜坡区病变的显微解剖研究[J].山东医药.2004

[6].朱杭军,廖建春,孙爱华,范静平,王海青.经乳突内窥镜下处理岩斜坡区病变两种硬脑膜切口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3

[7].张喜安.岩斜坡区外侧型颅底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

[8].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王海青,林顺涨.颈静脉球解剖变异对经内镜行岩斜坡区病变手术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3

[9].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孙爱华,王海青.乙状窦对迷路后径路内镜下处理岩斜坡区病变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

[10].朱杭军,廖建春,丁学华,孙爱华,范静平.后半规管切除处理岩斜坡区病变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2

论文知识图

滑坡灾害空间分布与斜坡高程区间的关...滑坡灾害空间分布与斜坡高程区间的关...碟阀室F1断层及砂化特征断层挤压揉皱现象筇竹寺组薄层粉砂岩夹泥灰岩尔古沟上游岩壁筇竹寺组粉砂岩

标签:;  ;  ;  ;  ;  ;  ;  

岩斜坡区论文_赵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