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小梅: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文化变迁——以广东连南瑶族为例论文

盘小梅: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文化变迁——以广东连南瑶族为例论文

【摘 要】本文以广东连南瑶族为研究个案,通过考察连南瑶族人口流动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人口流动对瑶族文化变迁的影响,认为人口流动与民族文化是一个动态性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影响到了迁移活动的意愿与社会融入的程度和趋势,迁移活动所造成的新的杂糅性社会文化空间也给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动力。提出要同时关注“城镇化”和“逆城镇化”现象,要重新认识和挖掘瑶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特点,要注重构建乡村社会精神纽带。

【关键词】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民族文化变迁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人口流动和迁移成为常态,移民社会成为当前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大背景。[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提高,我国人口流动频繁,目前我国流动人口达到2.52亿人,平均每年增加约800万人,①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年11月。而少数民族流动频率超过了全国水平,目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有2000万人左右。[2]人口流动带来了发展机遇,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此同时,国家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我国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投入6千亿元搬迁千万人口,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②国务院批准印发《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2016年9月。可以说人口流动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人口迁徙流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文化变迁加快,不同文化的特征日益趋同,文化异质性价值在削弱。瑶族文化一直与迁移有着莫大的联系,可以说瑶族正是在迁徙过程中与不同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各民族文化之间互相学习吸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在人口流动背景下,瑶族传统文化同样受到深刻影响,由于来自内外部两方面的变化与冲击,面临着许多困境和问题。如何在社会快速变化和发展的情况下,有效保护与发展瑶族传统文化需引起重视和关注。

人口流动与民族文化是一个动态性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影响到了迁移活动的意愿与社会融入的程度和趋势。迁移活动所造成的新的杂糅性社会文化空间也给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重要动力。在历史过程当中形成的复数形式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在地性”特征。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通过将物理“空间”(space)和文化“地方”(place)进行区别表述,来强调文化的区域性和族群型。[3]1与此并行不悖的是,在各历史时期,人们在不同空间中持续进行的迁移活动则对文化的区域性和族群性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机遇。目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正处在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时期。越来越多少数民族群众或是因为寻求发展机会,或是为着项目开发和生态保护,离开了孕育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家园故土,来到城市(镇)或是其他地区。各种不同类型的迁移活动对少数民族群体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给城市治理带来了新的问题,更为筑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契机。因此,对少数民族群众的迁移活动及其文化变迁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成了当下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通过考察广东连南瑶族人口流动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对瑶族文化变迁的影响,来总体分析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文化变迁的动态性相互影响过程。

造模第12周处死大鼠时,A、B、C组大鼠肝脏湿重、肝脏指数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二、连南瑶族人口流动的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上的迁移流动情况

瑶族历史上是不断迁徙流动的民族,其迁徙流动区域遍及我国的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省区。瑶族在明代迁往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泰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迁往美国、加拿大、法国等欧美国家,成为一个跨省区、跨境的民族。瑶族迁徙流动的时空跨越较大,通过与不同民族人们的交往联系,与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瑶族在杂糅性社会文化空间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

南岭地区是瑶族的主要聚居地,属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南岭民族走廊。其中,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是八排瑶和过山瑶聚居地,也是广东省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2017年,连南瑶族自治县人口总数是17512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有98956人,占总人口的56.51%;瑶族人口有96680人,占总人口的55.21%。[4]全县划分为7个镇。瑶族分布于占全县面积88%的山区;汉族分布于占全县面积12%的平原丘陵地带。连南八排瑶与瑶族的其他支系比较而言,属于比较早在粤北地区定居下来的一支,应该是在唐宋时期已经入粤定居。[5]10连南瑶族文化与岭南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交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比如八排瑶语中有比较多的客家话发音和词汇,八排瑶的饮食文化也与客家互相影响,排瑶男子有与客家男子结拜兄弟的传统,排瑶话叫“挨伙计”,说明彼此之间来往互动频繁。

在粤北定居以后,连南瑶族民间自发的迁徙一直没有中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瑶族民间的迁徙主要是为了适应自然条件,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迁移。现在连南排瑶在举行民间最重要的耍歌堂活动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外家亲属,特别是舅舅要给外甥挂红(舅舅在外甥脖子上面挂上一条红布带,以示对外甥的祝福),我们在连南大坪镇调查耍歌堂仪式时了解到,仪式开始前很多亲戚会从另外一个镇——金坑镇挑着被子来到村寨,准备参加耍歌堂仪式,特别是挂红的环节。据村里人说,这些亲戚就是从大坪镇搬迁到金坑镇的。①根据1991年在连南大坪镇田野调查材料整理。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流动情况

连南瑶族自治县目前仍有相当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没有外出就业,除了个人主观意愿不强、劳动技能水平低就业困难等原因外,乡镇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产生了大量县域内就业机会是主要原因,如农房改造、乡村道路、水利工程等基础建设,林木种植、砍伐、加工、运输、餐饮、批零服务业等都需要大量的季节性用工,许多劳动力都愿意在家门口就业,虽然收入与外出务工有一定的差距,但就地就近就业的门槛低、就业和生活成本低,使相当部分青壮年劳动力留在了农村。另外大部分农村已婚、已育妇女由于照顾小孩、老人的原因,无法长期在外务工,都选择在家务农或就近打零工就业。①根据连南瑶族自治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访谈情况整理。

人口流动对连南瑶族文化产生较大影响,一是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原来瑶族主要居住在山上,居住分散,村寨规模较小,交通不便,自然条件较差,生产生活较为困难。现在基本上搬迁到靠近城镇的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传统村落空间发生了较大改变。二是对生产方式的影响。原来瑶族以山地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现在瑶族除了延续原来的农耕生产,外出务工已经成为较为重要的生计方式,很多人已经由农业生产转向二、三产业就业,特别是许多年轻人甚至已经不会耕田,仅仅是身份意义上的农民了。三是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原来瑶族的生活方式受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影响,主要是山地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现在由于居住环境和生计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日益现代化和城镇化。四是对传统习俗的影响。历史上,为了适应自然和地理条件,连南瑶族主要包括农业、林业、半农半林三种生计类型,加上依山而居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造就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山地农耕文化。但在社会高速发展、人口流动、迁徙愈加频繁、信息流通和传播速度更加迅捷的背景下,连南瑶族传统习俗正在快速变迁。

在我国许多省份和城市,对于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未将其列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在“三定”方案中均没有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工作的相关职能和编制,在管理上很薄弱,一些地方甚至放任自流。

目前连南城镇化率为45.1.%,[7]与本世纪初相比变化较快,这得益于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向城镇迁移的农村人口规模不断增加。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不少瑶族群众为了就业和生产生活便利,不断从传统瑶寨搬迁到城镇或靠近城镇的移民新村,脱离了原有的相对封闭的聚族而居的生产和生活形式,逐渐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难以维系民族文化的传统和自觉。像三排镇南岗千年瑶寨是典型的排瑶村落,曾经因为人口大量搬迁到移民新村居住,千年瑶寨只剩下少数老人留守,显得冷清而凋敝,近年随着旅游开发,人们纷纷返回村寨,寨子里又重新热闹起来。南岗千年瑶寨的建筑形制是适应山陵坡地特点的层级而建的穿斗式梁架砖木结构,有体现神圣空间的盘王庙,体现社会组织形式的瑶王屋和瑶练屋,体现血缘关系和地缘组织关系的姓、房和“龙”,有举行耍歌堂活动的歌堂坪,周围环绕的层层梯田则体现了其农耕生计类型。可以说,传统村落是瑶族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和重要载体。现在,随着人口向外迁移,传统村落人口空心化和日益凋敝,随之出现文化空心化现象。人们迁居的新村则大多采用方便实用和节约成本的钢筋水泥方块式建筑,完全失去了瑶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空间设计,与过去的瑶寨相比,新村虽然在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却正在成为一个个“失神”的社区。

答:勇敢些!不要让自己被国际趋势和要求控制.明确自己的研究问题,并深入思考进行研究.当然,对于年轻研究者而言,了解和借鉴一些国际已有的数学教育研究是必要的.但是回顾我们领域内目前发表的研究中高质量的、影响深远的文章,无一不是得益于研究者“勇敢”的探究.

(7)获取最终目标框:每个网格预测两个目标框,但是在具体计算时,每次只选取了置信度最大或者是跟真实框距离最小的框计算位置损失与求梯度。当在一个网格中遇到两个重叠框,采取对同一个网格回归后保留max(p(c))的目标框,概率计算如式(9)所示。

连南瑶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于广东全省发展水平,属于欠发达地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作为扶贫政策措施,政府部门对连南瑶族群众组织开展了劳务输出,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外出务工就是发端于此。最初是由劳动部门联系广州、韶关的企业开展劳务输出。根据在连南县最大的瑶族村——三排镇南岗村调查了解的情况,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村共有人口5000多人,参加劳务输出的有三四百人;在三排镇连水村,全村共有人口2000多人,参加劳务输出的有20人左右。由于参加劳务输出人员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主要从事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工种。这个时期的外出就业,对瑶族群众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这一时期瑶族人口流入城市务工,更多的是对城市生活和工作方式的不适应,比如进入工厂工作后感觉管理制度较为严格,与原有的农居生活方式差异比较大,部分务工人员选择了返回家乡,大多数人选择留在城市工作生活。目前,作为第一代务工人员,由于年龄因素,绝大多数人已经回到了家乡。以南岗村和连水村来说,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城市落脚,有的人有了自己的小企业。

本题是一道热学和电学的综合题、学生求效率时找不到总的热量、所以无从下手。做热电综合题、如果电路是纯电阻电路、电流做的功一般可认为就是产生的总热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对城市的了解和适应,信息越来越通畅,政府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动技能培训,到城市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呈现出新的特点。根据南岗村和连水村调查可知,目前外出务工经商还是当地中青年就业的重要途径,近半数劳动力还是选择到珠三角地区务工经商,以务工为主(见表1)。南岗村目前有1/3的劳动力到珠江三角洲务工,连水村到珠江三角洲务工的有200多人。目前就业的途径更多的是依靠亲戚朋友的信息和介绍,政府主要是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开展技术培训,每年县和乡镇会组织企业举办招聘大会提供就业服务,对贫困户就业还会进行扶持。目前第一代务工人员年龄普遍到了50多岁,大多数已经回乡就业、养老或者照顾家庭。以连水村来说,今年就有几十人因为在企业务工年限达到领取养老金的时间,或者因为工厂关闭补偿了离职费用而返乡,返乡后有的继续在县里打短工,有的在县城置业照顾孙辈。作为现在年轻的第二代务工人员,他们具有更高的文化技术水平(见表2),和他们的父辈不同,他们外出务工的目的更加多元化。务工收入也体现出不同的层次,多的可以达到七八千至一万元,少的只有两三千元。①根据2018年12月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村、连水村田野调查材料整理。随着国家实行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目前乡镇和农村出现了很多创业就业机会,国家也出台了对返乡创业就业人员的鼓励政策,现在连南外出就业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也成为一种趋势。

表1 2007~2016年连南县劳动力流动情况表

数据来源:连南瑶族自治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年份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外流劳动力(万人)2.4 2.6 3.5 3.8 3.9 3.8 3.8 3.8 3.8 3.8主要去向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流入劳动力(万人)0.34 0.35 0.27 0.22 0.24 0.20 0.20 0.18 0.18 0.17主要来源湖南、广西湖南、广西湖南、广西湖南、广西湖南、广西湖南、广西湖南、广西湖南、广西湖南、广西湖南、广西备注

表2 2007年——2016年连南劳动力素质结构表

数据来源:连南瑶族自治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年份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小学及以下27496 26821 26260 25856 19788 19172 19252 17156 15566 14234中学/中专48118 46738 48614 48755 34098 34288 36284 34125 32157 31486大专14456 14368 14604 14808 10438 10622 11107 14804 16785 18566本科及以上7710 7863 7882 8017 5567 5581 7406 8724 12445 13624备注

1.移民搬迁

三、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分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改善连南瑶族生产生活条件,帮助瑶族群众脱贫致富,政府部门组织实施了移民搬迁工程。连南从1997年至2009年,一共搬迁了7894户农户36592人,分别对全县石灰岩缺水地区和高寒山区瑶族群众实施移民搬迁。其中2009年组织县内贫困户、高寒山区农户和水库移民自愿搬迁到县城周边的移民新村居住,可以保留农村户口或者转为城镇居民户口,这是一种移民搬迁的新模式。[6]2012年以来,连南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和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古村落保护、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搬迁建设了一批瑶族村寨。可以说,连南瑶族基本上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的石灰岩地区和高寒山区,迁移到了生产生活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生活,实现了瑶族人口的大规模大范围的迁移。

(一)村落空间变化

2.务工经商

(二)生计方式转型

连南瑶族传统生计方式是农业、林业和半林半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连南瑶族生计方式变化较大。据在南岗村和连水村调查,目前农村还在从事传统种植业的农户甚少,多数人基本已经不事耕种,转为外出务工或者在家附近打短工维持生活,部分人只是种植一些水稻和蔬菜供自己家庭消费。目前农村多是经营经济价值较高、较为规模化的种养业和畜牧业。目前较多人从事且收入较为稳定的是种桑养蚕,种植一亩桑叶养蚕,一年可以收入4000元,虽然需要投入较多劳动力但是风险比较小。目前连水村共种植了100亩桑叶,大约有100人从事种桑养蚕这个行业。其余的山林田地就种植杉树、油茶等不需要花费太多人力物力的经济作物,也可以增加部分收入。到珠三角城市务工的人员,主要从事纺织、制造、机械、餐饮、娱乐等第二、三产业。还有部分学会装修、水管安装、铝合金门窗制作安装、拉电线杆等技术的人,带领由十几个人组成的队伍,在县里从事装修等工作,年收入也可以达到10万元左右。其余就是在县域内从事各种临时性工作。①根据2018年12月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村、连水村田野调查材料整理。

大约过了两个时辰,我们在牛车河追上了姜大爹他们。我们沿着去山里的路跑,姜大爹说山里偏远,不招兵丁。咸丰年间遍地是长毛,山里也冇闹过,东洋人就更不会去山里的。可东洋人偏偏让姜大爹失了算。我们近五百号人,还赶着猪啊牛的,拥成一大堆,还真是跑不快。赶了十几里快到杜陂时,一队东洋人就把我们追上了。

(三)生活方式改变

随着生计方式转型,大量劳动力脱离农林业生产,转而外出务工,从事工业和服务业。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了瑶族的生活方式,现在瑶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与周边的汉族基本上趋同。在衣着方面,瑶族除了在重大节日和重要仪式会穿着民族服装外,平时基本上都是穿着现代服饰。传统民族盛装由于具有重要的符号意义,人们还是比较重视,村寨里还有人会制作和刺绣技艺。日常的民族服饰已经很少人会穿,因而也很少人去制作了,过去不会刺绣就找不到婆家的传统发生了改变。在饮食方面,瑶族还保留了传统的饮食习惯,也融入了其他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了。在居住方面,大多数都是居住在风格雷同的水泥钢筋结构方块形建筑。近年通过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在民居建筑上比较注重体现瑶族文化特色。在出行方面,历史上瑶族地区没有公路交通,人们出行都是跋山涉水,运输是肩挑人扛,交通非常不方便。现在瑶族地区公路交通非常便利,除了公共交通,人们还购买了摩托车、轿车作为出行交通工具,可以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教育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瑶区基本上没有学校教育,除了先生公会一些简单的汉字外,其他人基本上不识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大力发展瑶族教育,瑶族地区教育水平大大提升。南岗村和连水村一直都非常重视教育,大学生人数和外出就业人数一直居于全县前列。②根据2018年12月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村、连水村田野调查材料整理。

(四)传统习俗变化

连南瑶族传统习俗非常具有本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特色保留比较完整,可以说连南瑶族的传统习俗依然是他们当下的生活方式。主要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对瑶族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连南瑶族在县域内基本上是集中分布,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据南岗村、连水村调查情况,南岗村人口明显多于连水村,南岗村有5000多人,连水村有2000多人,南岗村在瑶族文化传承方面情况更好一些。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瑶族传统习俗也在发生改变。原来瑶族婚礼要举行3天,现在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也适应人们外出务工假期不多的情况,婚礼举办时间基本上改变为一天半左右。原来的丧葬仪式要举行7天,现在基本上改为3天,原来比较浪费的放炮竹和送饭的仪式也改变为更加节俭。南岗村、连水村瑶族村民仍然十分重视自己的传统习俗,每逢重要的节庆和传统仪式,外出务工的人即使请假或者辞工,也要赶回家乡参与其中。由于外出务工,原来传统的地域内婚和民族内婚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明显变化,通婚范围已经不加限制,比较多的外来媳妇嫁到了瑶寨,这些外来媳妇很好地适应了瑶寨的生活和习俗,大多都学会了用瑶语交流。①根据2018年12月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村、连水村田野调查材料整理。

与此同时,受瑶族社会内外部因素影响,瑶族刺绣、服饰制作、歌舞曲艺、宗教仪式、传统手工技艺、语言俗话和民俗节庆等文化项目面临萎缩或消失的困境。例如在瑶族服饰刺绣方面,刺绣曾经是当地每位瑶家姑娘自小必须掌握的技能,而且瑶族服饰是他们节日和日常穿着的服装。现在随着瑶族青少年女性忙于学校学习或外出务工,加上现在瑶族青年男女更喜欢穿着时髦的现代服饰,如今瑶族刺绣技艺和瑶族服饰在瑶区已经不太普遍。虽然60岁以上的老年瑶族女性基本都会刺绣活,但低年龄层瑶族女性掌握瑶绣技艺的普及率明显降低;在瑶族服饰制作技艺和穿戴方面,由于外地低成本成衣进入瑶山,加上瑶族服饰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完成一套服饰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瑶服制作的妇女越来越少,许多瑶服制作工艺开始失传。现在穿戴瑶族服饰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不少年轻人认为穿民族服装太“土”气,较少穿着民族服装。另外现在会唱瑶族民歌、能编瑶族舞蹈的大多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懂得传统仪式的先生公为数甚少。在连南瑶族比较有代表性的长鼓舞中,“除虫鼓”等长鼓舞已经失传。年轻人对瑶族传统技艺很少掌握,也没有深入学习的意愿,传统文化被年轻一代疏远和淡化。

四、余 论

(一)城镇化背景下,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城市转移,少数民族情况更为典型

根据理性经济人理论,他们到城镇务工是因为经济因素,因为城镇就业机会比较多,收入也比在家乡务农要高。但是他们在城镇务工是阶段性的,时间上有长有短,始终在城镇和乡村之间进行钟摆式流动,他们的根在农村,他们的归宿地也是农村。目前我们在考察城镇化问题,考察在城镇务工这个群体的时候,往往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了城镇,诸如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待遇问题、社会融入问题等,反而对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外出务工对农村的影响,包括对他所在的地区、所在的文化和所在家庭的影响进行观察和研究不多。据在连南南岗、连水村调研可知,村民们更愿意选择在家乡务工,即使收入低一些,但是觉得在家生活比较适应,还可以照顾家庭。当前,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特别是精英人才的流失,农村凋敝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国家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繁荣发展农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城镇化”和“逆城镇化”论述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强调城镇化和逆城镇化都要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要让精英人才和农民企业家到农村壮大发展。[8]同理,对城镇化和逆城镇化问题都要给予同样的关注和研究。

(二)瑶族文化是瑶族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它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瑶族文化在历史来源、节庆活动、传统仪式、婚恋习俗、服饰刺绣、歌舞音乐、宗教信仰、传统技艺、传统建筑、特色饮食、民族医药等方面体现了鲜明的山地民族的类型特点。当代生态学和人类学知识已揭示瑶族山地农耕生计类型并不是一种单纯粗放式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而是处于农业边缘地区的民族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生态环境实行的一种能最大程度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生存模式,也是瑶族人民生存智慧的最好体现。新知识的兴起正积极改变人们对瑶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人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瑶族文化特色和价值的认识,尤其是在国家实行乡村振兴背景下,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挖掘瑶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特点。

(三)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以家族、宗族、乡绅、庙宇以及基层市场组织为核心的,围绕这些核心要素,形成了乡村治理体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传统乡土社会是集血缘、地缘与精神共同体于一体的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特别是随着村落空间的改变,乡村社会成员的大量流动,尤其是精英分子的外流,人口空心村大量出现,文化空心化现象凸显,原有的精神纽带明显弱化,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强,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与参与,使得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乡村社会缺乏活力,自我服务和人人参与乡村治理的成效不明显。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必须要注重乡村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瑶族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婚姻自由、耻于偷盗、团结互助、热爱山林、能歌善舞、精于刺绣等价值观与审美观,非常需要传承和运用到瑶族村寨建设当中。以连南的实践来说,当地政府将瑶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土课程,在中小学中推广学习;坚持举办瑶族传统节庆活动和民间歌舞表演;把八排瑶传统的“瑶老制”文化引入到乡村治理中,作为调解民间纠纷的形式和方法;通过搭建瑶族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平台,不断增强当地瑶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优秀传统文化的经验与价值有必要在构建乡村社会新的精神纽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大鸣.从地域社会到移民社会的转变——中国城市转型研究[J].社会学评论,2017(6).

[2]郝时远.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28.

[3]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M].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4]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网站.连南概况[EB/OL].(2018-3-29)[2018-12-20].http://www.liannan.gov.cn/Category_349/Index_1.aspx.

[5]练铭志,马建钊,李筱文.排瑶历史文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6]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府网站.连南瑶族自治县高寒山区自愿移民新村情况简介[EB/OL].(2010-5-21)[2018-12-20].http://www.liannan.gov.cn/Item/2603.aspx.

[7]陈步上.清远城镇化率首破50%2016年末常住人口384.6万[N].南方日报,2017-08-08.

[8]新华网.习近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N/OL].(2018-03-07)[2018-12-2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2018-03/07/c_1122502719.htm.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CULTURAL CHANGE OF ETHNIC MINORITIES:The Case of Ethnic Yao in Liannan County,Guangdong

Pan Xiaomei

Absrtact:By taking the case of the ethnic Yao in Liannan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mobility of the Yao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their cultures.It mainly covers the following contents.Firstly,population mobility and national culture are in a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process.Secondly,the specificity of national culture affects the willingness of migr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degree and trend of social integration.Thirdly,the new mixed social and cultural space created by migration activities also provides an important impetus for the exchange and blending of ethnic groups.It points out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henomenon of"urbanization"and"counter-urbanization"at the same time,the valu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Yao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re-recognized and excavated,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ties in rural society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 words:Ethnic minority;population mobility;minority cultural change

【作 者】盘小梅,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广东广州,510180。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2-0162-007

*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南方明清以来汉族‘移民岛’的人类学调查”(18ZDA160)。

〔责任编辑:罗柳宁〕

标签:;  ;  ;  ;  ;  ;  ;  ;  ;  ;  ;  ;  ;  

盘小梅: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民族文化变迁——以广东连南瑶族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