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蛋白基因论文_杨汐静,陈晓婷,刘道龙,杨阳,杨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蛋白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基因,核糖体,家蚕,黄曲霉,序列,信息学。

体蛋白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杨汐静,陈晓婷,刘道龙,杨阳,杨光[1](2018)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纤连蛋白结合蛋白A r10-11截短体蛋白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与免疫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纤连蛋白结合蛋白A(fibronectin binding protein A,FnBPA)r10-11截短体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菌株并研究其免疫原性。方法采用重组聚合酶链反应(plo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从金黄色葡萄球菌Newman株全基因组序列中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纯化,连接T载体后转入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克隆,提取重组后的质粒进行双酶切鉴定,并回收目的片段连接到pET-32a质粒中,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原核表达,采用HIS蛋白纯化柱纯化截短蛋白FnBPAr10-11,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鉴定,纯化后的FnBPAr10-11用于免疫小鼠[分为无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组、FnBPA组、FnBPAr10-11组],检测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水平、细胞因子水平、免疫保护率。结果 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后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3.1×103。FnBPAr10-11组与FnBPA组IgG抗体效价达1∶128 000,与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nBPAr10-11组的细胞因子水平与FnBP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B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攻毒试验中FnBPAr10-11组的免疫保护作用在50%以上。结论成功构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Fn BPAr10-11截短体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菌株,该截短蛋白免疫原性良好。(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8年12期)

李冠,李恩广,秦贵龙,王晶珊,乔利仙[2](2018)在《花生油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体蛋白是一类镶嵌在油体表面的碱性小分子蛋白,可维持油体的稳定性,并能够参与植物抵御逆境胁迫。本研究从花生耐盐突变体S1转录组中筛选获得6个具有保守脯氨酸结构域的油体蛋白基因,分属于U、SL和SH叁个亚家族。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P亚家族由绿藻进化而来并存在于低等绿藻、苔藓和蕨类植物中;U亚家族在进化过程中更为保守;而SL和SH两个亚家族在进化过程中都出现了保守性较高的新的motif;T亚家族由SL亚家族进化而来,仅在十字花科的植物中存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这6个油体蛋白基因在花生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在叶子和花器中有低量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低,而在种子中的表达量最高,且随着种子发育其表达量不断增加。这6个油体蛋白基因在受到NaCl、PEG、ABA和低温处理下表达量增加,但表达趋势存在明显差别,表明这些基因在花生抗逆胁迫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有差异。利用转录组测序进一步分析表明其中4个油体蛋白基因在耐盐突变体和诱变亲本中的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在NaCl胁迫处理24 h后,耐盐突变体中它们的表达量分别为诱变亲本的107、55、18、4倍。据此推测这4个油体蛋白基因可能与花生耐盐突变体的耐盐性有关。另外,发现油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均含有ABRE、HSE等胁迫相关调控元件,以及Skn-1和ACGT等种子特异表达元件,个别启动子还存在Prolamin框、GCN4、RY和AACA等种子特异表达相关基序。(本文来源于《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期刊2018-11-19)

刘果,谢耀坚,吴志华,陈鸿鹏,彭彦[3](2018)在《印加果5个油体蛋白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油体蛋白是植物油体结构组成和功能调节的最主要蛋白质,在种子发育和脂肪酸合成及其累积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详细解剖了印加果5个油体蛋白的序列特征,结果表明5个油体蛋白均为高度疏水的碱性小分子非分泌蛋白,存在2至3个跨膜结构与保守油体蛋白功能结构域。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5个油体蛋白在印加果种子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5个油体蛋白在印加果种子成熟阶段中特异高效表达,而在种子发育初期和中期阶段微弱表达。这些研究能够为深入研究印加果种子中油脂合成机理、解析油体蛋白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桉树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徐齐君,扎桑,王玉林,原红军,曾兴权[4](2018)在《青稞核糖体蛋白基因HbRPL19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青稞核糖体蛋白基因HbRPL19,分析其序列特征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目的蛋白,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鉴定得到的青稞HbRPL19的序列设计了引物,从青稞叶片的c DNA中扩增得到目的片段,并对目的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序鉴定和序列分析,同时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RPL19,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后利用IPTG诱导外源蛋白质表达并检测。【结果】成功扩增出了青稞核糖体蛋白基因HbRPL19的CDS全长序列,大小为654 bp。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HbRPL19编码的蛋白质含有217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24.47 KD,理论等电点(p I)为10.42,总平均亲水性(GRAVY)为-0.353,不稳定系数为53.46,存在典型的SH3-like结构域和核糖体蛋白L19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bRPL19与小麦和山羊草的RPL19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蛋白表达结果显示,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沉淀中。【结论】获得了青稞抗寒相关基因HbRPL19的序列和蛋白。(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卢玉彬,迟孟涵,孙晓玉,温世雄,王清曼[5](2018)在《红花油体蛋白基因CtOleosin的克隆及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克隆红花油体蛋白基因CtOleosin,研究其表达特性,为探索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红花种子为研究对象,于开花后4,8,12,16,20,24,28,32d,提取红花种子总RNA,利用RT-PCR技术克隆红花CtOleosin全长cDNA片段,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特性及结构功能;利用Protparam在线工具分析CtOleosin蛋白的理化性质,用Blastp比对该蛋白与其他物种相关蛋白的同源性,使用SMART软件进行功能区分析;利用荧光定量方法检测该基因在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结果】克隆了红花CtOleosin基因,其全长639bp,编码213个氨基酸,蛋白理论分子质量约为21.48ku,理论等电点9.39,带正电荷残基18个,负电荷残基14个;红花CtOleosin基因编码产物与向日葵Oleosin的同源性高达59.11%,属于油体蛋白家族成员,此蛋白不存在信号肽,无糖基化位点,存在2个跨膜区;以EF1α作为内参基因分析发现,CtOleosin基因表达量在红花种子发育初期逐渐升高,28d时达到最高,之后又有所下降。【结论】成功克隆了红花CtOleosin基因,明了了其特性、功能、编码产物的基本理化性质,以及其在红花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量变化情况。(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11期)

齐家兴[6](2018)在《大豆油体蛋白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和Gmole1基因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油脂是衡量大豆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大豆油体蛋白是一种与大豆种子中油脂的形成和积累息息相关的蛋白。油体蛋白一般按照其分子量大小分为H型和L型,研究发现,大豆中H型油体蛋白是L型的2倍。油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存在的“脯氨酸节”结构使油体蛋白具有高度保守的疏水区,这使得油体蛋白可以锚定油体,维持油体的稳定。油体蛋白可调节油脂中脂肪酸的组分含量;脂肪酸也会通过油体蛋白上的酶类进行代谢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因而分析研究大豆油体蛋白基因家族成员的结构与功能,进而找到与之类代谢相关的基因可以为大豆品质的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NCBI中Blast得到大豆油体蛋白基因家族的12个成员,分别分布在第4、5、6、10、16、17、19和20号染色体上,没有基因簇的形成。疏水指数均在1.0附近说明油体蛋白为疏水蛋白。其家族成员按照分子量大小分为两类:(1)H型包括Gmole1、Gmole2、Gmole8;(2)L型包括Gmole3~Gmole7、Gmole9~Gmole12。一级结构分析表明在氨基酸序列保守区均存在高度保守脯氨酸节结构。二级结构以及结构域预测分析表明油体蛋白在行使功能时是镶嵌在油体中形成类似U形针的结构与油体结合。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表明大豆油体蛋白基因高度保守,成员间亲缘度较远。2.以大豆(吉育72)为植物材料提取RNA,使用RT-PCR法克隆得到Gmole1(813bp)、Gmole2(706bp)和Gmole8(808bp)。从大豆花后30天开始到完全成熟为止,每隔5天取一次样作为一个成熟度,荧光定量PCR分析Gmole1、Gmole2和Gmole8基因在种子成熟过程中的表达水平与脂肪酸组分含量变化关系,发现Gmole1的表达水平与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和山嵛酸(C22:0)等组分含量变化正相关,与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的组分含量变化负相关,Gmole2和Gmole8表达水平与脂肪酸组分含量变化无关。3.设计带有EcoR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的引物克隆Gmole1,构建pCAMBIA-3301-Gmole1植物表达载体,叁亲杂交的方法转入农杆菌。农杆菌介导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使用1%浓度的除草剂筛选后进行PCR验证得到阳性植株。对转基因拟南芥种子的萌发状态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对比发现,在光照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和与野生型的种子最终萌发率接近,但在黑暗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要高于野生型拟南芥种子,表明转Gmole1基因有利于种子萌发。转Gmole1基因的拟南芥种子中棕榈酸(C16:0)的含量增加10%,亚麻酸(C18:3)降低9%,总可溶性蛋白含量稍有增加但不显着,表明Gmole1可改变种子中棕榈酸(C16:0)和亚麻酸(C18:3)的含量比例。(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耿龙泼,王鑫旺,黄路华,邓基利,汪世华[7](2018)在《黄曲霉核糖体蛋白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糖体是生物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核糖体蛋白是核糖体的重要组分之一。为了探究黄曲霉核糖体蛋白与其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分别收集处于菌丝期、孢子期、菌核期的黄曲霉。在提取了总RNA和反转录获得了c DNA后,利用荧光定量RT-PCR对74个黄曲霉核糖体蛋白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被检测的核糖体蛋白基因中,没有一个基因的表达量在3个时期都是恒定的。与菌丝期相比,在孢子期,有54个核糖体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发生上调,而表达量下调的基因只有2个;在菌核期,有57个基因的表达量上调,而有12个基因的表达量下调。GO功能分析表明,核糖体蛋白基因富集在结构分子活性,结合,细胞,大分子复合物,细胞器,细胞部分,细胞器部分,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可见,核糖体蛋白与黄曲霉的生长发育存在紧密联系。(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季新梅,梁秀文,马娟[8](2018)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核糖体蛋白基因S26与内分泌激素水平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核糖体蛋白基因S 26(ribosomal protein gene S 26,RPS 26)不同基因型的内分泌激素指标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在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就诊的PCOS患者100例,进行基因测序RPS 26的rs56696262基因型,对比不同基因型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催乳素(prolactin,PRL)、雌二醇(estradiol,E_2)、睾酮(testosterone,T)、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ex hormonebinding globulin,SHBG)、游离雄激素指标(free androgen index,FAI),再将rs 56696262位点的3种基因型与以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s 56696262位点共有3种基因型,A/A(4/100),A/T(31/100),T/T(65/100),因为A/A的病例数太少,无法进行数据分析。对A/T和T/T两组病例的研究中得出BMI、T和FA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相关性;但年龄、AMH、FSH、LH、PRL、E_2、SH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存在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未发现rs 56696262位点的A/T和T/T基因型与年龄、AMH、FSH、LH、PRL、E_2、SHBG存在明显相关性,而A/T组和T/T组的BMI、T、FAI与rs 56696262位点存在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期刊2018年04期)

严婷婷,于滨,潘海涛,舒建洪,张耀洲[9](2017)在《BmMP54基因在家蚕组织的表达模式及与Bm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家蚕蛹c DNA文库中筛选到一个403 bp的未知功能基因,将其命名为Bm MP54(Gen Bank登录号:DY231399.1)。该基因序列包含31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由10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生物信息学预测其含有2个跨膜区域,等电点及分子质量分别为9.90和10.463 k D。将Bm MP54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的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融合后分别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 GEX-4T-1和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转移载体p Fast BacTMHTB中构建重组质粒,并分别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和家蚕卵巢培养细胞(Bm N)中表达。原核表达的融合蛋白通过调节p H值、阴离子交换层析等纯化获得了65 k D的重组融合蛋白Polh-Bm MP54,通过Western blotting可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Bm N细胞中检测到42 k D左右的Bm MP54重组蛋白,表明已按设计要求高效表达并纯化获得目的蛋白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Bm MP54在家蚕5龄幼虫的气门和脂肪体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表皮和头部的表达量最低。上述研究结果有利于后续探讨Bm MP54在家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朱家骏[10](2017)在《褐飞虱核糖体蛋白基因NlRPL5和NlRPS8的克隆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是亚洲地区最具破坏性的水稻害虫之一,其成虫常聚集在水稻基部刺吸茎叶组织汁液,造成植株营养大量流失。虫害严重时,褐飞虱排泄的蜜露覆盖在稻株上,可招致煤烟病菌的产生,使得稻株下部变黑,水稻成片倒伏,稻株大片枯死倒伏,出现“虱烧”现象,导致水稻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目前,推广使用抗性水稻品种成为控制褐飞虱的重要防治手段。但是由于抗性水稻长时间连续栽培和大面积推广,褐飞虱对抗性水稻的抵抗和适应的能力也越来越强,抗性水稻品种逐渐丧失其原有的抗性。因此,研究水稻与褐飞虱互作关系,理解褐飞虱适应抗性水稻的机制,寻找新的控制褐飞虱虫害的靶标基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前期获得的褐飞虱基因表达谱基础上,分析了在抗性水稻品种Rathu Heenati(RHT)和感虫品种TN1上饲养的褐飞虱的基因表达谱,筛选出在不同种群间差异表达的核糖体通路。以此为线索,克隆了核糖体大亚基蛋白基因NlRPL5和核糖体小亚基蛋白基因Nl RPS8全长cDNA序列,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NlRPL5和Nl RPS8在不同生理阶段、不同虫体部位、不同致害性种群中的表达水平进行了研究,分别采用RNA干扰技术和饥饿处理对NlRPL5和NlRPS8的基因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褐飞虱核糖体大亚基蛋白基因NlRPL5的克隆、表达分析和功能研究本部分根据褐飞虱基因表达谱提供的差异表达基因信息及转录组提供的基因核心序列,结合褐飞虱基因组比对分析,对褐飞虱核糖体L5基因进行了预测,并通过RT-PCR获得了褐飞虱核糖体大亚基蛋白L5的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Nl RPL5(GenBank登录号:KX379234)。Nl RPL5基因ORF全长900 bp,编码299个氨基酸。构建进化树进行进化分析,在选取的物种当中,褐飞虱与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a和蚜虫Diuraphis nox ia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使用荧光定量PCR对基因N l RPL5的表达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褐飞虱怀卵雌虫中Nl RPL5基因的表达量最高,在若虫、初羽化雌虫以及雄成虫Nl RPL5基因表达量较低;在褐飞虱体内不同部位中,Nl RPL5基因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大约为头、胸、脂肪体部位表达量的2倍。在抗性品种ASD7和RHT上,Nl RPL5基因表达量分别为感性品种TN1上的1.66和1.85倍。注射dsNl RPL5进行RNA干扰能导致褐飞虱体内Nl RPL5基因表达水平的显着降低,与第6天的ds GFP对照相比减少约50%。解剖观察发现,注射dsNl RPL5的处理组褐飞虱卵巢发育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对褐飞虱产卵量的统计发现,注射dsNl RPL5的处理组褐飞虱产卵量显着降低。研究结果表明Nl RPL5基因在褐飞虱生长、繁殖中发挥作用,为进一步研究Nl RPL5基因在褐飞虱生长发育和对抗性品种适应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线索。2.褐飞虱核糖体小亚基蛋白基因Nl RPS8的克隆、表达分析和功能研究本部分根据褐飞虱基因表达谱提供的差异表达基因信息及转录组提供的基因核心序列,结合褐飞虱基因组比对分析,对褐飞虱核糖体S8基因进行了预测,并通过RT-PCR获得了褐飞虱核糖体小亚基蛋白S8的全长c DNA序列,命名为Nl RPS8(GenBank登录号:KU341337)。Nl RPS8基因ORF全长627 bp,编码208个氨基酸。构建进化树进行进化分析,在选取的物种当中,褐飞虱与桑粉介壳虫Maconellicoccus_hirsutus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应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基因Nl RPS8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Nl RPS8基因在褐飞虱怀卵雌虫中表达量最高,而在雄成虫、初羽化雌成虫与1~5龄若虫表达量相对较低;在褐飞虱体内,Nl RPS8基因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中肠次之,在其他部位表达量较低。在抗性品种ASD7和RHT上,Nl RPS8基因表达量分别为感性品种TN1上的1.99和2.14倍。N l RPS8基因在经过饥饿处理1天的褐飞虱组中表达量为正常组的1.6倍。研究结果显示Nl RPS8基因在褐飞虱生长、繁殖中发挥作用,并可能参与褐飞虱对饥饿的响应过程。综上,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核糖体蛋白相关基因在褐飞虱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为阐明褐飞虱适应抗性水稻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计量大学》期刊2017-06-01)

体蛋白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油体蛋白是一类镶嵌在油体表面的碱性小分子蛋白,可维持油体的稳定性,并能够参与植物抵御逆境胁迫。本研究从花生耐盐突变体S1转录组中筛选获得6个具有保守脯氨酸结构域的油体蛋白基因,分属于U、SL和SH叁个亚家族。通过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P亚家族由绿藻进化而来并存在于低等绿藻、苔藓和蕨类植物中;U亚家族在进化过程中更为保守;而SL和SH两个亚家族在进化过程中都出现了保守性较高的新的motif;T亚家族由SL亚家族进化而来,仅在十字花科的植物中存在。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这6个油体蛋白基因在花生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在叶子和花器中有低量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低,而在种子中的表达量最高,且随着种子发育其表达量不断增加。这6个油体蛋白基因在受到NaCl、PEG、ABA和低温处理下表达量增加,但表达趋势存在明显差别,表明这些基因在花生抗逆胁迫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有差异。利用转录组测序进一步分析表明其中4个油体蛋白基因在耐盐突变体和诱变亲本中的表达量存在显着差异,在NaCl胁迫处理24 h后,耐盐突变体中它们的表达量分别为诱变亲本的107、55、18、4倍。据此推测这4个油体蛋白基因可能与花生耐盐突变体的耐盐性有关。另外,发现油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均含有ABRE、HSE等胁迫相关调控元件,以及Skn-1和ACGT等种子特异表达元件,个别启动子还存在Prolamin框、GCN4、RY和AACA等种子特异表达相关基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蛋白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杨汐静,陈晓婷,刘道龙,杨阳,杨光.金黄色葡萄球菌纤连蛋白结合蛋白Ar10-11截短体蛋白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与免疫原性[J].华西医学.2018

[2].李冠,李恩广,秦贵龙,王晶珊,乔利仙.花生油体蛋白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C].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综述与摘要集.2018

[3].刘果,谢耀坚,吴志华,陈鸿鹏,彭彦.印加果5个油体蛋白基因的表达特征及序列分析[J].桉树科技.2018

[4].徐齐君,扎桑,王玉林,原红军,曾兴权.青稞核糖体蛋白基因HbRPL19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J].西南农业学报.2018

[5].卢玉彬,迟孟涵,孙晓玉,温世雄,王清曼.红花油体蛋白基因CtOleosin的克隆及表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齐家兴.大豆油体蛋白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和Gmole1基因功能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8

[7].耿龙泼,王鑫旺,黄路华,邓基利,汪世华.黄曲霉核糖体蛋白基因在不同生长时期的表达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18

[8].季新梅,梁秀文,马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核糖体蛋白基因S26与内分泌激素水平相关性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8

[9].严婷婷,于滨,潘海涛,舒建洪,张耀洲.BmMP54基因在家蚕组织的表达模式及与Bm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融合表达分析[J].蚕业科学.2017

[10].朱家骏.褐飞虱核糖体蛋白基因NlRPL5和NlRPS8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壳蛋白包裹核酸形成病毒颗粒在无RNA...正、反向消减文库部分克隆的菌落PCR鉴...个纤毛虫种类核糖体大亚基基因的最...南昌霉素合成途径中AraC家族与LacI家...用于Bac-to-Bac系统的常用转移质粒Fi...双分子荧光互补检测原理

标签:;  ;  ;  ;  ;  ;  ;  

体蛋白基因论文_杨汐静,陈晓婷,刘道龙,杨阳,杨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