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落下孔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落下孔车,分路校准,疲劳寿命,疲劳影响机理
落下孔车论文文献综述
郭桉扬,周伟,廖翔昊[1](2018)在《基于动应力实验落下孔车疲劳寿命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实测的车体装车静应力和运输动应力,采用雨流计数法编制了基于载荷均幅值的二维八级载荷谱。根据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准则计算了运行试验工况下各测点疲劳损伤及疲劳寿命,估算落下孔车服役的里程为8.96E+6公里,不断服役时间为19年。(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8年15期)
李佳[2](2018)在《360t落下孔车垂向动态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侧架作为落下孔车的主要承载部件,其结构庞大、支撑跨距长,垂向弯曲刚度较低,随着高速化和轻量化要求的提出,在落下孔车运行过程中,侧架会出现明显的垂向弹性振动问题。国内外对长大货物车的动态响应研究甚少,得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试验和以往的经验。针对这一出现的问题,本文从仿真试验方向对侧架在运行时的垂位移、动挠度以及动应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将侧架几何模型进行细致的网格划分,并得到有限元模型,利用子结构技术对其自由度进行缩减,并对缩减后的子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将落下孔车其它部件视为刚体,与柔性化的侧架一起建立完整的刚柔耦合模型。其中,对非线性因素进行了简化,确定了合适的轮轨关系,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得到美国五级谱作为轮轨激励,确定了非线性临界速度和脱轨系数,并对建立的落下孔车模型进行了初步验证。(2)对建立的车辆刚-柔耦合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计算,结合时域与频域分析,考虑在不同运行速度以及不同悬挂参数下,侧架垂向位移、动挠度以及加速度的变化规律。(3)利用有限元谐响应分析计算了侧架在稳态共振时所能达到的最大临界响应。并结合动力学仿真结果,对侧架在实际运行时的振动响应情况作出初步判断。(4)利用瞬态动力学分析得到侧架动应力时间历程,对动应力的数值及频率进行了分布统计。讨论不同车速以及不同悬挂刚度下,动应力的变化规律。对现有的国内外动荷系数计算公式做了简单介绍,并利用仿真数据计算出动荷系数,与现有的动荷系数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与验证。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完成了对360t落下孔车侧架垂向动态响应的分析,为以后落下孔车的设计和制造改进提供了可参考的数据与指导。(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1)
方超,尹辉[3](2018)在《DK36型落下孔车液压系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DK36型落下孔车液压系统功能及结构组成,对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及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田葆栓,雷青平,王首雄,郭锡文,高尊军[4](2016)在《落下孔车组合式承载框架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组合式承载框架落下孔车的关键技术、结构系列化衍生过程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铁道车辆》期刊2016年08期)
时嘉宏[5](2016)在《D45型落下孔车装载运输过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钢铁集团公司生产的4.7 m轧钢机机架在铁路运输过程中利用D45型落下孔车运输。本文介绍了落下孔车车体调宽和装卸货物的全过程,对装载方案进行研究,保证货物装卸的安全性和高效性。(本文来源于《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期刊2016年04期)
卢军[6](2016)在《DK36落下孔车承载框架侧梁的制造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防止HG70E钢承载框架侧梁焊接热影响区产生冷裂和韧性下降,以及侧梁在制造中产生的挠度、旁弯超差等质量问题,通过焊接工艺试验,选用合理的焊接工艺,使焊接接头热影响区的粗晶区为马氏体加少量的BⅢ类下贝氏体组织,致使HG70E焊接接头具有良好的韧性和防止冷裂的性能;在确定梁组装焊接工艺的基础上,对侧梁进行焊接变形和自重作用的挠度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出了侧梁腹板预制上挠度的数据,通过预制侧梁腹板的挠度,利用和控制焊接变形,解决了侧梁制造中产生的挠度、旁弯超差以及侧梁使用过程中,因制造过程中为使挠度达到技术要求,对侧梁腹板和下盖板工作拉应力区进行火焰矫正而产生的上挠度消失等质量问题,为HG70E钢大型变截面箱形梁的制造,提供了一种合理而又可行的工艺方法。(本文来源于《企业技术开发》期刊2016年16期)
刘忠友[7](2016)在《D26b型落下孔车转向架下旁承盒裂纹检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d26b型落下孔转向架下旁承盒在检修过程中,发现裂纹进行分析原因及处理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6年07期)
赵建清,臧富强[8](2015)在《DK_(36A)型落下孔车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DK36A型落下孔车在运用及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本文来源于《铁道车辆》期刊2015年11期)
赵建清,臧富强[9](2015)在《DK36A型落下孔车运用问题分析及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DK36A型落下孔车投入运用以来,在运用及日常保养维护工作中出现的故障原因进行分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哈尔滨铁道科技》期刊2015年03期)
葛锋,牛琳璇,闫海军[10](2014)在《DK_(36A)型落下孔车侧承梁的强度和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DK36A型落下孔车运输大件货物时其侧承梁的安全性,基于侧承梁纵向对称结构的1/2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DK36A型落下孔车在额定承载状态下侧承梁的动、静强度和刚度有限元分析;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在侧承梁上相应位置设置应力测点,进行静、动强度和刚度试验。仿真和试验结果均表明:侧承梁受到的最大应力位于侧承梁腹板处斜拉杆座上,且未超过所用材料的许用应力,侧承梁的挠跨比也小于1/180,验证了DK36A型落下孔车侧承梁满足《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和车辆设计技术条件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铁道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落下孔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侧架作为落下孔车的主要承载部件,其结构庞大、支撑跨距长,垂向弯曲刚度较低,随着高速化和轻量化要求的提出,在落下孔车运行过程中,侧架会出现明显的垂向弹性振动问题。国内外对长大货物车的动态响应研究甚少,得到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试验和以往的经验。针对这一出现的问题,本文从仿真试验方向对侧架在运行时的垂位移、动挠度以及动应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将侧架几何模型进行细致的网格划分,并得到有限元模型,利用子结构技术对其自由度进行缩减,并对缩减后的子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将落下孔车其它部件视为刚体,与柔性化的侧架一起建立完整的刚柔耦合模型。其中,对非线性因素进行了简化,确定了合适的轮轨关系,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得到美国五级谱作为轮轨激励,确定了非线性临界速度和脱轨系数,并对建立的落下孔车模型进行了初步验证。(2)对建立的车辆刚-柔耦合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计算,结合时域与频域分析,考虑在不同运行速度以及不同悬挂参数下,侧架垂向位移、动挠度以及加速度的变化规律。(3)利用有限元谐响应分析计算了侧架在稳态共振时所能达到的最大临界响应。并结合动力学仿真结果,对侧架在实际运行时的振动响应情况作出初步判断。(4)利用瞬态动力学分析得到侧架动应力时间历程,对动应力的数值及频率进行了分布统计。讨论不同车速以及不同悬挂刚度下,动应力的变化规律。对现有的国内外动荷系数计算公式做了简单介绍,并利用仿真数据计算出动荷系数,与现有的动荷系数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与验证。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完成了对360t落下孔车侧架垂向动态响应的分析,为以后落下孔车的设计和制造改进提供了可参考的数据与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落下孔车论文参考文献
[1].郭桉扬,周伟,廖翔昊.基于动应力实验落下孔车疲劳寿命预测[J].山东工业技术.2018
[2].李佳.360t落下孔车垂向动态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8
[3].方超,尹辉.DK36型落下孔车液压系统优化[J].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2018
[4].田葆栓,雷青平,王首雄,郭锡文,高尊军.落下孔车组合式承载框架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J].铁道车辆.2016
[5].时嘉宏.D45型落下孔车装载运输过程控制[J].轨道交通装备与技术.2016
[6].卢军.DK36落下孔车承载框架侧梁的制造工艺[J].企业技术开发.2016
[7].刘忠友.D26b型落下孔车转向架下旁承盒裂纹检修[J].科技展望.2016
[8].赵建清,臧富强.DK_(36A)型落下孔车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铁道车辆.2015
[9].赵建清,臧富强.DK36A型落下孔车运用问题分析及建议[J].哈尔滨铁道科技.2015
[10].葛锋,牛琳璇,闫海军.DK_(36A)型落下孔车侧承梁的强度和刚度分析[J].中国铁道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