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强度论文_孙丕苓,许月卿,刘庆果,黄安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地利用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强度,冲突,时空,海南岛,开发利用,象山。

土地利用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孙丕苓,许月卿,刘庆果,黄安[1](2019)在《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环京津贫困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冲突研究可为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环京津贫困带为例,基于生态安全视角,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提取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合综合指数模型,对环京津贫困带土地1985-2015年土地利用冲突进行强度测度,并运用空间热点探测、空间回归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环京津贫困带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具有空间相关性,空间集群分布特征显着。1985-2015年耕地冲突强度空间格局变化显着,耕地重度冲突分布区向张家口西部、北部集聚,高度、中度冲突分布区向坝上西部地区、承德东部地区集聚。建设用地冲突强度空间格局整体变化不大,局部地区略有变化,建设用地重度、高度冲突分布区向张家口、承德市区周边集聚,张家口中部重度冲突集聚区扩展明显,太行山区重度冲突集聚区持续收缩。(2)1985-2015年环京津贫困带耕地、建设用地冲突强度地形梯度格局基本一致。随着地形梯度的升高,冲突强度变化显着;中高地形梯度区土地利用冲突变化以耕地冲突为主,冲突强度先增强后减弱,总体变化不大。(3)地形条件和地理区位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土地利用冲突的空间格局。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通过影响人类需求影响土地利用冲突的发展变化,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影响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变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宋茜茜[2](2019)在《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及生态承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带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密集,拥有较高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生态问题,如围填海工程对自然岸线的侵蚀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合理人为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损失等。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岸带生态环境又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海南位于中国的最南端,从1988年的边陲岛屿变成了如今的国际旅游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其主岛海南岛四面环海,拥有狭长的海岸线及丰富的海岸带资源,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生态问题,对海南岛海岸带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根据四期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分类和海岸线数据集,结合统计和遥感数据,借助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及变化度4个方面评估了1990-2015年近25年的海南岛海岸带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并采用PSR模型建立了海南岛海岸带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结合状态空间法对海南岛海岸带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明显,分别增加231%和132%,60%以上由耕地转换而来。交通运输用地年增长率最大,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3倍。25年间,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程度从270增至280,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土地开发利用不断深入。分时段看,1990-2000年西部土地利用程度相对其它地区较高,2000-2009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间年变化率波动较大,土地开发利用处于较高的水平,但西部土地利用发展状态逐渐减弱,其它地区呈现发展。分市县来看,海口市土地利用程度最高,为300;澄迈县次之,为286。陵水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度最大,为22。(2)1990年和2000年海南岛海岸带生态承载力整体可载,2009年和2015年为超载状态,生态承载力压力逐渐增大。海南岛海岸带地区实际承载力与可承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从-0.0637增至0.2092。生态承载力在2009年呈现出空间差异性,东部和南部的生态压力较西部和北部大,琼海、万宁、陵水、叁亚4个市县生态承载力超载严重。分市县看,25年间,有57%的海岸带市县实际生态承载力压力增长了1倍以上,且尤以2009-2015年恶化速度最快。本论文对海南岛海岸带进行了较为综合的土地和生态资源评估,建立了适合海南岛海岸带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对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海南岛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开发强度较高的地区分散于海南岛四周,当地政府可结合各市县自然资源状况,提高土地开发利用集约程度,合理有效的开发保护土地资源。其次在对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开发的同时,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可通过提高污染治理项目年度投资、控制常住人口数量、降低岸线人工化速度等方式缓解人类活动对生态承载力的压力。最后应重点注意陵水县的生态状况。本论文在做出上述工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获取更多和更高精度的指标数据,提高评估精度,增加岛内区域评估进行横向对比是后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31)

杨国清,朱文锐,文雅,林英昌[3](2019)在《20年来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与效率空间分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省是中国国家级低碳试点省份之一,碳减排是广东省推动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积极承担经济大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责任的战略行动。区域碳排放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对土地利用碳排放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明确今后省级低碳试点建设工作的方向和重点。为此,以广东省为研究区,采用土地利用地类排放系数法和K-mean聚类法,对广东省1996-2015年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和效率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净碳排放量持续增加,年均增幅6.04%,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2)广东省各区域净碳排放量、耕地与建设用地碳排放量的变化幅度为粤北<粤东和粤西<珠江叁角洲,林地碳吸收量变化幅度为粤东和粤西<珠江叁角洲<粤北;(3)20 a来随着人均GDP增加,广东省单位GDP碳排放持续下降,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益明显提升;(4)以人均碳排放为排放量指标,以单位GDP碳排放为排放效率指标,广东省21个地级市可以分为4类:高排放-中效率(HE-ME)、高排放-低效率(HE-LE)、中排放-低效率(ME-LE)和低排放-高效率(LE-HE)。目前,广东碳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碳减排形势仍然严峻,未来应该继续对碳排放强度和效率进行调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低碳示范省建设。(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何改丽,李加林,刘永超,史小丽,马静武[4](2019)在《1985-2015年美国坦帕湾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时空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对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湾流域为研究区,以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GIS技术构建了基于行为者的土地动态度模型、转移矩阵、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模型和土地利用结构模型,对坦帕湾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建设用地和林地是流域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主要由耕地转换而来,转换比例为53.74%。(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河流与湖泊相对变化最大;未利用地速度变化最为显着,单一动态度高达1.11%;建设用地年均增长较为平缓,每年增长0.30%左右;流域北部和南部综合动态度最高,形成极核中心,并以圈层形式向外辐射降低,同时高动态度区逐渐转换为较低动态度区。(3)信息熵均衡度呈小幅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下降;土地开发利用面积基本构成为建设用地>林地>耕地与牧场>河流与湖泊>未利用地>滩涂与沼泽。(4)坦帕湾沿岸皮拉尼斯县与坦帕市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最高;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发展期面积高于调整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增强趋势明显。(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马利邦,李晓阳,成文娟,柏杰[5](2019)在《基于灌区面板数据的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时空差异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疏勒河流域中下游为研究对象,借助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和随机前沿函数分析模型(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模型),分析了1987—2015年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987—2015年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土地利用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无植被区始终占主导地位,达80%以上,其次为草地,建设用地面积最少,不足1%;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呈递增趋势,时空差异显着,1987—2015年该指数增加了35.36,其中1996—2007年上升最快,达到24.17,占增加值的68.35%,2007年后仍有增长,但相比前一阶段趋于平缓,且在空间上呈现由"东西低,中间高"向"东中高,西部低"转变的趋势;灌区尺度土地利用强度变化影响因素的时空差异显着,1987—1996年叁大灌区土地利用强度变化与农业生产结构和移民有关,1996—2007年受用地变化和移民的影响,2007—2015年与农业生产结构和用地变化关系显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张莹,雷国平,林佳,周敏[6](2018)在《辽中南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时空演化及其主导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功能冲突的角度出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叁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和土地利用冲突指数公式分析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 2004—2016年辽中南城市群城市间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差异;(2)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存在明显空间分布特征且变化明显,除2004年外,土地利用低度冲突区处于城市群的中心地区,且在研究期内呈现出向西部和南部扩大的趋势;(3) 2016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的主导因素是人口密度、经济发展和对经济发展的信心、自然资源禀赋以及环境压力。据此认为,辽中南城市群应采取差别化的冲突权衡措施,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升人们对经济发展信心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以实现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环境功能之间的协调发展。(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2期)

柳冬青,张金茜,巩杰,钱彩云[7](2019)在《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时空关系研究——以安定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土地利用和社会统计数据,构建了"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多尺度分析框架,从县区和乡镇尺度探讨了定西市安定区1990—2015年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的时空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990—2015年安定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关系变化存在区域整体相似性和乡镇局部差异性;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提高了供给服务和生产资料供给福祉,但弱化了调节和支持服务;供给与支持服务权衡主要集中于安定区北部和西南部。该区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程度较高,不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保育和居民福祉的持续提升。区域的脱贫致富因立足于提高居民福祉,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劳务输出等是实现该区社会生态系统的经济收益与生态效益共赢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冯佰香,李加林,何改丽,黄日鹏[8](2018)在《30年来象山港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时空变化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象山港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8大类,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综合指数4种指标模型,分析了象山港海岸带1985-2015年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结构、程度以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 1985年到2015年象山港海岸带养殖用地及盐田扩张速度最快,动态度最高可达11.97%,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次之,但面积增幅最为显着,滩涂缩减速度最大,耕地面积明显减少;(2) 30年间土地类型主要转变方向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其次为林地转变为耕地;(3)信息熵逐时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不断加强,区域发展在逐渐走向成熟;(4)各时期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变化率均大于零,象山港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强。(本文来源于《Marine Science Bulletin》期刊2018年02期)

杨鸿雁,李艺璇,范晓瑛[9](2018)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河北经济年鉴》和《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为数据源,通过建立由建筑密度、人口密度、路网密度和经济密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ArcGIS软件对研究区的单项指标进行加权迭加,结合ArcGIS的加权迭加功能得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强度等级。结果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使得河北省的土地利用强度有了提升。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强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南部的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等地的土地利用强度比北部的张家口、承德要高。因此在土地利用方面,河北省应当优化各地区的建筑密度、人口密度、路网密度、经济密度,提高全省土地利用强度。(本文来源于《河北省科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雪俊[10](2018)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应用探索——以广东省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评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资源是影响人类基本生活和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资源,由于其稀缺性,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规划利用,土地利用强度是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中的地表覆盖数据较传统土地调查数据具有客观、精细的特点,本文利用地表覆盖数据,以土地利用强度测算模型计算分析了广东省内近百个开发区的土地利用强度,为地理国情数据成果的应用做有益探索。(本文来源于《北京测绘》期刊2018年06期)

土地利用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岸带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类活动密集,拥有较高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生态问题,如围填海工程对自然岸线的侵蚀及周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不合理人为活动对土地资源造成的损失等。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岸带生态环境又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对海岸带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海南位于中国的最南端,从1988年的边陲岛屿变成了如今的国际旅游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其主岛海南岛四面环海,拥有狭长的海岸线及丰富的海岸带资源,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巨大的生态问题,对海南岛海岸带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根据四期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分类和海岸线数据集,结合统计和遥感数据,借助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及变化度4个方面评估了1990-2015年近25年的海南岛海岸带地区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并采用PSR模型建立了海南岛海岸带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结合状态空间法对海南岛海岸带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明显,分别增加231%和132%,60%以上由耕地转换而来。交通运输用地年增长率最大,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3倍。25年间,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利用程度从270增至280,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土地开发利用不断深入。分时段看,1990-2000年西部土地利用程度相对其它地区较高,2000-2009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间年变化率波动较大,土地开发利用处于较高的水平,但西部土地利用发展状态逐渐减弱,其它地区呈现发展。分市县来看,海口市土地利用程度最高,为300;澄迈县次之,为286。陵水县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度最大,为22。(2)1990年和2000年海南岛海岸带生态承载力整体可载,2009年和2015年为超载状态,生态承载力压力逐渐增大。海南岛海岸带地区实际承载力与可承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从-0.0637增至0.2092。生态承载力在2009年呈现出空间差异性,东部和南部的生态压力较西部和北部大,琼海、万宁、陵水、叁亚4个市县生态承载力超载严重。分市县看,25年间,有57%的海岸带市县实际生态承载力压力增长了1倍以上,且尤以2009-2015年恶化速度最快。本论文对海南岛海岸带进行了较为综合的土地和生态资源评估,建立了适合海南岛海岸带的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对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海南岛海岸带地区土地利用开发强度较高的地区分散于海南岛四周,当地政府可结合各市县自然资源状况,提高土地开发利用集约程度,合理有效的开发保护土地资源。其次在对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开发的同时,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可通过提高污染治理项目年度投资、控制常住人口数量、降低岸线人工化速度等方式缓解人类活动对生态承载力的压力。最后应重点注意陵水县的生态状况。本论文在做出上述工作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获取更多和更高精度的指标数据,提高评估精度,增加岛内区域评估进行横向对比是后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地利用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丕苓,许月卿,刘庆果,黄安.基于生态安全视角的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以环京津贫困带为例[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2].宋茜茜.海南岛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及生态承载力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

[3].杨国清,朱文锐,文雅,林英昌.20年来广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与效率空间分异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9

[4].何改丽,李加林,刘永超,史小丽,马静武.1985-2015年美国坦帕湾流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时空变化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9

[5].马利邦,李晓阳,成文娟,柏杰.基于灌区面板数据的流域土地利用强度及其影响因素时空差异识别[J].生态学杂志.2019

[6].张莹,雷国平,林佳,周敏.辽中南城市群土地利用冲突强度时空演化及其主导因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

[7].柳冬青,张金茜,巩杰,钱彩云.陇中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时空关系研究——以安定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9

[8].冯佰香,李加林,何改丽,黄日鹏.30年来象山港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时空变化研究(英文)[J].MarineScienceBulletin.2018

[9].杨鸿雁,李艺璇,范晓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18

[10].刘雪俊.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应用探索——以广东省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评价为例[J].北京测绘.2018

论文知识图

不同土地利用状况下滦河流域不同等级...漓江20km缓冲区土地利用图与植被气温...拜城镇城区土地利用强度图银川平原土地利用强度信息图谱一71997~2003年泰州沿江经济带土地利改变土地利用强度的土地发展权...

标签:;  ;  ;  ;  ;  ;  ;  

土地利用强度论文_孙丕苓,许月卿,刘庆果,黄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