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耕强管促进林产业全面发展

复耕强管促进林产业全面发展

一、重培育 强管理 促进森林工业全面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蕾[1](2017)在《新疆兵团特色城镇化模式与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兵团城镇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发展到今时今日,兵团的双重使命更加凸显,即“屯城戍边”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也就是说,兵团城镇在屯城、戍边、维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实现工业化的发展进而引领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兵团城镇化的模式与路径是一种特殊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和仿照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而要从实际角度出发,以自身的特征为前提,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兵团城镇化发展道路。本文的研究旨在提出与兵团特殊的历史使命以及兵团城镇的特殊功能相适应的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兵团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化发展为契机,建立兵团特色城镇化的建设方向与发展路线,分析符合兵团现实情况的选择依据,探索如何在兵团城镇化众多的发展模式及路径中做出合理适当的选择,同时,详细分析和论述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利约束条件及发展动力机制、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推进兵团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构建适应兵团实际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本文主要对兵团特色城镇化的发展与路径选择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兵团自身的特殊性,兵团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兼具国际和国内的双重使命,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的双重职能,农业发展和工业进步的双轮驱动,市场与计划的双重机制,资源丰富与生态脆弱的双重环境。兵团的城镇化历程大致经历了使命推动的初创阶段(1950-1966年)、政策抑制的停滞阶段(1967-1981年)、改革推进的复苏阶段(1982-2005年)和政策助力与内涵发展的飞进阶段(2006年至今)四个阶段,2010年以后,兵团城镇化进入内涵建设阶段,人口转移对兵团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有所弱化,社会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兵团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显着增强,兵团经济发展成为兵团城镇化的最主要动力。(2)在特殊自然和社会条件下,缺乏群众参与的决策机制造成现有兵团城镇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不足,而进一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基础设施的后续供给,阻碍了兵团城镇化进程。团场同时具有经济主体地位和行政主体地位,这种双重主体地位限制了城镇化资源规模,成为兵团城镇化发展的障碍因素。兵团体制中的“金字塔”式等级结构,造成师团城镇建设工作的选择性,兵团内部组织间缺乏横向联系,造成师团城镇建设工作的封闭性。受兵团这种特殊体制的影响,进行城镇化发展研究要先解决市场与计划之间的利益冲突。(3)兵团城镇化的模式与路径是一种特殊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和仿照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兵团特殊的职能性质是兵团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特殊的维稳戍边历史使命仍然是兵团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推动兵团发展的有机体系。我们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要发展兵团城镇化,就要从“兵团屯垦戍边”的使命出发,根本上解决特殊体制中团场职工的非农转移问题,同时加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城镇化发展中水资源及地缘条件等制约条件。(4)目前,兵团城镇的初步发展格局为“城市—中心城镇—一般城镇—中心连队社区”,本文对兵团城镇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按照职能不同,将兵团城镇归类为一般职能城镇和特殊职能城镇,针对兵团不同职能的城镇,拟定了措施保障,构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兵团特色城镇职能体系。可为完善兵团特色城镇职能建设,加快兵团特色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5)兵团模式有着特殊特征与深刻内涵,“师市合一”模式、“兵地共建”模式、“一团一镇”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都有经验和教训,拓展性地指出这三种模式在兵团新时期的内涵与发展,为进一步完善兵团城镇化管理模式提供参考。因此,对兵团城镇化的研究应该积极而审慎的处理,正确选择兵团特殊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为实现兵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6)从狭义的城镇化路径的含义出发,分析推动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所采用的具体的战略措施及方法,从空间布局、功能布局、规模布局、产业布局、人口布局等具体方面,提出实现及推进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和进程的具体措施和安排。本着差异化的战略,以兵团62团为实证进行规范分析,根据兵团62团的基本情况,分析62团的城镇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以兵团62团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提出适合该团城镇化发展的模式及路径选择,希望为兵团其他城镇的发展提供借鉴。

黄光增[2](2017)在《厦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厦门市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岛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实行流动人口量化积分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制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等五方面的对策建议。

杨江水[3](2016)在《基于CIPP模式的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研究 ——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决策是作出决定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和基本活动之一,贯穿于整个组织管理之中。大学组织是一个决策型组织,时常面临在一系列备择的行为中作出选择并付诸实施。正确的决策是人们实现发展愿景、采取有效行动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它反映了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寻求并实现某种最优化预定目标的能力。规划是人类认识和改变自身状况以及适应外部环境的谋划,是人类实现发展愿景,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手段,涵盖从设定目标到寻找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的整个过程。大学发展规划与决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大学组织不断发展。一方面,决策关系学校未来发展,为规划提供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规划则使决策具体化,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发展规划的实现来验证,二者统一于大学组织的职能履行和发展中。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是高校中的普遍现象,是高校战略管理活动的重要环节,其决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成败,对整个高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大学发展规划决策存在着决策评价标准模糊、决策程序不合理、决策信息利用不充分、决策执行性不强和决策有效性评价被忽视等现实困境,但其发展前景瞻望十分美好,未来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更加科学有效,规划的功能作用更加彰显发挥,能助推大学又好又快发展。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既包括发展规划目标的确立、实现规划目标方案的选择,又包括规划执行的进度、完成度的检验和反馈,还包括规划周期结束目标达成情况和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判断。这系列决策与CIPP模式高度契合,大学发展规划在制定、实施和结果评价中面临着不同的决策,CIPP模式运用于大学发展规划决策评价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能对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提供分析框架,有助于提高发展规划决策系统性、科学性和发展性。模型是决策中对问题求解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是沟通实践与理论之间的桥梁。基于CIPP模式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包含规划目标的确立——决策分析模型、规划条件的预设——方案选择模型、规划执行的考评——效能检验模型和规划结果的输出——达成满意模型四种。决策分析模型主要是为确定规划发展目标,通过对大学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背景进行分析,基于集中度、差异度原则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科学确定大学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和规划重点。方案选择模型主要是确定大学发展规划实现的可行方案,根据大学发展规划的目标以及各类指标的权重提出多套具体发展规划方案,进而结合具体判断标准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积分模型对各种发展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判断,以确定合理可行的大学发展规划方案。效能检验模型是对大学发展规划方案的控制、执行、监督与信息反馈进行考评,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及时发现并反映方案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方案进行调整。达成满意模型是对大学发展规划方案的达成度进行刻画以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大学发展规划方案的满意度进行结果评价,最后对方案的执行结果进行解释、对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的一致程度进行判断和总结。四种决策模型的运用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决策分析模型为确立规划目标服务,采用科学性标准,主要衡量规划制定的规范性、规划目标确立的合理性和学校发展要求的创新性。方案选择模型为规划实施条件方案进行预设选择,采用可行性标准,主要衡量规划方案实现的可能性、规划实施的条件性和规划实施的匹配性(契合度)。效能检验模型为规划执行实施服务,采用执行性标准,主要衡量规划实施中学校对规划的认同度、投入保障度、规划的阶段完成情况以及规划执行中的合法合规性。达成满意模型为结果输出考核服务,采用有效性标准,主要衡量规划目标的达成程度和利益相关者对规划实施结果、效果的满意程度。最后以重庆师范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为例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目标确立的决策分析模型、条件输入的方案选择模型、规划执行的效能检验模型和结果输出的达成满意模型的实际运用过程,为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的推广应用提供实践范例,为制定新的规划决策提供有效方法。同时也分析四种决策模型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进一步考虑不同决策者的主观差异性对决策结果的影响,提升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使大学发展规划的决策更加专业化、科学化、合理化,从而整体提升大学发展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执行性和有效性。

康晓博[4](2016)在《国机集团成功挽救中国二重 浴火重生后,二重2016年的目标是:营收超百亿,利润过一亿!》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二重),诞生于1958年,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企业,是我国最大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之一。近几年受宏观环境、市场及企业历史包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二重出现了历史罕有的困难和挑战,企业面临不能持续经营的严重困境。在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银监会、

余凤龙[5](2015)在《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 ——以苏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是挖掘消费潜力的新增长点,是新常态下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旅游消费行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但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研究较为薄弱,且侧重于从经济学视角开展研究。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兴起和行为变迁是乡村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理解转型的-个视角。论文以城乡转型为背景,以苏南农村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家庭为研究单元,以旅游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遵循“现状特征—影响机制—价值取向—政策建议”的研究思路,探讨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机制与价值取向,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全文内容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为“理论部分”,阐述研究背景、目标与意义、思路和结构以及研究区域,梳理评述研究领域进展,界定基本概念,构建理论基础和框架。第二部分(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为“实证部分”,首先,从旅游行为模式、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行为意向等指标描述和评价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从家庭形态、经济变量和地理环境3个方面对特征进行比较;再次,构建嵌入家庭结构的机制分析框架,剖析并比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路径,揭示其影响机制;最后,提出价值观与旅游消费行为关系的研究思路,提炼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价值取向的结构维度,探讨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第三部分(第七章)为“调节模式与政策建议”,构建旅游消费行为调节模式,划分农村居民旅游者类型,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第四部分(第八章)为“结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结论、创新以及不足和未来展望。利用苏南农村地区的调查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多分类Logit回归、SEM和多群组SEM、阶梯访谈法、多元回归等定量和定性方法,开展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与机制的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苏南农村居民旅游行为模式、消费水平和行为意向上具有自身的特点。旅游行为模式以传统出游模式为主,其它行为模式也占居较高比重;游客流向特征符合距离衰减规律,80%出游市场分布在250kmm范围;旅游消费水平相对较低,旅游消费结构有待完善,旅游消费行为意愿较强,但旅游满意度不高。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在家庭收入、文化教育与家庭乡村性等方面都具有显着差异,尤其在文化程度与收入水平上可能存在一个“拐点”,在拐点前后,旅游消费行为存在较大差异。(2)旅游消费行为是心理、经济、文化和乡村城镇化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感知旅游行为控制与旅游消费认同是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心理因素,具有“双向均衡效应”,旅游消费行为存在不同作用程度与方向的棘轮效应、示范效应、敏感效应和预防效应。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对旅游消费行为有着显着影响,发挥“倒U型阶段效应”,并对感知旅游行为控制、旅游消费认同与旅游消费行为之间的路径关系存在较显着的调节效应。农村城镇化进程对旅游行为模式与旅游消费水平存在显着影响,发挥“持续强化效应”,但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不显着,调节效应较弱。(3)苏南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价值取向的结构体系折射了乡村社会的转型,体现了旅游情境下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的结构特点。旅游消费行为价值取向具有消费价值观与旅游感知价值两个层次,消费价值观由独立发展、家庭情感、物质享受和面子形象组成,旅游感知价值由情感价值、景观价值、成本价值和社会价值组成。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价值观、感知价值与旅游消费行为具有较好的拟合关系,其价值观结构凸显传统价值体系的导向性与约束性,呈现“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并存的特点,展现“情感优先”和“面子脱节”的体系结构,反映旅游消费价值倾向的分化。(4)构建嵌入个体(家庭)结构“价值取向—情境—行为”的旅游消费行为调节模式,价值取向、内外情境与个体(家庭)结构在调节模式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基于家庭收入和教育程度,将农村居民旅游者划分为消极经济型旅游者、消极享受型旅游者、积极品质型旅游者和积极预算型旅游者四种类型。遵循不同的解决思路和战略层次,设计政府旅游公共政策和企业旅游营销政策。研究创新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研究视角上。针对农村居民旅游研究较为薄弱且侧重于经济学视角的特点,从经济、文化、社会心理和乡村转型等角度开展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与机制研究,从价值观角度透视旅游消费行为的深层次动因。(2)在理论构建上。提出并界定“感知旅游行为控制”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感知旅游行为控制、旅游消费认同与旅游消费行为”的机制分析框架;理清旅游情境下消费价值观、旅游感知价值与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思路,探讨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价值取向;构建嵌入个体(家庭)结构的“价值取向—情境—行为”的旅游消费行为调节模式,并望对类似消费行为具有较普遍的解释力。(3)在区域应用上。苏南农村彰显着城乡居民消费的双重属性和过渡性质,可以更好理解城乡旅游消费行为的过渡性和联动性,并对广大后发地区的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引导和市场开发有所借鉴和启示。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的研究,未来应对基本研究单位选择、区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消费行为演替规律及其与价值取向相互影响等问题展开探讨。

夏梦瑶[6](2014)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财政激励政策模型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高速持续发展,全省范围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但由于基础设施条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与同级其他省份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不仅严重制约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还危及到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近年来,我国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黑龙江省发展差距,但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经济危机过后,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发挥黑龙江省资源优势,提高积极性与创造性,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各省经济发展表明:财政政策是政府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够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有效发挥促进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作用,通过政府投资、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财力。但我省经济发展的现行财政政策仍存在不足,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是我省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通过分析黑龙江省现行财政政策的缺陷,探索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和具体措施,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战略任务,西方各学派围绕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和干预的方法等问题针对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出了不同结论。实践中,各国政府积极实施多样化的财政政策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德国、法国、和巴西等国家通过加大对落后地区财政支持力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方式加快经济发展,对我省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具有借鉴意义。由此可见,从财政政策方面深入研究我省经济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主要运用因果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并结合财政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从经济与财政政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出发,阐释相关理论,分析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财政激励政策的界定和财政投资、转移支付、税收优惠激励效应等基础理论;对我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数据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了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财政投资和税收优惠对我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合国外先进经验,通过VAR模型的设计、变量检验、结果分析,提出了促进我省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提出了加大财政投资力度、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健全财政激励体系和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等对策建议。

张桃林[7](2013)在《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文中认为总结2012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经验,准确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提出推进农业机械化五个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与加快构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明确2013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工作。

张桃林[8](2013)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继续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张桃林副部长在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文中研究指明今天我们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经验,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2013年重点工作,继续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一、总结成效经验,巩固农业机械化发展好形势

张桃林[9](2012)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继续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文中提出今天我们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效经验,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2013年重点工作,继续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蒋萍[10](2012)在《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家电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与国内和国外家电企业的市场较量中,我国家电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此,本文通过对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深入研究,构建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家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可以改变家电企业对核心竞争力认识的误区,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可以为家电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不断改善自身的竞争优势。首先,本文从研究背景入手,指出了我国家电企业正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缺乏核心技术、缺乏技术创新和重组等严峻形势;其次通过分析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及国外家电企业特别是日立和西门子公司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家电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参考依据;第三,根据相关文献及以往的研究实践,并遵循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本文选择了从宏观因素、行业因素以及自身因素出发,并细分成十二个二级指标以及三十五个三级指标,构建了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第四,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出评价,并选取株洲市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家电企业海尔、苏宁、长虹进行评价研究,得出三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情况;最后对排名最后的长虹进行案例研究,找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对策。该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对我国家电企业评价核心竞争力,找出自身差距,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重培育 强管理 促进森林工业全面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培育 强管理 促进森林工业全面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兵团特色城镇化模式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代全球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
        1.1.2 城镇化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趋势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市场调查法与系统分析法
        1.6.2 比较研究与归纳、演绎分析相结合
        1.6.3 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分析
    1.7 解决的关键问题
        1.7.1 透彻分析兵团城镇化的现状及路径选择
        1.7.2 特殊体制下,兵团特色城镇化模式与路径如何合理设计
        1.7.3 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及推进策略
    1.8 研究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镇化
        2.1.2 兵团城镇化
        2.1.3 城镇化发展模式
        2.1.4 城镇化路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非均衡发展理论
        2.2.2 城镇区位理论
        2.2.3 城镇布局理论
        2.2.4 协调发展理论
    2.3 相关文献述评
        2.3.1 关于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的研究
        2.3.2 关于兵团城镇化的研究
        2.3.3 现有文献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兵团城镇发展现状分析
    3.1 兵团城镇化的特殊环境
        3.1.1 区位环境
        3.1.2 地理条件与水资源
        3.1.3 自然资源条件
        3.1.4 特殊体制与政策环境
        3.1.5 人文环境
    3.2 兵团城镇发展历程
        3.2.1 初创阶段——使命推动
        3.2.2 停滞阶段——政策抑制
        3.2.3 复苏阶段——改革推进
        3.2.4 飞进阶段——政策助力与内涵发展
    3.3 兵团城镇发展水平分析
        3.3.1 兵团城镇发展概况
        3.3.2 空间布局与规模体系
        3.3.3 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
        3.3.4 人口城镇化水平
        3.3.5 非农就业水平
        3.3.6 社会城镇化水平
    3.4 兵团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定分析
        3.4.1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数据的整理
        3.4.2 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定分析模型的构建
        3.4.3 兵团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测定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兵团特殊体制对兵团特色城镇化的影响分析
    4.1 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弱化农工的城镇化选择权
        4.1.1 委托代理关系及代理问题
        4.1.2 双重委托代理关系限制城镇化中农工自发选择
    4.2 团场双重主体地位限制城镇化资源规模
        4.2.1 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团场双重主体地位
        4.2.2 团场经济主体地位降低城镇建设资金规模
        4.2.3 团场行政主体地位残缺形成的城镇化障碍
    4.3 兵团集中体制影响下的师团城镇化行为
        4.3.1 兵团体制的科层化特征分析
        4.3.2 兵团“戍边”的任务导向,影响师团配置城镇建设资源
        4.3.3 兵团体制中的“金字塔”式等级结构,造成师团城镇建设工作的选择性
        4.3.4 兵团内部组织间缺乏横向联系,造成师团城镇建设工作的封闭性
    4.4 兵团特色城镇化过程中团场权利边界分析
        4.4.1 企业边界理论
        4.4.2 兵团城镇化过程中师团权利边界的理论分析
    4.5 兵团特色城镇化过程中师团权力边界的逻辑分析
        4.5.1 城镇化初期的兵团城镇建设权利边界
        4.5.2 城镇化中后期的兵团城镇建设权利边界
        4.5.3 兵团城镇建设权利边界的进一步探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兵团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与约束条件分析
    5.1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启动机制——农业现代化
        5.1.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5.1.2 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受兵团农业现代化的影响
    5.2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驱动机制——历史使命和时代使命
        5.2.1“屯垦使命”需要城镇提供必要服务
        5.2.2“戍边使命”需要城镇提供必要的保障功能
    5.3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持续动力——新型工业化
        5.3.1 兵团新型工业化
        5.3.2 兵团新型工业化对兵团城镇发展的影响
    5.4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约束力——水资源限制
        5.4.1 水资源对新疆及兵团社会发展的作用
        5.4.2 水资源对兵团城镇化的约束作用
    5.5 兵团特色城镇化的约束力——地缘限制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兵团特色城镇化中城镇职能研究
    6.1 兵团城镇职能的内涵分析
        6.1.1 兵团城镇维稳职能的内涵分析
        6.1.2 兵团城镇戍边职能的内涵分析
        6.1.3 兵团城镇经济发展带动职能的内涵分析
    6.2 兵团城镇职能发展现状分析
        6.2.1 兵团城镇职能发展状态
        6.2.2 兵团城镇职能发展存在的问题
    6.3 兵团城镇一般职能的发展思路
    6.4 兵团特殊职能城镇的发展思路
        6.4.1 兵团“维稳型”职能城镇的发展思路
        6.4.2 兵团“戍边型”职能城镇的发展思路
        6.4.3 兵团“经济发展带动型”职能城镇的发展思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兵团特殊体制下的特色城镇化模式研究
    7.1 兵团模式的特殊内涵与特点
        7.1.1 兵团模式的特殊内涵
        7.1.2 兵团模式的特点
    7.2“师市合一”模式
        7.2.1“师市合一”模式的内涵
        7.2.2“师市合一”模式的特点
        7.2.3 新时期“师市合一”模式的具体发展
        7.2.4 新时期“师市合一”模式的内涵拓展
        7.2.5 新时期“师市合一”模式的保障体系
    7.3“兵地共建”模式
        7.3.1“兵地共建”模式的内涵
        7.3.2“兵地共建”模式的特点
        7.3.3 新时期“兵地共建”模式的具体发展
    7.4“一团一镇”模式(团镇合一模式)
        7.4.1“团镇合一”模式的内涵
        7.4.2“一团一镇,团镇合一”模式的特点
        7.4.3 新时期“一团一镇”模式的具体表现
        7.4.4 新时期“一团一镇”模式的内涵拓展
        7.4.5 新时期“一团一镇”模式的保障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
    8.1 国外城镇化的路径
        8.1.1 美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特点
        8.1.2 英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特点
        8.1.3 德国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特点
        8.1.4 以色列城镇化发展路径及特点
    8.2 国内城镇化的路径
        8.2.1 苏南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8.2.2 珠三角模式的城镇化路径
        8.2.3 旅游资源开发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路径
        8.2.4 资源开发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路径
        8.2.5 生态移民型城镇化模式的发展路径
    8.3 国外经验对兵团城镇化的启示
        8.3.1 推进城镇化不能以牺牲“乡村”为代价
        8.3.2 构建多极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8.3.3 城镇化政策应体现系统性
        8.3.4 兵团要“适度”引导
    8.4 国内经验对兵团城镇化的启示
        8.4.1 走农业产业化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农产品特色型城镇建设
        8.4.2 走集群带动型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资源型城镇建设
        8.4.3 走边贸带动型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边贸型城镇建设
        8.4.4 走辐射带动型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城镇带建设
        8.4.5 走旅游带动型城镇化路径,推动兵团飞地型旅游城镇建设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兵团特殊体制下的特色城镇化路径选择
    9.1 兵团特色城镇化空间布局的路径选择
        9.1.1 兵团特色城镇化空间布局目标
        9.1.2 兵团特色城镇化战略空间布局路径选择
    9.2 兵团特色城镇化功能布局路径选择
        9.2.1 兵团特色城镇化功能布局路径目标
        9.2.2 兵团特色城镇化功能布局路径选择
    9.3 兵团特色城镇化规模布局路径选择
        9.3.1 兵团特色城镇化规模布局路径目标
        9.3.2 兵团特色城镇化规模布局路径选择
    9.4 兵团特色城镇化产业布局路径选择
        9.4.1 兵团特色城镇化产业布局路径目标
        9.4.2 兵团特色城镇化产业布局路径选择
    9.5 兵团特色城镇化人口布局路径选择
        9.5.1 兵团特色城镇化人口布局路径目标
        9.5.2 兵团特色城镇化人口布局路径选择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兵团第四师62团特色城镇化模式与路径选择
    10.1 兵团62团的基本情况
    10.2 兵团62团特色城镇化建设模式探讨
        10.2.1 62 团的城镇化发展的特性分析
        10.2.2 62 团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10.3 兵团62团特色城镇化路径选择分析
        10.3.1 边境景观“旅游型”小城镇
        10.3.2 生态田园“宜居型”小城镇
        10.3.3 边境口岸“经济带动型”小城镇
        10.3.4 人口稳增“戍边型”小城镇
        10.3.5 民族融合“维稳型”小城镇
    10.4 兵团62团特色城镇化的发展保障
        10.4.1 转变观念,统一思想
        10.4.2 发挥生态优势,改善投资环境
        10.4.3 因地制宜,凸显特色
    10.5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兵团特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1.1 创新兵团城镇管理体制
        11.1.1 探索行政与市场双轮驱动的城镇化机制
        11.1.2 对“师市合一”的城市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
        11.1.3 成立兵地城镇发展协调机构
    11.2 加快兵团农业人口转移
        11.2.1 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改革户籍制度
        11.2.2 推进团场土地流转改革
        11.2.3 加强兵团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11.3 加强兵团城镇对农区人口的聚集能力
        11.3.1 健全商品房建设体系,完善住房保障机制
        11.3.2 建立健全自主专业扶植体系
    11.4 提升兵团城镇发展动力
        11.4.1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11.4.2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兵团支柱产业
        11.4.3 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
        11.4.4 加快推进口岸贸易的发展
    11.5 加大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力度
    11.6 加强兵团城镇特殊职能建设
    11.7 本章小结
第十二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12.1 研究结论
    12.2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 简介
导师评阅表

(2)厦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厦门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情况
    (一) 推进公共教育均衡发展
    (二) “健康厦门”建设稳步推进
    (三)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四) 就业创业工程有效实施
    (五)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六) 社会福利救助体系加快发展
    (七) 基本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二、厦门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存在问题
    (一)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
    (二) 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结构和供给模式单一
    (三)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
    (四) 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三、推进厦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一) 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1. 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2. 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
    (二) 推进岛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 完善转移支付机制
        2. 推动岛内外优质资源共享
        3. 高位嫁接市外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三) 探索实行流动人口量化积分制度
    (四)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管理制度
        1.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制度
        2.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管理制度
        3. 建立运行评价与监督机制
    (五)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

(3)基于CIPP模式的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研究 ——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时代要求:形势发展需要规划决策
        (二)现实诉求:规划决策需要科学有效
        (三)理性追问:规划决策需要理论丰富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研究述评
        (一)关于规划的研究述评
        (二)关于大学发展规划研究述评
        (三)关于决策研究述评
        (四)关于大学决策研究述评
        (五)关于CIPP模式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大学组织
        (二)CIPP模式
        (三)发展规划
        (四)决策模型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视角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第一章 基于组织特性的大学发展规划维度建构
    一、大学组织及其特征
        (一)组织与大学组织
        (二)大学组织的特征
    二、规划及其大学发展规划
        (一)规划
        (二)大学发展规划
    三、大学发展规划的维度建构
        (一)价值维度
        (二)时空维度
        (三)过程维度
        (四)决策维度
        (五)体系维度
    小结
第二章 大学发展规划决策特点、流程及其模式
    一、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涵义及特点
        (一)决策及其作用
        (二)大学发展规划与决策的关系
        (三)大学发展规划决策的特点
        (四)大学发展规划决策要素
    二、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流程
        (一)发现问题
        (二)确定规划目标
        (三)拟制规划方案
        (四)规划分析评估
        (五)规划方案优选
        (六)规划方案实施
        (七)规划总结评价
    三、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式
        (一)几种典型的决策理论模式
        (二)基于大学发展规划的战略决策模式要求
    小结
第三章 大学发展规划决策的现实困境与瞻望
    一、调查走访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式
        (四)调查结果统计
    二、大学发展规划决策的现实困境
        (一)决策评价标准模糊,发展目标缺乏科学性
        (二)决策程序不合理,规划文本缺乏权威性
        (三)决策信息不充分,规划举措保障不可行
        (四)决策执行性不强,规划实施效能偏弱
        (五)决策的有效性被忽视,发展结果评价不完整
    三、大学发展规划决策的前景瞻望
        (一)规划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规划功能更加完备
        (二)CIPP决策分析框架构建完善,规划决策评价标准更加科学
        (三)决策程序更趋完善,规划决策机制更加健全
        (四)决策要素得以优化,规划有效性显着提升
        (五)决策和组织协调更加有力,规划间的关系得以理顺
    小结
第四章 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的CIPP框架构建
    一、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涵义
        (一)模型
        (二)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
    二、大学发展规划与CIPP模式的契合
        (一)CIPP模式及特点
        (二)大学发展规划系统集成
        (三)大学发展规划与CIPP模式的契合
    三、CIPP模式对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支持
        (一)CIPP模式对大学发展规划决策的作用
        (二)CIPP模式对大学发展规划决策的意义
        (三)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的CIPP框架构建
    小结
第五章 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构成
    一、决策分析模型
        (一)模型功能
        (二)模型方法
        (三)模型结构
        (四)模型分析
    二、方案选择模型
        (一)模型功能
        (二)模型方法
        (三)模型结构
        (四)模型分析
    三、效能检验模型
        (一)模型功能
        (二)模型方法
        (三)模型结构
        (四)模型分析
    四、达成满意模型
        (一)模型功能
        (二)模型方法
        (三)模型结构
        (四)模型分析
    小结
第六章 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一、大学发展规划决策评价标准
        (一)标准的内涵
        (二)大学发展规划决策评价标准体系
    二、决策分析模型:科学性指标体系
        (一)科学性标准的内涵
        (二)科学性的测度指标体系
    三、方案选择模型:可行性指标体系
        (一)可行性标准的内涵
        (二)可行性测度指标体系
    四、效能检验模型:执行性指标体系
        (一)执行性标准的内涵
        (二)执行性的测度指标体系
    五、达成满意模型:有效性指标体系
        (一)有效性标准的内涵
        (二)有效性的测度指标体系
    小结
第七章 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实证分析
    一、实证对象背景概述
        (一)学校发展概况
        (二)规划编制的形势背景
        (三)规划编制过程
        (四)规划的主要内容
        (五)规划的组织实施
    二、决策模型指标分值的获取
        (一)决策分析模型指标分值选择
        (二)方案选择模型指标分值选择
        (三)效能检验模型指标分值选择
        (四)达成满意模型指标分值选择
    三、决策模型的实证分析
        (一)决策分析模型实证运用
        (二)方案选择模型实证运用
        (三)效能检验模型实证运用
        (四)达成满意模型实证运用
    四、实证分析结果阐释
        (一)目标确立较为科学
        (二)方案契合保障有力
        (三)规划实施执行到位
        (四)规划完成较为满意
    五、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评价
        (一)决策模型优点
        (二)决策模型不足及改进方向
    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5)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 ——以苏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兴起与消费转型升级的需求
        1.1.2 城乡转型与农村居民消费价值观的嬗变及其影响
        1.1.3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研究的理论与现实价值凸显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区域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研究
        2.2.1 研究现状
        2.2.2 研究内容
        2.2.3 研究评述
        2.2.4 研究启示与展望
    2.3 价值观与旅游消费行为关系研究
        2.3.1 价值观与消费行为关系
        2.3.2 价值观与旅游消费行为关系
        2.3.3 游客感知价值与旅游消费行为关系
        2.3.4 研究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与框架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农村居民旅游者
        3.1.2 旅游消费行为
        3.1.3 价值观与价值取向
    3.2 理论基础
        3.2.1 消费行为的经济学视角
        3.2.2 消费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视角
        3.2.3 消费行为的文化价值观视角
        3.2.4 消费行为的地理学视角
    3.3 理论框架
第4章 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
    4.1 引言
    4.2 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发展特征
        4.2.1 旅游消费发展阶段
        4.2.2 旅游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
        4.2.3 旅游消费行为结构
    4.3 调研对象与样本特征
        4.3.1 抽样情况
        4.3.2 样本结构
    4.4 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基本特征
        4.4.1 旅游行为模式
        4.4.2 旅游目的地
        4.4.3 旅游消费水平
        4.4.4 旅游行为意向
        4.4.5 旅游消费行为特征比较
    4.5 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差异
        4.5.1 家庭形态与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差异
        4.5.2 经济变量与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差异
        4.5.3 地理环境与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差异
        4.5.4 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差异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影响机制
    5.1 引言
    5.2 分析框架与理论设想
        5.2.1 分析框架
        5.2.2 理论设想
    5.3 研究变量与方法
        5.3.1 研究变量
        5.3.2 研究方法
    5.4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
        5.4.1 旅游行为模式影响因素
        5.4.2 旅游目的地影响因素
        5.4.3 旅游天数影响因素
        5.4.4 旅游花费影响因素
        5.4.5 旅游行为意向影响因素
        5.4.6 影响因素比较与总结
    5.5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作用路径与调节效应
        5.5.1 模型构建
        5.5.2 旅游消费行为作用路径
        5.5.3 家庭结构的调节效应
        5.5.4 旅游消费行为影响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价值取向
    6.1 引言
    6.2 研究思路与方法
        6.2.1 研究思路
        6.2.2 研究方法
    6.3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价值取向的量表设计
        6.3.1 资料整理与分析
        6.3.2 量表设计与测试
    6.4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价值取向的量表检验
        6.4.1 数据来源与量表检验
        6.4.2 价值取向与旅游消费行为关系拟合
    6.5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价值取向的结构与特点
        6.5.1 价值取向的特征与比较
        6.5.2 价值取向的结构与特点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调节模式与政策建议
    7.1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调节模式
        7.1.1 调节模式构建
        7.1.2 调节模式阐释
    7.2 农村居民旅游者类型
        7.2.1农村居民旅游者类型
        7.2.2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市场细分
    7.3 政策工具效应与相关政策建议
        7.3.1 政策工具效应
        7.3.2 政策设计思路
        7.3.3 公共政策设计
        7.3.4 营销政策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A.1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A.2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观念调查问卷
附录B 农材居民脯消巧行为价值取向初始条目
    附录B.1 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价值观初始条目
    附录B.2 农村居民旅游感知价值初始条目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财政激励政策模型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简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径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径
        1.4.2 创新点
2 经济发展与财政激励政策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财政政策的类型
        2.1.2 财政政策的比较
        2.1.3 财政激励政策的界定
    2.2 财政政策的激励效应
        2.2.1 政府投资的激励效应
        2.2.2 财政补贴的激励效应
        2.2.3 转移支付的激励效应
        2.2.4 税收优惠的激励效应
    2.3 经济发展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2.3.1 增长极理论
        2.3.2 政策激励理论
        2.3.3 政府绩效理论
        2.3.4 公共产品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财政政策现状及问题
    3.1 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
        3.1.1 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3.1.2 经济发展的问题分析
    3.2 加快经济发展的现行财政政策
        3.2.1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补助奖励政策
        3.2.2 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财政政策
        3.2.3 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优惠政策
        3.2.4 促进经济增长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3.3 经济发展现行财政政策的问题
        3.3.1 财政投资总量比较少
        3.3.2 财政转移支付不健全
        3.3.3 税收优惠政策不完善
        3.3.4 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窄
        3.3.5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3.4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经济发展财政政策的经验及借鉴
    4.1 国外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4.1.1 德国经济发展的联邦财政均衡政策
        4.1.2 法国经济发展的激励补贴财税政策
        4.1.3 巴西经济发展免税额追加投资政策
    4.2 国内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
        4.2.1 北京市促进自主创新的财政政策
        4.2.2 辽宁省能源工业建设的财政政策
        4.2.3 甘肃省发展特色产业的财政政策
    4.3 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财政政策的借鉴
        4.3.1 加大对落后地区财政支出力度
        4.3.2 建立各种工业现代化财政基金
        4.3.3 提供财政投资补贴和低息贷款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财政激励政策模型及实证分析
    5.1 财政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5.1.1 VAR模型的设计
        5.1.2 数据和变量的选取
        5.1.3 变量检验
        5.1.4 滞后期与多项式阶数的选择
        5.1.5 结果分析
    5.2 税收优惠对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5.2.1 变量的选取
        5.2.2 相关的检验
        5.2.3 模型的建立
        5.2.4 结果分析
    5.3 财政激励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效应的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加快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财政激励政策建议
    6.1 进一步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6.1.1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6.1.2 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投资
        6.1.3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资
        6.1.4 加大民生工程建设投资
    6.2 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6.2.1 改进转移支付分配办法
        6.2.2 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方式
        6.2.3 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
    6.3 加强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6.3.1 中小企业税收优惠
        6.3.2 科技创新税收优惠
        6.3.3 节能减排税收政策
    6.4 尝试建立地方公债制度
        6.4.1 规范地方公债的用途
        6.4.2 设立保证金偿还制度
        6.4.3 建立严格的债务管理制度
    6.5 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6.5.1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6.5.2 加强社保基金筹集与管理
        6.5.3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6.5.4 改革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6.5.5 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继续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张桃林副部长在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结成效经验, 巩固农业机械化发展好形势
    (一) 重落实, 抓监管, 认真实施农机化扶持政
    (二) 重服务, 抓关键, 精心组织机械化生产各
    (三) 重科技, 抓融合, 深入推进农机化技术创新
    (四) 重培育, 抓示范, 加快发展农机服务组织
    (五) 重素质, 抓培训, 全面开展农机化人才队伍
    (六) 重监理, 抓创建, 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
    (七) 重质量, 抓鉴定, 努力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二、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准确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形势新任务
    (一) 深刻理解“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进一步
    (二) 深刻理解“四化同步”、城乡发展一体化的
    (三) 深刻理解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任务要求, 进
    (四) 深刻理解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改革方向, 进
    (五) 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布局, 进一步
三、奋力扎实工作, 继续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10)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本文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
    2.1 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2.1.1 我国家电行业的内涵
        2.1.2 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状
    2.2 日立公司核心竞争力状况
        2.2.1 日立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2.2.2 日立公司对我国家电企业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启发
    2.3 西门子公司核心竞争力状况
        2.3.1 西门子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2.3.2 西门子公司对我国家电企业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启迪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建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
        3.1.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3.1.2 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
    3.2 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框架
        3.2.1 宏观因素指标体系
        3.2.2 行业因素指标体系
        3.2.3 企业自身因素指标体系
    3.3 指标体系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4.1 选择层次分析法的依据
    4.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及步骤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我国三家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4.5 评价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虹集团核心竞争力案例研究
    5.1 公司简介
        5.1.1 长虹公司发展历程
        5.1.2 公司发展现状
    5.2 长虹家电公司在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不足
    5.3 长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5.3.1 制定出合理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
        5.3.2 实施科技人才战略
        5.3.3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3.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3.5 加强品牌建设和管理
        5.3.6 学习跨国管理经验
        5.3.7 构建高效的网络服务和规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重培育 强管理 促进森林工业全面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兵团特色城镇化模式与路径研究[D]. 王蕾. 石河子大学, 2017(05)
  • [2]厦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J]. 黄光增.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17(04)
  • [3]基于CIPP模式的大学发展规划决策模型研究 ——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D]. 杨江水. 西南大学, 2016(01)
  • [4]国机集团成功挽救中国二重 浴火重生后,二重2016年的目标是:营收超百亿,利润过一亿![J]. 康晓博. 中国机电工业, 2016(02)
  • [5]发达地区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与影响机制研究 ——以苏南地区为例[D]. 余凤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1)
  • [6]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财政激励政策模型及对策[D]. 夏梦瑶.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7]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J]. 张桃林.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3(01)
  • [8]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继续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张桃林副部长在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 张桃林. 农机科技推广, 2013(01)
  • [9]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继续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N]. 张桃林. 中国农机化导报, 2012
  • [10]我国家电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蒋萍. 湖南工业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复耕强管促进林产业全面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