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灰病毒论文_杨筱舟

导读:本文包含了脊灰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弛缓,疫苗,脊髓灰质炎,抗原,逆转录,蛋白。

脊灰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杨筱舟[1](2018)在《轮状病毒VP6为载体的Ⅲ型脊灰病毒抗原表位嵌合蛋白的构建与免疫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轮状病毒(Rotavirus,简称RV)作为人和动物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其基因组由11个分节段的双链RNA片段组成,可编码6个结构蛋白(VPs)和6个非结构蛋白(NSPs)。RV为无包膜的正二十面体颗粒,含3层病毒衣壳,属于呼肠病毒科(Reovirudae)。根据组抗原蛋白VP6的血清型可以将现有RV分为8个组(A~H),其中A,B,C和H组的RV可对人类造成感染。其中A组RV(RVA)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根据病毒的11条RNA的编码框(ORF)核苷酸序列同源程度,可将RVA的基因分为不同的基因型。目前非糖基化刺突蛋白VP4和糖蛋白VP7编码基因至少有27个G型(VP7)和37个P型(VP4)。VP6是RV组抗原蛋白,位于病毒的中间层衣壳,最保守,并具有较强的抗原交叉反应性;丰度最高,约占病毒结构蛋白重量的39%。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简称PV)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Picornaviridae),肠道病毒属(Enterovirus)。基因组为正向单链RNA,约7.5kb,是一种由60个结构蛋白构成的二十面体病毒颗粒,可编码VP4、VP2、VP3和VP1共4个结构蛋白以及2A、2B、2C、3A、3B、3C和3D共7个非结构蛋白。根据脊髓灰质炎病毒毒株的不同抗原性,PV被分成了 Ⅰ、Ⅱ和Ⅲ叁种血清型(PV1,PV2,PV3),叁种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人是脊灰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会导致肢体肌肉发生不对称弛缓性麻痹,也称小儿麻痹症。由于现有的RV和PV疫苗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研发新的疫苗是当今趋势。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和重组技术将PV3的一个抗原表位插入到作为载体的RV VP6蛋白上构建嵌合蛋白6F/PV3N1,嵌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通过、Western-blot试验检测其免疫学性质。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可预防RV和PV感染的疫苗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8-05-01)

陈玫,张俊棉,赵娜,郭玉,张振国[2](2017)在《rRT-PCR与微量中和实验法用于脊灰病毒血清定型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法和微量中和实验2种脊灰病毒的血清型鉴定方法进行评价。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第4版进行病毒分离,用rRT-PCR法和微量中和实验方法对分离到的L20B阳性分离物进行PV的血清型鉴定,用rRT-PCR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 rRT-PCR法与微量中和实验对L20B阳性分离物进行脊灰病毒的血清型定型,2种方法检测脊灰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测NPEV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rRT-PCR方法检测脊灰病毒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检测NPEV的灵敏度为63.16%,特异度为100%。结论作为WHO推荐使用的新的型内鉴定方法,rRT-PCR法对于脊灰病毒的血清型定型与常规微量中和实验一致率为100%,该方法方便快捷,可以缩短检测时限;对于NPEV的检测特异度较高,但灵敏度低于微量中和实验。(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情报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王晶,夏文跃,潘小霞,赵冰心,滕玉梅[3](2016)在《Ⅱ型脊灰病毒抗原表位嵌合蛋白的免疫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以轮状病毒(RV)重组VP6蛋白为载体插入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PV2)VP1蛋白上的1个抗原表位构建而成的嵌合蛋白的体外免疫学性质。方法:采用分子克隆和基因重组技术将PV2抗原表位插入到RV载体蛋白上,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用SDS-PAGE确认表达产物,再通过动物免疫、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和病毒血清抗体中和试验分析嵌合蛋白的免疫学性质。结果:成功构建了以VP6为载体的PV2抗原表位嵌合蛋白6F/PV2N1,并且在E.coli系统中高效表达,嵌合蛋白免疫的豚鼠血清抗体对RV和PV2具备较好的中和活性。结论:以RV VP6为载体构建的嵌合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免疫豚鼠产生血清抗体可中和RV和PV2在体外细胞上的感染;进一步为研发RV/PV2嵌合疫苗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6年08期)

王晶[4](2016)在《Ⅱ型脊灰病毒抗原表位嵌合蛋白的免疫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轮状病毒(Rotavirus, RV)是分节段的双链RNA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Reovinidae),是引起人类和哺乳动物病毒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全世界每年有大量的婴幼儿因感染RV致死,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目前用于预防RV感染的疫苗都属于传统性疫苗。WHO在2009和2013年推荐全世界尤其腹泻致死率高的国家使用RV疫苗保护儿童,目前广泛使用的两种口服RV疫苗分别是Rotarix(?) (GlaxoSmithKline)(RV1)和Rotateq(?) (Merck)(RV5)。Rotarix是一种分离自人G1P[8]的单价疫苗,而Rotateq是包含人G1、G2、G3、G4和牛P7[5]以及人P1A[8]和牛G6基因重配的五价疫苗。在欧美国家RV1对主要的RV基因型引起的重型腹泻的保护性高达85%, Rotateq对 G1、G2、G3、G4和G9型RV引起的重型腹泻的保护性为98%。但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RV疫苗的有效性则不太理想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是一种无包膜单股正链的微小核糖核酸病毒,与柯塞奇病毒、鼻病毒及甲型肝炎病毒一样,都属于肠道病毒(Enterovirus)。PV感染可引起脊髓灰质炎,造成肢体急性迟缓性性麻痹。已知的PV病毒可分叁个血清型(PV1、PV2和PV3),叁个型之间没有交叉保护性。PV疫苗的使用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有口服脊灰病毒疫苗(OPV)和灭活脊灰病毒(IPV)两种,使用PV疫苗可以很好地预防脊髓灰质炎。但是疫苗源性的脊灰病毒(VDPV)及疫苗相关的麻痹性脊髓灰质炎(VAPP)是传统PV疫苗不足之处,尤其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体内,免疫OPV后疫苗病毒有可能会不断复制并快速转为有神经毒性的病毒,进而造成接种者瘫痪或慢性感染并且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群体性感染爆发鉴于RV和PV疫苗尚存在一些不足,研制可以克服RV和PV减毒活疫苗现有弊端的新型RV/PV疫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基因克隆和重组技术将PV2的一个抗原表位插入到作为载体的RV VP6上构建嵌合蛋白6F/PV2N1,嵌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blot和血清抗体中和试验检测其免疫学性质。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可预防RV和PV感染的疫苗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6-05-01)

郭世成,胡志勇,刘莉红,涂秋凤,赵红平[5](2016)在《江西省首例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江西省首例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mmunodeficiency 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i VDPV)病例进行调查和处置,为制定江西省应急预案提供参考。方法对i VDPV病例进行医学治疗的同时开展现场调查工作。对其进行医学检查及采样检测,并召开专家诊断会议对其进行最终诊断。对该地区i VDPV传播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及对患儿家庭的卫生指导,避免病毒的传播。结果病例最终分类诊断为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属江西省首例。通过15次连续采样检测显示病毒变异程度逐渐增加。通过接种率调查发现当地儿童的常规免疫接种率为98.7%,加强免疫接种率为73.7%;病例接触者标本分离结果仅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未发现脊灰病毒,风险评估认为i VDPV传播的风险较小。结论通过有力的处置,该病毒未在当地造成流行。保持高水平的OPV接种率和AFP监测系统的敏感性,是及时发现并阻断脊灰野病毒或VDPV输入及传播的最有效措施。病例所在地的OPV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应加强,同时如何阻断i VDPV病例的持续排毒值得研究。(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6年05期)

郭玉婷,John,J[6](2016)在《之前给予口服疫苗的儿童单剂灭活脊灰疫苗接种对其抗脊灰病毒肠道免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OPV)诱发的肠道免疫并不完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而OPV也可以通过接种免疫的儿童进行传播。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PV)不引起肠道黏膜的免疫应答,但可以提高儿童通过之前接种OPV诱发的黏膜免疫的保护力。我们旨在评估IPV对于已接种(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6年01期)

陈玫,崔志强,郭玉,赵娜,丛艳丽[7](2015)在《脊灰病毒分离和鉴定新检测流程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缩短检测脊灰病毒的时限,及时发现河北省可能出现的脊灰疫苗衍生病例(VDPV)。方法对河北省201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粪便标本用L20B和RD两种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RTPCR)对分离到的L20B阳性分离物进行型内鉴定和血清型鉴定。结果从送检的334例AFP病例及接触者粪便标本中检测出L20B阳性分离物26株,用real-time PCR法进行了病毒血清型鉴定和型内鉴定,共监测到脊灰疫苗类似株(sabin-like,SL)19株,其中Ⅰ型9株、Ⅱ型1株、Ⅲ型6株、混合型3株;将混合型进行单型分型后共得24株,进行VP1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发生高变异的两株出现在Ⅰ型,均为6个核苷酸变异。结论 2013年分离到的脊灰疫苗病毒有部分变异,没有发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本文来源于《医学动物防制》期刊2015年03期)

黄国斐,田炳均,丁峥嵘,汤晶晶,张杰[8](2013)在《2003年云南省AFP病例中非脊灰病毒的测序定型和ECHO7病毒的基因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云南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非脊灰病毒(non-polio,NPV)的带毒状况和埃柯病毒7型(echovirus 7,E7)的基因特征。方法按Obster等介绍的方法,对2003年云南省脊灰实验室分离到的18株NPV进行基因测序定型并对埃柯7病毒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3年共采集到<15岁AFP病例粪便标本215份,在34株阳性标本(带毒率为15.8%)中,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16株(阳性率4.7%),均为疫苗株,未发现脊灰野病毒;非脊灰病毒(NPV)18株(阳性率8.4%),其中1株为人类肠道病毒A组(human enterovirus A,HEV-A,1个血清型),14株为人类肠道病毒B组(HEV-B,9个血清型,其中3株为埃柯病毒7型,echovirus7,E7),3株为人类肠道病毒C组(HEV-C,2个血清型),未分离到HEV-D组病毒。结论 2003年云南省AFP病例中非脊灰病毒携带率(8.4%)与往年持平,3株E7病毒存在基因多样性特点(即存在不同的基因型)。(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情报杂志》期刊2013年05期)

田炳均,丁峥嵘,张杰,汤晶晶,赵智娴[9](2012)在《2002年云南非脊灰病毒测序定型和ECHO13病毒基因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云南省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中非脊灰病毒(non-polio,NPV)的带毒情况及埃柯病毒13型(echovirus 13,E13)的基因特征进行描述。方法按Obster等介绍的方法,对2002年云南省脊灰实验室分离到的21株NPV进行基因测序定型。结果 2002年云南省共报告267例AFP病例,共采集到<15岁AFP病例的合格粪便标本257份,257份便标本中共检测到NPV43株(带毒率为16.7%),其中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22株(阳性率8.6%),均为疫苗株,未发现脊灰野病毒;检测到非脊灰病毒(NPV)21株(阳性率8.2%)。21株EV中,12株为人类肠道病毒B组(HEV-B,11个血清型,其中3株为E13),3株为人类肠道病毒C组(HEV-C,1个血清型),未分离到HEV-A和HEV-D组病毒。结论 2002年云南省AFP病例中非脊灰病毒携带率不高。对3株常见的E13进行基因进化分析,表明E13病毒存在基因多样性特点(即存在不同的基因型)。(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情报杂志》期刊2012年06期)

汪志国,马福宝,汤奋扬,冷红英,胡莹[10](2011)在《江苏省脊灰病毒阳性AFP病例残留麻痹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阳性、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残留麻痹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4-2009年江苏省(AFP)病例1 548例,采集粪便标本1 540例,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PV),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 540例中,检出PV60例,检出率3.90%,均为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病例散在发生,男性多于女性;<1岁组阳性病例均高于1~2岁和≥3岁组;<1岁组、未服苗或服苗<3次、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60 d的PV阳性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均较高;首次服苗并分离出混合型脊灰病毒的5例病例均残留麻痹;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总发生率为0.29/100万,首次服苗后为1.56/100万。结论江苏省仍有一定数量的脊灰疫苗株阳性病例和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发生;年龄、服苗史、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是残留麻痹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期刊2011年12期)

脊灰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RT-PCR)法和微量中和实验2种脊灰病毒的血清型鉴定方法进行评价。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第4版进行病毒分离,用rRT-PCR法和微量中和实验方法对分离到的L20B阳性分离物进行PV的血清型鉴定,用rRT-PCR法进行型内鉴定。结果 rRT-PCR法与微量中和实验对L20B阳性分离物进行脊灰病毒的血清型定型,2种方法检测脊灰病毒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测NPEV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rRT-PCR方法检测脊灰病毒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100%;检测NPEV的灵敏度为63.16%,特异度为100%。结论作为WHO推荐使用的新的型内鉴定方法,rRT-PCR法对于脊灰病毒的血清型定型与常规微量中和实验一致率为100%,该方法方便快捷,可以缩短检测时限;对于NPEV的检测特异度较高,但灵敏度低于微量中和实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脊灰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杨筱舟.轮状病毒VP6为载体的Ⅲ型脊灰病毒抗原表位嵌合蛋白的构建与免疫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

[2].陈玫,张俊棉,赵娜,郭玉,张振国.rRT-PCR与微量中和实验法用于脊灰病毒血清定型的比较[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7

[3].王晶,夏文跃,潘小霞,赵冰心,滕玉梅.Ⅱ型脊灰病毒抗原表位嵌合蛋白的免疫学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6

[4].王晶.Ⅱ型脊灰病毒抗原表位嵌合蛋白的免疫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

[5].郭世成,胡志勇,刘莉红,涂秋凤,赵红平.江西省首例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6

[6].郭玉婷,John,J.之前给予口服疫苗的儿童单剂灭活脊灰疫苗接种对其抗脊灰病毒肠道免疫的影响[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6

[7].陈玫,崔志强,郭玉,赵娜,丛艳丽.脊灰病毒分离和鉴定新检测流程的应用[J].医学动物防制.2015

[8].黄国斐,田炳均,丁峥嵘,汤晶晶,张杰.2003年云南省AFP病例中非脊灰病毒的测序定型和ECHO7病毒的基因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

[9].田炳均,丁峥嵘,张杰,汤晶晶,赵智娴.2002年云南非脊灰病毒测序定型和ECHO13病毒基因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2

[10].汪志国,马福宝,汤奋扬,冷红英,胡莹.江苏省脊灰病毒阳性AFP病例残留麻痹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11

论文知识图

测定杂交瘤上清与各型脊灰病毒顾方舟脊灰病毒定型实验的板面设计脊灰病毒在叁种细胞中的生长曲线-2010年AFP病例月份分布图本实验室已进行了关于sIPV皮内免疫剂量的研...

标签:;  ;  ;  ;  ;  ;  ;  

脊灰病毒论文_杨筱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