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论文_朱弟成,潘桂棠,莫宣学,赵志丹,廖忠礼

导读:本文包含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喜马拉雅,火山岩,地球化学,地幔,同位素,玄武岩,玄武。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论文文献综述

朱弟成,潘桂棠,莫宣学,赵志丹,廖忠礼[1](2006)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东部叁迭纪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迭纪火山岩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东部,古地理上位于大印度北东部。分别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度法、ICP-MS和全岩同位素稀释法对叁迭纪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并用来研究其成分特征和成因。岩相学和地球化学指标显示叁迭纪火山岩为玄武岩,MgO含量均很低(范围在4.27%~7.72%),属于演化岩浆。早叁迭世热马组和中叁迭世桑康组具有较高的TiO_2、TFeO和P_2O_5含量,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均较高,Ti/V、Ti/Y、Zr/Y比值较高,富集高场强元素(如Nb、Zr等),地球化学特征与峨眉山高Ti玄武岩相似,以更富集La、Ce、Zr、Hf等元素而有别于夏威夷碱性玄武岩,它们属大陆边缘裂谷背景的具有OIB型地球化学特征的碱性玄武岩;晚叁迭世涅如组玄武岩以较低TiO_2、TFeO和P_2O_5含量为特征,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分馏程度均较低,高场强元素(如Nb、Zr等)丰度很低,为大陆边缘裂谷背景的具有E-MORB地球化学特征的拉斑玄武岩。叁迭纪玄武岩Nd同位素组成随时间从轻度富集到亏损(ε_(Nd)(t)=-1.2→0.5→4.4),指示岩浆源区具有从轻度富集到亏损的演化趋势。不相容元素(如La/Sm、La/Ta以及(Th/Ta)_(PM)、(La/Nb)_(PM)等)指示热马组和桑康组玄武岩遭受了一定程度下地壳混染,而涅如组没有遭受地壳混染。热马组和桑康组玄武岩还显示岩石圈地幔物质的印记,并与石榴石相二辉橄榄岩的低度部分熔融有关,而涅如组玄武岩除了具有E-MORB特征外,还与尖晶石相二辉橄榄岩的较高程度部分熔融有关。它们被解释为上涌的软流圈地幔物质与岩石圈地幔物质混合后在不同程度的拉张背景下发生减压熔融的产物。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叁迭纪裂谷作用很可能具有主动裂谷作用的性质,较小规模的火山岩浆作用可用裂谷带之下上涌的地幔物质由于传导作用而变冷或正在孕育的地幔柱成因模式来解释。(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朱弟成,潘桂棠,莫宣学,廖忠礼,江新胜[2](2005)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桑秀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桑秀组玄武岩仅仅分布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东部,古地理属大印度北缘。分别采用XRF、ICP-MS和全岩同位素稀释法对这些玄武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用来推论其成因。结果显示,桑秀组玄武岩除了MgO含量和相容元素含量较低表明其为演化岩浆以外,其高TiO2、TFeO和P2O5含量(分别平均为3.46%、10.90%和0.51%)、轻重稀土明显分馏(La/Yb)N=8.4~10.2、Ti/V、Ti/Y和Zr/Y比值高以及富集Ba和Th等不相容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等特征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桑秀组玄武岩高Sr(87Sr/86Sr)t=0.707370~0.709904和较低εNd(t)(=-1.71~2.00)同位素组成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等又显示了岩石圈地幔物质的印记;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桑秀组玄武岩为大陆边缘裂谷背景下的碱性玄武岩,在源区物质低度部分熔融过程中不断有橄榄石等铁镁矿物的分离结晶,没有遭受地壳混染;桑秀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可与印度东缘的Rajmahal玄武岩、印度洋90°E海岭玄武岩和KerguelenOIB对比,提出桑秀组玄武岩可能是岩石圈地幔与地幔热柱或热点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地幔热柱或热点可能与Kerguelen热点的早期活动有联系。(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05年01期)

朱弟成,王立全,潘桂棠,莫宣学,廖忠礼[3](2004)在《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中侏罗统遮拉组OIB型玄武岩浆的识别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中侏罗统遮拉组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遮拉组玄武岩以高钛[平均w(TiO2)=2.57%]、高铁[平均w(TFe2O3)=11.58%]、低镁[平均w(MgO)=4.06%]、富集LREE和高场强元素{[w(La)/w(Yb)]N、w(Nb)、w(Zr)平均分别为8.61,32.67×10-6,331.33×10-6}为特征,w(Ti)/w(V)(62.74~80.26)、w(Ti)/w(Y)(218.71~665.20)和w(Zr)/w(Y)(10.89~11.09)比值高,具有与OIB相似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同位素组成以高Sr{[n(87Sr)/n(86Sr)]i为0.712763~0.714765}、低Nd{[n(143Nd)/n(144Nd)]i为0.512417~0.512458}为特点;2遮拉组玄武岩为一套产于大陆边缘裂谷背景下的碱性玄武岩,没有经历地壳混染;3遮拉组玄武岩是地幔热柱或热点物质与岩石圈地幔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了解与雅鲁藏布江洋盆构造演化有关的一些关键地质问题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04年03期)

朱弟成,潘桂棠,莫宣学,廖忠礼,江新胜[4](2004)在《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二迭纪——白垩纪的火山活动(Ⅰ):分布特点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野外实地考察和追索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中,从二迭纪→叁迭纪→侏罗纪→白垩纪,共有11个层位含规模不等的火山岩,它们以透镜体、薄夹层或以块状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等形式产出于不同地层系统中;从二迭纪→早中叁迭世→晚叁迭世→侏罗纪和白垩纪,具有由西向东、从南→北→南→北的迁移规律。这些火山活动的发现和厘定,对填补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火山岩研究的空白,了解陆下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新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4年07期)

朱弟成[5](2003)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火山岩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高喜马拉雅和北部印度河-雅鲁藏布缝合带之间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是研究冈瓦纳大陆北缘拉张破裂、板块漂移和大陆拼合以及洋盆形成、演化和消亡等重要地质过程的理想场所,长期以来倍受国内外地学界的关注。前期研究主要是从沉积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等方面对冈瓦纳大陆北缘的拉张破裂和特提斯的构造演化进行讨论,对赋存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大量火山岩所开展的研究工作非常有限,主要原因,一是以往地质调查程度不够,对这些火山岩的分布情况不了解;二是从根本上对这些火山岩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致忽略了从火山活动记录的角度探讨特提斯构造演化的一些基本问题。火山活动作为壳-幔、岩石圈-软流圈相互作用的信息载体、岩石探针和重要地质过程的重要指示剂,在岩石学和大地构造研究领域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0年开始进行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和我们开始于同期的野外调查工作,为从火山岩角度研究冈瓦纳大陆北缘的拉张破裂和特提斯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机会和条件。本论文以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不同时代的火山岩为对象,采用区域构造演化与火山事件相结合的思路,在回顾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地质背景的基础上,重点对该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不同时代火山岩的特点、时空演化、岩浆成因及其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的拉张破裂和特提斯构造演化中的意义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取得以下初步认识:(1)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资料,指出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构造演化与雅鲁藏布弧后洋盆的发生和发展息息相关,二者均受到由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再造的特提斯大洋壳南向俯冲的约束。(2)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中,从二迭纪→叁迭纪→侏罗纪→白垩纪,共有11个层位含规模不等的火山岩,它们以透镜体、薄的夹层或以块状玄武岩或玄武质安山岩等形式产出于不同地层系统中,火山活动较为频繁但规模不大,并且从二迭纪→早中叁迭世→晚叁迭世→侏罗纪和白垩纪,火山活动具有由西向东、从南→北→南→北的迁移规律。(3)通过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首次查明了不同时代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演化特点。结果表明,无论是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丰度及相关参数,还是Pb同位素组成,在中晚二迭世与早叁迭世之间、中叁迭世与晚叁迭世之间,均发生了明显改变。常量元素特点:二迭纪玄武岩以高镁低钾为特点,具原生岩浆性质;早、中叁迭世玄武岩以低镁高钾、TiO_2高含量为特征,演化程度增大,从相似于MORB转变为与OIB相似;晚叁迭世玄武岩又转变为高镁低钾特点,演化程度相对较低;中侏罗世和侏罗纪末期桑秀组玄武岩具低镁特点,演化程度增高,TiO_2含量与OIB接近;早白垩世玄武岩TiO_2含量低于OIB,K_2O含量明显降低。从二迭纪到中叁迭世、晚叁迭世到早白垩世常量元素演化显示出两个旋回的特点。稀土元素特点:二迭纪玄武岩以较低的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分异程度为特征,中晚二迭世微弱负Eu异常;早、中叁迭世稀土元素总量增高,与社会群岛OIB接近,分异程度也增大,早叁迭世不具Eu异常,而中叁迭世显示特征的正Eu异常;晚叁迭世稀土元素总量和分异程度显着降低,与P-MORB接近;中侏罗世、侏罗纪末期玄武岩稀土元素总量和分异程度明显增高,无Eu异常,与早、中叁迭世一样,接近于OIB;桑秀组玄武岩的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分异程度明显低于流纹英安岩,并且后者具明显负Eu异常(δEu平均0.56);与早期侏罗纪玄武岩相比,早白垩世玄武岩稀土元素总量和轻重稀土分异程度都有所降低。微量元素特点:二迭纪玄武岩以高含量的相容元素和低丰度的高场强元素为特征;而早、中叁迭世相容元素丰度明显降低而高场强元素丰度显着增高,正Nb异常也越明显;晚叁迭世玄武岩较高的相容元素和非常低的高场强元素,明显负Nb异常,中侏罗世和侏罗纪末期玄武岩再次转变为以低相容元素和高高场强元素丰度为特征,正Nb异常非常显着,侏罗纪末期流纹英安岩以具有较高的Nb含量而相似于早期玄武岩;早白垩世玄武岩以低丰度的Cr和高丰度的Nb相似于早期侏罗纪玄武岩,而以低丰度Zr有别于早期玄武岩。Pb同位素特点:早二迭世玄武岩具有较高的Pb同位素组成,早、中叁迭世玄武岩的Pb同位素组成明显降低,到了晚叁迭世又明显增大,中侏罗世早期玄武岩保持了晚叁迭世玄武岩的特点,而晚期玄武岩与侏罗纪末期桑秀组玄武岩类似,侏罗纪末期桑秀组流纹英安岩具有非常高的Pb同位素组成。(4)通过采用不活动的高场强元素丰度、元素对比值及微量元素蛛网图等多元判别方法,初步查明了晚古生代以来不同时代火山岩的性质和产出的构造环境。二迭纪玄武岩为产于大陆板内拉张环境的亚碱性拉斑玄武岩;晚叁迭世为大洋板内玄武岩;其它时代玄武岩主要为陆缘裂谷区的过渡型玄武岩,桑秀组流纹英安岩产出背景为大陆边缘伸展盆地的亚碱性酸性火山岩。(5)在系统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对比分析基础上,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不同时代火山岩的岩浆源区性质、岩浆过程以及演化特点进行了详细深入研究,取得以下初步认识:岩浆源区由3部分组成,即岩石圈地幔、亏损软流圈、富集地幔热柱物质,不同时代火山岩的岩浆源区正是由这叁种组分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岩浆过程以部分熔融作用为主,还有少量的分离结晶作用。早二迭世玄武岩和中晚二迭世玄武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岩浆源区,具大陆OIB型岩浆的特点,由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物质和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物质混合形成的混合岩浆,并可能受到了再循环物质成分的影响,以部分熔融为主,同时还经历了有限的分离结晶作用的方式,没有受到明显的地壳混染。早、中叁迭世深部地幔热柱物质活动性增强,玄武岩浆源区由深部地幔热柱物质活动诱导的大陆OIB型岩浆与亏损MORB型岩浆的混合体,晚叁迭世岩浆源区为EMII+MORB的混合体。中侏罗世玄武岩浆源区继承了晚叁迭世的一些特点,但深部地幔热柱物质的贡献增大,岩浆源区主要与N-MORB+OIB组分混合有关。侏罗纪末期桑秀组玄武岩浆源区为岩石圈地幔与OIB型岩浆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后期地幔热柱物质贡献增大,岩浆上升过程中地壳混染不明显,主要通过部分熔融作用以及有限的分离结晶作用的方式快速喷溢形成;桑秀组流纹英安岩是在伸展减薄的大陆边缘环境,由早期同源的玄武岩浆分异演化而来的,岩浆上升过程中遭受了浅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早白垩世,岩石圈地幔对玄武岩浆源区贡献增强,深部地幔热柱物质贡献减弱甚至消失。(6)在综合分析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二迭纪火山岩和侏罗纪末期桑秀组火山岩的岩石成因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二迭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野外产状,初步认为这些火山岩是由于色龙地区深大断裂的存在和岩石圈拉张减薄的程度不同,使源于亏损软流圈的地幔物质与岩石圈地幔物质发生混合并快速上升,在滨浅海环境形成一系列小规模的、断续的、具有大陆OIB型特征的、缺乏明显地壳混染的岩浆喷溢事件。根据桑秀组流纹英安岩和玄武岩、安山质岩石之间的关系及地球化学特征,提出流纹英安岩的叁阶段成因模式:第一阶段:玄武岩由起源于岩石圈地幔的岩浆与不同比例的上升的OIB型玄武质岩浆发生混合形成混合岩浆,这些混合岩浆发生低度部分熔融形成碱性玄武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一定程度的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的分离结晶,形成具有演化岩浆特征的碱性玄武岩浆的喷溢,在此次喷溢事件之后,地温梯度降低,软流圈-岩石圈界面下沉,岩石圈处于拉张峰期之后;第二阶段:紧接着岩石圈拉张峰期之后,玄武岩浆在较深部层次继续发生分离结晶作用形成安山质岩浆,同时受到中下部地壳物质的混染,但由于此时岩石圈拉张峰期刚刚过去,岩浆在中下部地壳停留时间较短,结晶分异不充分,在还没有遭受到强烈地壳混染的条件下发生小规模安山质岩浆的喷溢;第叁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岩石圈拉张程度相对减小(总体仍然处于拉张状态),在这种总体拉张背景下,岩浆向上运移,一方面发生强烈结晶分异,另一方面又遭受更浅部地壳(小于16.5km)物质的同化混染,最后发生明显受到上部地壳物质混染的流纹英安岩浆喷溢事件。(7)在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带晚古生代以来火山岩的指示意义进行了详细分析,取得的初步认识如下:①通过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西段、东段二迭纪火山岩的详细对比研究,并结合最新的古地磁结果,初步认为晚古生代时冈瓦纳大陆北缘岩石圈具有不同规模的拉张程度,以特提斯喜马拉雅带西段岩石圈拉张程度最大为特征,这可能指示雅鲁藏布洋盆的开启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②晚古生代以来,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火山岩的岩浆源区深度表现出两个由深到浅的旋回性变化,这种现象可能指示冈瓦纳大陆北缘岩石圈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拉张减薄,在这种拉张减薄背景下区内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岩浆喷溢活动,是因为裂谷作用持续时间长,裂谷带之下上涌的地幔物质由于对流传导作用而变冷了。③根据二迭纪火山岩既不具有MORB的微量元素组成,又不具备MORB的Pb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特征,以及火山岩产于滨浅海环境的事实,提出二迭纪火山岩只是冈瓦纳大陆北缘晚古生代末期响应岩石圈拉张减薄的一系列火山岩浆事件之一,并不能指示雅鲁藏布洋盆已经开启。④根据早、中叁迭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Pb同位素具有MORB组成的特点,以及各种地球化学参数和岩石圈拉张减薄程度在二迭纪末期与早叁迭世之间的突变,并结合火山岩产出的空间位置,提出雅鲁藏布洋盆的初始开启发生于二迭纪末期和早叁迭世之间的某个时期,早、中叁迭世时该洋盆只具初始洋盆性质,规模很小。⑤根据中叁迭世和晚叁迭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Pb同位素组成以及各种地球化学参数的突变,并结合火山岩产出空间位置的变化和古地磁成果,认为雅鲁藏布洋盆在中、晚叁迭世之间发生了第一次快速扩张,其结果是导致该洋盆完全开启,并达到一定规模,研究区转换为成熟的被动大陆边缘。⑥根据区域地质背景、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剖面上的演化关系,并结合古地磁成果,认为侏罗纪末期桑秀组中上部玄武岩代表了雅鲁藏布洋盆的第二次快速扩张,而桑秀组上部流纹英安岩则指示喜马拉雅地块运动方向发生了由南向北的转换,雅鲁藏布洋盆达到最大宽度,随后进入慢速扩张甚至萎缩阶段。强调桑秀组火山岩记录了雅鲁藏布洋盆发生第二次快速扩张的全过程,在研究该洋盆的构造演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指示剂”作用。(8)在分析了几种主要裂谷作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晚古生代以来火山活动的岩浆源区的性质和演化特征,对引起这些火山活动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与这些火山活动有关的火山岩浆事件的动力学机制是受到地幔热柱物质上涌而强化了的被动裂谷作用,其动力源自地幔对流,提出由于班公湖-怒江洋壳岩石圈晚古生代以来的南向俯冲消减诱发和强化了雅鲁藏布弧后洋盆下面的地幔物质的对流和深部地幔热柱物质的活动,进而引起区内发生岩浆喷溢事件。(9)在综合地质背景和火山活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区内晚古生代以来所发生的一系列火山裂陷事件进行了总结。初步认为区内晚古生代以来不同规模的火山岩浆活动和长期裂陷的特点表明,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大陆边缘还有差异,更可能是一种相对活动的火山裂陷型被动大陆边缘,在晚叁迭世到早白垩世时间跨度长达100Ma的地质历史时期内,研究区位于陆壳和洋壳过渡区,处于一种裂而不谷的状态,属于被动大陆边缘发展演化的裂陷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03-06-08)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桑秀组玄武岩仅仅分布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东部,古地理属大印度北缘。分别采用XRF、ICP-MS和全岩同位素稀释法对这些玄武岩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用来推论其成因。结果显示,桑秀组玄武岩除了MgO含量和相容元素含量较低表明其为演化岩浆以外,其高TiO2、TFeO和P2O5含量(分别平均为3.46%、10.90%和0.51%)、轻重稀土明显分馏(La/Yb)N=8.4~10.2、Ti/V、Ti/Y和Zr/Y比值高以及富集Ba和Th等不相容元素和高场强元素等特征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桑秀组玄武岩高Sr(87Sr/86Sr)t=0.707370~0.709904和较低εNd(t)(=-1.71~2.00)同位素组成以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等又显示了岩石圈地幔物质的印记;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桑秀组玄武岩为大陆边缘裂谷背景下的碱性玄武岩,在源区物质低度部分熔融过程中不断有橄榄石等铁镁矿物的分离结晶,没有遭受地壳混染;桑秀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组成可与印度东缘的Rajmahal玄武岩、印度洋90°E海岭玄武岩和KerguelenOIB对比,提出桑秀组玄武岩可能是岩石圈地幔与地幔热柱或热点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这种地幔热柱或热点可能与Kerguelen热点的早期活动有联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论文参考文献

[1].朱弟成,潘桂棠,莫宣学,赵志丹,廖忠礼.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东部叁迭纪火山岩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J].岩石学报.2006

[2].朱弟成,潘桂棠,莫宣学,廖忠礼,江新胜.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桑秀组玄武岩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J].地球化学.2005

[3].朱弟成,王立全,潘桂棠,莫宣学,廖忠礼.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中侏罗统遮拉组OIB型玄武岩浆的识别及其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04

[4].朱弟成,潘桂棠,莫宣学,廖忠礼,江新胜.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二迭纪——白垩纪的火山活动(Ⅰ):分布特点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4

[5].朱弟成.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火山岩及其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3

论文知识图

一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火山岩浆...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遮拉...一11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侏罗...一16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遮拉...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遮拉...

标签:;  ;  ;  ;  ;  ;  ;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论文_朱弟成,潘桂棠,莫宣学,赵志丹,廖忠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