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伦理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伦理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伦理,精神,中国,共同体,政治,伦理道德,马克思主义。

伦理精神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肖祥[1](2019)在《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期许、问题与理路——新中国70年精神激励的伦理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社会基本实现了伦理"制度秩序"和"心灵(心理)秩序"的建构,而如何建构伦理"精神秩序"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观照"伦理现实"以协调伦理与道德的矛盾、眷注"现实的人"以化解人之目的与工具的悖论、建造"真实集体"以消弭现代性群己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的价值期许。当前,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是如何实现问题意识、思维方式和理论主题的"伦理转换",要解决的现实难题是如何对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的道德问题挑战。为此,建构面向未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的基本理路是:直面伦理与道德的矛盾,构筑实践伦理精神;直面人之目的与工具的悖论,构筑仁爱伦理精神;直面现代性群己矛盾,构筑责任伦理精神。(本文来源于《天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胡慧莲[2](2019)在《论传统道德与企业家的行为规范——评《新时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宏观上,商业伦理关系国家和政府的制度建构;在微观上,商业伦理涉及企业等经济组织章程的制定、制度的实施和社会责任的履行等。因此,构建一种新型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商业伦理精神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9年17期)

潘坤,王智垚[3](2019)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伦理精神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各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案历经重大变迁。中国始终在坚持以全世界人民为中心的整体性发展的政治伦理精神主线上,紧扣时代主题变化和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矛盾演变,在制度伦理精神、交往伦理精神与生态伦理精神等各个维度不断流变,不断寻求最为合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方案。70年的历史发展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而是经由代代接力完善发展而成的,对全新的人类政治伦理文明累积贡献出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本文来源于《云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宝贵[4](2019)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伦理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内容提要从政治伦理的视角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等方面都开辟了新境界。它彰显了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的为民宗旨,立党为公的家国情怀,审时度势的政治远(本文来源于《天水日报》期刊2019-06-13)

苗梦姣[5](2019)在《警察职业伦理精神培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警察职业伦理精神是警察行政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它体现着警察的职业道德素质,决定着警察行政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针对警察职业伦理精神培育存在的现实问题,本文试图探索建立较为完善的警察职业伦理精神培育体系。论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论文在对伦理、职业伦理、警察职业伦理、职业伦理精神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明确了警察职业伦理精神的内涵和外延。第叁章,警察职业伦理精神培育的意义、原则和发展目标。探讨了培育工作对提升警察伦理道德素养、提供执法的内在伦理价值尺度、树立为民的警察形象、营造向善的伦理文化氛围的具体意义。指明了培育应坚持的实践性、针对性和主体性原则。明确了培育的发展目标即伦理规范和监督体系化、培育队伍正规化、培育工作系统科学化。第四章,警察职业伦理精神培育的现状。论文从警察职业伦理精神培育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对当前培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其中成就主要有伦理规范建设取得阶段化成果、警察伦理精神内容逐步明确、培育工作系统的运行不断升级。培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伦理规范和监督体系有待完善、培育队伍有待规范、培育方法体系有待优化、评价和保障体系有待完备、民警主动性有待增强。第五章,警察职业伦理精神培育的发展路径。论文试图从完善伦理规范和监督体系、加快培育队伍建设、优化培育方法体系、加强评价和保障体系建设、提升警察职业伦理培育的主动性几方面探析培育的发展路径。(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期刊2019-06-08)

封又民[6](2019)在《中国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中国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伦理本位,伦理规范与道德精神自然也就成为中华民族这一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核心基因。当下,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已经四十一年,成了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制造业总量全球第一的世界性大国,社会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物质匮乏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往。与此同时,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解构主义、虚无主义等现象和问题也随之而来。对此,在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属性的基础上,反思并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整合与塑造社会的道德风尚及价值体系,便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帝国阶段的道德实践表明,以儒、道、佛叁家为主导的主流伦理思想,往往可能促使国家文化倾向于内化的净化而非外向的突破——注重和平、反对武力,强调修养、抑制竞争,进而导致国家治理方略上重文轻武,以及民众生活中身体孱弱的局面。相较之下,传统武术精神则不仅吸收了儒、道、释叁家的文化思想,同时也承继了墨家的“侠义”、兵家的“尚武”以及刺客游侠的“信义”等伦理取向。对此一领域的关注与研究,一方面,可以适当弥补主流文化的缺失,更为整全的呈现传统社会及其伦理精神的全貌;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武术伦理中的侠义、坚韧、适当的尚武与竞争等品质,对当下社会及民众提供借鉴与引导;再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武术及其伦理的反观与损益,实现其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及本土化的创新性发展,无疑对坚定文化自信大有裨益。中国传统武术源起于原始社会末期,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分化出内家与外家两大类型,并以拜师择徒、口授身传为主要流传方式。从传统武术伦理精神来看,主要包括尚武与尚德两部分,并遵循以德为先、谨慎用武的原则。武术的伦理导向和价值原则,与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知行一体;强调忠孝仁义、尚中贵和等文化理念密切相关。“武以载道”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核,规定着修习者所应遵循的价值与行为规范,包括“善天地之生”、“扶人间之正”、“养人性之善”等内容。“武以载道”要求习武之人必须正确处理好“术”与“德”的辩证关系:坚持以德为体、以术为用,做到以德为先、德艺并举。“武以卫道”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追求,要求习练者秉持正义和秩序的理念来用武。其中,以身卫国是武术伦理中的大义,行侠仗义是传统武术的善德,去恶除暴是传统武术的担当。概而言之,“武”的存在和发生并不是自足的,而是发扬仁德、惩恶扬善的路径。“武以行道”作为传统武术的道德践履,具体包括授术即育人、养生即养德、强身为正义等内容。传统武术通过授术育人,使自身的伦理精神传承不息;强调养生与养德合一,以养成修习者的道德人格;强身为正义,则是习武者贯通内圣外王的展现。借鉴传统武术伦理精神,启迪现代社会建构,主要包括:(一)传统武术倡导“尚武精神”,有助于指导现代竞技;(二)传统武术倡导“天人合一”,为塑造理想人格提供基础;(叁)传统武术主张“以德为先”,为进化社会风气提供启示。实现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的当代转型与超越,应该做到:(一)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武术应用伦理;(二)弘扬传统武术伦理的优秀部分,彰显文化自信;(叁)创新武术伦理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更加注意传统武术伦理精神在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的实践与运用,增加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的现实指导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翟楠[7](2019)在《从共同体到国家:论现代国家的伦理精神及教育责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制度化教育产生以来,教育一直都是国家需要承担的一种公共责任。至近现代,国家是否应当承担教育责任、在多大程度上承担教育责任,以及承担什么样的教育责任,成为富有争议的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肩负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职能,但对个体的伦理教化责任却不断式微。尽管现代国家的伦理精神在逐渐减弱,但国家对个体的伦理教化依然应当是其基本的教育责任。就教育来说,不丧失对国家共同体的道德想象,并以此来塑造现代国家的伦理精神,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就国家而言,对个体的伦理教化之责应建立在追求民主和社会正义的价值之上,这是现代国家承担教育责任的道德合法性所在。(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谭泓[8](2019)在《新时代更加重视中国特色劳动伦理精神指引》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伦理是对劳动中道德现象的概括,反映劳动者、劳动集体与国家社会之间关系特点与发展规律。中国特色劳动伦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由立足中国特征的劳动职业伦理、企业经营伦理、国家责任伦理构成。在"人民日(本文来源于《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期刊2019年04期)

王雪颖[9](2019)在《追寻伦理精神与澄净心灵——《非诚勿扰》《鸳鸯蝴蝶》的杭州空间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诚勿扰》《鸳鸯蝴蝶》这两部影片以天堂之城杭州作为影片故事生成的空间。通过银幕的杭州空间构筑,两部影片不仅再现了杭州韵致妙曼与魔幻化的城市品质,更重要的是,两部影片所构筑的杭州空间蕴含着情感伦理与公义伦理的精神内涵,有着顿悟人生哲理,抵达安适心灵的城市内在精神品格。同时,这两部影片的杭州空间的精神构筑还有着心灵哲理的诗学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4期)

谈际尊[10](2019)在《从“后伦理时代”到“伦理精神时代”——《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思想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用精神哲学方法探讨伦理道德的历史、理论和现实形态,回应现代伦理道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实现伦理道德向精神家园、精神哲学体系和精神哲学形态的回归,借以把握中国伦理型文化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独特贡献。该书基于对时代精神的清醒判断,直击当代文明缺失之质性和根源所在,试图通过精神哲学独特运思方式,将主导现代道德哲学的"我应该如何生活"句式转换成精神哲学的"我们如何在一起"句式,架起个体之"我"通达整全之"我们"的伦理纽带,推动人类伦理共同体的建构,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该书视角独特,结构宏大,创新之处颇多,理当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9年02期)

伦理精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宏观上,商业伦理关系国家和政府的制度建构;在微观上,商业伦理涉及企业等经济组织章程的制定、制度的实施和社会责任的履行等。因此,构建一种新型的、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中国商业伦理精神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伦理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肖祥.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精神:期许、问题与理路——新中国70年精神激励的伦理逻辑[J].天津社会科学.2019

[2].胡慧莲.论传统道德与企业家的行为规范——评《新时代中国商业伦理精神》[J].山西农经.2019

[3].潘坤,王智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伦理精神流变[J].云南社会科学.2019

[4].王宝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伦理精神[N].天水日报.2019

[5].苗梦姣.警察职业伦理精神培育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9

[6].封又民.中国传统武术伦理精神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7].翟楠.从共同体到国家:论现代国家的伦理精神及教育责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8].谭泓.新时代更加重视中国特色劳动伦理精神指引[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9

[9].王雪颖.追寻伦理精神与澄净心灵——《非诚勿扰》《鸳鸯蝴蝶》的杭州空间诗学[J].当代电影.2019

[10].谈际尊.从“后伦理时代”到“伦理精神时代”——《伦理道德的精神哲学形态》的思想进路[J].学海.2019

标签:;  ;  ;  ;  ;  ;  ;  

伦理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