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陈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在政治动员工作中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陈云认为,只有对人民群众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使他们自愿地热烈地参加抗战工作,中国共产党才有可能坚持长期抗战。他提出了通过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把民众组织于团体之内以及采取宣传教育等方式来进行政治动员。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陈云的政治动员思想,对于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精神,组织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陈云;政治动员;思想
目前,学术界对陈云的经济思想、党建思想有较多的研究,而从政治动员角度研究陈云思想的成果则较为少见。所谓政治动员,是指“政治领导主体以自身的价值观、信仰去诱导和说服政治领导客体,赢得被领导者的认同和支持,取得被领导者的自愿服从和主动配合,以实现政治决策规定的目标和任务。”[1]抗日战争时期,陈云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非常重视政治动员工作,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陈云的政治动员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试从政治动员的视角对陈云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前辈和同仁。
一、政治动员的重要性
(一)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才能克服困难,坚持长期抗战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当时,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而日本是一个世界军事强国,日本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政治组织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中国。如何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并且取得抗战的胜利,这是一个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头等重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内出现了“亡国论”“速胜论”的观点。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了中日双方各自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提出了只有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观点。怎么才能让全国人民都能够参加抗战呢?这就需要政治动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所作的《论持久战》的讲演中指出: “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2]为了赢得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工作、经济工作、军事工作、文化工作、群众工作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政治动员。1939年11月3日陈云在《开展群众工作是目前地方工作的中心》一文中指出,要使抗战前进一步,“问题的根本,在于开展群众工作。”[3]从军事方面来看,当时华北地区的抗战环境非常艰苦。由于日本侵略者调集重兵对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并且在“扫荡”过程中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和抢光的“三光”政策,导致中国军民伤亡惨重。各抗日根据地都需要补充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这些资源靠什么补充?中国共产党人只能依靠人民群众。如果要人民群众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源源不断地帮助军队,我们就“必须在民众运动方面进行最好的工作,否则是不可能的”。[4]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只有对人民群众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军队的扩大、加强和物质保证才有深厚的来源”,中国共产党才有可能“坚持长期抗战”。[5]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生物技术对人们生活越来越重要,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克隆技术、仿生工程等慢慢走近了人们的生活.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中明确提出,高中生物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注重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力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生物知识应用能力.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对当前生物教学现状进行审视,敢于走出 “书呆式”教学误区,根据课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科学的筛选生活实例,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探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敢于利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只有进行政治动员,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使他们自愿地热烈地参加抗战工作
由于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悠久的国家,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淡薄,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参与和影响政府的政治决策。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进行艰苦的政治动员工作,让人民群众明白为什么要抗战?抗战与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只有人民群众明白了抗战的目的,懂得了抗战的重要性,了解到抗战与他们的利害关系, 他们的觉悟才能提高,才能自觉自愿地参加到抗战的队伍中来。反之,如果不做艰苦的政治动员工作,群众不知道抗战的目的和意义,不了解抗战与自己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也就不可能调动他们参加抗战的积极性。1939年6月10日陈云在《党的支部》一文中指出,党支部的责任就是要引导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通过政治动员,“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让群众相信我们党的一切口号、主张都是代表他们的切身利益的,并且教育群众要为这些口号、主张的实现而“努力奋斗。”[6]1939年12月10日,陈云在《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工作》一文中强调指出,在参战动员问题上,“要向群众进行宣传解释工作,提高他们的觉悟。”要向群众讲清“牺牲眼前的利益,是为了长远的利益,牺牲小的利益,是为了大的利益。”通过我们党的政治动员,人民群众有了抗战的积极性,就会“自愿地热烈地参加抗战工作”。[7]
二、政治动员的途径与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陈云不仅论述了政治动员的重要性,而且对政治动员的途径与方法作了较多的论述。
(一)通过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来进行政治动员
一般来说,群众的组织化程度越高,政治动员工作就越容易开展。对群众进行组织化整合是政治动员常用的方法。近代中国是一个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农民是以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的。这种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分散的生产方式导致中国农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十分低下。毛泽东同志当时就说过,日本人为什么敢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12]要想对人民群众进行有效的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1939年9月18日,陈云在《巩固党和加强群众工作》一文中提出:“要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众组织于团体之内。”[13]那么,如何把群众组织起来呢?陈云认为,在组织群众的工作上,党支部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群众组织形式。对于战区来说,应该先组织自卫军、慰劳队、少先队等,然后以这些组织为基础去建立更广泛的群众组织,例如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青年救国会等。在大后方及敌占区,“一般的首先要把积极分子组织起来,经过他们去组织更广大的群众。”[14]党的支部不但要选派适当的党员到这些群众团体中去开展工作,而且要选派党员参加群众旧有的一切团体的工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团结在“共产党的周围”。[15]在组织群众的问题上,陈云特别强调组织妇女的问题。在统计各团体会员的数量时,陈云发现某些地区团体会员的数量总是不及这一地区总人口的一半,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占人口一半的妇女还没有组织起来。妇女之所以没有组织起来是因为这些地区党员干部的头脑中存在着严重的“女人无用”的观念。陈云认为,妇女是“群众运动中巨大的力量”,没有妇女的参加,一切参战参政及建设运动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共产党员必须“打破‘女人无用’的观念”,必须“加紧妇女工作”,要培养乡村中的妇女领袖,提高妇女的政治经济的地位。如果共产党员连自己的老婆都看不起,说服教育不了,那还说什么“领导民众、组织民众呢?”[16]只有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众组织起来,我们的抗日政权才能有效地“动员民众”,我们的军队就“更易补充”,我们的抗日根据地就“更加巩固”。[17]
(二)通过把民众组织于团体之内的方式来进行政治动员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8]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抗战,出钱出力,中国共产党就必须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帮助群众解决其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问题。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1939年6月10日,陈云在《党的支部》一文中指出,根据地内的党支部要协助政府做一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工作,例如:“扩大农业生产,改善农具、种籽、肥料,开垦荒地,改良水利,组织春耕和秋收运动,组织劳动互助社、耕牛站,调剂劳动力,扩大手工业,组织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另外,还应进行文化建设,如成立识字班、夜校等,“以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9]1939年12月10日,陈云在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政、军要继续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例如,商业资本在边区的剥削很厉害,我们要通过办合作社的方式“使群众不受这种剥削”。有部分地区农民的土地问题尚未解决,许多地方农民缺少农具,许多抗日军人家属缺少劳动力,以及卫生条件差,生了孩子养不活,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共产党“都应该帮助他们解决”。为了解决抗日军人家属缺少劳动力的问题,有些地方党组织通过组织代耕队的方式帮助抗日军人家属解决了问题。陈云认为,不能小看这件事情,“这是关系巩固部队的重要事情”。[10]如果抗日军人家属的困难不能很好的解决,以后谁还愿意去参军。总之,党的支部要经常注意“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了解群众的所急所需,群众的问题越是解决得好,共产党在群众中就越是受拥护,那么,一切动员工作“也就愈能顺利完成”。[11]
中国共产党要想让人民群众参加抗战,支援抗战,还必须采取宣传教育的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陈云强调,共产党的支部“应该在群众中作广泛的深入的宣传解释:积极参加抗战,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是每个中国人今天最高的利益。”[18]在宣传教育的方式上,毛泽东提出“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等等。[19]在政治动员的实践中,陈云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对党员进行教育。共产党的支部是“教育党员训练党员最基本的学校”,为了帮助党员确立革命的人生观,在教育内容上要“着重于共产主义的基本教育”。在日常工作中,党支部除了要监督党员遵守党的纪律,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之外,还要帮助文化程度低的党员识字读书,以“提高他们的文化政治水平”。[20]另一方面,要对群众进行教育。各团体领导机关的人,除了在开会时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之外,要“多用些时间到民众夜校或类似这样的组织中去接近民众”。在这里,你可以采用自由谈天的方式,可以采用与群众拉家常的方式,也可以谈谈国家大事,或者给群众讲讲《三国演义》,《山海经》等故事。如果你愿意这样耐心地做,你可以收到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群众会由少而多,甚至不请即来”。[21]到那时候,青年救国会、农民救国会等各种群众组织的任何一个抗战动员工作,都可以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很顺利地得到解决。其他抗日团体例如工人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团体的相同的动员工作,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集中地去解决”。陈云认为这种方式是被经验所证明了的“行得通而且做得好”[22]的方式,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多用这种接近民众生活的宣传教育方式。
(三)通过宣传教育来进行政治动员
(4)主要是由于植生混凝土表面呈凹凸不平,内部为多孔构造,能够减少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对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实际工程中,流水湍急的岸侧选用粒径较小的粗集料,能够有效减少流水对土质边坡的侵蚀作用,防止土质边坡管涌等土质流失现象发生。
三、陈云政治动员思想的鲜明特点
(一)重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
开展政治动员,离不开榜样的力量。通过宣传人民群众身边的典型人物或者典型事例,可以为普通群众找到一个学习和仿效的榜样。在开展政治动员的实践中,陈云强调党员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他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响应这个号召中起模范作用,并且要善于团结各民众团体中男女老幼的积极分子,采取竞赛鼓励的办法来完成这个号召。”[25]党的领导干部以及老党员,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通过自己在各项工作中的模范行为,“去教育新党员。”[26]只要广大的党员干部带头了,普通群众就会跟着学,跟着干。
(二)强调党员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
1937年底,陈云到延安后,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央组织部部长。因为分管组织工作,所以,陈云非常关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在《党的支部》一文中,陈云指出:“支部是党的最下层的组织,也是党的最基本的组织。”[23]党的支部,尤其是战区的支部的一项中心工作就是组织和领导群众参加抗战,动员群众参加正规军,组织游击队、自卫队,为战争提供服务等。同时,还要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运动,改善群众的生活。党的一切口号、主张、政策,只有“依靠支部才能具体深入到群众中去。”[24]可见,党的支部在党的工作中的极端重要性。只有党的基层组织巩固了,党的政治动员任务才能顺利完成。
(三)政治动员要照法律办事
陈云的政治动员思想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当前,认真学习和研究陈云的政治动员思想,对于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精神,组织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四)强调政治动员要贴近群众生活,方式要灵活多样
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就发现仅仅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是不够的,还必须“规定一些法律,照法律办事”。思想政治工作是软约束,法律法规是硬约束,两者要结合起来政治动员工作才能纳入规范化轨道。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要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法治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当前,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严格按法律办事,“坚决纠正和解决法治不彰问题”。[30]
四、陈云政治动员思想的现实启示
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的国家,民众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缺乏法律和程序规约的政治动员可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很容易引起群众之间的矛盾。在政治动员的实践中,陈云发现,仅仅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是不够的,还必须“规定一些法律,照法律办事”。[27]例如,在动员群众缴救国公粮的工作中,有些共产党员和劳苦大众表现很积极,该出一斗的出二斗。但是,有的人便不然,该出五斗的只出一斗。有些地主老财不愿出钱出粮。照这样下去,如果群众之间攀比起来,政府就不好开展工作。所以,陈云主张政府要制定一些法律,要按照法律办事。对于地主老财,一定要对他们出钱出粮的数量作出规定。在征兵工作中,要“按照壮丁的数目规定参军人数”。[28]政府的法令制定之后,所有的干部和群众都要遵守。
(一)只有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政治动员工作才能顺利完成
抗日战争时期,陈云提出充分发动群众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关键。在发动群众的问题上,首要的一条,就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要经常关注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群众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得越好,党组织和党员就越受群众的拥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成员的利益意识、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要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仍然要使用利益引导的方式。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多深入基层,要多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要多从人民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一切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总之,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9]
(二)健全法律法规,确保政治动员行为的规范性
要增强政治动员的思想感染力,一定要注意政治动员的方式。在动员的方式上,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一种方式,一定要贴近群众的生活,贴近群众的实际。在政治动员的实践中,陈云发现,有些地区,一个老百姓参加了七八个团体,而每个团体又规定五天或七天开一次小组会,十天或半月开一次大会。哪个人也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去参加这么多的会议。群众工作是否活跃,不在于你开了多少会,组织了多少团体。陈云要求各团体领导机关的人,要多用些时间到民众夜校或类似这样的组织中去接近民众。在这里,你可以采用与群众拉家常的方式、自由谈天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等等,总之,就是要贴近群众的生活。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群众就会由少而多,甚至不请即来。
第一次施测获得有效被试293名,平均年龄为32.99岁,SD=7.73岁,Range=15~60岁,男性142名,女性151名,用于BA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另外,其中有子女的168名被试用于PDCA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平均年龄为 36.64岁,SD=7.51岁,Range=23~60岁,男性71名,女性97名。
3.针对“走出去”国企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由国家统筹协调对外投资合作领域相关政策法规制修订工作,加大对国企海外行为的监管力度,引导国企塑造和维护国家形象的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调动国内外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资源和力量,为国企的海外发展保驾护航,加强政府、企业、民间组织在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中的协同作用。重视并充分发挥“走出去”国企在国家形象塑造和提升中的引领作用,促使国企成为国家经济硬实力发展支柱、国家文化软实力传播载体、公共外交的使者和对外宣传的窗口。
(三)创新政治动员的方式方法,增强政治动员的实效性
开展政治动员,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拘泥于某一种或者两种形式。抗日战争时期,陈云就发现群众工作是否活跃,不在于你开了多少会,组织了多少团体。关键是要接近群众,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陈云所谈到的与群众拉家常的方式、自由谈天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等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领域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电视、网络、手机、微信、微博等已经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增强政治动员的感染力与实效性,就必须创新政治动员的方式方法。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动员客体,采用不同的方式。我们既可以运用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也可以运用网络、手机、微信、微博等现代化媒体, 通过与群众交流对话的方式,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迅速地贯彻到群众中去。
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从上层建筑层面看,既可上升到宣传中国、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加以认识;从经济基础而言,它又是一项文化创意产业,值得推进。因此,其直接或间接的政治、社会、外交、文化、经济等意义及效益不可小觑。
(四)搞好党风廉政建设是开展政治动员工作的保障
党员干部是政治动员的主体,他们的工作能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对于政治动员工作有很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党员干部是全社会的表率,党风决定民风,党的一切口号、主张、政策,都要依靠党员干部才能贯彻到群众中去的。陈云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提出,在政治动员中,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依靠共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群众去完成政治动员的任务。如果党员干部的作风不好,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影响很坏,群众就会对共产党失去信心。你去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群众会响应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绝大部分党员干部都能够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但是,也有一些党员干部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为官不为,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严肃查处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以好的党风政风取信于民,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31]
参考文献:
[1] 施雪华.政治科学原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740.
[2][12][19]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31,266,232-233.
[3][4][5][6][7][9][10][11][13][14][15][16][17][18][20][21][22][23][24][25][26][27][28]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163,165,149,173,153,172,158,160,149,149,160,161,149,151,159,159-160,145,145,153,152,174,17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9][3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4,126.
[3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92.
【收稿日期】2019-08-28
【作者简介】鞠 健,男,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19)05—0115—05
责任编辑:齐 轩
标签:动员论文; 群众论文; 政治论文; 人民群众论文; 工作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攀登》2019年第5期论文;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