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胺表面活性剂论文-崇晓东,汪志,薛华玉,王军平,杨豪

糖胺表面活性剂论文-崇晓东,汪志,薛华玉,王军平,杨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糖胺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脱氢枞胺,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糖胺表面活性剂论文文献综述

崇晓东,汪志,薛华玉,王军平,杨豪[1](2018)在《脱氢枞胺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脱氢枞胺是我国天然可再生资源松香的衍生物,在合成表面活性剂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脱氢枞胺在合成表面活性剂方面的应用,并指出不足。(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05期)

张萌,齐丽云,龙宇,王济远,齐松竹[2](2017)在《一种氧化胺表面活性剂pH响应蠕虫状胶束流变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流变学方法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两性表面活性剂α-羧基十叁烷基二甲基氧化胺(CTAO)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5~60℃区间内,浓度范围为55~125 mmol/L,溶液pH=6.0~6.7时,无需任何添加剂CTAO水溶液即可形成蠕虫状胶束,其流变行为符合Maxwell模型,零剪切黏度最高可达26.5 Pa·s。在溶液pH>7的条件下,分子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分子间作用的斥力增加,蠕虫状胶束转变为球状胶束,其黏度接近于水,零剪切黏度约是pH=6.2时的1/4 000。该pH响应蠕虫状胶束体系仅由CTAO溶于水形成,其相变pH范围窄,具有制备容易、体系简单、流变性能变化显着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7年06期)

张萌[3](2017)在《α-羧基氧化胺表面活性剂的pH响应自组装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刺激响应型表面活性剂可通过外界条件(如光、热、磁、电、pH、湿度、压力、电解质浓度等)的改变实现有序自组装聚集体结构切换的调控,在可控药物缓释、可控微流体器件和纳米微反应器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与能源、信息和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的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发密切相关,已成为智能流体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pH响应表面活性剂智能流体具有调控方便、响应迅速、成本低和响应可逆等显着特点。文献中主要通过表面活性剂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引入功能性添加剂和表面活性剂单一组分进行pH响应表面活性剂智能流体的构建。本文由天然脂肪酸合成了分子结构中同时含有氧化胺基团和羧酸基团的α-羧基十叁烷基二甲基氧化胺(CTAO)和α-羧基十五烷基二甲基氧化胺(CPAO),成功获得了不需任何添加剂即可发生囊泡-蠕虫状胶束-球状胶束多重转变的pH响应智能流体单组分体系,在pH变化单位约为1的范围内即出现两次显着的流变性能突变;考察了温度和浓度对CTAO和CPAO形成的囊泡和蠕虫状胶束的影响,探讨了CTAO和CPAO自组装pH响应的作用机制;基于pH灵敏响应的智能流体,探索引入商品化的光致生酸剂,将其转化为光响应的智能流体。主要工作概括如下:由天然脂肪酸经氯代、胺解、氧化叁步合成表面活性剂CTAO和CPAO,用FT-IR和1H NMR等技术对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进行分析表征。利用酸碱滴定法、电导率仪、Zeta电位分析仪确定CTAO和CPAO的pKa1、pKa2值和等电点,并确定其在溶液中的分子存在形式。运用流变仪对不同pH值下CTAO/CPAO的流变行为进行考察,通过低温透射电镜(cyro-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不同pH时CTAO和CPAO自组装聚集体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发现在无需任何添加剂的条件下,所研究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具有灵敏的pH响应特征:当pH较低时,CTAO(pH 2.0~5.6)和CPAO(pH 2.3~5.8)自组装形成囊泡结构;当继续升高pH时,CTAO(pH 6.0~6.7)和CPAO(pH 6.2~7.4)形成具有线性粘弹性流体行为特征的蠕虫状胶束,在很窄的pH范围内零剪切粘度变化可达叁个数量级;当pH高于中性时,CTAO(pH>7)和CPAO(pH>8)溶液中表面活性剂以球状胶束形式存在。考察了温度和浓度等对CTAO和CPAO囊泡体系和蠕虫状胶束结构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pH条件下CTAO和CPAO溶液的表面张力,考察两种氧化胺表面活性剂单个分子占据面积随溶液pH变化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H的增大,两种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均逐渐增加,说明分子存在形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发生变化,引起分子堆积参数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溶液中发生聚集体形貌的转变。基于CTAO对pH灵敏的刺激响应性,探索将光致生酸剂引入pH响应体系,通过光照引发pH耦合变化,诱导自组装胶束结构的转变,得到了基于pH响应的光刺激响应智能流体。(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6-01)

丁玉秋,宋彦佩,刁开盛[4](2014)在《一种含脱氢枞基氧化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物化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脱氢枞酸为原料经过酰氯化、酰胺化、N-烷基化及过氧化氢氧化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含脱氢枞基氧化胺型表面活性剂——N'-脱氢枞基酰胺乙基-N,N-二甲基氧化胺(DADAO),并采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产品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01 mg/L、表面张力(γcmc)为32.02 mN·m-1、饱和吸附量(Γ∞)为0.0025 mol/m2、分子横截面积(A)为1.5×10-21m2、HLB值为3.689,另外,对产品其他表面活性参数进行测定,结果发现其具有较强的乳化力,良好的起泡稳泡能力、配伍性能和抗硬水性能.(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丁交通[5](2012)在《糖胺表面活性剂功能化聚丙烯的制备及血液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葡萄糖和烷基胺(NAA)为主要原料,制备了正丁胺基葡萄糖醇(NBAD)、正辛胺基葡萄糖醇(NOAD)和十二胺基葡萄糖醇(NLAD)叁种不同烷链长度的烷胺基葡萄糖醇(NAAD)表面活性剂,以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氢核磁共振谱(H1NMR)表征了产物的结构,用悬滴法测定了糖基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通过等离子体预处理、紫外光引发表面接枝的方法,将正丁胺(NBA)、正辛胺(NOA)、十二胺(NLA)分别与表面接枝GMA的聚丙烯无纺布进行表面化学反应,得到了一个系列表面固定烷基胺的聚丙烯无纺布,分别是PPNWF-g-GMA-NBA、PPNWF-g-GMA-NOA和PPNWF-g-GMA-NLA。将制备的叁种烷胺基葡萄糖醇(NBAD、NOAD、NLAD)分别通过GMA和AA接枝到聚丙烯无纺布表面,得到了两个系列的表面固定烷胺基葡萄糖醇的聚丙烯无纺布,分别是PPNWF-g-GMA-NBAD、PPNWF-g-GMA-NOAD、PPNWF-g-GMA-NLAD和PPNWF-g-AA-NBAD、PPNWF-g-AA-NOAD、PPNWF-g-AA-NLAD。通过ATR-FTIR对功能化的聚丙烯无纺布样品表面进行了化学结构分析,通过XPS对样品表面进行了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烷基胺和烷胺基葡萄糖醇成功地固定到了PPNWF表面。通过Bicinchoninic acid(BCA)显色法研究了样品的蛋白质吸附量;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样品血小板黏附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叁种烷基胺在GMA接枝的聚丙烯无纺布上固定后,样品的蛋白质吸附量和血小板聚集粘附量与GMA接枝样品相比均有增加,说明叁种烷基胺的固定都能使GMA接枝材料产生促凝血性。2)GMA与聚丙烯的接枝共聚物表面可以轻微减少样品的蛋白质吸附量,改善血小板聚集行为,而叁种烷胺基葡萄糖醇通过GMA固定到PPNWF表面后表现出不同的蛋白质吸附和血小板粘附行为。PPNWF-g-GMA-NBAD具有很强的促蛋白质吸附和促凝血性能,而PPNWF-g-GMA–NOAD和PPNWF-g-GMA-NLAD具有很强的抗蛋白质吸附能力和抗凝血性能,是很好的血液相容性材料。丙烯酸接枝PPNWF的表面能减少样品的蛋白质吸附量,减少血小板粘附量,而叁种烷胺基葡萄糖醇固定到聚丙烯表面后表现出不同的蛋白质吸附和血小板粘附行为;NBAD固定后样品具有较强的凝血性;NOAD固定能降低蛋白质吸附量,样品有很好的抗血小板粘附性能;NLAD固定的样品的蛋白质吸附量和血小板粘附量较固定前的丙烯酸接枝PPNWF样品有小幅增加,但血小板不发生变形和聚集,说明NLAD的固定有利于血小板形貌的保持,并具有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2-05-01)

范金石,张敏[6](2012)在《一种两性葡萄糖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乙醇介质中,用KOH对葡萄糖胺盐酸盐(GAH)脱酸生成葡萄糖胺(GA),再与氯乙酸反应制得羧甲基氨基葡萄糖(CM-GluN),CM-GluN进一步与环氧丙基十二烷基二甲基氯化铵(DTGA)反应合成了两性氨基葡萄糖表面活性剂(2-羟基-3-十二烷基二甲基季铵基)丙基-6-O-羧甲基氨基葡萄糖(QA-CM-GluN)。采用IR和N元素分析对QA-CM-GluN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测试了其表面性能。结果表明,25℃下,QA-CM-GluN的cmc为0.001 mol.L-1,γcmc为25.78 mN.m-1,Γmax为3.78×10-10mol.cm-2,Amin为0.44 nm2;并表现出一定的乳化性和泡沫性能;与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BS-12),Tween 80和十六烷基叁甲基氯化铵(1631)配伍良好,无分层现象。(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2年02期)

杨达,苏春华,赵志才,田小艳,潘英明[7](2012)在《脱氢松香酰二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歧化松香为原料合成4个甜菜碱类化合物4a~4d和1个阴离子化合物3c,并对目标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临界胶束浓度的表面张力值(γcm c)、乳化性质(EP)和泡沫性质(FP)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4c具有良好的乳化能力和表面活性,有望应用到手性分离中。(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范金石,田亚琴[8](2010)在《脂肪酰化葡糖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面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甲壳素的完全降解产物葡糖胺盐酸盐分别与辛酰氯、癸酰氯、月桂酰氯、肉豆蔻酰氯在水-丙酮的混合溶剂中进行反应,合成了4种不同碳链长度的两亲性化合物:N-辛酰化葡糖胺、N-癸酰化葡糖胺、N-月桂酰化葡糖胺、N-肉豆蔻酰化葡糖胺。采用红外光谱和N元素含量分析对产物进行了初步表征。测定了4种合成产物在25℃下的表面张力曲线。结果表明,4种合成产物均表现出良好的表面活性,其临界胶束浓度在1×10-5~1×10-4mol.L-1范围内,最低表面张力达28.8~35.3 mN.m-1。(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5期)

邓铭明[9](2007)在《酶催化合成新型糖胺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糖胺类表面活性剂是新一代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它集一般非离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许多性能为一身,例如表面张力低、活性高、去污能力强、泡沫丰富且稳定性高等。此外,还具有对人体无毒、无刺激,对环境友好无污染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洗涤剂、化妆品、食品、医药及农用杀虫剂等生产领域,被誉为新一代世界级表面活性剂。本文采用两步合成法,以硬脂酸和无水葡萄糖为主要原料,经酶催化作用,合成了性能优良的6-O-十八酰基N-羟乙基葡萄糖胺。与传统的一步合成方法相比,不仅简化了产物分离操作步骤且降低了能耗。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对催化剂的筛选以及对合成工艺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和吸水剂加入量的优化。首先通过对不同合成路线中使用的催化剂的筛选,最终确定固体化酶candida sp.在合成过程中催化效果最好。然后通过正交试验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60h,催化剂用量为1.3g(每0.01mol反应),吸水剂加入量为0.3g(每0.01mol反应)。按照此条件组合做验证性试验,反应物硬脂酸转化率为44.68%。反应结束后经过层析柱分离,采用红外、核磁氢谱对6-O-十八酰基N-羟乙基葡萄糖胺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其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乳化性能、润湿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证明本文合成的6-O-十八酰基N-羟乙基葡萄糖胺具有非常显着的润湿性能和乳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7-01-01)

朱炳炉[10](1995)在《含PEG的氧化胺表面活性剂》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发现,若将氧化胺(RR′R″NO,式中R为C_(6~24)的伯烷基团,R′和R″分别选自甲基、乙基和2一羟乙基)和聚二醇混合物用作表面活性剂,既可降低氧化胺的用量,又不失表面活性剂的泡沫性能。 符合通式RR′R″NO的化合物均可用作本表面活性剂,但以下列氧化胺为首选化合物,即其中所含的伯烷基90%的分子均具一直链,通式中的R含有8~18个碳原子,R′和R″均为甲基。(本文来源于《中外技术情报》期刊1995年10期)

糖胺表面活性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流变学方法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两性表面活性剂α-羧基十叁烷基二甲基氧化胺(CTAO)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25~60℃区间内,浓度范围为55~125 mmol/L,溶液pH=6.0~6.7时,无需任何添加剂CTAO水溶液即可形成蠕虫状胶束,其流变行为符合Maxwell模型,零剪切黏度最高可达26.5 Pa·s。在溶液pH>7的条件下,分子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发生改变,分子间作用的斥力增加,蠕虫状胶束转变为球状胶束,其黏度接近于水,零剪切黏度约是pH=6.2时的1/4 000。该pH响应蠕虫状胶束体系仅由CTAO溶于水形成,其相变pH范围窄,具有制备容易、体系简单、流变性能变化显着的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糖胺表面活性剂论文参考文献

[1].崇晓东,汪志,薛华玉,王军平,杨豪.脱氢枞胺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J].化工管理.2018

[2].张萌,齐丽云,龙宇,王济远,齐松竹.一种氧化胺表面活性剂pH响应蠕虫状胶束流变行为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17

[3].张萌.α-羧基氧化胺表面活性剂的pH响应自组装行为研究[D].江南大学.2017

[4].丁玉秋,宋彦佩,刁开盛.一种含脱氢枞基氧化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物化性质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丁交通.糖胺表面活性剂功能化聚丙烯的制备及血液相容性研究[D].烟台大学.2012

[6].范金石,张敏.一种两性葡萄糖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12

[7].杨达,苏春华,赵志才,田小艳,潘英明.脱氢松香酰二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范金石,田亚琴.脂肪酰化葡糖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表面活性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9].邓铭明.酶催化合成新型糖胺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

[10].朱炳炉.含PEG的氧化胺表面活性剂[J].中外技术情报.1995

标签:;  ;  ;  

糖胺表面活性剂论文-崇晓东,汪志,薛华玉,王军平,杨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