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广侠:论五四前后周恩来的思想嬗变论文

邵广侠:论五四前后周恩来的思想嬗变论文

摘要: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它促使一大批知识分子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周恩来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透视周恩来思想嬗变的过程,其特色体现为渐变与突变的辩证性、中西文化影响的交融性、自强与爱国的一致性。青少年从中得到的有益启示是:如果形成且坚定了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就能引导自己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在新时代里胸怀理想勤学习,自主探索有毅力,深入生活善践行,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关键词:五四运动;周恩来;青少年;思想转化

100年前的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推进作用,对青年人的思想嬗变形成了重大影响。透视周恩来五四前后思想转变的重要节点,揭示其思想演化的鲜明特色,对今天的青少年成长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五四前后周恩来思想嬗变的重要节点

五四前后,周恩来的思想嬗变,首先是实现了由原初的封建思想转变为革命的民主主义思想,再由民主主义思想转变为初步马列主义思想,最后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如,在教学中,曾经遇到一位身份调皮的学生,他对课程几乎没有兴趣,而且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教学中经常和老师作对。但是,这名学生对机械制图部分的内容有一定的见解,而且课程练习完成的也不错,就是学习状态不太好。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在其他同学都在的情况下激励他、鼓励他、赞赏他。同时,还与他一同畅谈理想,关注他的言行。针对课堂的作业,我经常将一些相关的任务派给他。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他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开始主动地学习知识。

(一)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周恩来第一次思想转变的节点,是在1918年春。由于周恩来出生于封建没落家庭,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封建主义的,直到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到东北上学后,才开始接触新思想。大量接触西方新思想是从1914年考进南开中学开始的。南开的学堂里,传统伦理思想与新式西学思想并存。周恩来在南开时期一方面刻苦阅读中国文化典籍,大量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另一方面广泛阅读西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据金冲及考证,当年周恩来既爱读《史记》等文学传记类书籍,又喜欢看顾炎武、王夫之等清初进步思想家的著作,还喜欢阅读西方启蒙思想家的论著。[1]

周恩来通过大量阅读中外名著,不仅有效地提升了文化课程的学习成绩,而且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思想觉悟。这一时期,周恩来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发表了大量抨击旧世界、讴歌新思想的文章。1915年,周恩来面对列强入侵中国、国弱而被人欺凌的现状,内心产生了强军救国的思想:“军盛则国强,军颓则国弱,斯人人所奉为公理,百验不磨者也。”[2]69周恩来还在《海军说》一文中,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了论证,认为中国要想成为世界上能够执牛耳的国家,必须建立一支实力强大的海军。当然,作为一名中学生,其观点还显得稚嫩,但其报国取向已经比较清晰了。

周恩来出狱后,更加深入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秋,在周恩来主持召开的觉悟社年会上,他总结了觉悟社的工作情况,重点谈了天津一年多来开展学生和各界救国运动的经验,也谈了不足。他在谈到今后革命道路时指出:“只有深入劳工群众,依靠劳动阶级,并把五四运动后在全国各地产生的大小进步团体联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改造旧的中国。”[5]为了进一步探求救国真理,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方略,周恩来于1920年11月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勤工俭学,继续探究救国救民的真理。

(二)红色思想颤动于狱中

马克思主义触动周恩来的灵魂,是在1920年的夏季。周恩来于1919年4月离开日本,回国后就投身五四运动。他在担任《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期间,积极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撰写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发刊旨趣》的文章,后又撰写了《革新!革心!》的发刊词,提出改造社会、改造思想的主张。此外,他还积极参加请愿、游行、罢课、抵制日货等活动。为了宣传革命的主张,在他倡导下成立了觉悟社,组织革命活动。如组织大家阅读李大钊介绍十月革命与布尔什维主义的文章,邀请李大钊到天津对觉悟社组织及活动进行指导;注意引导觉悟社成员,着力研究新思想、思考新问题;等等。在周恩来的带领下,觉悟社成员积极学习马列主义著作。周恩来此时的思想中,既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又有马列主义思想。必须强调的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在逐步加深,思想的天平逐步倾向于马克思主义。

自在上海设立第一家工厂开始,卡博特公司目前累计在华投资已超过7亿美元,可以说过去20年中将全球的资本开支全额投入了中国。至今,公司在沪设立了“国家级地区总部”、新建的亚太技术中心已于2017年投入运行。在华拥有7家生产工厂和3个销售代表处,遍及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江西、江苏、内蒙古、山东和广州。

本文构建以下模型:式(2)用来检验H1,若β1显著为正,则H1成立;式(3)用来检验H2,若β3显著为正,则H2成立;式(4)用来检验H3,若β3显著为负,则H3成立。

“一·二九”事件,对周恩来产生了重大影响。1919年12月,周恩来等组织了在南开大学操场举行的万人大会,当场焚烧日货,会后举行了游行活动,遭到天津军警的镇压。面对疯狂的敌人,他们没有屈服,反抗没有停息。在周恩来带领下,五六千名学生到直隶省公署请愿。后来,周恩来等4人被捕。在监狱中,他们一边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边与反动派进行斗争。一开始监狱里不让他们读书读报,但他们团结一致,坚持斗争,争取权利,甚至通过抗议绝食等方式,迫使当局允许他们自由阅读书报。为了学习与研讨马列主义,他们成立了读书团,认真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书籍,由周恩来等人轮流为大家介绍各种新思潮,特别是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新学说。

周恩来宣讲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唯物史观的理论、阶级竞争的历史、余工余值说、资产集中说,等等。他们经常晚上开会讨论时局,谈论学习体会。如果说在日本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了解与认识,此时,通过不断的学习,通过五四运动的实践,他更加理解与领会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了反动政府的狰狞面目,认识了爱国自由和民主权利,决不是不经过斗争和流血,就能轻易得到的”[4]。正是在这种特定环境下,周恩来的思想开始“颤动”,革命意识开始萌芽。此时的周恩来,已成为具有初步马列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果说,周恩来在日本接触马克思主义,属于相识,那么1920年夏天的周恩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就是属于相知了。这为他后来终身坚信马克思主义,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针对当时国内混乱的局面,周恩来希望能够出现振臂一呼、揭竿而起的英雄人物,使国家强盛起来。我们知道,在周恩来的心中,一直有国家崛起的梦想,他希望有人能够担当这个重任。1915年他在《或多难以邦国论》的文章中呼吁:“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2]63这是人们常说的周恩来贤人政治思想。这个思想在1916年周恩来谈及韩信、项羽等人的文章中,也存在着。但其思想不断发生变化,即封建主义思想的成分减弱,革命的民主主义思想逐步增强。1918年春周恩来完成了第一次思想的嬗变,成为革命的民主主义者。[3]因为周恩来到日本前,各种救国的思想萦绕在脑海中,在日本学习与考察后,已经彻底清除了军国主义、贤人政治等思想,真正确立起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周恩来在日本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虽然马克思主义学说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但此时还没有改变民主主义思想在周恩来头脑的本体地位。

周恩来在欧洲期间,系统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法兰西内战》《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此外他还订阅或购买诸如《人道报》《共产党人》《共产党人评论》《劳动月刊》等报刊,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对欧洲状况进行考察。当周恩来看到一战后西欧各国生产衰退、工人失业,整个社会处于一片萧条的景象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有了真切的了解。这从周恩来为《益世报》撰稿介绍欧洲的大量文章中得到印证。为此,他直面现实问题,思考现实问题,撰写的文章直击西方社会痛点。

何长工曾回忆说,周恩来是欧洲勤工俭学人员中的活跃分子,其救国图强的心志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厚,是公认的理论宣传家。[6]笔者认为,这个评说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周恩来去欧洲的“主要意旨,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虚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7]。在当时的欧洲,面对多种社会问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劳资矛盾,各种理论粉墨登场。归纳各种理论流派,无非是两种,一种是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一种是改良渐进式革命理论。周恩来对各种理论进行推究比较,发现有的理论只是“空谈”,有的主义只是“梦呓”。经过不同理论的深入比较,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并坚信无产阶级专政与共产主义两大原理。于是,周恩来在192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思想上又一次嬗变。从此,坚定信仰,矢志不移。

市政府于2010年年底出台《关于加快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的实施意见》,将郊区集约化供水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推进。截至2013年11月底,上海市陆域部分的集约化供水工作已完成,共关闭郊区中小型水厂150座,取消内河取水口94个,注销深井取水许可证161个,达到了集中保护水源、优化水厂布局、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提高供水水质和管理服务水平、改善郊区发展环境等预期效应,受到广大郊区市民的欢迎。

二、五四前后周恩来思想嬗变的鲜明特色

五四前后,周恩来思想嬗变的鲜明特色体现为渐变与突变的辩证性中西文化影响的交融性、自强爱国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致性。

(一)渐变与突变的辩证性

五四前后周恩来思想的嬗变,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内外因相互作用实现的,呈现出渐变与突变辩证统一的特征。周恩来在成长的过程中,先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再成为具有初步马列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最终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些转变的节点都是基于其思想渐变实现的突变。当我们探寻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的全程时,其渐变的脉络非常清晰。

在日本周恩来初识马列时,其心情是格外舒畅的。认识一个人或事物,喜欢不喜欢,主要与个体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当年周恩来看到日本报刊上介绍俄国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书刊时,就被吸引了。他反复阅读诸如河上肇刊登在《社会问题研究》月刊上介绍马列主义文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外,周恩来日常还习惯到相关书店翻阅新书,读到了不少介绍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欧洲先进思想的书刊。这样,周恩来看到的新思想越来越多。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加深,对十月革命有了新认识。他认识到“过激派”的宗旨最合劳农两派人的心理。周恩来在日本的后期,逐步能用日文与英文阅读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视野不断扩展,认识不断加深。与国内的同龄人相比,周恩来是一个比较早比较多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

授课形式单一 对于机器人技术的授课形式目前是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以灌输式教学占据主导地位,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如对于机器人手腕讲解,教师按课本知识尽管讲解很详细,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理解机器人手腕的翻转、俯仰、偏转的具体位置和方向,想象不出关节的旋转角度为360°以上是怎么样的。这种单一的授课形式不能适应机器人学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远远落后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结果是课堂上都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摆脱不了“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状况。

一个理想人生追求者如果不爱国,往往无法跳出狭隘的自我小圈子,难以显示出较大的社会价值;一个人如果爱国而不自强,往往就是喊喊口号的空谈家。透视周恩来五四前后思想嬗变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其中自强与爱国相统一的特征,这使他有效地实现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近日,勃艮第葡萄酒行业协会(BIVB)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组织了三场关于夏布利风土气候(Chablis Climats)的研讨会。近百名葡萄酒业内人士参与了这场探索夏布利2014、2015、2016年份风味的深度之旅。在勃艮第葡萄酒的专业讲师齐绍仁、徐伟和蔡颖姬的带领下,与会的业内人士品鉴了来自夏布利一级园、特级园的7款佳酿。此次活动是讲师和各位与会者畅意交流的盛会,也使得业内人士更加深入地了解夏布利的风土气候。

采用随机数表法,抽取66例妊娠糖尿病高危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综合管理组和常规组,综合管理组33例孕妇中,年龄介于26~38岁之间,平均年龄:(28.19±0.07)岁。常规组33例孕妇中,年龄介于24~37岁之间,平均年龄(27.88±0.29)岁。

(二)中西文化影响的交融性

在周恩来思想嬗变过程中,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对他交互发生影响。换句话说,在周恩来五四前后思想嬗变过程中,打上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深刻印记。

在五四前后,周恩来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深入思考。周恩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这是大家公认的;同时,周恩来对西方思想家的作品有广泛涉猎,如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赫胥黎的《天演论》、河上肇的《贫乏物语》等,这些书籍对他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周恩来五四前到日本考察,促使他抛弃了诸如贤人政治等一些错误思想。周恩来五四后期到欧洲考察,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亲身体会了西方社会文明与野蛮并存的状态,使他看清了议会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俄国暴力革命的思想在他头脑中扎下了根,从而坚定了他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周恩来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中西文化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使二者在自己思想嬗变中发生良性互动。首先,他科学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因子与西方文化因子,让人类文明的成果,成为自己思想进步的有效营养。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对周恩来有重大影响,甚至影响他的个性特征。如五四运动中,天津《益世报》对反动统治态度暧昧,周恩来撰文指出其不足,又留有余地,显示出友好的素养。最后《益世报》虚心接受,还邀请去欧洲留学的周恩来为其撰稿。周恩来后来谈及自己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关联性时就说过这样的话语,我们中国人办事,有自己的一些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来自我们的民族传统,不全是马列主义的教育”[8]。周恩来对于西方文化的吸纳,不仅有马克思主义的,还有其他西方文明的因子,如进化论、民主共和观念,以及追求个性解放、主张平等自由、反对专制独裁等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缺乏的西方现代文明思想。他的思想是开放的,且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其次,注意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周恩来曾就西方赫胥黎与中国老子的思想进行对比,提出了二者的长处与不足。这样的比较学习,利于避免思想嬗变中对待西方文化的不正确态度,即妄自尊大与妄自菲薄。使中西方文化优势补短,这使得周恩来的思想既能不断提升,具有先进性,又具有平易近人性。在周恩来的思想中,虽烙下传统文化的印记,却难以找到东方文化里带有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子;虽留着西方文化的痕迹,却少见过分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

(三)自强爱国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一致性

周恩来归国的时候,箱子里装了许多进步书刊,他对河上肇的书籍特别钟爱。可以说,周恩来自接触马克思主义后,一直在学习思考相关问题,但直到他被捕后,在监狱中通过斗争实践,结合理论学习思考,新思想才萌芽,这就明显带有渐进性。周恩来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用“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表达了内心的感受。目前学术界对“一线阳光”的喜悦心情有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是周恩来接触马克思主义后的喜悦,另一种观点认为,周恩来喜悦的原因是多重的,主要是对以前庞杂思想汇聚于民主主义思想的喜悦。笔者认为,周恩来喜悦心情的源头确实不止一个,但包含着在接触马克思主义时被其理论魅力吸引所产生的喜悦。虽然周恩来当时还是一位民主主义者,但不妨碍他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喜爱的思想倾向与心理变化。一个人的思想可分为感性与理性,就当时情况分析,周恩来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对马克思主义因喜爱而以诗来表达感情,是合情合理的,也与他后来思想发展的轨迹相吻合。

渐变中孕育着质变,当马列主义新思想积累到一定程度,周恩来最终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实现了思想发展的飞跃。周恩来后来在谈到自己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时,说与自己的求真心有关,也与自己的性格有关,正好印证了周恩来五四前后思想演变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渐变与突变的辩证统一性。

个体思想属于意识范畴,但它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周恩来的独特成长环境,使他自强的意识特别强烈。自到东北之后,他逐步认识到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从此,爱国主义思想萌发,其人生追求一直心系国家的独立富强。可以说,爱国主义是贯穿于周恩来五四前后思想变化整个过程,也是贯穿他光辉一生的红线。正因为如此,周恩来后来谈起离开淮安到东北读书时,才说是其人生转折的开始。周恩来从这里起步走向南开、东去日本、西赴欧洲,实现了五四前后其思想的嬗变,最终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参与五四运动斗争的过程中,周恩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积极参加天津的五四运动。在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革命的斗争中,周恩来认识到,光靠学生运动,通过请愿、上书与发表宣言的方式,难以推翻反动统治,不能完成救国的重任。方有出路。他在被捕后,他深入学习思考马克思主义,将自己的认识过程进行梳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触及了他的灵魂。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10]。周恩来成为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过程,与他自强不息、践行自己的中华崛起志向是紧密相连的。他一旦心里有马列主义的理论支撑,追求崛起志向的斗志更旺,前进的步伐更快。他越是认真刻苦学习与思考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就越深刻;他越是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进步就越大。他的自强救国的志向与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最后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催生了“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的决心。此后,不管形势如何变化,他都万难不惧、万死不辞。用周恩来自己的话说:“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11]314

在南开中学,周恩来刻苦学习,参与各种进步活动,思考与探求救国的真理。他既是积极进取的学生,也是关注国家大事的有为青年。他围绕中华崛起的目标,对国内的各种乱象进行条分缕析。他曾在《校风》杂志上撰文把自己对旧的资产阶级革命的认识摆出来,与大众进行讨论,大声喊出“使辛亥一役,不以敷衍结果,直捣黄龙,剪除旧类,彼时政治可以一新,又何致有二、三次革命”[9]。这里,周恩来对旧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存在的局限性,已经有所认识,提出要实现国家独立,必须有新的思想,造就新的人物,否则,救国大业就不会有希望。此后周恩来在迷乱的时局中,逐步看清各种现象的实质。他掉头东渡,想通过学习日本先进的东西来解决中国积贫积弱的问题。正是在自强与爱国结合的过程中,周恩来通过学习与考察,使自己的思想不断进步。

三、五四前后周恩来思想嬗变的当下启示

五四前后周恩来思想的嬗变,对各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启示,这里笔者着重讨论对青少年的启示。

第一步,教师确定作文评改标准,划分作文评改小组,确定小组作文循环顺序,以本组作文水平最高的学生为组长,指导本组作文修改。第二步,将学生作文分为“A”“B”“C”“D”四个等级,以四个等级的评分和评语为引导,将学生作文按循环顺序发回修改。第三步,修改完毕后,小组长组织组员对评改情况进行讨论,最终上交给老师。

(一)胸怀理想勤学习

周恩来在伟大理想的引领与激励下,走上了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革命道路,从而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是志存高远的榜样,是勤奋学习的楷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途中,习近平寄语青少年要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2]50。青少年既要勇于立大志,更要努力勤学习,在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过程中把理想变成现实。

实现远大理想需要过硬本领。周恩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始终围绕中华崛起的理想,勤学习、勇拼搏、不止步。这就启迪青少年既要志存高远,又要提高本领。习近平告诫青少年,应该好好把握自己学习的黄金时期,“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12]51。可以说,习总书记在这里向青少年提出了殷切的希望与要求,即时时注意学习,处处注意学习,将学好本领作为实现理想的重要路径,脚踏实地,注重积累,不但学好马克思主义等社会科学理论,也学好建设祖国需要的自然科学知识;不仅注意掌握学习的有效方法,而且要形成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本领,帮助自己为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不断学习、进步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事业贡献力量,从而谱写出自己绚丽灿烂的人生篇章。

勤奋需要惜时,青少年必须争分夺秒,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努力拼搏。学习需要青少年有钉子精神,有钻与挤的干劲,并能合理安排好时间、科学使用时间,且将有限的时间聚集于伟大理想的奋斗之中。青少年必须注意克服盲目的心理,心无旁骛,针对自己的目标追求,结合个人的理想追求,提高综合素养;必须注意克服临时抱佛脚、小成即止的短视行为与得过且过的平庸想法,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必须注意克服惰性,像青年周恩来那样,勤于学,善于思,勇攀高峰,埋头苦干,让勤劳的双手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二)自主探索有毅力

从五四前后周恩来思想的嬗变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每一次思想的转化,都是在自主探索中实现的。他比较了封建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思想后,发现后者具有历史进步性,就抛弃了旧思想,同封建主义决裂,从而成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他比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爱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具有初步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当他比较了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后,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从而实现了思想的第三次转变。这就启示青少年,要勇于探索、勇于向新,不怕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实现思想认识上的飞跃。

青少年生长于新的时代,所面临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的环境也是异常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以周恩来为榜样,直面现实,大胆探索,注意弄清是非曲直,不盲从,不轻浮。青少年面对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时,需要耐下心来,仔细辨别,深入思考,弄清其来龙去脉,搞清思想实质。遇到问题,应该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像周恩来那样通过审慎探求,最终获得正确结论。在深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社会上各种思想鱼龙混杂,一些西方的错误思潮还披着这样或那样的外衣,让青少年一时难辨真伪。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立足时代潮头,做到心明眼亮,不被错误思想侵蚀,不被落后思想腐蚀,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向前。

探索要有毅力,也要出新。青少年正处于自主探索的黄金时期,要有效培养与提高自主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及能力。如果总是紧跟模仿,既谈不上创新,也没有出路。未知领域可能是人类认识的盲区,也可能是人类行为的处女地,往往也蕴含着发现的沃土和创新的机遇。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世之奇伟、瑰怪,常在于险远。当年周恩来就是在日本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在欧洲透过各种复杂的思潮迷雾,真正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与行动伟力,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青少年应该像周恩来那样,积极投身探索与创新的行列,运用创新思维,开展创新活动,“想要比现在还新的思想”“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2]331。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拓出理想的新天地,书写出行动的新篇章,成为中国创新大军中的重要成员,为祖国争光,让自己焕发活力,通过创新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创新作出更多原创性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13]。真正做到自主探索有韧性,锤炼意志显品质,把自己造就成为能够担当大任的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深入生活善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思想形成与发展是主客观因素基于实践基础上相互作用的结果。五四前后周恩来思想嬗变昭示青少年,个人思想的不断发展,不是单靠坐在书房里苦思冥想就能够达到的,而是在改造社会、改造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周恩来除了学习先进理论,还积极参与各种有益活动,关注人民疾苦,考察工人运动,在实践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后,最终确立并坚定了自己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本就不是纯粹书斋中的学问,而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新时代,青少年必须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民众,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

善实践即青少年在社会实践中,要善于根据条件的变化,立足于当下社会生活的需要。实践是人的实践,是有明确目的性的。青少年的社会实践,必须服务于成人成才的需要,与教育方针的要求相吻合。青少年现在所处的时代与周恩来五四前后不同了。当下青少年必须围绕实现“双百”的目标与要求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12]53。同时,还要善于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达不到改造主客观世界目的的。青少年必须认真学习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注重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拿到实践中去验证去运用,并积极投身于传播、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在学习、传播新思想中不断提高政治水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人生信念。

“老师,您喜欢栀子花吗?!我们这里栀子花很常见,以为您这个城里来的老师看不上呢!所以大家都不敢送给您,怕您嫌弃。既然您喜欢,那我们天天给您送,送最大朵、最香的……”

成长于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明确自己的使命,并在实践中担当好自己的责任。我们在现实中也不无遗憾地看到,有的人整天吃喝玩乐,不思进取;有的人醉心于网络游戏、影视追星,缺乏生活的热情;有的人价值观出现偏差,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人生哲学,把金钱看作成功的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为了金钱不知廉耻,甚至丧失人格、国格。周恩来等五四运动的先驱,为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敢冒牺牲生命的危险参与革命实践。青少年应以周恩来为榜样,立足脚下的土地,抛弃错误思想,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有效改造客观世界,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金冲及.周恩来传: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5.

[2] 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 刘济生.解读周恩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52.

[4] 邓颖超自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11.

[5] 迪克·威尔逊.周恩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4.

[6] 何长工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31.

[7] 周恩来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3-24.

[8] 周恩来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328.

[9] 周恩来.中国现时之危机[J].校风,1916(45).

[10]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11]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69.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19)02-0114-06

收稿日期:2019-01-31

作者简介:邵广侠,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周恩来研究。

[责任编辑:张超

标签:;  ;  ;  ;  ;  ;  ;  ;  ;  ;  ;  ;  

邵广侠:论五四前后周恩来的思想嬗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