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放创复合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创面,红光,创伤,血小板,细胞,生长因子,免疫调节。
放创复合伤论文文献综述
代婷钰[1](2016)在《放创复合伤肉芽组织来源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创复合伤是指合并有放射损伤的复合性创伤,其通常发生于核爆炸、核事故、放射性恐怖袭击以及与临床手术放疗病人当中。放射复合伤的突出特点是多种致伤因素联合作用,显着加重伤情,通常具有很高的致死率。相较于单纯创伤,放创复合损伤伤情更加复杂并且治疗难度更大,其中由于组织修复困难而成为代表性的难愈性创伤,是放创复合伤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创面损伤修复是一个复杂连续的生物学过程,而复合伤组织修复不仅是单纯的局部创面愈合过程,而且受到全身反应的影响和调节,能够明显的加重损伤的程度,并且延长愈合的时间。遗憾的是,在目前并没有针对放创复合伤的理想的治疗方法。现代医学中在各种疾病,包括血液性、免疫疾病、严重烧伤以及肿瘤等的治疗中都采用过基于干细胞的治疗手段,这种特殊的治疗方法为放创复合伤的治疗也开辟了新的思路。干细胞治疗在目前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但因其所具有的高效性和靶向性,仍具有良好的研究及治疗前景。然而细胞来源成为了干细胞治疗中存在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近几十年的干细胞研究从基础逐渐进入到临床,早期结果也十分令人鼓舞。在细胞治疗领域,我国科学家已紧紧跟上了国际前沿技术的脚步,在某些领域,其研究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干细胞是几乎所有的成体组织中都存在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在目前发现的多种干细胞群中,胚胎干细胞在伦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广受关注iPS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成体干细胞在治疗应用中最具有可行性。自体或异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成体干细胞中在基础实验和临床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众所周知,淋巴造血系统的细胞对辐射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受到辐照后很容易造成致死性的伤害,这就是说,对放创复合伤患者来讲,骨髓细胞并不是自体细胞治疗中最理想的细胞来源,也说明我们急需探索其他细胞来源。皮肤是人体中最大的器官,由上皮组织和和真皮组织组成,包括来源于叁个胚层的多种不同的组织细胞,自我更新和再生修复速度快,是成体干细胞分离和研究的良好对象。在近几十年来,研究者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真皮细胞在创伤修复和其他皮肤疾病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作为最表浅的部位,我们也能通过简易的途径获得大量的细胞。本课题组早在2001年就成功分离和培养出了大鼠真皮多能间充质干细胞,并证明了其具有良好的自我增殖及诱导分化的生物学特性。目前,肉芽组织来源的细胞因其在组织修复中的重要治疗效应而被看作是一个充足的细胞来源,在近两年的工作中我们也进一步研究了创面肉芽中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创面治疗中发挥的治疗效果。由于皮肤对放射敏感性相对较低,而放创复合伤肉芽组织来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尚未见系统研究,因此,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推测,放创复合伤肉芽来源的细胞能够保持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并作为重要的自体细胞移植治疗的细胞来源。在本课题中,我们探讨了复合伤肉芽组织来源细胞的一些重要特性,其中多种涉及到放射敏感性的生物学特性由骨髓来源细胞、新生鼠真皮细胞以及单创肉芽组织来源细胞作为对照进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一些结论:1.放射损伤能明显延长创面的修复过程,通过比较单创和复合伤肉芽中Ki67阳性细胞和新生血管的数量,发现延迟愈合时间大概在2~3天。2.采用骨髓来源细胞作为对照评估复合伤肉芽组织细胞的体外培养特性和自我增殖能力,发现骨髓来源细胞对放射损伤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在经照射后细胞出现明显衰老损伤现象,而肉芽来源细胞能够保持较好的细胞活力及体外增殖能力,提示肉芽来源细胞具有明显的体外扩增优势。3.通过比较分离的复合伤肉芽来源细胞、单创肉芽来源细胞和新生鼠真皮细胞与干细胞有关的生物学特性,发现放创复合伤肉芽细胞和另两组细胞具有较为一致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粘附能力,虽然在集落形成和诱导分化能力中有一定程度减弱,但仍然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进一步支持复合伤肉芽组织细胞能够保持较好的生物学功能。4.通过在创面局部注射分离培养的复合伤肉芽来源细胞,并观察创面愈合、细胞定植以及创面瘢痕愈合情况,证明复合伤肉芽组织细胞对创面修复能够发挥促进作用。另外,配制复合伤肉芽细胞培养上清的条件培养基对细胞生长情况产生的影响,验证了肉芽细胞对人皮肤来源的细胞具有促增殖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6-05-01)
吴聊[2](2016)在《骨髓来源细胞参与放创复合伤组织修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武器爆炸、核辐射事故和核恐怖袭击等情况下,常发生放射损伤合并创伤的复合伤,称为放创复合伤(Combined radiation and wound injury,CRWI),平时亦可见于肿瘤手术放疗患者。CRWI不同于单纯放射损伤或单纯机械创伤,具有“一伤为主”、“复合效应”的特点,即放射损伤在整体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不同性质损伤因素所引发的整体效应不是单一伤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独特的“复合效应”。相同照射剂量条件下,CRWI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受到的损伤均不同于单纯放射损伤,有其特有特点,整体伤情也变得更加复杂,更容易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从而导致更高的死亡率。目前针对CRWI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干细胞移植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学等领域的成功应用为CRWI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cells,BMDCs)中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成体干细胞,其中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可以治疗辐射早期造成的造血功能损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通过多向分化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受损组织修复。国内外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BMDCs亚群,包括MSCs、HSCs、单核/巨噬细胞等均可参与放射损伤后的组织器官修复。以往有大量研究将骨髓来源干细胞应用于放射损伤治疗,在急性放射病患者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BMDCs参与CRWI修复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很少,尚未完全阐明。据此,本课题首先研究了外源性BMDCs对CRWI的治疗作用,进而通过对BMDCs在小鼠CRWI模型中的定植分布特点和细胞表型的研究为CRWI治疗提供依据。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首先构建C57BL/6J小鼠CRWI模型,通过尾静脉移植同品系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转基因小鼠骨髓来源细胞,检测其对CRWI小鼠的治疗效应,发现BMDCs移植后7天、15天、30天外周血GFP+细胞占外周血全部有核细胞比率分别为54.5±7.0%,91.6±4.5%和90.9±3.1%。BMDCs移植有效缓解了CRWI造成的外周血细胞降低,多种脏器病理损害和体重下降等损伤效应,并能促进CRWI创面肉芽组织细胞增殖,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胶原沉积和成熟,加快了创面的愈合速度。2.进一步研究了BMDCs在CRWI组织脏器中定植分布特点。构建了CRWI、单纯放射伤、单纯创伤等多种不同损伤模型,比较研究了不同损伤模型条件下BMDCs参与组织修复的情况。首先,通过活体流式细胞仪(In vivo flow cytometry,IVFC)检测研究发现CRWI后或放射损伤后移植的BMDCs可以在受体外周血中长期稳定存在并发生增殖,而在未受到放射损伤的动物外周血中不能实现长期嵌合,移植18天即难以检测到供体细胞;进而,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我们发现,BMDCs移植后7天在受体骨髓、肝脏、肺脏、肠道、皮肤等多种器官组织都有明显定植,15天细胞定植数量进一步增多,在30天时仍能检测到大量外源性BMDCs定植,而非放射损伤动物各脏器在7天以后仅有很少或难以检出外源性BMDCs。此外,我们发现,CRWI后和单纯放射伤后外源性BMDCs在肠道、皮肤创面中具有优势分布的特点,而且CRWI组的定植细胞明显多于单纯放射伤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检测了肠道、皮肤部位定植细胞的表面标志,分析了几种不同细胞亚群在损伤修复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研究发现CRWI后肠道、皮肤主要定植类型为CD45+造血来源细胞和vimentin+间质来源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阳性细胞和CD68+巨噬细胞在肠道、皮肤创面定植很少,提示BMDCs中造血来源细胞和间质来源细胞可能在参与CRWI后肠道和皮肤组织修复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外源性α-SMA+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组织修复中作用可能不显着。结论:本研究通过对CRWI小鼠模型移植外源性EGFP转移因小鼠BMDCs成功建立嵌合体模型,发现全身移植BMDCs对于CRWI具有整体治疗效应,可同时促进造血恢复和局部创面愈合,并可减轻多种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应用活体流式细胞仪首次证实移植的外源性骨髓细胞可在复合伤动物外周血实现长期稳定嵌合,并在多种组织器官长期定植,还发现定植细胞在肠道和皮肤创面具有优势分布的特点;进一步通过细胞表面标志物分析,初步揭示骨髓CD45+和vimentin+细胞亚群可能在复合伤肠道和皮肤组织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外源性α-SMA+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不明显。上述研究为BMDCs参与CRWI组织修复提出了新的理论认识,同时也为复合伤的细胞治疗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6-05-01)
唐爱玲[3](2015)在《新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放创复合伤大鼠创面的促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放射损伤合并创伤称为“放创复合伤”,战时多见于核爆炸,平时见于核事故、核恐怖活动及放化疗后,其特点表现为伤口经久不愈。前期研究发现其难愈的机制与放射损伤导致局部修复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以及抑制基质细胞产生生长因子等相关,如何促进难愈性伤口的愈合始终是研究的重点。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能刺激间质来源的细胞增殖的多肽,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在创伤愈合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作用,对创伤的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美国已上市用于治疗糖尿病足部溃疡的Regrenex(0.01%rh-PDGF-BB),每支售价高达400多美元,限制其临床的应用。为满足战伤愈合军队特需药品研发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Pichia酵母中表达纯化,研制了新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rhThr6-PDGF-BB),在重大新药创制的资助下(课题编号:2011ZXJ09104-03B),本项目承担新的重组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放创复合伤难愈性的药效评价。应用放创复合伤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rhThr6-PDGF-BB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影响,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难愈性创伤新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Wistar大鼠120只,60Co-γ射线全身照射,照射剂量为4Gy同时合并直径2cm皮肤全层切口,制作大鼠皮肤放创复合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凝胶基质对照组,低剂量药物组,中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共6组,每组20只大鼠,在洁净动物间饲养,每日将相应的药物涂于创面,观察伤后各组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百分比、形态学观察创面上皮细胞迁移、肉芽组织生长状况和新生血管密度情况,免疫组化检测Bcl-2蛋白、PDGF-A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伤后14d,中、高剂量药物组大鼠创面基本愈合,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加快,而对照组愈合速度较慢,14d时创面未完全愈合,中、高剂量药物组与空白对照组愈合速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rhThr6-PDGF-BB药物组上皮移行速率快,肉芽组织出现较早,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均较对照组丰富,高剂量药物组较为明显。在新生肉芽组织中PDGF-A、VEGF和Bcl-2表达增加,rhThr6-PDGF-BB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可能是:一方面rhThr6-PDGF-BB可以直接促进局部修复细胞趋化和迁移到创面,加速修复细胞分裂增殖,参与创面修复;另一方面,rhThr6-PDGF-BB还可以刺激局部残存和新生的炎症细胞和修复细胞表达VEGF和PDGF-A,趋化修复细胞参与创面修复;再次,rhThr6-PDGF-BB还具有抑制细胞凋亡的功能,增加局部修复细胞的数量,促进创面愈合。结论: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rhThr6-PDGF-BB对放射复合伤创面有明显的促愈效果,为rhThr6-PDGF-BB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唐爱玲,叶楠,赵清,艾国平[4](2015)在《新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放创复合伤大鼠创面的促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自主研制的重组人新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rh Thr6-PDGF-BB)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皮肤放创复合伤模型,分空白对照组、凝胶基质对照组、低剂量药物组、中剂量药物组、高剂量药物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共6组,每组20只。每日将相应的药物涂于创面,观察伤后各组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百分比、残留面积百分比,形态学观察创面上皮细胞迁移、肉芽组织生长状况和新生血管密度情况,免疫组化检测Bcl-2蛋白、PDGF-A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伤后第1~14天,高剂量药物组大鼠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加快,14 d创面基本愈合,而对照组愈合速度较慢,14 d残留面积仍有19%,中、高剂量药物组与空白对照组14 d愈合率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中、高剂量药物组上皮移行速率快,肉芽组织出现较早,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均较对照组丰富,其中高剂量药物组更为明显。Bcl-2显示药物组能抑制细胞凋亡,在新生肉芽组织中PDGF-A和VEGF表达增加。结论 rh Thr6-PDGF-BB对放射复合伤创面有明显的促愈效果。(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费倩怡[5](2014)在《转Leptin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创复合伤促愈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也不例外。目前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所造成的组织缺损往往采用皮肤移植的方法加以整复,术后相继进行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这样不仅引起皮肤组织的严重损害,同时使皮瓣或皮片愈合过程延迟甚至导致皮瓣坏死,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放创复合伤”,是目前较难治愈的难愈性创伤之一。因此如何促进放创复合伤难愈性创面愈合是创伤医学修复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unman placenta-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PMSCs)是来源于胎盘实质组织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间充质细胞,它作为一种新的干细胞来源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实验室朱振威等[1]已经成功从人胎盘组织中提取出状态较好的HPMSCs,并成功诱导其向成骨和成脂细胞转化,并发现它能高效表达目的基因,是细胞基因治疗的良好载体。刘志辉等[2]研究表明HPMSCs不仅可以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应用于缺血性皮瓣动物模型,而且可以作为VEGF的载体细胞发挥VEGF的长效作用。大量研究表明,HPMSCs在创伤修复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将其应用于放创复合伤,促进其愈合目前国内外文献未见相关报道。Leptin亦称为瘦素、消脂素,是一种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pose tissue,WAT)特异性分泌的蛋白活性因子,它能够促进上皮再生及新生血管的形成,在创伤愈合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其半衰期只有(9.4±3.0)min,因此单纯局部应用Leptin很难发挥其长效作用。为了使Leptin能够发挥其长效促愈作用,我们考虑将Leptin转染入间充质干细胞,使其通过间充质干细胞获得持续表达,从而达到其长效促愈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朱振威等[1]实验基础上将其成功转染的转Leptin HPMSCs通过局部注射移植到Wistar大鼠背部放创复合伤模型,观察转Leptin HPMSCs对放创复合伤难愈性创面的促愈作用。方法:采用雄性Wistar大鼠,在大鼠背部做3×5cm大小的随意皮瓣,原位缝合建立动物模型,术后第1天采用电子线对大鼠进行局部照射,总剂量5Gy。对30只大鼠随机分成叁组,放射后24小时分别局部皮下注射转染Leptin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转染空载体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以及生理盐水。本实验通过大体观察、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等多种手段,评估Leptin及HPMSCs对放创复合伤的促愈作用。结果:1、给药后14天内,各组大鼠均未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给药后第7天,放疗后皮瓣成活率:转Leptin HPMSCs组>转空载体HPMSCs组>空白对照组。2、给药后第14天,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发现Ⅰ组肉芽组织最为丰富,可见大量的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较少,胶原排列不整齐。Ⅱ组肉芽组织较为丰富,可见较多的新生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较多,胶原排列不整齐。Ⅲ组新生肉芽组织较少,新生血管较少,细胞成分少见,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发生玻璃样变。3、给药后第14天,vWF因子多克隆抗体及Leptin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内vWF因子阳性表达,胞浆染色棕黄色,镜下观察各组新生血管的密度:转Leptin HPMSCs组>转空载体HPMSCs组>空白对照组;Leptin阳性表达主要位于上皮角质细胞,其次为血管内皮细胞,胞浆染色棕黄色,镜下观察各组Leptin免疫组化阳性表达:转Leptin HPMSCs组>转空载体HPMSCs组>空白对照组。结论:1、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原性极低,不同物种应用不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2、在局部微环境作用下HPMSCs可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以促进放创复合伤的愈合,提高皮瓣的成活率。3、HPMSCs可以作为Leptin基因治疗的载体细胞,它持续分泌的Leptin发挥稳定长效促愈作用;4、HPMSCs与Leptin协同作用促进放创复合伤皮瓣的愈合,HPMSCs携带目的基因或单独应用均可显着提高放创复合伤皮瓣的成活率,但转LeptinHPMSCs组作用力更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3-01)
任为[6](2013)在《LED红/蓝光照射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并放射损伤的创伤即放创复合伤主要见于核爆炸和核事故,也可见于临床放疗意外等病例,其突出问题为放射损伤导致造血功能损伤的同时使创面或伤口愈合显着延缓,成为“难愈性创伤”,这同时也是导致外源性感染和影响整体救治效果的重要因素[1],因此如何促进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成为复合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物理治疗用于辅助伤口治疗备受关注,光照疗法是物理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红光是波长600~700nm的可见光,蓝光是波长435~480nm的可见光。发光二极管(LED)是一种寿命长、转化效率高,能直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光源。以LED为光源的红光在促进普通创面愈合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蒋琪霞[2]等发现红光能促进伤口愈合,并具有照射均匀、穿透深度深、操作方便、安全性强等优点。蓝光也逐渐应用于创面愈合的治疗,研究发现蓝光具有抗菌效果,并能促进创面愈合[3]。本研究通过复制小鼠放射损伤合并皮肤创伤的放创复合伤模型,采用大体观测、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结合图像分析等方法,予小鼠以60Coγ射线5Gy一次性全身照射后合并背部直径1.5cm圆形全层皮肤切除损伤,制作放射损伤合并创伤模型。伤后给予创面LED红/蓝光照射,观察其对创面愈合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此类难愈创伤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并深化对LED红/蓝光治疗作用机制的认识。研究分两部分进行:①复制小鼠放射损伤合并创伤模型,了解放创复合伤对小鼠血象变化及创面愈合的影响,确认此条件下该动物模型有效且可行;②运用LED红/蓝光照射干预创面的愈合,筛选出LED红/蓝光照射的最佳光功率密度,确定光照方式。将最佳LED红/蓝光干预方式应用于放创复合伤创面的治疗,观察LED红/蓝光照射对创面愈合及血象的影响,并通过大体观测、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分析等方法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得出主要结果及结论如下:1.小鼠经60Coγ射线5Gy一次性全身照射后合并背部直径1.5cm圆形全层皮肤切除的放创复合伤模型,其创面愈合延迟,愈合时间较单纯创伤组延迟2~3天,在各时相点放创复合伤组愈合率明显低于单纯创伤组(p<0.05);同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伤后3天出现明显下降(p<0.01),到伤后28天仍未恢复到伤前水平。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p<0.01)且恢复较慢,14天时仍未完全恢复。2. LED红/蓝光照射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给予红/蓝光照射后,创面愈合时间比放创复合伤组提前1~2天。放创红光照射组和放创蓝光照射组创面愈合率在伤后10天分别为86.05±3.69、86.0±4.98,14天时分别为98.19±0.83、98.76±1.12,均高于放创复合伤组(p<0.05)。放创红光照射组和放创蓝光照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在伤后25天比放创复合伤组分别高出43.1%、56.8%,28天时比放创复合伤组分别高出38.3%、36.8%(p<0.05),提示红/蓝光照射对白细胞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给予红/蓝光照射后小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3.组织学观察LED红/蓝光照射组,3天时见肉芽组织生长,7天时肉芽组织最旺盛,10天时见胶原沉积,14天时部分小鼠创面已见上皮完全覆盖创面,其变化与单创组相比延迟1~2天,但较放创复合伤组提前1~2天。免疫组化检测Ki67阳性细胞数伤后3~5天较放创复合伤组明显升高(p<0.05)、微血管SMA免疫组化染色及微血管密度(MVD)测定伤后5~10天较放创复合伤组明显升高(p<0.05),且伤后1~7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较放创复合伤组增高(p<0.05);骨髓组织学观察发现5天起造血细胞再生恢复较放创复合伤组快,后期脂肪组织增生较轻,骨髓多核巨细胞计数在伤后5~14天均高于放创复合伤组(p<0.05),提示LED红/蓝光照射可通过增加创面VEGF表达、促进细胞增殖,肉芽组织生长从而促进创面愈合,此外还可能与LED红/蓝光照射促进骨髓造血组织功能恢复相关,对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3-05-01)
蔡金玲[7](2013)在《放创复合伤大鼠免疫调节变化及pHGF促愈机理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已知辐射可导致免疫功能受损,免疫平衡失调。然而,目前对放创复合伤难愈机制的研究仅限于创伤愈合过程的研究,而辐射所致机体免疫调节功能损伤对创伤愈合的影响尚不明确。本部分拟研究放创复合伤免疫调节功能的变化及其对创伤愈合的影响,期望能为放创复合伤难愈机制及促愈治疗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清洁级Wistar雌性大鼠66只,体重200±20g,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Normal)、单纯创伤组(单伤组,SW)、创伤+5Gy全身照射组(全身照射组,WTR)和创伤+25Gy局部照射组(局部照射组,WLR)共4组。采用5Gy全身照射及25Gy局部照射合并创伤的两种大鼠放创复合伤动物模型。于伤照后3d、7d、14d和28d检测外周血WBC和LYM数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及脾脏Treg和Th17细胞比例;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IL-4含量。结果:(1)全身照射组和局部照射组伤口愈合均显着延迟,伤口胶原含量均显着降低。(2)全身照射组和局部照射组胸腺和脾脏指数均显着低于单伤组。(3)伤照后3d和7d单伤组外周血WBC和LYM数均低于正常组;伤照后3d至14d全身照射组和局部照射组外周血WBC和LYM数均显着低于正常组和单伤组。(4)伤照后7d至28d,全身照射组和局部照射组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正常组;伤照后3d,全身照射组和局部照射组CD4+/CD8+比值均显着高于正常组和单伤组,但局部照射组低于全身照射组。(5)伤照后,单伤组脾脏Treg、Th17细胞比例及其比值均未见明显变化。伤照后3d和7d,全身照射组脾脏Treg细胞比例均显着高于正常组和单伤组,而局部照射组仅在伤照后3d出现显着增加。伤照后3d至7d,全身照射组和局部照射组脾脏Th17细胞比例均较正常组和单伤组显着增加;导致全身照射组和局部照射组Treg/Th17比值均出现明显降低。(6)伤照后3d和7d,全身照射组和局部照射组血清IFN-γ含量均显著低于单伤组和正常组。伤照后不同时间各处理组血清IL-4含量均无显着变化。伤照后3d和7d,全身照射组和局部照射组血清IFN-γ/IL-4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单伤组,即Th1/Th2平衡向Th2型免疫反应偏移。结论:(1)放创复合伤大鼠伤口愈合显着延迟。(2)单纯皮肤创伤对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不明显。(3)合并辐射损伤后,CD4+、 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显着降低,而CD4+/CD8+比值显着升高;Treg、Th17细胞比例显着增加,Treg/Th17平衡向Th17偏移;IFN-γ含量明显降低,Thl/Th2平衡模式失调,且合并全身照射时这些变化更为明显,致使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和内稳态失衡,这是导致放创复合伤愈合延迟的重要免疫学机制。目的: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携带人肝细胞生长因子的重组质粒(pHGF)对放创复合伤具有很好的促愈作用,但其促愈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本部分拟从免疫学角度探讨pHGF促进放创复合伤愈合的机制,期望能为pHGF的临床实验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Wistar雌性大鼠66只,体重200±20g,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Normal),创伤+25Gy局部照射+PBS组(PBS组,PBS),创伤+25Gy局部照射+金因肽组(金因肽组,JYT)和创伤+25Gy局部照射+pHGF组(pHGF组,pHGF),共4组。采用25Gy局部照射合并创伤的大鼠放创复合伤动物模型。于伤照后3d、7d、14d和28d检测外周血WBC和LYM数量;并检测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亚群及脾脏Treg和Th17细胞比例。结果:(1)伤照后28d,pHGF组伤口已经愈合,而PBS组和JYT组尚未完全愈合。(2)与PBS组和JYT组相比,pHGF组创面具有炎性细胞渗出多、肉芽组织丰富、血管生成及表皮细胞增生明显及胶原纤维含量高等特点。(3)伤照后7d和14d,pHGF组外周血WBC和LYM数均显着高于PBS组。(4)伤照后3d,与PBS组比较,pHGF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出现明显增加,导致CD4+/CD8+比值出现显着降低。(5)伤照后3d和7d,pHGF组脾脏Treg、Th17细胞比例较PBS组出现显着降低,且于伤照后7d脾脏Treg/Th17比值出现显着增加。结论:(1) pHGF能明显促进放射复合创伤伤口的愈合,表现在促进伤口区肉芽组织的生长、肉芽组织内成纤维细胞增生和毛细血管的生成及促进表皮角质层的形成和重上皮化过程。(2) pHGF能提高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比例,改善Treg/Th17失衡状态,从而使机体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内环境稳态得以逐渐恢复,这可能是其促进放创复合伤创而愈合的重要免疫学机制之一。图35幅,表2个,参考文献51篇。(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05-01)
蔡金玲,杜丽,崔玉芳[8](2013)在《放创复合伤创面难愈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放射损伤复合创伤(放创复合伤)主要见于临床放射治疗、核事故和核恐怖活动,也可见于战时核爆炸等情况。该类创伤最显着的特点是创面愈合显着延缓。目前的研究表明,电离辐射延缓创面愈合的机制涵盖了创面修复过程的各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创伤早期炎症反应削弱、渗出减少及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增殖减少,中后期生长因子活性和表达受抑或功能削弱、肉芽组织生机不良、胶原等细胞外基质合成受抑及重上皮化减慢。因此,放射损伤对创面愈合影响的机制及相应治疗措施的研究一直是创伤医学和放射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现就近年该领域研究中的动物模型的应用,细胞凋亡、免疫调节等在放创复合伤难愈合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治疗方面的一些新进展作一综述,期望能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感染、炎症、修复》期刊2013年01期)
任为,程红缨,孙慧勤[9](2013)在《LED红光照射对放创复合伤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LED红光照射对放创复合伤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分为单纯创伤组(单创组)、放创复合伤组(放创组)和放创复合伤红光照射组(放创红光照射组)。单创组于背部制一全层皮肤切除创面,放创组经60Coγ射线5.0 Gy全身一次性均匀照射后在背部制等大创面,放创红光照射组相同制伤后予LED红光照射。伤后动态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以及小鼠一般情况、体质量、血常规的变化,同时观测红光照射时照射盒内温度变化。结果各组创面均愈合,放创复合伤红光照射组小鼠比放创复合伤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缩短1~2 d(P<0.0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25 d时比放创复合伤组高出43.41%,第28天时高出37.98%(P<0.05)。放创复合伤红光照射组体质量增长与放创复合伤组比较并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较单创延迟,LED红光照射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具有促愈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张环环[10](2012)在《Leptin在小鼠放创复合伤随意皮瓣愈合过程中表达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eptin既是脂肪细胞分泌的多效细胞因子,也是一种分泌型的蛋白质类激素,可以通过受体介导的信号途径发挥作用,也可通过自分泌和放分泌方式直接作用于周围的组织器官发挥作用。Leptin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控制饮食和促进能量消耗、促进血管新生和细胞增殖,免疫功能,促进生殖和促进性成熟及促进骨改建等。近年来leptin的研究热点是其对伤口的促愈作用,开放性伤口单独外用leptin能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时间(从原来的5-7d缩短到3-4d)。Leptin促进伤口愈合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参与伤口愈合早期的炎症反应;2)刺激内皮细胞分泌血管紧张素Ⅱ,促进愈合早期的血管收缩;3)促进Ⅰ胶原和Ⅱ胶原的合成;4)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刺激微血管形成,促进血管再生;5)促进角化细胞的有丝分裂,促进上皮愈合;6)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纤维生长因子(FGF)-β等致转移因子的释放,通过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伤口愈合。近年来,随环境的污染加剧,肿瘤的发病率普遍上升,手术切除肿瘤进行皮瓣移植联合术前术后放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式,这种治疗方式造成医源性的放创复合伤发病率逐年增加,因而对放创复合伤的皮瓣愈合研究也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但至今没有良好的解决方法。Leptin能促进单纯伤口加速愈合,但其对于放创复合伤的愈合是否具有促进作用目前尚未知。研究leptin能否促进放创复合伤皮瓣的愈合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也就是本实验的目的。方法:选取雄性昆明小鼠,30±3g,进行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创伤组,放射组,放创组。所有小鼠背部去毛,创伤组和放创组的小鼠在背部制备出2.5cm×2.0cm大小的矩形随意皮瓣,皮瓣游离端位于髂棘之上1cm,蒂设计在尾端。放创组于术后3天采用5Gy的电子线对小鼠进行局部皮瓣照射。放射后对实验小鼠每日进行大体观察,记录皮瓣愈合时间及被毛再生时间,分别于放射后1d,2d,3d处死各组小鼠8只,取皮瓣游离端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实验。结果:1)本实验采用5Gy的电子线对脱毛的昆明小鼠进行背部皮瓣的局部照射,成功制备了小鼠局部放创复合伤模型。2)本实验首次发现leptin在放射后的浆液腺泡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放射后的粘液腺细胞中呈弱阳性表达。3)本实验首次发现Ob-Rb在放射后的浆液腺泡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而在放射后的粘液腺细胞呈弱阳性。4)在低剂量电子线照射下,放创复合伤的leptin在1d~3d的表达量逐渐增加,1d,2d。3d同时间点的leptin在放创组分别高于单创组,高于放射组和对照组,放射组高于对照组。结论:实验中leptin在放创复合伤初期反应性升高,认为其可能对组织起保护作用,促进放创复合伤愈合。(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2-05-01)
放创复合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武器爆炸、核辐射事故和核恐怖袭击等情况下,常发生放射损伤合并创伤的复合伤,称为放创复合伤(Combined radiation and wound injury,CRWI),平时亦可见于肿瘤手术放疗患者。CRWI不同于单纯放射损伤或单纯机械创伤,具有“一伤为主”、“复合效应”的特点,即放射损伤在整体临床表现和病情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同时不同性质损伤因素所引发的整体效应不是单一伤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独特的“复合效应”。相同照射剂量条件下,CRWI在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受到的损伤均不同于单纯放射损伤,有其特有特点,整体伤情也变得更加复杂,更容易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从而导致更高的死亡率。目前针对CRWI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干细胞移植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学等领域的成功应用为CRWI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cells,BMDCs)中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成体干细胞,其中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s)可以治疗辐射早期造成的造血功能损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通过多向分化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受损组织修复。国内外实验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BMDCs亚群,包括MSCs、HSCs、单核/巨噬细胞等均可参与放射损伤后的组织器官修复。以往有大量研究将骨髓来源干细胞应用于放射损伤治疗,在急性放射病患者治疗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BMDCs参与CRWI修复的作用和机制研究很少,尚未完全阐明。据此,本课题首先研究了外源性BMDCs对CRWI的治疗作用,进而通过对BMDCs在小鼠CRWI模型中的定植分布特点和细胞表型的研究为CRWI治疗提供依据。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首先构建C57BL/6J小鼠CRWI模型,通过尾静脉移植同品系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转基因小鼠骨髓来源细胞,检测其对CRWI小鼠的治疗效应,发现BMDCs移植后7天、15天、30天外周血GFP+细胞占外周血全部有核细胞比率分别为54.5±7.0%,91.6±4.5%和90.9±3.1%。BMDCs移植有效缓解了CRWI造成的外周血细胞降低,多种脏器病理损害和体重下降等损伤效应,并能促进CRWI创面肉芽组织细胞增殖,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胶原沉积和成熟,加快了创面的愈合速度。2.进一步研究了BMDCs在CRWI组织脏器中定植分布特点。构建了CRWI、单纯放射伤、单纯创伤等多种不同损伤模型,比较研究了不同损伤模型条件下BMDCs参与组织修复的情况。首先,通过活体流式细胞仪(In vivo flow cytometry,IVFC)检测研究发现CRWI后或放射损伤后移植的BMDCs可以在受体外周血中长期稳定存在并发生增殖,而在未受到放射损伤的动物外周血中不能实现长期嵌合,移植18天即难以检测到供体细胞;进而,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我们发现,BMDCs移植后7天在受体骨髓、肝脏、肺脏、肠道、皮肤等多种器官组织都有明显定植,15天细胞定植数量进一步增多,在30天时仍能检测到大量外源性BMDCs定植,而非放射损伤动物各脏器在7天以后仅有很少或难以检出外源性BMDCs。此外,我们发现,CRWI后和单纯放射伤后外源性BMDCs在肠道、皮肤创面中具有优势分布的特点,而且CRWI组的定植细胞明显多于单纯放射伤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检测了肠道、皮肤部位定植细胞的表面标志,分析了几种不同细胞亚群在损伤修复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研究发现CRWI后肠道、皮肤主要定植类型为CD45+造血来源细胞和vimentin+间质来源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阳性细胞和CD68+巨噬细胞在肠道、皮肤创面定植很少,提示BMDCs中造血来源细胞和间质来源细胞可能在参与CRWI后肠道和皮肤组织修复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而外源性α-SMA+细胞和巨噬细胞在组织修复中作用可能不显着。结论:本研究通过对CRWI小鼠模型移植外源性EGFP转移因小鼠BMDCs成功建立嵌合体模型,发现全身移植BMDCs对于CRWI具有整体治疗效应,可同时促进造血恢复和局部创面愈合,并可减轻多种组织器官的病理损害;应用活体流式细胞仪首次证实移植的外源性骨髓细胞可在复合伤动物外周血实现长期稳定嵌合,并在多种组织器官长期定植,还发现定植细胞在肠道和皮肤创面具有优势分布的特点;进一步通过细胞表面标志物分析,初步揭示骨髓CD45+和vimentin+细胞亚群可能在复合伤肠道和皮肤组织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外源性α-SMA+细胞和巨噬细胞作用不明显。上述研究为BMDCs参与CRWI组织修复提出了新的理论认识,同时也为复合伤的细胞治疗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放创复合伤论文参考文献
[1].代婷钰.放创复合伤肉芽组织来源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6
[2].吴聊.骨髓来源细胞参与放创复合伤组织修复的实验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6
[3].唐爱玲.新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放创复合伤大鼠创面的促愈作用[D].第叁军医大学.2015
[4].唐爱玲,叶楠,赵清,艾国平.新型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对放创复合伤大鼠创面的促愈作用[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5
[5].费倩怡.转Leptin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对放创复合伤促愈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4
[6].任为.LED红/蓝光照射对放创复合伤创面愈合影响的研究[D].第叁军医大学.2013
[7].蔡金玲.放创复合伤大鼠免疫调节变化及pHGF促愈机理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13
[8].蔡金玲,杜丽,崔玉芳.放创复合伤创面难愈机制及治疗的研究新进展[J].感染、炎症、修复.2013
[9].任为,程红缨,孙慧勤.LED红光照射对放创复合伤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J].第叁军医大学学报.2013
[10].张环环.Leptin在小鼠放创复合伤随意皮瓣愈合过程中表达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