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静华(河北省定兴县第三中学,河北定兴072650)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5-0218-01
摘要: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积极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擅长表达和激发人的思想感情,通过音响的形式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引发人们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激情。音乐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建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而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它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而鉴于音乐所特有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具象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广阔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而音乐欣赏则最能体现音乐的这种特性。
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以听觉的感知和思维的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就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产生共鸣的过程;是认知作品情感内涵的心理过程,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的素质教育活动。其本质是一种审美训练,是对欣赏主体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人格的训练。上好音乐欣赏课,则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在师生共同体验、共同创造、共同表现和共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中,认真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态美、意态美和风格美所蕴含的内涵,以达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真正目的。
而传统的欣赏方法又早已过时了。教师只是一味的讲,反复强调作曲家的创作目的、表现意图,作品中的音乐技巧、和声对位等等,而忽略了对学生欣赏习惯的培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个性特点和音乐水平,只把自己认为最完美的理解“灌”给学生。于是往往出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如醉如痴,学生听得昏昏沉沉、如在梦中。这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要转变这些旧观念、旧模式。尽可能的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之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己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一、积极引导,主动参与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位置。依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需求,积极的创设一种亲切融合而富于美感和智慧的音乐环境,使学生的情感心理与之产生共鸣。当学生体会到这种美妙时,就会全身心的沉浸于其中。教师要加以恰当、积极的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更好的体验音乐。要为他们建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的“投入”音乐。音乐艺术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音乐审美愉悦的体验。而没有亲身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一体验的。欣赏教学也应如此,兴趣事最好的老师。要利用学生的一种认识、参与和探究的心理倾向,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让他们主动的进行学习和探究。如在欣赏进行曲时,可以让他们随音乐进行步伐表演,真正感受一下军歌那种坚定、雄壮、有力的步伐节奏,并说一说有音乐和没有音乐的不同感受;在欣赏舞曲时,可以让他们体会一下三拍子那种不稳定的、具有律动性的感觉;在介绍器乐时,可以拿着乐器让他们亲自试一试。可能他们演奏的声音并不会很悦耳,但他们的兴趣高,可以更多的来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演奏姿势和基本演奏方法等,以便于使他们更多的、更全面的去了解这种乐器。总之,在欣赏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以歌唱、演奏、游戏、律动、情景表演、创作练习等形式,使他们主动的融入其中,去体会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要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给学生营造一种特殊而又贴近学生兴趣的音乐情境,来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要积极引导他们通过启发、联想,发展想象能力,使他们深刻体验乐曲的感情。但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标题到无标题。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描绘性音乐引起联想;二是由情节性联想;三是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而不同地乐曲应采用不同地激发学生的方式。如在和学生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就用了这样的语言来启发学生: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仿佛使我们看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江畔柳丝在夜风吹拂下婆娑起舞,只有一轮明月映照着春江流水泛着点点银光在不停得闪烁、闪烁------而学生完全被这一幅春江美景陶醉了,如醉如痴的享受着这美妙的音乐。欣赏完之后,我又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画一幅自己脑海中的春江月夜的图画。结果他们画得都很美,有的美妙创意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而在介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因为这首乐曲是按照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根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加以概括而成。在欣赏时,要积极按照作品揭示的故事情节顺序: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共读共玩——长亭惜别——逼婚——楼台会——应台抗婚——哭灵投坟——化蝶,依照故事情节,灵活的去理解欣赏乐曲的内容。而在欣赏《命运》时,我们则为它那巨大、丰富的和声音响效果所震撼,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命运之神的冷峻、强大和主人公纯洁的内心与生命不屈的坚强,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折服于贝多芬那种完美的英雄主义精神。我们要通过欣赏、介绍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使其逐步积累听赏音乐的经验,并积极引导他们去感受、体验各种音乐表现要素,了解各种音乐体裁与形式,以及不同的音乐风格。认真去感受音乐情感与情绪变化,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从而获得内心深处的体验,进而去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境界,使其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三、突出主体,重在欣赏
一位美国作曲家曾经说过:“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替代不了倾听音乐。”的确,认真欣赏是感受音乐最好的途径。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空间来欣赏,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欣赏时的第一感受、第一印象,同时也要强调在反复倾听后对主题的不断清晰,及心灵上的感受和共鸣。
如在欣赏《二泉映月》时,我只做了简短的导入:今天,我们要欣赏一个非常有名的曲子。这个作品曾经被国外一家杂志社评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便让学生初听。让学生对作品的风格有基本的感悟,先自己简单总结。紧接着听重点的段落。然后,开始找学生说一说曲子的音乐特点、表现内容和各自感受。有同学说这首作品情绪悲伤、凄凉,就像描绘旧社会那种受日寇侵略的破败的村庄场面;有的说像一个饱经风霜和挫折的老人在诉说自己悲惨的一生。而此时的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变成他们的朋友、伙伴、他们中的一员,在帮助他们总结、补充。你也无需步步讲授,学生已把作品的基本体验和感悟都总结好了。最后,教师只需对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的情况作简单的介绍,即可完成教学。
四、抓住内涵,深化主题
音乐欣赏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充分体验作品的情感,才能达到欣赏目的。这就是欣赏音乐得三个阶段:直觉(感官)欣赏——感觉(情感)欣赏——理智的欣赏。虽然学生还不能完全达到第三个阶段,但应该在他们已对作品有初步的感官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作品内涵的深化和挖掘。而单一形象的轻音乐乐曲,可以根据标题的启示,通过自己的联想去体会乐曲的内容和情绪。对于大型器乐曲的理解,一般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要适当适时的加进一些是非判断、善恶标准、人文关怀、心灵感受,才能真正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单一性的音乐欣赏教学已不符合我们的教学定位和教学对象,综合性课堂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课型。我们要通过积极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和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这也将为他们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