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EC/TC2技术动态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0)在《2019年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低迷、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机械工业承压前行。但政策、行业自身积极行动等利好因素依然存在,2019年全年机械工业经济总体将较平稳运行。尤其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的大力推进,对机械工业趋向良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值此新年之际,我刊对机械工业领域技术产品文件、紧固件、螺纹、带轮与带、弹簧、绿色制造、增材制造、农机、拖拉机、起重机、工业测控和自动化等11个主要行业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汇总,以馈读者。以下各行业标准化工作情况由相关标委会供稿,本刊整理。
李余[2](2019)在《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社会资本的视角》文中提出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融资是公司获取外部融资资金的主要方式,公司债务融资一直是财务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议题。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融资的设计和安排可能受到外部金融环境和制度环境等的影响,而基于宏观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视角(一种基于当前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未来经济政策的判断)和社会资本视角(一种非正式制度环境)研究公司债务融资则是近年来财务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本文在对公司债务融资影响因素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回顾的基础之上,对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制度背景进行全面地剖析,对社会资本的发展脉络、定义内涵和度量方法进行详细地阐述,结合中国融资制度背景构建适合中国上市公司的社会资本综合度量指标体系,并对上市公司社会资本的指数特征进行深入地分析。基于中国特殊的融资制度背景,研究宏观经济因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公司债务融资,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债务融资之间的关系如何受社会资本的影响。本文基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民营企业组成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OLS回归、固定效应回归等静态估计技术,系统GMM动态估计技术,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两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如何影响公司银行贷款(贷款总额、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方式和贷款偏离度)和商业信用融资(商业信用模式、商业信用获取、商业信用供给、净商业信用)的影响,以及两个维度的社会资本能否有效的抑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民营企业银行债务融资、商业信用融资的负面影响。全文共分六章:第1章为绪论。论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归纳和总结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第2章文献研究综述。梳理和归纳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社会资本与债务融的研究文献第3章社会资本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的设计、度量及有效性评价。采用因子分析法对社会资本的两个层面(高管社会资本和区域社会资本)进行度量和分析;采用滚动回归分析法构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有效性评价。第4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的实证研究。构建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模型,并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静态估计分析,同时,通过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行为(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动态估计分析,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债务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是否受到上一期各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以及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正负向的累计效应。第5章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的实证研究。构建了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债务融资的模型,并对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静态估计分析。同时,通过对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行为(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动态估计分析,探讨社会资本对债务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是否受到上一期各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以及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正负向的累计效应。第6章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的实证研究。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行为(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静态估计分析,以及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行为(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静态和动态估计分析,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社会资本对债务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债务融资)各变量之间的影响是否受到上一期各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以及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正负向的累计效应。第7章为结论与展望。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的概括和总结、研究结论和研究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可拓展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规划。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民营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总额越少、贷款期限越短、贷款利率越高、贷款偏离度越大且贷款担保方式越严格;民营企业使用高成本商业信用融资模式的比例越高、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的金额越少、对外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金额越多、净商业信用融资金额越少。(2)两个维度的社会资本越高,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总额越大、贷款期限越长、贷款利率越低、贷款偏离度越小且贷款担保方式越宽松;企业使用高成本商业信用融资模式的比例越低、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的金额越多、对外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金额越少、净商业信用融资金额越多。(3)两个维度的社会资本越高,越有助于抑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总额和贷款期限的负向影响,有助于削弱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贷款利率、贷款偏离度的正向作用,有助于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贷款担保方式的要求标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使用高成本商业信用融资模式的正向影响作用减弱、对获取商业信用融资负向影响作用减弱、对外提供的商业信用融资正向影响作用减弱、对净商业信用融资负向影响作用减弱。
陈月勇[3](2019)在《地铁车辆辅助电源系统方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交通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建设轨道交通来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地铁车辆作为轨道交通的运输工具,其要求高智能化、高可靠性、高冗余性和高安全性。辅助电源系统作为地铁车辆的关键子系统,为地铁车辆上的不同负载提供电源,如空调通风系统、照明系统、乘客信息系统、列车控制和管理系统等等。本文设计的新型并网供电辅助电源系统具有高智能化,高可靠性和高冗余性的特点,对地铁车辆的正常运营和提升乘客舒适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誉庞巴迪牵引系统有限公司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地铁项目为依托,以6辆编组A型地铁车辆用辅助电源系统作为设计对象,借助公司项目执行平台,完成了辅助电源系统的设计和装车验证。论文首先对6辆编组A型地铁车辆用辅助电源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该项目对辅助电源系统的技术要求,然后对辅助逆变器和低压电源进行了选型和设计;进而分别从高压母线系统、中压母线系统和低压母线系统三个层面对系统方案进行了设计,提出了新型并网供电方案,论文对新型并网供电方案中并网启动控制、重要负载冗余切换和辅助系统短路检测进行了重点说明,同时设计了蓄电池亏电应急启动方案;基于辅助电源系统方案,设计了采用MVB总线与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接口方案,接口方案中实现了辅助电源系统的各控制功能。本文在最后进行了辅助电源系统的装车试验验证,通过现场试验和数据分析来验证辅助电源系统的各项功能。整个辅助电源系统的设计方案为列车的可靠运营奠定了基础,为后续地铁车辆辅助电源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李德成[4](2017)在《基于TCN网络的列车牵引制动实验台设计》文中认为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已经从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成功向独立自主的研发进行升级转变。高速列车也越来越趋向于智能化、信息化和集成化。列车网络通信系统和牵引制动系统是研究列车控制和运行的两个关键部分。本文旨在通过对以上两个关键部分的研究,设计一种基于TCN的列车牵引制动实验台,以满足对牵引控制单元TCU和制动控制单元BCU控制策略的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列车牵引和制动技术,分析了TCN技术的特点,提出了基于TCN的列车牵引制动实验台的总体设计方案。该实验平台包含了网络控制模拟运行子系统、牵引模拟运行子系统和制动模拟运行子系统三大部分。对实验台的网络控制进行了重点的设计与研究,实验台采用绞线式列车总线WTB作为列车级总线,采用多功能车辆总线MVB作为车辆级总线,可以满足数据通讯的实时性和控制的准确性。为了满足日后对TCU和BCU控制策略开发的目的要求,实验平台设计了司机室激活、前进方向、级位选择等控制逻辑。并依照方案设计了MVB/RS485通讯协议转换的网关,为实现TCU的通信提供了网络接口。对牵引模拟运行子系统设计了电气互馈的陪试系统和被试系统,制动模拟运行子系统可以模拟空电联合制动。实验平台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HMI,可以对平台设备的状态实时监测,满足了演示性的要求。为了对实验平台的网络通讯功能测试,设计了基于网络分析仪的测试方法,可以对通信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同时采用了基于数据采集卡的方法,对牵引及制动部分进行功能测试。本文最后对实验平台进行了整体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实验平台实现了设计的目的和功能要求。可以满足对牵引及制动控制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具有较好的演示功能,可以为TCU和BCU控制策略的开发提供平台基础。
王小恒[5](2017)在《气温与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矿质胁迫及富集动态的联合效应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质胁迫一直是世界范围内困扰农业生产的环境难题之一,也是全球“隐形饥饿”问题的强力推手。在全球气候环境加速变化背景下,这一问题变得愈加复杂和难解。探究气候变化下的矿质胁迫问题直接关系到全球生态系统稳定、人类健康、粮食和食品安全,也是预测未来农业投入、推进农业改革的重要科学依据。目前,人类对这一环境科学问题尚缺乏深入认知。气温增加与CO2浓度升高作为全球变暖的重要特征和驱动因子,将是解密这一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探析气温与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矿质元素胁迫及富集动态的影响已成为人类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当务之急。因此,本文选取甘肃定西地区这一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比较敏感的半干旱区作为试验基地,利用人工智能气候环境室,通过联合升高温度和CO2浓度(1℃+50ppm;2℃+100ppm;3℃+150ppm)模拟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主要进行了3方面的试验研究:(1)采用无土栽培方法,研究了气温与CO2浓度升高,对Cd、Zn单一及复合胁迫下小麦幼苗组织及其亚细胞组分(细胞壁、细胞器和细胞可溶性组分)中胁迫元素Cd、Zn及其它非胁迫元素Cu、Fe、Mn、K、Ca和Mg的富集和分布动态的影响,剖析了其可能的机制;(2)采用大田试验方式,研究了气温与CO2浓度联合升高对马铃薯各组织矿质元素富集和分布动态的影响。(3)研究了气温与CO2浓度联合升高对土壤农化特性、矿质元素迁移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麦幼苗无土栽培试验结果(1)单一Cd胁迫试验结果显示,随气温和CO2浓度增加,小麦幼苗根、叶部Cd富集系数呈现显着的上升趋势,最高上升至对照组的3.37倍,而Zn、Cu、Fe、Mn、K、Ca、Mg等元素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最高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0.64、0.28、0.42、0.51和0.53倍。小麦幼苗根、叶部各亚细胞组分Cd浓度积累均呈增加趋势,其余元素则呈下降趋势,仅叶部Mn元素明显增加,其中Cd最大增幅出现在高Cd浓度胁迫下的叶部F3层(细胞可溶性组分),相比对照组增幅达258.9%。气温与CO2浓度联合升高对Cd胁迫下各亚细胞组分中包括Cd及其它矿质元素在内的分布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无明显规律性可循。随着气温与CO2浓度升高,Cd自根向叶部的迁移呈现增加趋势,最高增加至对照组的1.8倍;微量元素Zn、Cu呈现波动趋势;Fe呈现先下降后增高趋势;Mn呈现增加趋势,常量元素K、Mg、Ca则保持相对稳定。(2)单一Zn胁迫下的试验结果显示,随气温与CO2浓度的联合升高,小麦幼苗对包括Zn元素在内的绝大多数矿质元素的富集呈现下降趋势,Zn最大下降至对照组的0.50倍。各亚细胞内矿质元素的积累也呈现下降趋势,其中Zn最大降幅出现在高Zn浓度胁迫下的根部F2层(细胞器),相比对照组降幅达66.6%。各亚细胞层的比例分布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气温与CO2浓度联合升高对Zn胁迫下不同元素的迁移影响存在明显的元素种类间的差异,且因胁迫浓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中Zn、Fe自根向叶部的迁移呈现波动变化趋势;Cu呈现先降后回升趋势;Mn和K呈现增加趋势,最高分别增加至对照组的4.15和2.26倍;Ca在高浓度Zn胁迫下呈现降低趋势,在低浓度Zn胁迫下则呈现增加趋势;Mg基本保持稳定。(3)Cd、Zn四种浓度组合复合胁迫下的试验结果显示,随气温和CO2浓度增加,小麦幼苗根、叶部Cd富集系数总体上呈现显着的增加趋势,最高增幅为对照组的10.24倍;Zn、K、Ca和Mg的富集系数总体呈现降低趋势,最高降幅分别为对照组的0.52、0.57、0.39和0.29倍;Cu、Fe的富集系数呈现先降后回升趋势,Mn在叶部呈现增加趋势,根部则呈现先降后升趋势。气温和CO2浓度增加对小麦幼苗矿质元素自根向叶部的迁移影响存在显着的元素种类间差异,且受Cd、Zn组合浓度差及浓度水平的影响较大。2.大田土壤试验结果本研究在进行无土栽培试验的同时,开展了大田试验,并对马铃薯种植前与收获后的大田土壤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随气温和CO2浓度的联合升高,供试土壤耕作层中各农化指标总体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不具统计学意义。有机质、总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相比对照组,最大降幅分别为11.97%、20%、16.63%、4.88%、3.15%和3.87%。气温和CO2浓度的联合增加对土壤全量矿质元素含量影响相对较小。各矿质元素有效态含量,除K元素以外,均呈现一定幅度的增加,但TC3(3℃+150ppm)状态下,绝大多数元素的增幅出现一定回落,其中K最大降幅为3.15%;Zn、Cu、Fe、Mn、Ca、Mg、Cd、和Pb最大增幅分别为39.61%、19.01%、18.10%、23.35%、18.51%、20.98%、29.55和11.27%。3.大田马铃薯试验结果考虑到小麦单一作物无土栽培试验的局限性,本研究同步进行了大田马铃薯试验,结果显示,随气温与CO2浓度联合升高,对人类健康最密切的马铃薯块茎部对Zn、Cu、Fe、K、Ca、Mg和Pb的富集呈现不同程度下降,最大降幅分别为21.63%、19.53%、16.57%、15.47、27.21%、20.16%和22.28%;对Cd和Mn的富集则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最大增幅分别为48.48%和14.57%。马铃薯叶、茎部对绝大多数矿质元素的富集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仅K和Pb出现下降;根部对绝大多数矿质元素的富集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仅Zn、Mn和Cd出现增加;气温与CO2浓度联合升高对矿质元素在作物各组织内部分布的影响具有不均衡性,且存在元素种类间的差异。随气温与CO2浓度升高,各矿质元素自马铃薯根部向叶、茎和块茎的迁移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多数情况下不具统计学意义。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气温与CO2浓度联合升高可对小麦幼苗矿质胁迫下的元素富集、迁移及亚细胞内分布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终导致其对毒性元素Cd的吸收增加,而对包括Zn在内的绝大多数必须营养元素吸收降低;对正常大田种植的马铃薯各组织部矿质元素的分布、迁移产生非对等影响,导致马铃薯块茎部营养元素含量降低,叶、茎部含量增加,同时可导致马铃薯种植土壤养分特性改变,其中有效态矿质元素含量有所增加。这都预示着未来气候环境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人类的食品安全,降低食品的营养品质,从而进一步加剧全球的“隐形饥饿”问题。
宋娟娟[6](2016)在《地铁车辆监测与控制系统(TCMS)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的扩大,迫切地需要建立快捷的、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具有速度快、运量大、能源利用率高、污染小等独特的优越性。在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中,城市地铁和轻轨系统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点,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铁道部主持制定的中国《铁路中长期规划》[1][2],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要建成具有10万公里运营线的中国干线铁路网,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通信技术和应用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满足各种不同应用需求的新技术、新模式。轨道交通在对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系统模式。本论文主要对南京地铁三号线车辆的这个TCMS系统的功能进行了介绍和研究,并对列车在运行过程中TCMS对整列车各系统的监测和控制的准确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确保通过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输入输出的监测来保证列车能够有效安全地在线运营。通过列车在试车线运营的环境下通过TCMS的各级网络对各系统的监测与控制的模拟实验,并利用PC主机的平台实现与列车网络的数据传输来达到监测个各项指标从而确定是否符合列车各种工况下所需的运行条件。并通过实际运行中遇到的故障实例对TCMS对各系统在运行时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达到监测的目的。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标准化与技术评价中心[7](2015)在《第78届IEC大会期间电工行业部分技术委员会会议通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11月415日,第78届IEC大会及其部分技术委员会会议、工作组会议日本东京举行。大会期间,我国IEC相关行业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同期举的50多个技术委员会会议。以下为我国电工行业标委会专家参加的部分会情况。一、IEC/TC3会议全国电气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IEC/TC3(信息结构、文件编制、标志标识规则和图形符号技术委员会)的国内第二归口单位,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方晓燕、委员兼副秘书长曾雁鸿参加了年会。1、IEC综合信息报告来自中央办公室的官员向参加TC3会议的全体代表介绍了有关IEC综合信息,
赵国平[8](2014)在《城市地铁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把建设地铁交通项目作为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堵塞压力的首选方案。网络控制系统作为地铁列车的“中枢神经”,在车辆的安全运行中起着关键作用,但长久以来我国地铁车辆中所使用的网络控制系统都依赖于国外厂商。近几年,国内的一些企业及高校也开始对网络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但目前主要还集中在部件研究上,而对地铁车辆网络控制系统在工程应用领域研究的相对较少,这也是目前国内地铁车辆中使用国产化网络部件较多,而整车采用自主化控制系统非常少的原因。本课题依托于一个真实的地铁列车项目而开展的网络控制系统研究工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主流的多种网络总线进行了分析评比,确定了本课题采用基于IEC61375-1标准的MVB总线。然后对MVB总线的传输介质、帧与报文结构及介质分配等内容做了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本文重点分析了网络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从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方面提出了主控冗余、线路冗余等多种冗余方案,详细说明了网络控制系统数据流的设计标准及方法,给出了人机界面的设计流程,探讨了故障诊断、车辆控制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方法等。通过对以上多方面内容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网络控制系统。该网络控制系统顺利完成了实验室地面联调和装车调试,表明该系统已经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实现了通过网络控制车辆运行的目标。该系统在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设计方法,以及一些项目经验,对于国内同类型地铁车辆网络控制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武伟[9](2013)在《地铁列车事件记录仪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地铁列车的研究工作。地铁列车控制技术已经由单车微机控制逐步发展成为列车网络控制,列车网络控制技术已经成为高速动车组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关键技术之一。地铁列车通信网络能够将分散于各个车厢的设备连成一个整体,主要负责传输整个地铁列车的控制、检测和诊断等信息,从而保证整个列车能够有效而安全的运行。地铁列车事件记录仪是一种以保障列车运行安全为主要目的列车运行网络控制装置。该装置通过采集地铁列车运行中的各种状态信息,结合车载存储线路参数,进行分析处理,以控制列车的运行,实现安全控制。同时,把列车运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记录下来,通过存储装置把记录的数据进行存储,得到有关地铁列车运行状态的相应数据。它不仅能为事故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也为机务部门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本文首先从国内外列车网络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出发,分析了各种列车网络控制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多功能车辆总线MVB和绞线式列车总线WTB的基本原理。然后对地铁列车事件记录仪的系统分析及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分析了该装置功能的基础上,给出了系统的组成结构。通过需求分析得到了系统的拓扑图和数据流图,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其次,简单介绍了地铁列车事件记录仪的硬件组成及使用环境规范。最后,详细描述了软件的实现过程。通过使用UniCap软件,利用FBD功能块语言编程实现了地铁列车事件记录仪的整体软件设计。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故障分析软件DRView的使用方法,通过该软件对事件记录仪产生的故障记录进行故障分析,给出了软件测试和运行的结果。
陈龙[10](2013)在《地铁列车辅助控制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成熟进步,以微机控制为基础的列车通信网络控制技术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列车的网络控制技术是现代列车的神经中枢系统,是列车安全可靠运行的技术保证。实际上,列车通信网络(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是面向控制的一种连接车载设备的数据通信系统,是分布式列车控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负责传输列车上的控制、诊断、检测等信息。本论文从列车网络控制技术在近年来的发展状况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列车网络控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然后详细介绍了多功能车辆总线MVB和绞线式列车总线WTB的基本原理。然后以大连某轻轨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的列车网络控制设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中央控制单元和远程I/O单元。同时,对该套系统上位机软件UniCAP的开发环境的建立作了简要的说明,并应用此软件对列车上的辅助控制系统(门控制系统、空调控制系统、旅客信息系统和辅助供电系统)的典型控制逻辑做了开发,如门控制器的生命信号检测、空调压缩机的顺序启动、起始站和终点站的设定以及时间同步等。实现了对列车门、空调、旅客信息和辅助供电系统的预期目的。本次开发应用的网络控制平台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该设备的数据处理性能强大;完善的冗余配置提高了其应用的可靠性;功能强大的程序开发软件使用户更容易的对复杂的控制进行开发。目前该设备已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捷克布拉格地铁、日本新干线等;该设备在国内也有应用的先例,如成都地铁。本次开发应用该平台进行开发,本地测试结果表明,该套网络控制平台运行稳定,它不仅能够满足科研、实验还能实现实际列车应用的需要;所设计的控制程序控制无误,能够达到列车上的控制要求。
二、IEC/TC2技术动态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EC/TC2技术动态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2019年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工作:加强国标、团体标准制修订,加速开展国际标准化工作 |
1行业整体情况 |
2标准化工作现状 |
3今后发展及工作思路 |
紧固件标准化工作:加速推动国家标准制修订进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
1国内标准化工作 |
2国际标准化工作 |
3工作计划 |
螺纹标准化工作:扎实开展国内标准化工作,主导修订国际标准 |
1 2019年螺纹委员会工作 |
2 2020年螺纹标准化工作计划 |
带轮与带标准化工作:积极开展标准化科研,推动国际标准化进程 |
1 2019年带轮与带标准制修订情况 |
2国际标准化工作 |
3科研情况 |
4 2020年带轮与带标准化工作计划 |
弹簧标准化工作:制修订标准与宣贯同步,跟踪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
1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及申报 |
2协助组织申报科研项目和团体标准 |
3深化标准化综合技术服务工作 |
4国际标准工作 |
5 2020年工作措施与建议、工作重点 |
绿色制造标准化工作:开展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研究,为国际标准化工作拓宽道路 |
1概述 |
2 2019年标准化工作现状 |
3今后发展 |
增材制造标准化工作:以先进适用标准领航产业高质量发展 |
1产业现状 |
2标准化工作现状 |
3今后发展及工作思路 |
农机标准化工作:发布多项团体标准,加大标准化科研力度 |
1农机行业整体情况 |
2标准化工作现状 |
3今后发展及工作思路 |
拖拉机标准化工作:加强标准与创新融合,以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
1全国拖拉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的主要工作 |
2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3 2020年工作计划 |
起重机标准化工作:加强标准体系编制,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 |
1起重机行业现状 |
2标准化工作现状 |
3今后发展及工作思路 |
工业测控和自动化标准化工作: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化顶层设计,国内创新和国际突破并举 |
1 2019年工业测控和自动化标准化工作回顾 |
2下阶段标准化工作方向 |
(2)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社会资本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框架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和研究贡献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贡献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金融市场 |
2.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企业财务决策 |
2.1.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企业价值 |
2.2 非正式社会制度和金融市场 |
2.2.1 非正式社会制度和企业财务决策 |
2.2.2 非正式社会制度和企业价值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关键指数的设计、度量及有效性评价 |
3.1 经济政策不确定指数的概述、度量及有效性评价 |
3.1.1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概述 |
3.1.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的度量 |
3.2 社会资本指数的构建、度量及有效性评价 |
3.2.1 社会资本理论的概述 |
3.2.2 社会资本的定义 |
3.2.3 社会资本指数的构建 |
3.2.4 社会资本指数的度量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债务融资的实证研究 |
4.1 引言 |
4.2 研究样本和研究假设 |
4.2.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2 研究假设 |
4.2.3 变量的定义与计量模型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 |
4.3.2 静态估计结果分析 |
4.3.3 动态估计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的实证研究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样本和研究设计 |
5.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5.3.2 变量的定义与计量模型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静态估计结果分析 |
5.4.3 动态估计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社会资本与债务融资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样本和研究设计 |
6.3.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6.3.2 计量模型与变量的定义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静态估计结果分析 |
6.4.2 动态估计结果分析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静态估计的稳健性检验 |
6.5.2 动态估计的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3)地铁车辆辅助电源系统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铁车辆辅助电源发展 |
1.2.2 辅助电源系统AC380V母线方案概况 |
1.2.3 地铁辅助电源系统设计要求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2章 辅助逆变器和低压电源方案设计 |
2.1 辅助电源总体要求 |
2.2 列车辅助设备负载统计 |
2.2.1 380V&220V AC负载统计 |
2.2.2 110V DC负载统计 |
2.3 辅助逆变器选型与设计 |
2.3.1 辅助逆变器熔断器 |
2.3.2 线路滤波器 |
2.3.3 充电电路 |
2.3.4 三相输出滤波器 |
2.3.5 三相输出变压器 |
2.3.6 辅助逆变器的冷却控制方案 |
2.3.7 辅助逆变器模块(ACM) |
2.3.8 辅助逆变器的控制方案 |
2.4 低压电源方案选型与设计 |
2.4.1 低压电源模块(BCM) |
2.4.2 蓄电池充电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辅助电源系统设计 |
3.1 辅助系统高压输入方案设计 |
3.2 辅助三相母线方案设计 |
3.2.1 交叉供电方案 |
3.2.2 扩展供电方案 |
3.2.3 并网供电方案 |
3.2.4 不同母线供电方案比较 |
3.2.5 新型并网供电方案 |
3.3 低压母线方案设计 |
3.4 蓄电池馈电应急启动功能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辅助电源系统与列车控制系统接口设计 |
4.1 概述 |
4.2 MVB接口说明 |
4.2.1 物理层 |
4.2.2 应用层 |
4.3 辅助系统功能接口 |
4.3.1 通讯监控 |
4.3.2 网侧电压继电器监控 |
4.3.3 高压监控 |
4.3.4 充电和激活控制 |
4.3.5 短路检测控制 |
4.3.6 蓄电池充电机监控 |
4.3.7 蓄电池欠压应急启动监控 |
4.3.8 辅助功率过高监控 |
4.3.9 切除控制 |
4.3.10 环境温度监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辅助电源系统装车后试验验证 |
5.1 试验目的 |
5.2 试验记录 |
5.2.1 蓄电池充电机性能试验 |
5.2.2 辅助逆变器并网启动试验 |
5.2.3 辅助逆变器故障冗余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基于TCN网络的列车牵引制动实验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几种典型的网络控制技术 |
1.3 列车牵引制动技术发展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本文小结 |
第二章 TCN列车通信网络 |
2.1 多功能车辆总线MVB |
2.1.1 MVB传送数据类型 |
2.1.2 MVB物理介质及设备 |
2.1.3 MVB帧及报文 |
2.1.4 MVB端口及介质访问 |
2.2 绞线式列车总线WTB |
2.2.1 WTB帧及报文 |
2.2.2 WTB介质访问 |
2.2.3 WTB初运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TCN网络的列车牵引制动实验台的总体设计 |
3.1 列车牵引制动实验台设计目的 |
3.2 列车牵引制动实验台总体设计方案 |
3.3 实验平台的系统结构 |
3.4 网络控制模拟运行子系统 |
3.4.1 网络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 |
3.4.2 网络控制系统的拓扑结构 |
3.5 牵引/制动模拟运行子系统 |
3.5.1 牵引变流系统 |
3.5.2 空电联合制动系统 |
3.6 网络通信软件开发环境 |
3.6.1 Unicap |
3.6.2 WTB/MVB网关配置软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平台网络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及功能实现 |
4.1 实验台网络控制系统硬件功能需求 |
4.2 实验台网络控制系统硬件的实现 |
4.3 实验台网络通信系统硬件设备及参数 |
4.4 实验平台通信接口及数据传输 |
4.4.1 实验平台通信接口设计 |
4.4.2 MVB/RS485网关数据传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TCN列车牵引制动实验台网络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的功能需求 |
5.2 软件总体结构 |
5.3 列车控制模块的软件设计 |
5.3.1 司机室激活 |
5.3.2 司控器牵引方向控制 |
5.3.3 司控器牵引/制动级位控制 |
5.4 列车状态显示模块的设计 |
5.4.1 功能目的 |
5.4.2 总体架构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TCN网络的列车牵引制动实验台测试 |
6.1 实验台网络通信的测试 |
6.1.1 测试目的 |
6.1.2 基于网络分析仪的方法 |
6.1.3 测试结果 |
6.2 牵引/制动功能测试 |
6.2.1 测试目的 |
6.2.2 基于TCN的测试方法 |
6.2.3 基于数据采集卡的方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致谢 |
(5)气温与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矿质胁迫及富集动态的联合效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1.2.1 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影响 |
1.2.2 气候变化对土壤有关特性的影响 |
1.2.3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理、生长的影响 |
1.2.4 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作物影响的主要方法 |
1.3 气候改变对作物矿质元素胁迫及富集动态的影响研究进展 |
1.3.1 矿质胁迫研究进展 |
1.3.2 气候变化对作物矿质元素胁迫及动态富集的影响研究进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目标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试验区选择及其气候变化特征 |
2.1 试验区选择 |
2.2 试验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试验基地、设施、材料及方法 |
3.1 试验基地概况 |
3.2 人工智能气候室概况 |
3.3 材料与方法 |
3.3.1 试验材料及试剂 |
3.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气温与CO_2浓度联合升高对矿质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对小麦幼苗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 对小麦幼苗株高的影响 |
4.3 对小麦幼苗根长的影响 |
4.4 对小麦幼苗叶鲜重的影响 |
4.5 对小麦幼苗根鲜重的影响 |
4.6 对小麦幼苗根冠比的影响 |
4.7 讨论 |
4.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气温与CO_2浓度联合升高对小麦幼苗矿质元素胁迫及富集动态的影响 |
5.1 气温与CO_2浓度联合升高对Cd胁迫下小麦幼苗矿质元素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1.1 对小麦幼苗Cd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1.2 对小麦幼苗Zn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1.3 对小麦幼苗Cu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1.4 对小麦幼苗Fe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1.5 对小麦幼苗Mn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1.6 对小麦幼苗K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1.7 对小麦幼苗Ca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1.8 对小麦幼苗Mg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1.9 讨论 |
5.2 气温与CO_2浓度联合升高对Zn胁迫下小麦幼苗矿质元素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2.1 对小麦幼苗Zn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2.2 对小麦幼苗Cu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2.3 对小麦幼苗Fe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2.4 对小麦幼苗Mn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2.5 对小麦幼苗K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2.6 对小麦幼苗Ca动态积累与分布的影响 |
5.2.7 对小麦幼苗Mg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2.8 讨论 |
5.3 气温与CO_2浓度联合升高对Cd、Zn复合胁迫下小麦幼苗矿质元素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3.1 对小麦幼苗Cd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3.2 对小麦幼苗Zn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3.3 对小麦幼苗Cu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3.4 对小麦幼苗Fe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3.5 对小麦幼苗Mn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3.6 对小麦幼苗Ca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3.7 对小麦幼苗K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3.8 对小麦幼苗Mg动态富集与分布的影响 |
5.3.9 不同Cd、Zn胁迫下,各元素富集系数及迁移系数比较分析 |
5.3.10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气温与CO_2浓度联合升高对马铃薯矿质元素动态富集、分布和迁移的影响 |
6.1 对供试土壤农化特征及矿质元素含量影响 |
6.1.1 播种前土壤农化分析 |
6.1.2 收获后土壤农化分析 |
6.1.3 播种前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
6.1.4 收获后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
6.1.5 讨论 |
6.2 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影响 |
6.2.1 对马铃薯生理生长的影响 |
6.2.2 对马铃薯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影响 |
6.2.3 讨论 |
6.3 对马铃薯生矿质元素富集、利用和迁移的影响 |
6.3.1 对马铃薯整株富集系数的影响 |
6.3.2 对马铃薯各组织部分矿质元素富集的影响 |
6.3.3 对马铃薯各组织部分矿质元素分布比例的影响 |
6.3.4 对马铃薯矿质元素自根部向各组织迁移的影响 |
6.3.5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特色及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地铁车辆监测与控制系统(TCM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列车监测与控制系统(TCMS)概述 |
1.3 地铁列车监测与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工作 |
2 列车通信网络关键技术介绍 |
2.1 列车既有通信网络 |
2.1.1 RS485总线 |
2.1.2 LonWorks总线 |
2.1.3 WordFIP总线 |
2.1.4 CAN总线 |
2.1.5 MVB总线和WTB总线 |
2.2 多功能列车总线及其关键技术 |
3 列车监测与控制系统(TCMS)结构及功能 |
3.1 系统架构 |
3.1.1 系统硬件组成 |
3.1.2 TCMS软件组成 |
3.1.3 TCMS的网络组成 |
3.2 TCMS系统主要功能 |
3.2.1 TCMS系统的基本功能 |
3.2.2 TCMS系统通讯总线传输数据 |
3.2.3 TCMS故障诊断等级 |
3.3 TCMS的通信与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4 TCMS系统对车辆各系统的管理控制及监测 |
4.1 TCMS系统的监测原理 |
4.2 TCMS对牵引制动系统的控制与监测 |
4.2.1 TCMS对牵引系统的控制与监测 |
4.2.2 TCMS对制动系统的控制与监测 |
4.3 TCMS对车门系统的控制与监测 |
4.4 TCMS对ATC(自动车辆控制)系统的控制与监测 |
4.5 TCMS对HVAC(空调)系统的控制与监测 |
4.6 TCMS对PIS(乘客信息)系统的控制与监测 |
4.7 TCMS对辅助逆变器的控制与监测 |
4.8 TCMS对驾驶模式的控制与检测 |
4.9 本章小结 |
5 TCMS故障诊断及案例分析 |
5.1 系统自诊断功能 |
5.2 列车诊断系统(TDS,CCU-D) |
5.3 列车监视系统(TSS) |
5.3.1 列车监视系统(TSS)作用 |
5.3.2 事件及故障记录 |
5.3.3 状态数据 |
5.3.4 加速和减速试验 |
5.3.5 子系统的自动实验 |
5.3.6 微处理器控制单元 |
5.4 冗余 |
5.4.1 MVB网络冗余 |
5.4.2 中央(列车)控制 |
5.4.3 备用驱动模式 |
5.5 数据记录终端系统 |
5.5.1 系统概况 |
5.5.2 恢复记录文件 |
5.5.3 数据记录类型 |
5.6 TCMS故障数据的实时传输 |
5.7 TCMS系统对车辆实时监测的相关案例 |
5.8 TCMS系统对车辆实时监测的模拟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第78届IEC大会期间电工行业部分技术委员会会议通报(论文提纲范文)
一、IEC/TC3会议 |
1、IEC综合信息报告 |
2、TC3全会 |
二、IEC/TC 14会议 |
1、综合信息 |
2、各工作组报告 |
3、联络员报告 |
4、长远发展计划 |
三、IEC/TC105会议 |
1、工作组会 |
2、IEC/TC105新技术领域活动进展情况 |
四、IEC/TC111会议 |
1、工作组会议 |
2、IEC/TC111会议 |
五、IEC/TC112会议 |
1、IEC/TC112现有工作简介 |
2、各个工作组会情况 |
3、会议中与我国相关的事项 |
六、IEC/TC117会议 |
1、背景资料介绍 |
2、参会情况介绍 |
(8)城市地铁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1.2 列车网络系统现状 |
1.3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MVB总线原理 |
2.1 传输介质 |
2.2 设备分类 |
2.3 数据类型 |
2.4 帧与报文 |
2.5 端口 |
2.6 介质分配 |
2.7 时序分析 |
2.7.1 报文时序 |
2.7.2 应答延时 |
2.7.3 源设备的帧间隔 |
2.7.4 目标设备的帧间隔 |
2.7.5 主设备上的帧间隔 |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拓扑结构设计与实现 |
3.1.1 网络总线的选择 |
3.1.2 网络拓扑设计 |
3.1.3 网络拓扑实现 |
3.1.4 网络拓扑性能分析 |
3.2 系统冗余设计与实现 |
3.2.1 主控冗余 |
3.2.2 线路冗余 |
3.2.3 关键信号冗余 |
3.2.4 硬线信号冗余 |
3.3 数据流设计与实现 |
3.3.1 MVB地址设计 |
3.3.2 MVB端口设计 |
3.3.3 总线占有率分析 |
3.4 人机界面设计与实现 |
3.4.1 开发环境的选取及编制 |
3.4.2 人机界面的设计 |
3.4.3 人机界面的实现 |
3.5 故障诊断设计与实现 |
3.5.1 整体设计原则 |
3.5.2 故障诊断系统数据记录 |
3.5.3 诊断数据分析 |
3.6 控制功能设计与实现 |
3.6.1 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
3.6.2 软件结构设计 |
3.6.3 典型控制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
4 实验验证 |
4.1 系统冗余实验 |
4.1.1 主控冗余实验 |
4.1.2 线路冗余实验 |
4.2 MVB通讯质量分析 |
4.2.1 源设备的帧间隔分析 |
4.2.2 主帧间隔实验 |
4.2.3 报文定时实验 |
4.2.4 MVB端口刷新 |
4.3 系统功能实验 |
5 列车网络系统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地铁列车事件记录仪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列车通信网络概述 |
1.3 列车通信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
1.3.1 列车通信网络的产生 |
1.3.2 列车通信网络的发展 |
1.3.3 我国列车通信网络的发展 |
1.3.4 TCN控制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 |
1.3.5 其他控制网络技术的应用现状 |
1.4 列车控制网络特点 |
1.5 课题的主要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TCN列车通信网络基础 |
2.1 TCN总述 |
2.1.1 数据传送模式 |
2.1.2 数据类型 |
2.1.3 车辆总线 |
2.1.4 列车总线 |
2.2 多功能车辆总线MVB |
2.2.1 概述 |
2.2.2 MVB介质 |
2.2.3 MVB设备分类 |
2.2.4 MVB信号传输 |
2.2.5 MVB帧 |
2.2.6 MVB报文 |
2.2.7 MVB端口 |
2.2.8 MVB介质访问 |
2.3 绞线式列车总线WTB |
2.3.1 概述 |
2.3.2 WTB介质附挂单元 |
2.3.3 WTB帧 |
2.3.4 WTB报文 |
2.3.5 WTB介质访问 |
2.3.6 WTB初运行 |
2.3.7 WTB总线主冗余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铁列车事件记录仪需求分析 |
3.1 记录数据说明 |
3.2 参数记录 |
3.3 跟踪记录 |
3.3.1 运行数据记录 |
3.3.2 累计数据记录 |
3.3.3 试运行记录 |
3.3.4 乘车率记录 |
3.4 故障记录 |
3.4.1 故障记录格式 |
3.4.2 故障记录内容 |
3.4.3 故障等级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列车事件记录仪的硬件组成 |
4.1 地铁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硬件架构 |
4.2 事件记录仪硬件组成及介绍 |
4.2.1 概述 |
4.2.2 VC-CPU处理器单元 |
4.2.3 VC-RCU冗余控制单元 |
4.2.4 VC-SHLD屏蔽板 |
4.2.5 GW-PWR电源装置 |
4.2.6 系统状态指示灯 |
4.2.7 接口 |
4.3 使用环境 |
4.3.1 温度 |
4.3.2 湿度 |
4.3.3 震动 |
4.3.4 冲击 |
4.3.5 外壳防护等级 |
4.3.6 电磁干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铁列车事件记录仪软件开发及实现 |
5.1 事件记录仪概述 |
5.1.1 事件记录仪的基本功能 |
5.1.2 记录类型 |
5.1.3 记录存储 |
5.1.4 故障记录存储容量 |
5.1.5 跟踪记录存储容量 |
5.1.6 存储容量相对应的初始化时间 |
5.2 事件记录仪在UniCap软件中的设计 |
5.2.1 故障记录 |
5.2.2 跟踪记录 |
5.2.3 参数记录 |
5.3 故障分析 |
5.4 事件记录仪功能实现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事件记录仪在UniCap软件中的编程 |
附录B 事件记录仪记录内容列举 |
附录C BCU故障诊断规范列举 |
附录D 事件记录仪与TCN平台外视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地铁列车辅助控制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概述 |
1.2 列车网络控制技术特点 |
1.3 国内外列车网络控制技术发展概况 |
1.3.1 列车通信网络技术 |
1.3.2 其他列车网络技术技术 |
1.3.3 列车网络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的来源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TCN列车通信网络基础 |
2.1 列车通信网络的结构和功能 |
2.2 列车通信网络数据传输 |
2.2.1 数据传输模式 |
2.2.2 数据类型 |
2.3 多功能车辆总线MVB |
2.3.1 概述 |
2.3.2 MVB物理介质 |
2.3.3 MVB设备分类 |
2.3.4 帧的编码和解码 |
2.3.5 MVB帧格式 |
2.3.6 MVB报文 |
2.3.7 MVB端口 |
2.3.8 MVB介质访问 |
2.4 绞线式列车总线WTB |
2.4.1 概述 |
2.4.2 WTB信号表示 |
2.4.3 WTB帧 |
2.4.4 WTB报文 |
2.4.5 WTB介质访问 |
2.4.6 WTB初运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VB网络控制开发平台 |
3.1 概述 |
3.2 中央控制单元系统描述 |
3.3 远程I/O单元系统描述 |
3.4 网络控制开发平台的管理和参数设置 |
3.4.1 查看和修改设备的系统设置 |
3.4.2 查看系统的日志 |
3.4.3 查看诊断数据 |
3.4.4 安装系统的升级包 |
3.5 UniCAP应用软件 |
3.5.1 UniCAP简介 |
3.5.2 UniCAP中程序开发步骤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列车门控制系统和空调控制系统设计 |
4.1 列车门控制系统描述 |
4.2 列车门控制系统设计 |
4.2.1 门控制器通信状态检测 |
4.2.2 开关门控制 |
4.2.3 门安全线信号 |
4.3 列车空调控制系统描述 |
4.4 空调控制系统设计 |
4.4.1 空调模式设定 |
4.4.2 空调顺序启动控制 |
4.4.3 载荷计算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旅客信息系统和辅助供电系统设计 |
5.1 旅客信息系统描述 |
5.2 旅客信息系统设计 |
5.2.1 起始站和终点站设定 |
5.2.2 站点取消设定 |
5.2.3 紧急广播设定 |
5.2.4 头车信息设定 |
5.3 辅助供电系统描述 |
5.4 辅助逆变器控制设计 |
5.4.1 辅助逆变器通信状态检测 |
5.4.2 SIV输出电压状态 |
5.4.3 SIV时间同步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MVB网络控制开发平台设备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IEC/TC2技术动态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机械工业标准化工作回顾与展望[J]. 本刊编辑部.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2020(01)
- [2]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社会资本的视角[D]. 李余.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3]地铁车辆辅助电源系统方案设计[D]. 陈月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4]基于TCN网络的列车牵引制动实验台设计[D]. 李德成. 大连交通大学, 2017(12)
- [5]气温与CO2浓度升高对作物矿质胁迫及富集动态的联合效应试验研究[D]. 王小恒. 兰州大学, 2017(01)
- [6]地铁车辆监测与控制系统(TCMS)研究[D]. 宋娟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7]第78届IEC大会期间电工行业部分技术委员会会议通报[J].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标准化与技术评价中心. 电器工业, 2015(02)
- [8]城市地铁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 赵国平.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9]地铁列车事件记录仪软件开发[D]. 武伟. 大连交通大学, 2013(06)
- [10]地铁列车辅助控制系统设计及软件开发[D]. 陈龙. 大连交通大学,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