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秸秆论文_王婷,丁宁平,李利利,周海燕,尚来贵

导读:本文包含了作物秸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秸秆,作物,生物,水稻,番茄,土壤,玉米。

作物秸秆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丁宁平,李利利,周海燕,尚来贵[1](2019)在《化肥与有机肥或秸秆配施提高陇东旱塬黑垆土上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陇东旱塬长期施肥黑垆土上春玉米–冬小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水肥效应与降水年型的响应关系,为该地区不同降水年型的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位于甘肃平凉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始于1979年,试验设6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学氮肥(N)、氮磷化肥配施(NP)、氮磷化肥配施秸秆(SNP)、单施有机肥(M)和氮磷化肥配施有机肥(MNP)。调查了试验38年玉米和小麦产量,依据降水量将生育年划分为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春玉米–冬小麦轮作系统长期施肥的产量变化稳定性、可持续性和肥料贡献率,降水利用率特征,探讨不同降水年型下产量、施肥和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与N处理相比,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在干旱年、平水年和丰水年分别增产89.8%~151%、108%~174%和52.1%~102%,春玉米分别增产56.3%~99.9%、81.3%~104%和105%~127%。年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影响较小,对春玉米影响较大。与N处理相比,叁种降水年型下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和春玉米的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均显着提高,其中冬小麦在干旱年、丰水年肥料贡献率和降水利用率分别增加166%~198%、520%~654%和100%~164%、53.4%~105%,春玉米分别增加161%~218%、262%~289%和56.0%~99.2%、104%~125%。相同施肥处理下,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平水年和丰水年肥料贡献率分别较干旱年下降9.9%~23.3%和10.6%~23.3%,而春玉米丰水年较干旱年和平水年分别增加6.0%~25.0%和20.4%~27.7%。NP、SNP、M和MNP处理冬小麦平水年和丰水年水分利用率分别较干旱年下降2.2%~26.6%和22.3%~37.7%,而春玉米分别下降了41.9%~49.5%和10.9%~24.4%。回归分析表明,不论年降水量多寡,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主要受施肥量和生育期降水影响。【结论】陇东旱塬不论年降水量多寡,氮磷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与单施氮肥相比,均可显着提高作物产量、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提高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及降水利用率。因此,氮磷配合的基础上配合秸秆或有机肥是保障该地区农田生产力可持续的有效措施。同时,不同降水年型应进一步优化施肥策略以获得更高产量。(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柴如山,王擎运,叶新新,江波,赵强[2](2019)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替代化学氮肥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最新农业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分析了2013—2017年我国不同省份和不同农区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当季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学氮肥替代和减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3亿、1.7亿t和3.9亿t,所含氮养分资源量分别为209万、108万t和356万t。叁大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农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1.6%、25.4%和24.2%。其中,水稻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农区(120.9万t);小麦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农区(66.6万t),玉米秸秆氮养分资源集中分布于华北农区(142.1万t)和东北农区(132.5万t)。水稻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江苏、湖北、浙江、湖南、辽宁和安徽,为34.6~46.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新疆,为22.2~27.4kg·hm(~-2);玉米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有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湖南和安徽,为54.3~70.7 kg·hm(~-2)。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化学氮肥可替代总量分别为99万、54万t和192万t,化学氮肥可替代量分别为33.6、23.4 kg·hm(~-2)和51.2 kg·hm(~-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巨大,在秸秆还田化学氮肥替代潜力较大的地区,合理利用秸秆氮养分资源是实现化学氮肥减量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丽英,史建硕,郭丽,李若楠,任燕利[3](2019)在《作物秸秆生物反应堆施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日光温室番茄连年种植,过量肥料投入导致土壤氮磷养分积累,出现面源污染问题,加上越冬一大茬番茄种植正值冬季低温,根层土壤温度低,番茄根系生长弱,养分有效性降低。为此,技术人员以“肥料减量化、作物秸秆再利用”为原则,以“补碳、固氮、控磷、安全”为目标,研(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报》期刊2019-11-12)

陆欢,王春晖,冯立国,喻初权,姜性坚[4](2019)在《作物秸秆栽培茶树菇配方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棉籽壳、玉米芯、棉秆粉和玉米杆等为主料,玉米粉、豆粕和谷壳为辅料,设计6种不同栽培配方,研究不同配方对茶树菇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产量和生物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配方为配方2(棉籽壳33%、玉米芯33%、豆粕5%、麸皮10%、米糠15%),其菌丝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生物转化率达到150%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9年10期)

程文龙,韩上,武际,李敏,石祖梁[5](2019)在《连续秸秆还田替代钾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油菜-水稻轮作体系中连续秸秆还田替代钾肥效果,试验研究了连续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对油菜-水稻轮作体系中油菜和水稻产量、地上部钾素累积量、钾肥利用率、土壤钾素含量的影响,探讨了秸秆还田可替代化学钾肥的用量。结果表明:1)油菜季秸秆还田可以替代1/3~2/3的化学钾肥而油菜不减产,水稻季随着试验年限的增加,秸秆还田能够替代化学钾肥的量呈减少趋势。轮作周期上,秸秆还田可以替代1/3的化学钾肥而油菜和水稻的总产量不减少。2)与单施钾肥(NPK)处理相比,油菜季,秸秆替代钾肥(NP+1/3K+S、NP+2/3K+S)处理均显着提高了钾肥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水稻季,NP+2/3K+S处理显着提高了钾肥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同时NP+1/3K+S处理也显着提高了钾肥偏生产力。3)在3个轮作周期中,不施钾肥(NP)、单施钾肥(NPK)始终处于亏缺状态,而秸秆替代钾肥处理(NP+S、NP+1/3K+S、NP+2/3K+S)的土壤钾素虽然在第1个轮作周期时均处于亏缺状态,但随着秸秆还田年限增加,亏缺量逐渐减少,至第3个轮作周期时,土壤钾素均处于盈余状态。4)秸秆还田配施钾肥均不同程度增加了耕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减缓了耕层土壤缓效钾含量的下降。上述结果表明:油菜-水稻轮作区秸秆还田减施钾肥有利于弥补土壤钾素亏缺,对维持土壤钾素平衡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9年05期)

康晓宇,韩篷慧,张先,李范洙[6](2019)在《不同作物秸秆热解液对辣椒炭疽菌的抑制及其生理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秸秆热解液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作用,采用抑菌圈法测定了不同作物秸秆(稻壳、稻草、大豆秸秆、玉米芯、玉米秸秆)热解液对辣椒炭疽菌的抑菌率、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FC),并从细胞膜通透性、生理代谢、菌体形态等方面探讨了秸秆热解液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5种秸秆热解液均对辣椒炭疽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且玉米芯热解液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_(50)值为6.1 mL/L,MIC和MFC值分别为9.1和10.0 mL/L,其次是玉米秸秆热解液,稻草热解液的抑菌效果最差。不同秸秆热解液均能够使菌悬液的相对电导率增大,并且增加蛋白质和核酸类物质的释放量。5种秸秆热解液中玉米芯热解液对辣椒炭疽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最大,其相对电导率为44.71%,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的释放量分别为5.69 mg/mL和193.42μg/mL。不同秸秆热解液均能激活细胞壁组分水解酶活性,降低菌体细胞蛋白质和糖类物质的含量,其中,玉米芯热解液处理的菌丝蛋白质和总糖含量最低,分别为122.35 mg/g和1.6%,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蛋白酶活性最高,分别为1.03 U/(μg·s)、15.364 U/(μg·s)和6.865 U/(μg·s)。不同秸秆热解液对辣椒炭疽菌胞膜通透性及生理代谢的作用大小与抑菌效果大小相吻合。因此,以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生物热解液有望开发成天然抑菌剂,并应用到辣椒绿色生产以及采后贮藏保鲜中。(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农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线琳[7](2019)在《热带地区作物秸秆类青贮饲料的调制与发酵品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为了解决热带地区家畜的饲料短缺问题,所以从热带地区的秸秆中分离出了野生的乳酸菌来提升青贮发酵的技术水平。本次实验分为无添加、乳酸菌、纤维素酶、复合组4组。玉米以及甘蔗秸秆的干物占比是43%、26%,青贮发酵条件适宜。2种秸秆的纤维含量是65%、76%,粗蛋白都为6%~7%。青储饲料在添加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后,其pH值会降低,乳酸上升,发酵品质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并且青贮发酵中营养损失很小。(本文来源于《世界热带农业信息》期刊2019年09期)

郭玉叶,余鑫莲,韩洪波[8](2019)在《利用尾矿与作物秸秆制备有机肥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少矿开采过程中丢弃的尾矿和废弃的甘蔗秸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废弃资源的二次利用,文章利用尾矿、甘蔗秸秆进行生物发酵制备肥料。确定的工艺条件为尾矿粒径200目,发酵时间144h,料水比1∶2.5,甘蔗与尾矿的用量比1∶5,发酵温度30℃,接种量15%。对200目的尾矿,不采取发酵处理,测得可溶氮含量为19.10ppm,可溶磷含量为2.10ppm,可溶钾含量为11.60ppm。在本研究确定的工艺条件下,发酵液中可溶氮含量为75.80ppm,可溶磷含量为8.20ppm,可溶钾含量为188.00ppm。利用尾矿与作物秸秆进行发酵得到的有机发酵液,比直接尾矿中的氮磷钾含量有明显提升。文章为进一步研究尾矿的肥料化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9年14期)

迟明[9](2019)在《大棚作物秸秆还田及土壤处理机械化解决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温室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机械化作业程度也得到快速提高,育苗、耕整地、植保等环节实现了机械化,但在收获、移栽等环节还有待突破提升。青州市农业机械管理局针对大棚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还田和土壤处理技术,进行先试、先行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现状和问题(本文来源于《农机质量与监督》期刊2019年07期)

时仁勇,徐仁扣[10](2019)在《作物秸秆生物质炭抑制土壤酸化的效果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酸沉降和铵态氮肥的过量施用导致我国农田土壤酸化速度大大加快,铝锰毒害加重,危害农作物生长。土壤酸缓冲容量(pHBC)是决定土壤酸化速率的关键因素。酸缓冲容量越高,土壤抗酸化能力越强,能够有效减缓土壤酸化过程。已有研究表明,施用秸秆生物质炭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抗酸化能力,然而相关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选取400℃厌氧热解3h制备的油菜秸秆炭、稻草炭、玉米秸秆炭和花生秸秆炭以及不同母质发育的酸性土壤,通过室内培养实验和模拟酸化实验探究了秸秆生物质炭提高土壤抗酸化能力,减缓土壤酸化过程的效果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秸秆生物质炭不仅能够提高土壤pH,而且显着提高了土壤pHBC,增强了土壤的抗酸化能力,进而有效减缓了土壤的酸化过程。在四种秸秆生物质炭中,花生秸秆炭对土壤pHBC和抗酸化能力的提升效果最为显着。这一提升效果在土壤CEC较低的红砂土中更为明显。结合生物质炭和土壤的酸化过程以及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技术(ATR-FTIR)发现,生物质炭ATR-FTIR光谱上与COO~-相关的吸收峰(1375 cm~(-1))随体系pH降低而减小,而与COOH相关的吸收峰(1700cm~(-1))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在土壤的酸化过程中,土壤表面负电荷量降低,生物质炭的添加则显着促进了土壤酸化过程中土壤有效阳离子交换量(ECEC)的降低。这些结果表明,生物质炭表面羧基等弱酸性官能团阴离子与H~+发生缔合反应,形成中性分子,并释放交换性盐基阳离子(生物质炭-COO~-+H~+生物质炭-COOH),这一过程是生物质炭提高土壤pH缓冲容量的主要机制。此外,通过施用尿素模拟土壤硝化产酸过程模拟农田土壤酸化过程发现,与Ca(OH)_2处理相比,施用花生秸秆炭和稻草秸秆炭使土壤硝化过程少产生了1.4 mmol kg~(-1)和7.5 mmol kg~(-1)的质子。这些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施用不仅能够提高土壤抗酸化能力,而且能够有效抑制土壤硝化作用进而减少质子产生,起到抑制土壤酸化的双重作用。该项研究可为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壤酸化阻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作物秸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最新农业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分析了2013—2017年我国不同省份和不同农区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及还田当季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学氮肥替代和减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年均产量分别为2.3亿、1.7亿t和3.9亿t,所含氮养分资源量分别为209万、108万t和356万t。叁大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农区,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1.6%、25.4%和24.2%。其中,水稻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农区(120.9万t);小麦秸秆氮养分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农区(66.6万t),玉米秸秆氮养分资源集中分布于华北农区(142.1万t)和东北农区(132.5万t)。水稻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江苏、湖北、浙江、湖南、辽宁和安徽,为34.6~46.5 kg·hm(~-2);小麦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为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和新疆,为22.2~27.4kg·hm(~-2);玉米秸秆还田化学氮肥可替代量较大的省份有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山东、江苏、新疆、湖南和安徽,为54.3~70.7 kg·hm(~-2)。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当季化学氮肥可替代总量分别为99万、54万t和192万t,化学氮肥可替代量分别为33.6、23.4 kg·hm(~-2)和51.2 kg·hm(~-2)。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氮养分资源量巨大,在秸秆还田化学氮肥替代潜力较大的地区,合理利用秸秆氮养分资源是实现化学氮肥减量的重要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作物秸秆论文参考文献

[1].王婷,丁宁平,李利利,周海燕,尚来贵.化肥与有机肥或秸秆配施提高陇东旱塬黑垆土上作物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2].柴如山,王擎运,叶新新,江波,赵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还田替代化学氮肥潜力[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3].王丽英,史建硕,郭丽,李若楠,任燕利.作物秸秆生物反应堆施肥技术[N].河北科技报.2019

[4].陆欢,王春晖,冯立国,喻初权,姜性坚.作物秸秆栽培茶树菇配方试验[J].中国食用菌.2019

[5].程文龙,韩上,武际,李敏,石祖梁.连续秸秆还田替代钾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9

[6].康晓宇,韩篷慧,张先,李范洙.不同作物秸秆热解液对辣椒炭疽菌的抑制及其生理指标的影响[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9

[7].线琳.热带地区作物秸秆类青贮饲料的调制与发酵品质[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9

[8].郭玉叶,余鑫莲,韩洪波.利用尾矿与作物秸秆制备有机肥料的研究[J].南方农机.2019

[9].迟明.大棚作物秸秆还田及土壤处理机械化解决方案研究[J].农机质量与监督.2019

[10].时仁勇,徐仁扣.作物秸秆生物质炭抑制土壤酸化的效果及机制研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论文知识图

中黄42大豆种子Fig.6-3Soybeanseedof...汉丰湖流域各乡镇作物秸秆源TN...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的双循环模型示...添加作物秸秆后土壤pH随时间的变...吉林省水稻秸秆燃烧CO2排放量由上述计算...培养结束时,土壤pH值与作物秸秆...

标签:;  ;  ;  ;  ;  ;  ;  

作物秸秆论文_王婷,丁宁平,李利利,周海燕,尚来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