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病性测定论文-王洁,高瑞,余贤美,艾呈祥

致病性测定论文-王洁,高瑞,余贤美,艾呈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病性测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柿,炭疽病,多样性,致病性

致病性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高瑞,余贤美,艾呈祥[1](2019)在《柿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山东、湖南、河北、浙江和广西等5省柿产区采集疑似炭疽病的柿发病枝条及叶片进行组织分离、纯化、培养,从所获得的3类菌株中选择形态学不同的代表菌株SD010、GX016和HB001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观察记录代表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特征。提取代表菌株总DNA,利用真菌通用引物分别扩增了rDNA-ITS区、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肌动蛋白基因(actin,ACT)和微管蛋白基因(betatubulin,TUB2)。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一致率比较和分析,基于多基因序列联合,采用Mega5.1中邻位加入法(neighbor-joining,NJ)和GenBank中已有相关炭疽菌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采用菌丝块枝条及叶片接种法对代表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进行测定。共分离纯化获得102个菌株,根据形态学差异将其分成3个类别(代表菌株SD010、HB001和GX016,在菌落形态及分生孢子形态上具有较大差异),其中SD010和HB001与已报道的炭疽菌属当中的哈锐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orii)和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形态特征相似,GX016与博宁炭疽菌(C. boninense)形态特征相似。序列扩增结果表明,菌株SD010的ITS区、GAPDH、ACT和TUB2序列实际长度分别为:597、278、282和727bp,HB010菌株4个基因序列实际长度分别为:598、277、282和699bp,GX016菌株4个基因序列实际长度分别为:617、262、293和768bp。序列分析表明SD010的4个基因序列与C.horii模式菌株ICMP17968的相关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HB010的4个基因序列与C. fructicola模式菌株ICMP 18613的相关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GX016的ITS区域、GAPDH和ACT序列与C. karstii CBS 127591相关基因序列同源性为100%,TUB2序列与C. karstii CS26-2菌株相关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9.6%。以C. acutatum的相应序列为外组群进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3个菌株分属于两个大分支,SD010和HB010同属于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复合种群大分支,其中SD010与C.horii菌株聚为一簇,HB010与C. fructicola菌株聚为一簇,GX016与C. karstii聚为一个分支,属于C. boninense大分支。接种试验结果显示,叁类代表菌株回接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较为相似,均在柿树嫩茎上有较强的致病力,GX016对柿树叶片的致病力最强,其余两个稍弱。综上,柿炭疽病可由C. fructicola、C. horii和C. karstii引起,其中C. horii在采集地区均有分布,为主要病原菌,C. fructicola和C. karstii是新发现的柿树炭疽病病原菌。(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徐小雪,淮稳霞,程元,周忠福,张学超[2](2019)在《新疆野果林疫霉菌对植物叶片致病性的测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病原菌和寄主两个维度,探究新疆野果林中疫霉菌对野果林内主要树种叶片的致病性,了解新疆野果林衰退的可能原因及疫霉对新疆野果林造成的潜在风险。[方法]利用菌丝块接种离体叶片的方法,将诱捕自新疆野果林的5种疫霉(Phytophthora plurivora、P.gonapodyides、P.lacustris、P.gregate、P. sp.)接种到苹果、杏、山楂和核桃的健康离体叶片上,一周后观察测量、计算病斑大小,并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作图。[结果]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表明:供试5种疫霉菌株接种到4种植物叶片上后,病斑大小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P.plurivora和P.lacustris产生的病斑较大,最大分别为18.68 cm~2和14.14 cm~2;寄主植物中,核桃和杏树叶片产生病斑较大,最大分别为18.68 cm~2和9.55 cm~2。[结论]供试树种和菌种对叶片病斑大小都有显着影响;供试5种疫霉对苹果、杏、山楂、核桃叶片的致病性依次为:P.plurivora>P.lacustris>P.gregate≈P.gonapodyides>P. sp.;苹果、杏、山楂和核桃这4种植物叶片对以上5种疫霉菌的感病性依次为:核桃>杏>山楂>苹果。(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郭珍妮,向立刚,余知和,李其利[3](2019)在《芒果镰刀菌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芒果是世界五大热带水果之一,我国芒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云南及四川等省。镰刀属真菌(Fusarium spp.)是一类分布广泛的真菌,除引起芒果畸形病外,还可导致芒果叶斑病、果腐病及梢枯病。本研究对采集于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和广东等6个省的芒果病叶样品进行常规组织分离,共分离出22株镰刀菌,PDA平板培养9天后,其气生菌丝发达,为浓密的絮状或者绒毛状,大多数菌落背面呈黄色或粉紫色。经PDA和PDB培养基诱导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卵形、倒卵球、椭圆形或者棒形,无隔,孢子平均大小为6.1-16.1×2.6-4.3μm。经CLA培养基诱导,产生大型镰刀状分生孢子,3-5隔,孢子平均大小为27.9-57.5×3.2-5.2μm。通过菌落培养特征、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及β-微管蛋白(β-tubulin)和延伸因子(nuclear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a)分子系统学分析,分离菌株鉴定为5个种,分别是F. mangiferae(36.4%),F. incarnatum(36.4%),F. concentricum(13.6%),F. proliferatum(9.1%)和F. verticillioides(4.5%)。其中,F. concentricum为芒果上首次发现的世界新纪录种。离体叶片致病性测定表明,所有菌株对芒果叶片致病明显,各菌株平均病斑直径范围为9.2-34.3 mm,其中,F.mangiferae,F. incarnatum和F. concentricum种内不同菌株间平均病斑直径存在显着性差异(P <0.05)。同时,在离体果实上测定了22株芒果镰刀菌的致病性,表明所有菌株对芒果果实致病微弱,平均病斑直径范围为3.3-6.3 mm,未表现出种间差异(P=0.36),仅F. mangiferae的种内不同菌株间平均病斑直径存在显着性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芒果镰刀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等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多彩菌物 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期刊2019-08-03)

董志华[4](2019)在《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致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广西养禽业由该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大。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基因组十分容易发生变异,不同国家或地区IBV流行株的基因组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进一步阐明广西IBV分子致病变异机制和致病机理,有效控制该病,促进广西养禽业健康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广西IBV流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和致病性研究。因此,本研究对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并对获取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最后对该四株IBV变异株进行SPF鸡和樱桃谷肉鸭的动物回归试验,对其进行致病性研究,旨在为本地区IB防控提供依据。第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IBV变异株G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0728和GX-QZ171023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别对四株样品进行RNA提取、反转录、文库构建、测序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G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0728和GX-QZ171023株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27477 bp、27751 bp、27674 bp和27663 bp;(2)四株IBV基因组结构均符合经典的结构:5'-UTR-Pol-S-3a-3b-E-M-5a-5b-N-UTR-3'。第二,对获得的四株IBV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全基因组序列碱基插入和缺失分析、相似性分析、系统发育分析、重组分析、S1蛋白裂解位点分析、糖基化位点分析和RNA茎环结构预测。结果显示:(1)四株代表性IBV变异株主要在基因组核苷酸2928~3428位、20490~20930位、21330~21550位、24180~24740位和27370~27440位存在明显的碱基插入和缺失现象;GX-N160421株在高度保守的N基因505~507bp处连续缺失3个碱基(aa:S),为本地区首次发现的N基因连续缺失毒株。(2)GX-NN130048株与GX-YL9、YX1010和DY07株相似度较高,均在95.0%以上;GX-NN160421株与CKCHHB2016和GX-NN09032株相似度较高,均在96.4%以上;GX-QZ170728、GX-QZ171023株和YX10株相似度较高,分别为95.2%和95.3%。(3)GX-NN130048、GX-QZ170728和GX-QZ171023株主要与YX10和DY07株位于较近的发育分支树上;GX-NN160421株主要与GX-NN09032和CK株位于较近的发育分支树上。GX-NN130048和GX-QZ170728株S1基因均属于4/91-type,GX-NN160421和GX-QZ171023株S1基因分别属于New-type和CK/CH/LSC/991-type。(4)GX-NN130048和GX-QZ170728株是来源于疫苗株4/91和LX4型野毒株的重组株,GX-NN130048株重组片段断点为1~20444和26981~27477,GX-QZ170728株重组片段断点为1~19046和26821~27674。(5)S1基因型为4/91-type的GX-NN130048和GX-QZ170728株的S1蛋白裂解位点为RRSRR,GX-NN160421和GX-QZ171023株S1蛋白裂解位点分别为HRRKR和RRFRR。(6)G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0728和 GX-QZ171023株S1基因N-糖基化位点分别为18、10、17和16个,N基因均为1个。(7)以基因组5'端前导序列为模板预测出3个RNA茎环结构,主要与4/91、M41、CQ04-1、SAIBK和SC021202株存在突变位点;以基因组ORF1b融合区为模板预测出2个茎环结构,主要与BJ和California株存在突变位点;其中茎环结构I是主要的核苷酸突变位点。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IBV变异株主要由点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基因组5'端前导序列和ORF1b融合区茎环结构可能对于基因重组具有重要作用,IB的防控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第叁,为进一步了解四株代表性IBV变异株的致病性,本课题进行了G 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0728和GX-QZ171023株对SPF鸡以及鸭源GX-QZ170728株对樱桃谷肉鸭的致病性试验。将SPF鸡随机分为4组攻毒组和对照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为攻毒组和对照组。7日龄所有攻毒组的动物分别点眼滴鼻1×106 EID50的病毒液,对照组采用等量PBS替代。攻毒后每日观察各组临床症状,及时剖检死亡鸡,记录发病率和死亡率。采集0、1、7、11、14和21 dpi血清进行IBV特异抗体的检测;采集1、3、5、7、11、14和21 dpi气管、肺脏和肾脏制作组织切片及观察病理学变化,并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气管、肾脏和肛拭子的病毒载量。结果表明:(1)攻毒24 h以后,攻毒鸡出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体重下降、喘气、气管啰音和饮水量增加等临床症状;剖检鸡出现气管粘液和出血、肾肿大苍白和花斑肾等病变。对照组鸡、攻毒组鸭和对照组鸭无异常变化。(2)四株IBV攻毒鸡发病率为53.33%~100%,死亡率为2.22%~28.89%,GX-QZ171023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鸭源GX-QZ170728株攻毒的樱桃谷肉鸭死亡率为0%。(3)0~21 dpi时攻毒组鸡的抗体水平逐渐升高,21 dpi时抗体滴度均大于试剂盒阳性判定值;整个试验期间对照组鸡、攻毒组鸭和对照组鸭抗体水平一直较低且无变化。(4)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四株病毒均导致气管黏膜结构混乱、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大量炎细胞浸润,肺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大量炎细胞浸润、局部肺淤血和肺房受压萎缩。GX-QZ171023组肾小管大量坏死、个别肾小球细胞坏死、萎缩,GX-NN130048组肾脏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其余两组攻毒鸡肾脏无异常变化;对照组鸡、攻毒组鸭和对照组鸭病理切片无异常变化。(5)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21 dpi时4组攻毒组鸡气管、肾脏和肛拭子均可检测到IBV;GX-NN130048组和GX-NN160421组气管病毒载量明显高于肾脏病毒载量;GX-QZ170728组和GX-QZ171023组肾脏病毒载量明显高于气管病毒载量。对照组鸡、攻毒组鸭和对照组鸭均未检测到IBV。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四株IBV变异株对SPF鸡均具有致病性,其中GX-QZ171023株致病性最强;鸭源GX-QZ170728株对SPF鸡具有致病性,对樱桃谷肉鸭不具有致病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广西IBV仍然不断变异,IBV变异株主要由点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四株IBV变异株对SPF鸡均具有致病性,其中GX-QZ171023株致病性最强;鸭源GX-QZ170728分离株对SPF鸡具有致病性,对樱桃谷肉鸭不具有致病性。本课题丰富了 IBV以及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生物信息库,为致病性研究提供依据,对广西乃至全国IB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鹏程,郝海婷,王兰,凌新慧[5](2019)在《枣黑斑病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及致病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枣黑斑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为研究对象,明确其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和活性,探讨细胞壁降解酶在病菌致病中的作用,为细胞壁降解酶参与病原菌侵染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和考马斯亮蓝(Bradford)法,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混合物吸光度,根据酶反应所释放的还原糖计算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结果】枣黑斑病菌在寄主体外不同碳源诱导下均能产生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 PG)、羧甲基纤维素酶(Carboxymethyl cellulase, Cx)、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木聚糖酶(Xylanase)、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olymethylgalacturonase, PMG)和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ectin methyltranseliminase, PMTE)等6种细胞壁降解酶(Cell wall degrading enzyme,CWDE),但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存在一定差异,以骏枣果肉为外源诱导物,枣黑斑病菌产生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5种酶,说明β-葡萄糖苷酶在枣黑斑病菌致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以滤纸为诱导物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于其他诱导物,其活性高达10.104 U·mg~(-1)。枣黑斑病菌侵染枣果后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及活性与体外不同碳源诱导的结果一致,可产生6种细胞壁降解酶,其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高于其他5种酶,且病健交界处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受侵染后的发病部位和未被侵染的部位。【结论】枣黑斑病菌在致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壁降解酶为β-葡萄糖苷酶,且在侵染过程中病健交界处的活性最高,而在寄主体外诱导β-葡萄糖苷酶最佳碳源为滤纸诱导物。(本文来源于《果树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冯连荣,王占斌,矫丽曼,杨志岩[6](2019)在《一株虫生真菌的分离、进化关系分析及致病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筛选对舞毒蛾有致病性的虫生真菌。野外采集被感染的舞毒蛾蛹,进行菌种分离、纯化,结合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比对分析对菌种进行鉴定,同时利用喷雾法研究其对舞毒蛾幼虫致病性。从采集的舞毒蛾蛹中分离得到1株虫生真菌,将其命名为HEB-2016,在不同的培养基中菌落特征有所不同,显微观察其与曲霉属特征相符。rDNA ITS序列测序获得片段长度为595 bp的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其与Aspergillus ochraceus和A. westerdijkiae等序列相似性达98%~100%,结合系统进化树鉴定分离菌种为A.westerdijkiae。该菌株对舞毒蛾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经浓度为108个/mL的孢子悬浮液处理7天后,校正死亡率为80.69%,10天后肉眼可见菌株的产孢结构。HEB-2016对舞毒蛾具有致病性,菌株可为防治舞毒蛾、开发生物农药提供候选菌种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成凤花[7](2019)在《苜蓿15种根部真菌的致病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根腐病是影响苜蓿生产的主要因素,国外报道的病原种类达100多种,而我国仅确定了镰刀菌属、丝核菌属等10余种,为确定我国苜蓿根腐病的病原种类作为后续研究和生产上防治的重点,本论文在室内测定了从苜蓿根部分离出的15种真菌25个菌株对苜蓿的致病性有无及大小。为保证接种结果的可靠性,在致病性测定之前通过调整培养苜蓿的营养水平,解决了接种室培养苜蓿时出现植株生长异常的问题。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对苜蓿有致病性的苜蓿根部真菌有12种,分别为:毁灭刺盘孢(Coltetotrichum destructivum)、叁叶草刺盘孢(C.trifolii)、北美刺盘孢(C.americae-borealis)、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根异茎点霉(Paraphoma radicina)、茎点霉未定种(Phoma sp.)、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孢(F.sonali)、木贼镰孢(F.equiseti)、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和叁线镰孢(F.tricinctum),首次确定其中的3种刺盘孢属和2种茎点霉属真菌为苜蓿根腐病的病原,已知对苜蓿有致病性的菊异茎点霉(Paraphoma chrysanthemicola)和苜蓿轮枝孢(Verticillium alfalfae)未见发病。2.致病性由强至弱的5种真菌分别为:毁灭刺盘孢、叁叶草刺盘孢、北美刺盘孢、立枯丝核菌和层出镰孢,接种8周时植株死亡率分别为68.40%、10.53%、10.00%、5.30%和5.00%,其他有致病性的真菌均未引致植株死亡,仅主根皮层变色、腐烂。与对照相比,有致病性的12种真菌对根长、根直径、根表面积和根干重分别降低8.4%~56.8%、11.4%~45.7%、30.7%~77.2%、50%~89%。3.在22℃16 h光照(LED植物灯,光强6680 LUX)和18℃8 h黑暗的接种室内,灭菌土壤中培养苜蓿植株时浇灌施可得牌植物生长液可确保植株健康生长,而浇灌霍格兰营养液(自配)、自来水和蒸馏水均可出现叶片干枯变黄甚至脱落,与浇灌自来水相比,浇灌施可得植物生长液的株高、地上鲜重、地上干重、根鲜重、根干重、根表面积、根直径、叶片数和节间数分别增加256%、731%、655%、384%、445%、101%、27%、84%和112%,均显着(P<0.05)增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阿依古丽·艾班,程晋龙,刘晓宇,张国中[8](2018)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LN株基因组序列测定与致病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在我国的流行及变异情况,对2014年在辽宁省某发病鸡场分离得到的IBV毒株LN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致病性研究。结果显示,LN株基因组全长27 672 nt。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LN株与国内代表流行株QX型IBV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与H120等常用疫苗株及其他经典毒株进化关系相对较远;LN株对3周龄SPF鸡有较强的致病性。提示:目前与H120等疫苗株差异较大的IBV毒株仍在我国流行,养殖生产中需要重视对这一类型毒株的防控。(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刘彬,王桂英,陆鋆赟[9](2018)在《青浦地区生菜腐烂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青浦区生菜腐烂病原,通过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明确了为害青浦生菜腐烂为真菌病害,未发现细菌和其他致病菌复合侵染,确定该病菌为小菌核菌,为该病害后期防治方法的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刘金飒[10](2018)在《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致病性分化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稻曲病是一种积年流行病害,病害的发生与年份、地区、还有寄主材料有关,因此,本文对稻曲病的研究集中在同一年份、同一地区以及同一寄主品种上分离的稻曲病菌,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测定其致病性分化情况和培养形状,以及叁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对稻曲病菌的侵染特性以及抗病育种做出理论依据。本实验将2016年从雅安草坝镇光华村高感稻曲病菌的“蒲江6号”上采集的稻曲球,通过组织分离的方法,获得单孢菌株,将单孢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致病性分化测定及培养性状。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将分离纯化的单孢菌株通过PCR扩增将鉴定为稻曲病菌的DNA进行MLST分析。maker1扩增出的97个菌株建立遗传进化树,划分为9个遗传类群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其中类群Ⅰ为优势群体,共34个,占总数的35.1%;Ⅱ、Ⅲ、Ⅳ、Ⅴ、Ⅵ、Ⅶ、Ⅷ、Ⅸ类群各有2、2、10、11、4、1、8、25个,分别占总菌株数的2.1%、2.1%、10.3%、11.3%、4.1%、1%、8.2%、25.8%。maker 2扩增出的94个菌株建立分子树,划分为2个遗传类群Ⅰ、Ⅱ,分别占供试菌株的98.9%和1.1%。实验结果表明,同一年份、同一地区、同一遗传背景的寄主材料上分离的稻曲病菌之间存在遗传多样性,甚至同一稻曲球上都存在遗传差异,但大多数菌株间遗传背景相近。通过对2013年和2014年分离的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相比较,发现在不同的年份、同一地区、同一寄主材料上分离的稻曲病菌之间存在遗传多样性,且种群遗传变异更明显、进化潜力更强。说明在近几年内,小种分布可能存在变化,产生新的类群。由于抗病品种的种植或者环境的压力造成病原菌的优势群体可能在逐步发生改变或病原菌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2)培养性状及产孢量测定本实验测定了50个单孢菌株的产孢量、菌落颜色以及菌落形态,结果表明,从同一穗的同一稻曲球分离的单孢菌株大多数的的产孢量之间差异不显着;从同一穗的不同稻曲球分离的单孢菌株之间差异不显着,只有少数的菌株之间有差异;而从不同稻穗之间分离的稻曲病菌的产孢量之间有的存在显着差异,有差异不差异。而将菌落颜色分为5类:白色、黄色、黄绿色、墨绿色以及黄褐色,分别占供试菌株的18%、18%、28%、28%、8%。菌落形态分为平整菌落和隆起菌落,分别占供试菌株的70%和30%。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与培养性状及产孢量之间不存在相关性。2)稻曲病菌的致病性分化测定将从maker1的遗传类群选出的17个菌株接种到6个水稻材料上,结果表明:接种菌株在6个不同的水稻材料上均表现出了接种差异,但08R2394在92-548和蒲江6号之间差异不明显。稻曲病菌菌株间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情况,不同菌株在不同的水稻材料上存在致病性分化,不同的菌株对同一水稻材料也存在一定的致病性分化情况,同一穗分离的菌株以及同一个稻曲球分离的菌株的也存在致病性分化情况,如:接种在在水稻材料R13149-19-1上的菌株127-2-8,其病穗率为50%,病情指数为21.33。而菌株127-2-10则表现出不同的接种效果,其病穗率为13.33%,病情指数为6.00。将每个不同遗传聚类的菌株接种到水稻材料上,每个聚类都包含不同的致病情况,病情指数和病穗率的变化与遗传聚类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致病性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从病原菌和寄主两个维度,探究新疆野果林中疫霉菌对野果林内主要树种叶片的致病性,了解新疆野果林衰退的可能原因及疫霉对新疆野果林造成的潜在风险。[方法]利用菌丝块接种离体叶片的方法,将诱捕自新疆野果林的5种疫霉(Phytophthora plurivora、P.gonapodyides、P.lacustris、P.gregate、P. sp.)接种到苹果、杏、山楂和核桃的健康离体叶片上,一周后观察测量、计算病斑大小,并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和作图。[结果]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表明:供试5种疫霉菌株接种到4种植物叶片上后,病斑大小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P.plurivora和P.lacustris产生的病斑较大,最大分别为18.68 cm~2和14.14 cm~2;寄主植物中,核桃和杏树叶片产生病斑较大,最大分别为18.68 cm~2和9.55 cm~2。[结论]供试树种和菌种对叶片病斑大小都有显着影响;供试5种疫霉对苹果、杏、山楂、核桃叶片的致病性依次为:P.plurivora>P.lacustris>P.gregate≈P.gonapodyides>P. sp.;苹果、杏、山楂和核桃这4种植物叶片对以上5种疫霉菌的感病性依次为:核桃>杏>山楂>苹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病性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1].王洁,高瑞,余贤美,艾呈祥.柿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致病性测定[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2].徐小雪,淮稳霞,程元,周忠福,张学超.新疆野果林疫霉菌对植物叶片致病性的测定与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19

[3].郭珍妮,向立刚,余知和,李其利.芒果镰刀菌鉴定及其致病性测定[C].多彩菌物美丽中国——中国菌物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2019

[4].董志华.四株广西代表性IBV变异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致病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9

[5].王鹏程,郝海婷,王兰,凌新慧.枣黑斑病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测定及致病性分析[J].果树学报.2019

[6].冯连荣,王占斌,矫丽曼,杨志岩.一株虫生真菌的分离、进化关系分析及致病性测定[J].中国农学通报.2019

[7].成凤花.苜蓿15种根部真菌的致病性测定[D].兰州大学.2019

[8].阿依古丽·艾班,程晋龙,刘晓宇,张国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LN株基因组序列测定与致病性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18

[9].刘彬,王桂英,陆鋆赟.青浦地区生菜腐烂病原分离鉴定及致病性测定[J].浙江农业科学.2018

[10].刘金飒.稻曲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致病性分化测定[D].四川农业大学.2018

标签:;  ;  ;  ;  

致病性测定论文-王洁,高瑞,余贤美,艾呈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