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组6型,小鼠模型,细胞因子
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董兆鹏[1](2017)在《柯萨奇病毒CV-A6新生乳鼠模型的建立及抗病毒药物筛选和全病毒灭活疫苗有效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为典型代表的小RNA病毒科病毒是引起HFMD的主要病原体。然而近年来,CV-A6在泛太平洋地区和国家广泛流行,特别是在中国大陆多次引起HFMD的暴发,有些地区其发病率甚至超过EV-71和CV-A16,成为优势流行株。而由于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CV-A6致病机制、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的研究均进展缓慢。本研究通过不同日龄小鼠、感染方式、感染剂量的充分组合探索构建CV-A6感染小鼠模型的最佳条件,并应用该模型进行抗病毒药物的筛选、验证以及CV-A6灭活疫苗有效性评价等研究。结果表明,5日龄ICR小鼠经肌肉注射(IM)感染105.5TCID50的CV-A6可建立合适的CV-A6感染模型。小鼠发病后由活动减少、体重下降逐渐发展为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和死亡;病理检查发现感染后期发病小鼠出现全身多脏器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主要包括脑神经元水肿、病毒性肺炎表现、心肌脂肪变性和骨骼肌溶解断裂等;各脏器病毒载量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均表明骨骼肌是病毒在体内繁殖的重要靶器官。另外,对感染模型外周血细胞因子动态监测发现IL-6超高表达与病毒性肺炎及脑组织所发生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另外采取利巴韦林和多种细胞因子体内干预CV-A6感染,发现利巴韦林和IFN-γ可有效提高小鼠存活率,利巴韦林和IFN-γ在12 dpi存活率分别为60%和80%;而IL-6干预组不仅对CV-A6感染无保护作用,反而加速感染小鼠死亡。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注射高滴度的抗CV-A6病毒血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CV-A6感染的作用。5日龄乳鼠预先注射不同滴度的抗CV-A6病毒血清后再经肌肉注射感染CV-A6,发现小鼠存活率与抗CV-A6血清呈剂量依赖关系,即抗血清滴度越高感染鼠存活率越高;而再小鼠感染CV-A6并出现早期症状(后肢无力)时及早注射高滴度的抗体治疗也能够显着缓解发病小鼠的临床症状并、促进小鼠恢复健康并提高小鼠的存活率。另外结果表明,母传抗体能够对小鼠提供完全的保护。对母鼠进行多次免疫后所孕育的5日龄乳鼠注射致死剂量的CV-A6,发现所有乳鼠均健康存活,无任何临床表现和死亡。总之,本研究所建立的CV-A6 ICR乳鼠感染模型有助于CV-A6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预防性疫苗的筛选。(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期刊2017-04-01)
潘力,黄耀威,叶燕锐,王亚琴[2](2007)在《以酵母嗜杀系统为基础的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嗜杀酵母T158c/S14a中L-A病毒-1移码效率改变影响M1病毒的存活,导致K1毒素减少,在低pH的美蓝平板上用杯碟法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检测酵母K1毒素的嗜杀活性,建立了一个以酵母嗜杀系统为基础的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研究了杯碟法检测酵母毒素嗜杀活性的各种条件。对不同pH和温度下酵母的嗜杀活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模型用于筛选的最适pH范围为4.3~4.7,最适温度范围为20~22℃。运用该模型研究了几种中药对嗜杀活性的抑制作用,发现了金银花和升麻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该模型为抗病毒药物的高通量初筛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叶燕锐,潘力[3](2006)在《酵母病毒嗜杀系统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链RNA病毒及单链(+)RNA病毒通过核糖体程序性-1移码保证病毒颗粒结构蛋白和酶蛋白的比例。一旦移码效率改变,病毒的繁殖就会受到严重抑制。嗜杀酵母的L-A病毒只有发生程序性-1移码,才能表达出有RNA聚合酶活性的融合蛋白,指导其本身以及M 卫星病毒的复制。M卫星病毒编码的K1毒素分泌到胞外,实现对敏感酵母的嗜杀作用。以(本文来源于《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0-01)
叶燕锐,潘力[4](2006)在《以酵母病毒杀伤系统为基础的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病毒利用程序性-1核糖体移码作为翻译调节机制进行繁殖。程序性酵母的病毒杀伤系统由L-A病毒和M1卫星病毒组成。M1病毒编码一种分泌型毒素K1,能杀死不含病毒的酵母细胞,但有自身免疫功能。L-A通过一定频率-1移码事件进行繁殖,-1移码效率的改变影响L-A病毒的存活,使M1数量快速下降。因此以程序性-1核糖体移码为靶位,建立以酵母病毒杀伤系统为基础的筛选模型,在抗病毒药物的高通量筛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06年08期)
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嗜杀酵母T158c/S14a中L-A病毒-1移码效率改变影响M1病毒的存活,导致K1毒素减少,在低pH的美蓝平板上用杯碟法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检测酵母K1毒素的嗜杀活性,建立了一个以酵母嗜杀系统为基础的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研究了杯碟法检测酵母毒素嗜杀活性的各种条件。对不同pH和温度下酵母的嗜杀活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模型用于筛选的最适pH范围为4.3~4.7,最适温度范围为20~22℃。运用该模型研究了几种中药对嗜杀活性的抑制作用,发现了金银花和升麻具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该模型为抗病毒药物的高通量初筛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董兆鹏.柯萨奇病毒CV-A6新生乳鼠模型的建立及抗病毒药物筛选和全病毒灭活疫苗有效性评价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7
[2].潘力,黄耀威,叶燕锐,王亚琴.以酵母嗜杀系统为基础的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的建立[J].微生物学报.2007
[3].叶燕锐,潘力.酵母病毒嗜杀系统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的初步研究[C].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6
[4].叶燕锐,潘力.以酵母病毒杀伤系统为基础的抗病毒药物筛选模型[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