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位反应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位,活性,免疫,体系,氢化,滑石,甲烷。
原位反应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聂宝贤[1](2019)在《La_2O_3对Al-Ti-C-CuO体系在铝合金熔体中原位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减小或消除Al-Ti-C-CuO体系在原位反应过程中容易形成的大尺寸条块状相Al_3Ti,引入稀土氧化物La_2O_3,构成Al-Ti-C-CuO-La_2O_3体系。以La_2O_3粉、Al粉、CuO粉、Ti粉、C粉为原料压制成预制块,6063铝合金为基体,采用原位反应近液相线铸造法制备铝基复合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差热-热重同步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试样中各原位反应产物尺寸、形貌、物相、分布及其与Al基体之间的界面微观结构。具体结果如下:当熔体预热温度为1000°C,反应物混粉时间为60min,预制块成型压力为10MPa,预制块中反应物摩尔比为Al:Ti:C:CuO:La_2O_3=4.8:1.0:1.2:1.0:0.008(即La_2O_3的含量为预制块含量的0.6wt.%),预制块添加量占基体质量的20wt.%时,制备得到原位反应产物形貌尺寸较细小,分布较均匀的铝基复合材料。La_2O_3引入Al-Ti-C-CuO体系后,体系中的原位反应过程,原位反应产物形貌尺寸及分布发生明显变化。La_2O_3与C发生碳热反应生成LaC_2和CO,LaC_2与熔液中的Ti反应生成TiC和[La]活性原子,[La]活性原子与熔液中的Al、Ti原子结合,生成新的稀土相Ti_2Al_(20)La,从而阻止了Al分别和C、Ti生成Al_4C_3和Al_3Ti反应的进行。120μm的Al_3Ti相转变为20μm的Ti_2Al_(20)La相,Al_2O_3由5μm减小至1μm,TiC由1μm减小至0.5μm。在凝固过程中,Al_2O_3颗粒在晶界处发生钉扎作用,阻碍晶粒生长,TiC颗粒充当形核核心,促进形核,二者共同作用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并且整个基体熔液的流动性得到改善,促使原位Al_2O_3和TiC颗粒较为弥散地分布于基体中,起到弥散强化的作用。制备得到的铝基复合材料在凝固过程中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在原位产物与Al基体之间的界面处,Al基体形成的晶面是密排面(111),并发现各原位反应产物与Al基体存在着下列位向关系:TiC(200)晶面//Al(111)晶面,界面以半共格关系结合;Al_2O_3颗粒中(112?0)晶面//Al(111)晶面,界面以共格关系结合,Al_2O_3(011?2)和(101?2?)晶面与Al基体呈非共格关系。β-Al_2O_3颗粒中(101?3),(0006),(1?013)晶面与Al基体(111)晶面形成非共格界面结构;Al_3Ti的(112)晶面与Al基体的(111)晶面之间形成共格界面,Al_3Ti的(204)晶面与Al基体的(111)晶面呈非共格关系;Ti_2Al_(20)La的(440)晶面//Al(111)晶面,界面呈半共格关系。Ti_2Al_(20)La的(311)晶面//Al(111)晶面,界面呈非共格关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凯,徐琳,马猛,王旭[2](2017)在《原位反应增容增韧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乳酸(PLLA)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之一,但自身的脆性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文以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增韧改性PLLA,同时保证复合材料宝贵的可降解性。将PLLA与PBS熔融共混,制备得到不同质量比的PLLA/PBS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复合材料的最佳质量比为80/20,冲击强度为14.9k J/m2,是纯PLLA的7.5倍,增韧效果显着。在此研究基础上,熔融过程中添加亚磷酸叁苯酯(TPP)并探究其对PLLA/PBS(80/20)共混体系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PP含量为0.5%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增加到28.5k J/m2,是未添加TPP时的1.9倍。添加的TPP能与分子链的端羟基反应生成共聚物,提高两相的相容性,增加共混体系的界面结合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期刊2017-10-10)
肖华强,陈维平[3](2017)在《Al/TiO_2/TiC体系原位合成Ti_3AlC_2/Al_2O_3/TiAl_3复合材料的反应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机械球磨Al/TiO_2/TiC复合粉末的放热反应及原位合成动力学,确定Ti_3AlC_2/Al_2O_3/TiAl_3复合材料的合成路径。在此基础上,结合球磨后复合粉末的微观形貌和物相演变分析,提出复合材料的原位合成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原位合成过程中存在中间产物TiO和TiC_x;机械球磨形成的"核壳结构"对原位合成组织细小均匀的Ti_3AlC_2/Al_2O_3/TiAl_3复合材料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马然,何良年[4](2015)在《二氧化碳的催化转化反应及其原位碳酸催化体系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同时又是廉价易得、储量丰富、不可燃、无毒无害且可再生的碳资源,将其固定和转化为化工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1]。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环加成生成环状碳酸酯是为数不多的以二氧化碳为C1资源的工业化合成路线。环状碳酸酯可用作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并且还能作为环境友好溶剂以及生产聚碳酸酯和聚氨基甲酸酯的合成中间体~[2]。我们采用过渡金属催化剂Zn(OPO)2可以高效的实现二氧化碳的环加成反应,TOF高达22000 h~(-1),并且该催化体系循环使用多次催化活性保持。而采用NIS/DBU两组分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可以实现常压二氧化碳的环加成反应,具有很好的底物适用范围。在作为可再生C1资源同时,二氧化碳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性质,能够分别与水、醇和过氧化氢原位生成碳酸、烷基碳酸和过氧碳酸,为化学反应提供环境友好的酸性或(和)氧化性,而且在反应结束后,通过二氧化碳释放,实现原位酸自行分解,无需碱中和及废盐分离等后处理~[3]。我们将二氧化碳与水形成的原位碳酸和二氧化碳与乙醇形成的原位烷基碳酸分别应用于醇的催化氧化反应、芳香醚氧化溴化以及氧化碘化反应,高收率和区域选择性的得到相应的产物。此外,原位碳酸解离产生的质子与氧化还原电势匹配的零价金属(Fe)反应产生氢气,可以实现温和条件下亚砜、吡啶氮氧化物以及亚胺的还原氢化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10-15)
张晓晴,徐艳,杨春辉,张燕平,印永祥[5](2015)在《原位共沉淀法制备Ni-Mg-Al-LDHs/γ-Al_2O_3催化前驱体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体系中的性能评价(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原位共沉淀的方法在γ-Al2O3表面上合成了Ni-Mg-Al-LDHs(水滑石),合成的Ni-Mg-Al-LDHs/γ-Al2O3作为催化前驱体经过不同的热处理还原方式得到催化剂Cat-1、Cat-2和Cat-3.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N2吸附-脱附测试(BET)以及热重-差热分析(TG-DTA)对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抗积碳能力进行了表征测试;通过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体系对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前驱体的预处理方式对催化剂的反应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Ni-Mg-Al-LDHs/γ-Al2O3直接经过H2/Ar常压高频冷等离子体炬的分解还原所获得的催化剂Cat-3表现出了最佳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TEM表征表明催化活性组分在Cat-3上的分散性更好,颗粒粒径更小.BET结果证明Cat-3具备较大的比表面积(195.8 m2?g-1).Ni-Mg-Al水滑石的结构赋予了催化剂活性组分在载体γ-Al2O3上均匀的分散性,同时常压高频冷等离体炬对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以及活性组分的还原具有进一步的优化作用,两者的协同作用使Ni-Mg-Al-LDHs/γ-Al2O3在甲烷二氧化碳反应体系中具备优良的催化活性和抗积碳性能.(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韩琳,朱丽荣,张保龙,张育英[6](2013)在《DSC分析及原位FT-IR法对聚合物接枝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一种扩链脲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PEG-TU),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结果表明,MWCNT-PEG-TU可明显提高E-51环氧树脂/双氰双胺(DICY)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活性。利用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 situ FT-IR)法研究了MWCNT-PEG-TU/E-51环氧树脂/DICY固化体系的等温固化动力学,该固化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dα/dt与α的关系曲线较好地符合Kamal自催化反应模型。(本文来源于《离子交换与吸附》期刊2013年02期)
胡书敏,张荣华,张雪彤[7](2012)在《中地壳的流体和水岩反应动力学实验及地球物理涵义:3.在435°C水—岩体系的电导率原位测量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地壳的温度是300℃~450℃。中地壳地球物理性质的特点是经常的出现高导层和低速层。理解地球物理探测对上中地壳的物理性质的调查结果,需要在这一温度下对岩石性质直接测量。以往多数的岩石性质实验研究是干岩石(无水)和常温高压下测量的。关于地壳条件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如电性质:电导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2》期刊2012-10-16)
陈其辉,江飞龙,洪茂椿[8](2012)在《一种温度和溶剂调控的铜和手性席夫碱参与的原位反应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水(溶剂)热条件下的原位反应能够制备一些通常条件下难以直接合成的化合物,并且能够发现一些新的有机反应,无机和有机化学家都越来越关注该领域的发展。我们发现了一个可控的硝酸铜和手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曹娅玲,袁若,柴雅琴,牛欢,毛俐[9](2011)在《基于原位产生鲁米诺发光体系共反应试剂的超灵敏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致化学发光(ECL)分析方法是电化学与化学发光分析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由于其具有装置简单、易于控制、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等特点在免疫分析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研制了基于原位产生发光活性物质鲁米诺(luminol)的共反应试剂H_2O_2的超灵敏ECL免疫传感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9-16)
艾桃桃,冯小明[10](2010)在《Ti-Al-C体系的原位反应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Ti、Al、C粉为组元,采用热压工艺合成TiC+Ti2AlC增强γ-TiAl+α2-Ti3Al合金。在不同温度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了相组成,并讨论了体系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当合成温度为1 000℃时,产物中含有TiC和γ-TiAl+α2-Ti3Al相。继续升高热压温度后,形成了另一种增强相Ti2AlC。对反应过程分析表明,在Ti-Al-C体系中,TiC相是最稳定的中间相,亦是合成Ti2AlC相的前提。温度升高后,将有利于TiC相向Ti2AlC相转变。(本文来源于《铸造技术》期刊2010年01期)
原位反应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乳酸(PLLA)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可降解材料之一,但自身的脆性极大地限制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文以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增韧改性PLLA,同时保证复合材料宝贵的可降解性。将PLLA与PBS熔融共混,制备得到不同质量比的PLLA/PBS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复合材料的最佳质量比为80/20,冲击强度为14.9k J/m2,是纯PLLA的7.5倍,增韧效果显着。在此研究基础上,熔融过程中添加亚磷酸叁苯酯(TPP)并探究其对PLLA/PBS(80/20)共混体系综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TPP含量为0.5%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增加到28.5k J/m2,是未添加TPP时的1.9倍。添加的TPP能与分子链的端羟基反应生成共聚物,提高两相的相容性,增加共混体系的界面结合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位反应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聂宝贤.La_2O_3对Al-Ti-C-CuO体系在铝合金熔体中原位反应的影响[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9
[2].刘凯,徐琳,马猛,王旭.原位反应增容增韧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体系[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M:高分子共混与复合体系.2017
[3].肖华强,陈维平.Al/TiO_2/TiC体系原位合成Ti_3AlC_2/Al_2O_3/TiAl_3复合材料的反应机理[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7
[4].马然,何良年.二氧化碳的催化转化反应及其原位碳酸催化体系的应用[C].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二届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5
[5].张晓晴,徐艳,杨春辉,张燕平,印永祥.原位共沉淀法制备Ni-Mg-Al-LDHs/γ-Al_2O_3催化前驱体在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体系中的性能评价(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5
[6].韩琳,朱丽荣,张保龙,张育英.DSC分析及原位FT-IR法对聚合物接枝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固化体系的固化反应的研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13
[7].胡书敏,张荣华,张雪彤.中地壳的流体和水岩反应动力学实验及地球物理涵义:3.在435°C水—岩体系的电导率原位测量实验[C].中国地球物理2012.2012
[8].陈其辉,江飞龙,洪茂椿.一种温度和溶剂调控的铜和手性席夫碱参与的原位反应体系[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2012
[9].曹娅玲,袁若,柴雅琴,牛欢,毛俐.基于原位产生鲁米诺发光体系共反应试剂的超灵敏电致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C].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10].艾桃桃,冯小明.Ti-Al-C体系的原位反应过程研究[J].铸造技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