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情绪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情绪性,情绪,记忆,苏北,百事可乐,事件,儿童。
情绪性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高北晨[1](2019)在《“网络情绪性事件”中集体记忆的表达与激发——以巴黎圣母院大火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集体记忆是构成一个社会群体的基本心理基础,它勾连着过去与未来,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新闻业的形式及功能,还拓展了集体记忆的空间,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会因激发受众不同的"隧道记忆"而形成"情绪性热点事件"。本文以2019年4月16日轰动世界的"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为研究对象,采取量化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对于新浪微博中的原创文案中受众的记忆点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关联,集体记忆中蕴含的情绪值呈现怎样的规律以及公众在此事件中的网络行为特征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能够激发受众集体记忆的部分,在激发的同时能够大范围地扩大传播效率,受众对于维护集体记忆符号呈现出归属、进取与捍卫的多元行为特征。通过就此事件的研究来反思,在媒介带来一次又一次"记忆潮"的时代,新闻业界如何让对"集体记忆"这一资源富矿加以利用,以建构更好的传播格局。(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9年11期)
姚力宁,高金帆,贺立竞,高鑫,崔慧欣[2](2019)在《睡眠时间参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338名学前儿童为被试,采用母亲报告法探究了学前儿童睡眠时间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睡眠总时长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着,而睡眠总时长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着;(2)夜间睡眠比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着,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不显着;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显着,即对高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能够显着负向预测其内化问题行为,而对低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对其内化问题行为的预测并不显着;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刘亚鹏,邓慧华,梁宗保,张光珍,陆祖宏[3](2019)在《早期情绪性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拟考察早期各种情绪性成分及其交互作用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的影响。被试为299名儿童及其父母。母亲在儿童6和14个月时报告儿童的各种情绪性成分,父母在儿童48个月时分别报告儿童的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结果发现:(1) 6个月时的受限后沮丧和恐惧不能显着预测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与社交能力,但14个月时的受限后沮丧能显着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恐惧能显着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负向预测社交能力。6和14个月时的微笑/大笑均能显着正向预测社交能力。(2)在14个月时,恐惧能显着负向预测高受限后沮丧的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但不能显着预测低受限后沮丧的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在14个月时,恐惧能显着负向预测低微笑/大笑的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但不能显着预测高微笑/大笑的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6期)
朱欣欣[4](2019)在《留守经历对苏北高中生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案例通过对一位留守经历对其造成不良情绪和行为影响的苏北高中生的多维度分析,从其外显攻击性问题行为和内隐压抑性问题行为的影响分析出发,印证和强调了留守经历对于个体青春期身心发展的巨大影响。提出了基于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生态模型的指导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期刊2019年31期)
赛力克·塔巴拉克,陈晓敏,陆林[5](2019)在《不同睡眠脑电特征波在情绪性记忆巩固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记忆巩固与睡眠过程中的记忆自发再激活密切关联,即特定记忆编码环路在睡眠过程中再度活跃,将白天记忆的信息与已有知识网络相整合进一步形成长时记忆。在此过程中不同睡眠特征波是各脑区间传递记忆信息的重要途径。目前,情绪性记忆在睡眠过程中的巩固机制并不清楚,探索不同睡眠特征波在情绪性记忆巩固中的机理将为临床上干预创伤性记忆障碍提供更为精确的指导,本研究采用径颅交流电刺激检验不同睡眠特征波在情绪性记忆巩固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通过分析被试完成情绪性记忆任务之后的睡眠脑电,构建不同睡眠特征波在情绪性记忆巩固中的网络特征。2)采用经颅交流电刺激干扰相应睡眠特征波,检验不同睡眠特征波影响情绪性记忆的巩固效应及机制。结果 1)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慢波、纺锤波以及两种波形的耦合程度与整体记忆再认水平显着关联;经颅交流电刺激引起睡眠慢波、纺锤波能量降低,整体再认水平降低,其中负性图片再认水平与中性图片无显着差异。2)快速眼动睡眠期,theta波与负性图片再认水平显着关联;经颅交流电刺激引起theta波能量降低,负性图片再认水平显着低于中性图片。结论睡眠慢波及纺锤波与记忆巩固密切相关,但对情绪性记忆的巩固不具备靶向性。而快速眼动睡眠期theta波与情绪性记忆的选择性巩固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10-25)
魏怡,刘小琳,高隽[6](2019)在《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困难对限制性饮食者情绪性进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性进食是个体以进食的方式来应对负性情绪的一种行为模式。相比非限制性饮食者,限制性饮食者被发现更易出现情绪性进食,但相关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提示除限制性饮食倾向对情绪性进食有影响外,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叁个子研究拟探讨情绪调节能力对上述机制的可能影响。研究一采用人格实验法(限制性饮食者vs.非限制性饮食者),通过电影片段诱发被试情绪,来考察进食对不同限制性饮食倾向者在进食前后的情绪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限制性饮食者进食后其积极情绪的提升程度显着高于非限制性饮食者,但在消极情绪的降低程度上两组无差异。研究二通过问卷调查法,加入情绪调节困难变量,探究情绪调节困难对不同限制性饮食倾向者情绪性进食的影响。对325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后发现,限制性饮食倾向对情绪性进食的影响受到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困难的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叁也采用人格实验法,在研究二的基础上筛选出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困难程度不同的限制性饮食者(得分高组vs.得分低组),在电影片段诱发情绪后让被试进食,进食多少由被试自行决定,来探究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困难程度不同的限制性饮食者在进食前后的情绪变化。结果发现,进食后所有被试的正性情绪显着升高,负性情绪显着降低,但进食的情绪调节作用在调节策略使用困难得分高组和得分低组上无显着差别。此外,调节策略使用困难得分高组的进食热量显着高于得分低组,说明对于限制性饮食者来说,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存在缺陷,更容易出现情绪性进食。本文探讨了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困难对情绪性进食的影响特点,对情绪性进食的形成机制有了更好的认识,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未来针对情绪性进食的治疗和干预可以尝试从改善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入手。(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何运舟,刘国华[7](2019)在《奔驰漏油事件:公关的时效性与情绪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4月"奔驰女车主引擎盖上哭诉维权"事件,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但奔驰公司在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反思。其中能让我们感到到的最重要两点,一是危机公关处理的时效性问题,二是危机处理中的情绪性问题。可以说,这两个点均是在信息快速(本文来源于《公关世界》期刊2019年17期)
刘宗影,袁媛,顾海霞,何潇[8](2019)在《情绪性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绪性定向遗忘是倾向于记住提示要求记住情绪性材料的现象。通过对临床患者与健康人群定向遗忘的行为与脑神经研究的梳理与比较,就情绪性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往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本文来源于《教育生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夏玲[9](2019)在《综合性护理干预联合盆腔肌肉训练对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性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的负性情绪、性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对于综合性护理干预联合盆腔肌肉训练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9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8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综合性护理干预联合盆腔肌肉训练)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29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性交痛发生率、阴道干涩发生率、SAS评分、SDS评分相对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欲正常率、SF-36评分相对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联合盆腔肌肉训练的有效开展,对于宫颈癌患者术后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69期)
鹿群[10](2019)在《“情绪性不孕”很常见》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张在外企工作,事业小有所成,生活美满幸福。遗憾的是,双方父母都殷切盼望下一代的出生,几番催促。小张和先生也看到同龄人每天晒出的宝宝萌照,心动不已,因此从去年就着手有计划孕育宝宝。尽管她和先生的各种孕前检查完全正常,她每日勤于检测基础体温,观察身体变化,推测排卵时间,但是早孕检测试纸条依然是白板,她感觉越来越沮丧。更让她焦虑和抑郁的是以往规律的月经也变得不规律了,这使生育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本文来源于《江苏卫生保健》期刊2019年07期)
情绪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338名学前儿童为被试,采用母亲报告法探究了学前儿童睡眠时间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睡眠总时长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着,而睡眠总时长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着;(2)夜间睡眠比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着,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不显着;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显着,即对高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能够显着负向预测其内化问题行为,而对低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对其内化问题行为的预测并不显着;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情绪性论文参考文献
[1].高北晨.“网络情绪性事件”中集体记忆的表达与激发——以巴黎圣母院大火为例[J].东南传播.2019
[2].姚力宁,高金帆,贺立竞,高鑫,崔慧欣.睡眠时间参数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3].刘亚鹏,邓慧华,梁宗保,张光珍,陆祖宏.早期情绪性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和社交能力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4].朱欣欣.留守经历对苏北高中生情绪性问题行为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
[5].赛力克·塔巴拉克,陈晓敏,陆林.不同睡眠脑电特征波在情绪性记忆巩固中的作用[C].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9
[6].魏怡,刘小琳,高隽.情绪调节策略使用困难对限制性饮食者情绪性进食的影响[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7].何运舟,刘国华.奔驰漏油事件:公关的时效性与情绪性[J].公关世界.2019
[8].刘宗影,袁媛,顾海霞,何潇.情绪性定向遗忘的心理机制[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9
[9].夏玲.综合性护理干预联合盆腔肌肉训练对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负性情绪、性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10].鹿群.“情绪性不孕”很常见[J].江苏卫生保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