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间隙论文_孙毅威,霍朝阳,张萌

导读:本文包含了制动间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间隙,防锈剂,润滑脂,车钩,夹钳,车组,胶体。

制动间隙论文文献综述

孙毅威,霍朝阳,张萌[1](2019)在《关于电子驻车系统制动间隙小导致行车异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子驻车系统与传统手动驻车系统结构不同,驻车力更大,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因制动间隙过小而导致的行车异响问题,严重时还会增加整车油耗。本文概括了电子驻车系统因制动间隙小导致行车异响的发生机理及改善措施,提升车辆的使用经济性和舒适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工艺师》期刊2019年09期)

尹振杰[2](2019)在《从专利视角分析制动器制动间隙自动调整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制动器的磨损间隙自动调整装置的专利文献进行了检索、筛选、分类,从申请年度、申请人地域、重要申请人等方面,进行了全球和中国专利数据分析,从理论上预测了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国内申请人提出了知识产权对策。(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19年14期)

姚英[3](2018)在《浅析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在重型卡车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越来越重视,国家也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汽车的安全性能。汽车的制动性能是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性能之一,特别是对于重型卡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的应用进一步的保障了车辆的行车安全,但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的应用带来了诸如制动拖刹、制动发烫等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8年17期)

曾灵伟,王加庆,陈波,陈崇转[4](2018)在《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的使用与维修》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可以简称为"自动调整臂",通俗易懂的可以解释为,自动调整臂可以根据当时发生的情况,自动调整刹车间隙的功能,保证刹车间隙在一个安全的范围。本文将通过它的特点、结构、工作原理,分析阐述一下它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发生故障时的维修。(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8年19期)

杨敏[5](2018)在《车钩间隙及制动操纵模式对万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重载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列车轴重和编组长度不断增加,列车在牵引制动过程中纵向冲动会随之增大。车辆断钩、脱钩和脱轨等货物列车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列车运输安全和运输效率,是世界重载铁路国家普遍面临的工程难题。影响重载列车纵向冲动的因素复杂繁多,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理论和试验研究工作,就车钩间隙和制动操纵模式而言,是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应用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以HXD2新八轴电力机车牵引万吨重载列车为例,探明了车钩间隙及制动操纵模式对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列车在长大下坡道调速制动时临界缓解速度的计算方法,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万吨重载列车的安全运营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列车纵向动力学理论,以HXD2新八轴电力机车双机重联牵引万吨重载列车为例,建立了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分析模型,模型中详细考虑了列车牵引力特性、制动力特性、车钩缓冲器特性以及各种运行阻力特性。介绍了课题组搭建的长编组大轴重重载列车仿真分析平台,该仿真分析平台拥有可视化的输入界面,能分析各种编组重载列车的纵向动力学性能。并利用课题组已获取的现场实测数据,针对车钩力等重载列车纵向性能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仿真计算得到的列车运行速度、运行距离和车钩力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由于测试中列车司机的实际操纵具有一定灵活性,同时模型中线路条件与实际情况并非完全一致,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仍具有一定的差异。分析了车钩间隙大小、大间隙车钩数量和车钩间隙分布模式对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对装配牵引杆的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起动和电阻制动工况时,车钩间隙大小、大间隙车钩数量和车钩间隙分布模式对列车最大车钩力的影响较小。常用全制动时,列车最大车钩力随车钩间隙大小、大间隙车钩数量的增加而增大;车钩间隙为凸型分布时列车最大压钩力最大,车钩间隙为凹型分布时列车最大压钩力最小。此外,装配牵引杆能有效降低列车最大车钩力。针对HXD2新八轴电力机车电阻制动时出现车钩摆角过大导致车体错位严重的现象,分析了制动操纵模式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制动手柄提升时间,即缓慢提升制动手柄,能降低列车的纵向车钩力;在列车运行速度可控且没有超速风险前提下,使用较低级手柄级位能有效降低列车的纵向车钩力。根据列车缓解时间与列车管再充气时间的关系,定义了列车在长大下坡道调速制动时的临界缓解速度,并给出了列车临界缓解速度的具体计算方法。给出了一个具体算例,对临界缓解速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精度。(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严军表,朱国靖,杨操[6](2018)在《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润滑脂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的实际工况,通过对基础油、稠化剂和添加剂的筛选,研制了一种具有突出的胶体安定性的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润滑脂(稠度等级为NLGI 2号)。现场台架试验结果表明,产品加注7 d后未出现析油现象,能够满足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的用脂需要。(本文来源于《石油商技》期刊2018年02期)

李志国,栾健洋,孙学亮[7](2018)在《高速动车组制动夹钳单元闸片间隙标准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高速动车组制动夹钳单元的构造原理、工作行程、装配关系等方面对制动闸片与制动盘之间的间隙标准进行了探讨,通过叁级修期间遇到的实际问题,将理论标准与实际闸片间隙进行比对,提出了适合检修执行的闸片间隙标准。(本文来源于《铁道车辆》期刊2018年02期)

姜俊昭[8](2017)在《计入运动副间隙的车辆制动摆振动力学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转向轮摆振是影响车辆运行状况的一种质量缺陷,其发生原因与车辆底盘系统的设计匹配及部组件的制造装配质量等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制动过程的转向轮摆振易导致转向操纵性能下降,侧向动力学响应变差,严重时甚至会诱发车辆失控,影响行车安全。制动时的轴荷转移、轮胎侧偏和纵向滑移特性的动态变化以及多运动副间隙的耦合作用等因素都会影响摆振系统的动力学响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有助于更好地抑制转向轮摆振并提高汽车操作稳定性。本文考虑转向传动机构中横拉杆和左右梯形臂之间的两个间隙运动副、汽车制动时引发的轴荷转移、轮胎纵滑侧偏联合工况、整车横摆等因素,根据第二类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七自由度摆振系统动力学微分方程组。运用改进的Rosenbrock算法,将系统参数的时变特性及相互数据传递计入迭代过程,通过MATLAB数值算例对汽车摆振系统的动力学响应进行了模拟仿真。首先从系统响应时间历程、功率谱、Poincaré映射、间隙运动副轨迹、分岔特性、随机装配间隙以及全局分析等角度对摆振稳态响应进行了深入考察。结果表明,间隙运动副之间的动力学耦合作用会导致摆振系统稳定性下降,摆振响应加剧,提高了混沌或拟周期运动的比例,并减小了发生混沌或拟周期运动的临界车速与临界间隙值。随着车速增大,摆振动力学响应出现Naimark-Sacker分岔,并伴随振幅跳跃现象。进一步对比分析了制动时摆振系统的瞬态响应特性,并分别从瞬态响应持续时间和瞬态响应峰值的角度详细分析了车速、轴荷转移特性、间隙大小、间隙副接触刚度、轮胎质量、前轴距、定位参数等因素对制动摆振动力学响应行为的影响,从而明确了影响系统瞬态行为的关键参数,并总结分析了抑制摆振提高操纵稳定性的措施。通过解析法研究了转向轮摆振的动力学机理,证明了摆振角与回正力矩之间存在的相位差,发现摆振是由于延时反馈引发的自激振动现象。利用数值算例对相关结论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从能量的角度对摆振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阐释,明确了摆振能量的传递路径,掌握了间隙接触力的影响机制,通过系统能量输入的变化趋势解释了制动时摆振瞬态响应加剧的现象。最后根据试验样车设计了摆振试验,对试验方法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并通过对转向减振器最佳阻尼匹配特性的研究提出了防止摆振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7-04-01)

郭瑞峰,黄金荣,吕应柱[9](2015)在《矿用自卸车人电双控液压制动系统间隙消除阶段动态性能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矿用自卸车的全液压制动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到了一种既能通过人工控制踏板阀的开关量来控制制动力大小,又可通过控制电流大小来控制制动力大小的人电双控全液压制动系统,其中制动力大的制动方式起作用,且两种方式互不干扰,同时又起到了一定的安全保护作用。随后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合理简化,并利用键合图理论对简化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继而利用MATLAB/Simulink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间隙消除阶段的动态仿真,得到了制动缸与继动阀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响应时间,验证了系统在间隙消除阶段响应时间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矿山机械》期刊2015年08期)

江文松,罗哉,郭斌,范伟军,陆艺[10](2015)在《汽车制动间隙自调臂的分离间隙提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线性Radon变换的图像投影方法,改善汽车自动调整臂性能测试仪对分离间隙的提取精度。由于工业领域广泛使用的梯度极值法等传统特征点提取方法对含噪密集的信号非常敏感,很难准确识别在线测试曲线的拐点,降低了曲线特征点的提取精度,增加了误判率。在分离间隙在线测试仪的应用中,基于线性Radon变换法的分离间隙提取技术,能大大改善分离间隙的获取精度和准确度。实验验证,线性Radon变换法的计算误差比梯度极值法的计算误差至少降低10倍,同时,该技术理论研究成果已在杭州沃镭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5年11期)

制动间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对制动器的磨损间隙自动调整装置的专利文献进行了检索、筛选、分类,从申请年度、申请人地域、重要申请人等方面,进行了全球和中国专利数据分析,从理论上预测了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国内申请人提出了知识产权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制动间隙论文参考文献

[1].孙毅威,霍朝阳,张萌.关于电子驻车系统制动间隙小导致行车异响的研究[J].汽车工艺师.2019

[2].尹振杰.从专利视角分析制动器制动间隙自动调整技术[J].科技风.2019

[3].姚英.浅析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在重型卡车上的应用[J].汽车实用技术.2018

[4].曾灵伟,王加庆,陈波,陈崇转.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的使用与维修[J].山东工业技术.2018

[5].杨敏.车钩间隙及制动操纵模式对万吨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性能影响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8

[6].严军表,朱国靖,杨操.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润滑脂的研制[J].石油商技.2018

[7].李志国,栾健洋,孙学亮.高速动车组制动夹钳单元闸片间隙标准探讨[J].铁道车辆.2018

[8].姜俊昭.计入运动副间隙的车辆制动摆振动力学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

[9].郭瑞峰,黄金荣,吕应柱.矿用自卸车人电双控液压制动系统间隙消除阶段动态性能仿真研究[J].矿山机械.2015

[10].江文松,罗哉,郭斌,范伟军,陆艺.汽车制动间隙自调臂的分离间隙提取技术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5

论文知识图

制动参数关系曲线制动器分泵模型消除制动间隙模型和电动机堵转...制动仿真参数设置对话框Fig.4.13The...见,制动器初始状态为“抱死”状臂后产...制动间隙示意图

标签:;  ;  ;  ;  ;  ;  ;  

制动间隙论文_孙毅威,霍朝阳,张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