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控释材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药物,纳米材料,载体,金属,荧光,纳米,高分子材料。
控释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魏亚青,吕江维,任君刚,张文君,王立[1](2019)在《介孔硅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药物缓控释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孔硅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介孔结构高度有序、表面易修饰及对药物缓控释等特点,被广泛用作诊断、治疗药物递送的载体材料。综述了介孔硅纳米材料的基本特性、制备方法、在药物缓控释系统中的应用及影响因素。介孔硅纳米材料的孔径、表面性质、孔隙结构等因素是影响其缓控释性能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改变制备工艺参数得到不同结构的介孔硅纳米材料,进而调控其载药释药性能。因此,设计、制备具有特定结构和药物缓控释性能的介孔硅纳米材料是目前药剂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卫永禛,钱盟,Adam,C.Midgley,孔德领,赵强[2](2019)在《一氧化氮控释生物材料研究进展与生物医学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重要的气体信号分子,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如血管形成、神经传递、免疫调控及肿瘤生长等.随着NO在生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不断被揭示,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利用外源性NO进行生物医学治疗.目前,已经成功合成了多种可释放NO的供体化合物,包括硝酸酯类、偶氮二醇烯翁盐类、S-亚硝基硫醇类、呋咱氮氧化物类和NO-金属配合物类等.但是,这些低分子量NO供体化合物存在易突释、缺乏靶向性等问题,因此限制了其临床转化.基于生物材料的NO递送系统为实现一氧化氮的定量(可控)释放和定点(靶向)传输提供了有效策略,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拟对NO供体化合物、NO递送系统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并对NO生物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徐双杰,郭明,邵燕,吴荣晖,曾楚楚[3](2019)在《智能药物控释材料的合成及其体外释药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氢化大豆磷脂(HSPC)、二硬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PEG2000)为原料,运用逆向蒸发法包载黄连素制备一种新型智能药物控释高分子材料——黄连素温敏脂质体(Berberine thermosensitive liposomes, B-TSL)。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紫外分光光度计(UV Spectrophotometer,UV)、Zeta电位及粒度分析仪(Zeta potential and Phase Analysis Light Scattering,ZetaPALS)、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表征合成产物并测试性能,考察B-TSL的体外释药规律。结果表明,设计反应路线合理,成功合成目标产物,产物粒径311 nm,相变温度317.35 K,脂质体包封黄连素的效果较好,包封率为74%,脂质体的体外释药情况符合Ritger-Peppas模型。(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喆[4](2019)在《纳米材料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与药物控释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癌症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有很多成熟的治疗方法,如放疗、化疗等。但是这类方法在治疗癌症的同时也会造成正常细胞的严重损伤。癌症晚期患者癌细胞开始扩散,治愈十分渺茫。因此早期发现癌症成为了研究重点。肿瘤标志物的发现与检测对恶性肿瘤的早期确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有很多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方法,但是生物相容性差,特异性不好成为主要问题。本文基于以上两个问题一方面设计了两种探针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以实现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另一方面通过药物传递输送系统,构建了一个药物靶向输送模型,可以将特定的药物分子输送到靶细胞以及组织,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杀伤。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高稳定海胆状金纳米粒子检测细胞内的谷胱甘肽。制备了一种对谷胱甘肽(GSH)响应的海胆状金纳米粒子(SUL-AuNPs)探针。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Au种子的数量制备了叁种不同尺寸的海胆状金纳米粒子。利用静电相互作用用罗丹明B(RB)修饰它们,得到RB-SUL-AuNPs。加入GSH后,GSH与RB-SUL-AuNPs之间的竞争反应导致RB分子从SUL-AuNPs脱落,从而根据在575 nm处荧光强度的变化,检测肝细胞和细胞提取物中的GSH,以达到对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目的。其中100 nm尺寸的SUL-AuNPs对GSH检测的灵敏度最高,线性范围为2-100μM,检测限为0.5μM。同时实验证明SUL-AuNPs具有很好的细胞膜穿透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基于ESIPT效应的荧光探针检测单胺氧化酶B。基于具备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的荧光染料2-(2'-羟基苯基)4(3H)喹唑啉酮(HPQ),通过引入MAO识别基团,构建了一种可以特异性检测MAO-B活性的P-MAO-1荧光探针。探针P-MAO-1与MAO-B反应后,识别基团脱落,释放HPQ,引起HPQ分子内质子转移,共轭结构发生改变,引起荧光信号的改变。在检测体系中,随着MAO-B浓度的增加,在365 nm的激发光激发下,P-MAO-1探针在455 nm处的最大荧光强度比空白样品增加了7倍。P-MAO-1探针检测MAO-B的最适pH=7.4,最适温度为37°C,同时P-MAO-1探针对MAO-B的检测有着良好的选择性。(3)基于核酸控释的介孔硅纳米材料作为阿霉素载体进行肿瘤靶向杀伤的研究。基于药物传递系统构建了MSN@Dox@DNA药物靶向输送模型。首先将阿霉素(Dox)填充到MSN载体中,构建载药平台MSN@Dox;随后用DNA对MSN@Dox表面进行包裹构建MSN@Dox@DNA。MSN@Dox@DNA表面的适配体特异性识别癌细胞,引物DNA被细胞中的端粒酶延伸并从MSN@Dox的表面脱落,释放Dox。Dox对DNA转录翻译与复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进而诱导癌细胞的凋亡。虽然Dox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药物,但是通过对MSN的修饰使其可以靶向杀伤肿瘤细胞。(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6-06)
周闯,李普旺,冯岗,李思东,焦静[5](2019)在《纳米材料在缓/控释农药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因其小尺寸效应、大比表面积、高反应活性、量子尺寸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等,带动了与纳米相关的许多新兴学科。基于传统农药剂型存在药效短、利用率低等严重弊端,利用纳米科学与技术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缓释农药,实现化学农药的提质增效、节量减排,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研究热点。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纳米载体材料在农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纳米农药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9年05期)
张莉萍[6](2019)在《新型液晶分子印迹缓控释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是能够特异性选择并识别目标分子的一种新型材料。而液晶分子印迹聚合物(LC-MIP)是在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过程中用液晶单体取代部分或全部化学交联剂,利用液晶的刚性基元维持聚合物的稳定结构,从而得到在低交联水平下也能够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的聚合物,这将有效解决了传统聚合物的印迹效率低的问题。将其作为药物缓控释材料可有效地改善药物的传递特性,不仅能够延长药物释放时间,同时也可增大药物的负载量。本论文结合液晶单体的优点制备了四种液晶分子印迹聚合物,并考察了它们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论文第一部分,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表面接枝了含有液晶单体的低交联MIP(MWCNT@LC-MIP),并将其作为药物缓控释载体,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通过优化合成条件,确定最佳合成的条件为交联剂含量40%,模板与功能单体的比例为1:4。结果表明在该条件下合成的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左氧氟沙星(LVF)具有特异性结合作用,印迹因子达4.06。对载有LVF的MWCNT@LC-MIP进行体外释放研究,确定了聚合物的最佳载药浓度为100μg/mL。与MWCNT@MIP,MWCNT@NIP和裸管MWCNT相比,MWCNT@LC-MIP能够以3.8μg/h的速率持续释放LVF 20 h以上。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以MWCNT@LC-MIP为载体的LVF具有最大的生物利用度,为578.9%,分别是MWCNT@MIP和MWCNT的10倍和50倍,这将为胃内滞留漂浮型制剂的制备提供了新方法。论文第二部分以液晶单体(LC)和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POSS)为共同单体,制备了紫杉醇(PTX)分子印迹聚合物(LC POSS MIPs)。通过与其他仅使用LC或POSS单体制备的LC POSS-free MIPs和POSS LC-free MIPs以及常规MIPs进行比较,在同时使用POSS和LC单体时,聚合物印迹效果大大提高,证实了POSS和LC单体对聚合物的印迹效果是协同起作用的。通过优化确定LC POSS MIPs最佳合成的条件:POSS含量为44.4%,液晶单体选择MPDE,模板与功能单体的比例为1:5。以该条件制备的LC POSS MIPs对PTX具有最好的印迹效果,印迹因子为3.67±0.11。对载药后的LC POSS MIPs进行体外释放实验,证明PTX在LC POSS MIPs中传质速率较慢,具有很好的控释效果。MTT实验证明LC POSS MIPs与对照组LC POSS NIPs,LC POSS-free MIPs,POSS LC-free MIPs和常规MIPs的细胞存活率均为大于80%,说明这些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LC POSS MIPs具有最高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PTX在口服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方法。论文第叁部分在常温下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HKUST-1,并在HKUST-1表面包覆了液晶MIP(HKUST-1@LC-MIP)。通过优化配方确定选择AM为最佳功能单体,模板与功能单体比例为1:2,液晶单体MPDE的含量为40%。平衡吸附实验证明HKUST-1@LC-MIP对模板分子CAPE具有特异性结合作用,印迹因子达3.09±0.39。通过观察聚合物在不同种类水溶液中浸泡前后形态的变化,发现HKUST-1@LC-MIP和不加液晶的HKUST-1@LC-free MIP在水溶液中持续漂浮24 h,而HKUST-1在介质中立即沉降,并利用X射线衍射测定了浸泡前后的晶体形态,其中HKUST-1的晶体结构经不同水溶液介质浸泡后均变为未知相,而HKUST-1@LC-MIP的结构在水溶液浸泡24 h后没有明显的变化。对载药后的HKUST-1@LC-MIP进行体外释放研究,确定了最佳载药浓度为500μg/mL。同时与HKUST-1@LC-NIP,HKUST-1@LC-free MIP,HKUST-1和临床CAPE片剂比较,证明只有HKUST-1@LC-MIP能够以恒定的释放速率持续释放CAPE 11 h。最后测定CAPE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发现HKUST-1@LC-MIP具有较高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与临床CAPE片剂结果相当。表明本实验制备的HKUST-1@LC-MIP为以后CAPE缓控释载体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论文第四部分在完全不加化学交联剂的条件下,组合模板单体和液晶单体以氢化奎宁(HQN)为模板分子,奎宁(QN)为模板单体,MPDE为液晶单体,制备了无化学交联的MIP。通过优化配方确定液晶单体的含量为52.9%,模板与功能单体比例为1/10,模板与模板单体的比例为8/5。利用平衡吸附实验比较了MIP与对照组LC-free MIP,QN-free MIP和Blank MIP对HQN的吸附作用,证明MIP对模板分子HQN具有特异性结合作用,印迹因子达3.44±0.25。同时,考察了MIP对HQN及其结构类似物QN,HQND,QND的吸附效果,证明MIP仅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效果。(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姜珂[7](2019)在《内源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离子型药物控释及光热治疗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合适的药物载体以保护药物免受生物环境中的酶、酸等物质的损害,将药物运输到病变组织再控制释放,减少了药物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存在很多无机或者有机的药物载体,然而,有机药物载体装载量低,无机载体的过稳定性导致其在体内难以降解,这些缺点严重影响了它们的实际应用,因此开发新型的药物载体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在生物医用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因为MOFs材料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调谐的孔尺寸以及多种多样的拓扑结构,另外MOFs本身较弱的配位键,使得MOFs在体内有可降解的优势。在众多MOFs材料中,内源性金属(Zn2+,Zr4+,Fe3+等)基MOFs材料,由于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非常适合用作药物载体。虽然已经报道了一些用于控制药物释放的MOFs材料,但是关于配体的调控对控释的影响以及框架与药物之间作用力的研究仍然十分缺乏。除了药物化学疗法,光热疗法作为新兴的非侵入式的癌症治疗方法,同样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通过合理的设计有机配体,选用内源性金属,构筑了几种同构的Zr-基和Zn-基MOFs材料,系统研究了 MOFs的药物控释行为和光热治疗性能,探究了不同控释行为的机理。充分利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设计并合成了几种具有不同释放行为的药物/染料@MOF复合材料。合成了(2E,2'E)-3,3'-(2-氟-1,4-亚苯基)二丙烯酸有机配体,采用溶剂热法制备叁维结构的锆基MOFs材料ZJU-800。ZJU-800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表明ZJU-800对于模型药物双氯芬酸钠(DS)的装载量高达58.80 wt%。采用不同的压力对载药系统进行压片、粉碎操作,10 MPa的压力下,药物释放时间可延长至5天,是对照样品的2.5倍。当压力施加至30 MPa,释放时间可延长至8天。为了增加框架与药物之间的作用力,在第二章的基础上,配体上引入蒽环,合成了(2E,2'E)-3,3'-(萘-1,4-二基)二丙烯酸有机配体,以八水合氧氯化锆为金属源,通过溶剂热法辅以少量的甲酸得到ZJU-801。将双氯芬酸钠装载到ZJU-801孔内,装载量可以达到41.7 wt%,如此高的载药量归因于主客体分子尺寸的匹配以及ZJU-801较大的孔体积。装载了DS的DS@ZJU-801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温度控制药物释放的行为。25℃和37℃下,DS释放量较少。当温度升高到45℃,尤其达到60℃时,药物释放速度加快。60℃的释放速度是37℃的3.4倍,是25℃的10.3倍。研究表明该温度控释行为是由于ZJU-801与客体分子DS之间强烈的π-π共轭作用,当温度升高时,共轭作用被破坏,导致药物释放加快。同时,细胞毒性以及细胞成像的研究表明ZJU-801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基于ZJU-801的蒽环配体,合成了(2E,2'E)-3,3'-(喹啉-5,8-二基)二丙烯酸有机配体,配体上引入含N杂环。跟八水合氧氯化锆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具有叁维周期的MOF材料ZJU-802。ZJU-802跟NU-801具有相同的构型,合适的孔尺寸和较大的孔体积使得ZJU-802具有较高的双氯芬酸钠(DS)装载量(>40%)。装载阴离子药物的ZJU-802表现出反向pH控制药物释放的性能。DS在pH为2.0的释放少于5%,随着pH上升到5.4的时候释放量达到30%左右,pH继续上升到7.4的时候,可以实现完全释放。上述pH控释行为是由于ZJU-802配体上的N原子在酸性环境质子化和碱性环境去质子化,导致框架与阴离子药物之间有不同的作用力,从而产生不同的释放行为。除此之外,ZJU-802显示出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ZJU-802在口服药物的载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除了锆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了生物相容性更好的锌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通过调节金属与配体的比例实现对ZJU-64-NSN纳米尺寸的调控。选用纳米尺寸的ZJU-64-NSN装载阳离子药物普鲁卡因按(PA),短时间内(1分钟)装载量可达到21 wt%。装载药物后的框架材料(PA@ZJU-64-NSN)包裹聚乙二醇(PEG),使得该材料在酸性和中性的PBS中均表现出很好的稳定性。包裹后的样品PEG@PA@ZJU-64-NSN在pH 2.0下,释放的PA只占20%,而在pH 7.4时,PA可以完全释放,大约50小时后达到饱和,没有明显的暴释行为。研究表明该释放行为的机理是由于药物与钠离子的交换作用,钠离子浓度较高时(pH 7.4),通过离子交换作用使得药物释放;钠离子浓度较低时(PH 2.0),药物较难释放。细胞实验的研究表明,该材料毒性较低,生物相容性较好,有潜力作为口服药物载体使用。选择了具有pH响应的纳米MOF材料ZIF-8,将ICG装入ZIF-8中,通过对原位装载方法的改进,将反应温度降低至0℃,使得装载量可达20.6%。装载后的ICG可以显着提高ICG的光稳定性,从而延长激光照射下ICG的光热转换时间。ZIF-8在pH 7.4时几乎没有Zn2+的释放,然而,pH 5.0的环境下,ZIF-8以比较稳定的速率分解,并且在7天时释放超过70%的锌离子,通过瘤内注射的方式利用ZIF-8在肿瘤微环境释放出来的Zn2+来杀死癌细胞。建立了体内小鼠乳腺癌的模型,验证了ICG@ZIF-8的抑瘤效果,在Zn2+和光热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91%的肿瘤消除。通过体内安全性评价H&E组织染色,研究表明ICG@ZIF-8毒性较低。该工作为进一步拓宽多功能治疗癌症的纳米诊疗平台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赵海东[8](2019)在《新型兼具吸水保水和养分缓控释性能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含营养元素农用材料广泛使用不仅会导致材料利用率低,还污染环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缓/控释材料被提出,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传统农用材料相比,缓/控释材料具有可提高材料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目前在农业生产中施用的缓/控释材料主要有包膜缓/控释材料和脲甲醛缓/控释材料两种。包膜型缓/控释材料存在生产成本高和膜材料不易生物降解等缺点。脲甲醛缓/控释材料虽然具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能,但是它的养分释放周期较长,往往难以满足作物的需肥周期,且养分单一。而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缓/控释材料,其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控制养分的释放,不仅具有很好的养分缓释特性,而且能够实现完全生物降解,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是,它们的生物降解机理、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养分淋溶损失情况仍无做系统性研究。本论文以山西省高分子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叁种类型含多种营养元素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番茄盆栽实验和土柱淋溶实验系统研究了它们的生物降解机理、实际应用效果以及养分淋失情况,这为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在农业上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利用番茄盆栽实验研究了含NPK生物降解高分子缓释材料(PSRF)、PSRF与含小麦秸秆吸水树脂(SAP_(WS))简单物理混合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PSRF+SAP_(W S))、PSRF与SAP_(WS)通过化学键形成的具有半互穿网络结构的吸水保水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SI-PSRF/SAP_(WS))这叁种材料本身的结构性质对其生物降解性能以及养分缓释性能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与测试手段证实:PSRF本身的线性亲水结构易被微生物降解或水解,导致其氮和磷养分缓释效果是最差的;对于PSRF+SAP_(WS),SAP_(WS)的降解仅发生在侧链基团上,较难降解,但是其会吸附PSRF降解释放的小分子或离子,从而增强了PSRF+SAP_(WS)整个系统氮和磷养分的缓释性能;SI-PSRF/SAP_(WS)本身的叁维半互穿网络结构,不仅能吸引更多的微生物,促进了SAP_(WS)的降解,还能有效地控制氮和磷养分的释放,显着提高了它的生物降解性能和养分缓释性能。(2)在前面已经通过番茄盆栽实验研究了PSRF、PSRF+SAP_(WS)和SI-PSRF/SAP_(W S)叁种类型生物降解高分子缓释材料降解机理以及养分缓释性能。而养分缓释性能的差异势必会对土壤和植株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了这叁种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性状、植株生理特性以及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番茄品质和提高番茄产量。其中,SI-PSRF/SAP_(WS)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量、调节土壤pH(趋于7.0)、调控土壤养分平衡、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脲酶活性,其次是PSRF+SAP_(WS)和PSRF。此外,SI-PSRF/SAP_(WS)处理的植株生理特性以及番茄品质和产量都是最优的,其产量增加了2.7倍,其次是PSRF+SAP_(WS)和PSRF,产量分别增加了1.6和1.2倍。综合以上结果表明,SI-PSRF/SAP_(WS)在番茄盆栽试验中的应用效果是最佳的。(3)通过土柱淋溶实验考察了叁种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中养分淋溶损失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处理对淋溶液的pH值和电导率影响显着,随着淋洗次数的增加,pH值和电导率先显着增加,后趋于稳定。此外,不同材料处理的养分淋失量先增加后减少。不同处理中氮淋失量大小顺序为:PSRF>PSRF+SAP_(WS)>SI-PSRF/SAP_(WS)>CK;磷的淋失量大小顺序为:PSRF>PSRF+SAP_(WS)>SI-PSRF/SAP_(WS)>CK。不同材料处理中钾的淋失量差异性不明显,这归因于钾的缓释效果较差。以上结果表明SI-PSRF/SAP_(WS)可有效降低养分淋溶损失量,进一步验证了其较好的养分缓释性能,从而可减少养分淋溶损失带来的环境污染。(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3-20)
侯肖邦,肖惠宁,潘远凤[9](2019)在《环境响应性纳米材料在农化控释领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用化学品的滥用和不当施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如何减少农用化学品的流失、提高其利用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境响应性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当环境的p H、温度、光照、磁场、氧化还原状态等发生改变时,能够响应性地发生物理或化学结构的变化。具有环境响应性的纳米材料具有智能、可控、高效等特点,已经作为药物载体被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靶向释放,目前也逐渐被应用于农用化学品的控制释放。笔者综述了环境响应性纳米聚合物、微球、微胶束等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在农用化学品控制释放领域的应用,阐述了环境响应性机理,分析了环境响应性材料的形貌、化学结构、负载效率以及响应行为,并对其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环境响应性纳米材料能有效地保持农用化学品的活性或减少活性损失,从而降低用量,减少环境污染。目前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合成工艺和成本上仍存在诸多限制,规模化应用还需研究者持续地关注和完善。(本文来源于《林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任向华[10](2019)在《AIE功能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其传感与药物控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SN)具有孔径可调、孔道有序和易于表面修饰等优点,在吸附、催化、传感分析和药物载体等领域应用广泛;特别是,MSN作为理想的载体材料,能通过共组装和后嫁接修饰将光学基团引入MSN骨架构建荧光功能化MSN,对荧光探针起到稳定和保护作用。另外,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有机荧光分子在聚集态时会发出强烈的荧光,可有效地避免聚集诱导荧光猝灭(ACQ)现象而保持高发光效率。因此,将AIE分子与MSN相结合制备荧光探针和药物控释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AIE功能化MSN的合成、性质考察、以及传感检测和药物控释应用为目标,通过合成AIE型有机分子并连接可缩聚的硅烷分子,制得有机硅前驱体,进而通过后嫁接方法将其固定到MSN的表面,制得AIE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然后,将之分别应用于构建铜离子的荧光传感分析法以及药物控制释放体系。(1)发展了一种基于AIE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的纳米探针,用于铜离子的高灵敏荧光分析(第二章)。利用N-(4-甲酰基苯基)咔唑与2,3-二氨基-2-丁烯二腈通过席夫碱反应合成具备AIE功能的马来腈衍生物(定义为MC)有机荧光分子,进而合成有机硅前驱体(MC-Si),并通过后嫁接方式固定于MSN表面,制得具有AIE效应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探针(MC-MSN);然后,利用MC分子中C=N上的N原子与Cu~(2+)的强配位螯合作用导致MC-MSN探针荧光的显着增强,实现对Cu~(2+)的高灵敏荧光分析。此外,通过适当的化学处理(如加入EDTA),实现了AIE荧光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探针的循环重复利用。(2)构建了一种基于AIE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药物控释体系(第叁章)。一方面,通过合成具有AIE功能的马来腈衍生物(定义为MN)有机荧光分子,并通过硅烷化修饰制得有机硅前驱体MN-Si,进而借助嫁接法将之包覆于介孔二氧化硅材料表面,制得AIE功能化的介孔材料复合物MN-MSN,同时以罗丹明染料为药物模式试剂,将之装载到介孔材料孔道内;另一方面,利用MN-Si和环糊精的主客体包含作用,在MN-MSN表面同时修饰环糊精分子作为pH刺激响应性的孔道阀门,借以控制染料分子从孔道内释放,由此构筑成基于AIE功能团修饰MSN材料的药物控释体系,并系统地研究罗丹明分子在介孔二氧化硅孔道中的控释行为。(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1)
控释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重要的气体信号分子,参与调节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如血管形成、神经传递、免疫调控及肿瘤生长等.随着NO在生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不断被揭示,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利用外源性NO进行生物医学治疗.目前,已经成功合成了多种可释放NO的供体化合物,包括硝酸酯类、偶氮二醇烯翁盐类、S-亚硝基硫醇类、呋咱氮氧化物类和NO-金属配合物类等.但是,这些低分子量NO供体化合物存在易突释、缺乏靶向性等问题,因此限制了其临床转化.基于生物材料的NO递送系统为实现一氧化氮的定量(可控)释放和定点(靶向)传输提供了有效策略,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拟对NO供体化合物、NO递送系统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并对NO生物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控释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1].魏亚青,吕江维,任君刚,张文君,王立.介孔硅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药物缓控释中的应用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9
[2].卫永禛,钱盟,Adam,C.Midgley,孔德领,赵强.一氧化氮控释生物材料研究进展与生物医学应用[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9
[3].徐双杰,郭明,邵燕,吴荣晖,曾楚楚.智能药物控释材料的合成及其体外释药规律研究[J].高分子通报.2019
[4].张喆.纳米材料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与药物控释中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9
[5].周闯,李普旺,冯岗,李思东,焦静.纳米材料在缓/控释农药中的研究进展[J].农药.2019
[6].张莉萍.新型液晶分子印迹缓控释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
[7].姜珂.内源性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离子型药物控释及光热治疗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9
[8].赵海东.新型兼具吸水保水和养分缓控释性能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研究[D].中北大学.2019
[9].侯肖邦,肖惠宁,潘远凤.环境响应性纳米材料在农化控释领域研究进展[J].林业工程学报.2019
[10].任向华.AIE功能介孔二氧化硅材料的制备及其传感与药物控释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