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大块非晶合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晶形,玻璃,能力,脆性,块体,过冷。
基大块非晶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付斯年,赵立萍,刘艳凤,吴春雷[1](2019)在《大块非晶合金Cu_(60)Zr_(40-x)Ti_x过冷液相区的粘度和脆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点压弯法测量了Cu_(60)Zr_(40-x)Ti_x(x=8,10,12为原子数百分比)大块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的粘度。粘度与Vogel-Fulcher-Tammann(VFT)方程拟合良好。根据测得的粘度数据,计算了叁种非晶合金的脆性参数m。随着Ti含量的增加,合金的脆性参数由26增加到28.3,粘滞流动激活能由9 009 k下降到8 206 k。研究结果表明Cu60Zr32Ti8具有最好的非晶形成能力。(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18期)
吕云卓,高小余,徐会东,刘政泓,王永喆[2](2019)在《一种具有优异玻璃形成能力的Zr_(50)Ti_5Cu_(27)Ni_(10)Al_8大块非晶合金的开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组元的Zr基非晶合金成分的复杂性对开发具有优异玻璃形成能力的Zr基非晶合金提出巨大的挑战。另外,大部分Zr基非晶合金含有有毒元素Be或者贵金属。因此,采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开发无毒无贵金属元素的多组元Zr基非晶合金十分必要。本研究中采用二元共晶比例法和部分元素替代法快速的开发出了一种新的临界尺寸大于10mm的Zr_(50)Ti_5Cu_(27)Ni_(10)Al_8非晶合金。这个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和硬度也通过原位高温X射线衍射和纳米压痕方法测量得出。(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李伟[3](2019)在《开拓大块非晶合金结构研究 建立新的理论体系——陈国良与大块非晶合金》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国际材料领域掀起了大块非晶合金的研究热潮。陈国良教授带领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审时度势,迅速打开这一领域研究的突破口,建立起了新的理论体系,提出多元短程序畴过冷理论,创建非晶合金的有序排列理论。他发现的非晶结构的普适模型,被权威刊物评价为是对非晶合金结构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陈国良以其创造性的工作和创新性的成果,引领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奠定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本文来源于《今日科苑》期刊2019年07期)
Tomasz,KOZIE?,Krzysztof,PAJOR,Grzegorz,CIOS,Piotr,BA?A[4](2019)在《应变速率和晶体包裹体对大块非晶和部分结晶的Zr_(52.5)Cu_(17.9)Ni_(14.6)Al_(10)Ti_5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Zr_(52.5)Cu_(17.9)Ni_(14.6)Al_(10)Ti_5合金的力学性能,着重研究应变速率和晶体包裹体对合金变形和断裂机制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低氧含量时形成完全非晶态的合金组织,而当氧含量较高时,形成部分晶化组织;但是观察到完全不同的压缩变形行为。单轴压缩试验表明,全非晶合金具有弹性变形、屈服、明显塑性变形和锯齿流变行为。当应变速率从1×10~(-4) s~(-1)增加到1×10~(-2) s~(-1)时,屈服强度没有变化,然而,压缩断裂强度和塑性应力均降低。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表明,即使在低氧含量的合金中,依然存在金属间化合物相CuZr_2,从而降低了合金的断裂强度和韧性。结果还证实在高氧含量的样品中存在枝晶状的Zr_(51)Cu_(28)Al_(21)相,会进一步降低其断裂强度。在断口表面可观察到韧性试样和脆性试样之间的差异。塑性应变越大,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剪切带的密度越高,表现为应力-应变曲线上的锯齿流变行为。(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5期)
刘文超[5](2018)在《Zr基大块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的超塑性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Zr基非晶合金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弹性极限以及抗腐蚀耐磨损等优异性能,但是它在常温下塑性较差并且难以成形加工,这成为阻碍其作为结构材料应用的一个瓶颈。Zr基非晶合金虽然室温塑性较差,但其在过冷液相区具有良好的超塑性变形能力。基于这个特性,本文通过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两个主要影响超塑性变形的重要因素,研究了Zr_(42.1)Ti_(12.9)Cu_(11.5)Ni_(10.2)Be_(23.3)(Vit1)和Zr_(30.2)Ti_(32.9)2.9 Cu_9Ni_(5.3)Be_(22.6)(ZT3)非晶合金在各自过冷液相区的超塑性变形行为,并对变形后的非晶合金进行了XRD、SEM、宏观断裂、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晶化机理的分析研究。实验表明,Vit1和ZT3两种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内可以进行效果优异的超塑性变形,只要施加较小的压力就足以获得明显的变形。通过DSC分别确定Vit1和ZT3玻璃转变温度区间为365-417℃和338-382℃,再通过等温晶化实验确定大致的晶化所需时间,从而进一步确定超塑性变形过程所需的温度区间和测试时长。恰当的应变速率为5×10~-44 s~(-1)-1×10~-22 s~(-1),应变速率太快就会引发试样断裂,反之因为加热时间过长,试样容易晶化。两种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内的超塑形变形行为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有很大的因果关系。高温和低应变速率时,非晶合金为牛顿流变,最大应力值和流变应力都比较低,反之,非晶合金由牛顿流变向非牛顿流变转变,最大应力值和流变应力都比较高。通过Vit1和ZT3在有差异的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条件下的测试获得:(1)在恒定应变速率不同温度下的超塑性变形,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非晶合金的最大应力值和流变应力相应降低。(2)在恒定温度不同应变速率下的超塑性变形,随着应变速率的降低,非晶合金的最大应力值和流变应力相应降低。通过XRD对经历不同变形过程的非晶合金进行了探讨:超塑性成形后的样品大致上仍为非晶结构,晶化现象不明显。超塑性变形后的试样硬度值升高,与合金晶化有关。与Vit1相比,ZT3有少量晶化现象,在超塑性实验中,ZT3试样发生了多次断裂现象,而且通过后期硬度测试时也能发现超塑性变形后ZT3样品明显比Vit1样品脆性更高,更易断裂。(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刘浩锐,袁子洲[6](2018)在《吸铸工艺对Cu基大块非晶合金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Cu_(40)Zr_(44)Al_8Ag_8大块非晶合金在室温下的力学性能的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相同合金系的非晶形成能力;通过微观组织、断口观察和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合金的性能及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对Cu_(40)Zr_(44)Al_8Ag_8大块非晶合金随着保温时间、试样尺寸、功率的增长和增加,Cu_(40)Zr_(44)Al_8Ag_8非晶合金里面的晶体相逐渐增加,析出的晶体也随之增多。显微组织的观察表明在非晶基体上会析出大小不一近乎圆形的晶粒。非晶合金的压缩性能及断口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在Cu_(40)Zr_(44)Al_8Ag_8大块非晶合金中,2mm的试样具有最高的断裂强度和塑性应变,且试样尺寸的增加并没有改善该非晶合金的室温压缩力学性能。(本文来源于《陇东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赵勇,张博,Sato,K.[7](2017)在《用正电子湮灭技术探究Ce-基大块非晶合金的局域原子结构和晶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Ce-基大块非晶合金具有低玻璃化转变温度(T_g)、优异的玻璃形成能力、良好的塑性精密成型能力、强的过冷液体行为及高压下非晶多形态现象等特性。但目前对其原子结构几乎一无所知,严重限制了人们对于Ce-基非晶合金优异性能的进一步理解。以Ce-Al-Cu~([1,2]),Ce-Al-Cu-Nb~([1]),Ce-Ga-Cu~([3,4])及Ce-Ga-Cu-Ni~([5])系大块非晶合金为研究对象,通过正电子湮灭能谱、等温长度膨胀仪、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技术手段来表征Ce-基非晶合金的原子排列结构~([6])和反常的晶化行为~([7])。并发现Ce-Ga-Cu系非晶合金中异常的局域原子排列结构有别于其它系列的非晶合金:Ce-Ga-Cu非晶合金中发现两种不同的湮灭时间,分别对应着两种非晶态局域结构:以Ce原子为中心的密排和松散结构。其中前者的排列密度甚至高于面心立方的晶体Ce单质的堆积密度。分析发现这种异常的密堆积结构是Ga元素化学势激发Ce原子4f电子发生的去局域化效应所导致的。非晶合金是通过快速冷却其熔体避免形核结晶而制备出来的,在快速冷却过程中熔体中的自由体积来不及发生湮灭而保留在非晶合金中,从而使得非晶合金密度要小于同成分的晶体材料。换句话说,非晶合金晶化时其体积通常会发生收缩。而通过等温长度膨胀仪测量Ce-Ga-Cu大块非晶合金晶化过程中长度的变化,惊奇地发现其在晶化时长度表现出反常的膨胀,这种行为明显异于一般的非晶体系。正电子湮灭能谱测量结果发现晶化后晶体的结构十分松散,且上文中所提到的Ce-Ga-Cu非晶合金中异常的密度局域结构消失。正电子湮灭技术能够有效地探究金属玻璃的局域原子结构,得到的结构信息对理解玻璃化转变过程、提高玻璃形成能力、理解非晶多形态现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12.非晶合金》期刊2017-11-21)
涂建新[8](2017)在《生物医用可降解镁基大块非晶合金的制备及其表面微弧氧化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镁及其合金由于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与自然骨相近的密度和力学性能,在众多材料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具潜力的可降解金属骨移植材料。但是由于其腐蚀速率过快,往往在植入初期就无法保证自身结构的完整性,限制了该材料的临床应用。合金化和表面改性是两种较为有效的降低镁合金腐蚀速率的方法,研究者对此做了大量研究,虽取得了一定进展却仍不尽如人意。近年来,镁基大块非晶合金的出现为寻求合适腐蚀速率的镁基可降解金属医用材料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们的单相结构、化学均匀性和无晶界等特点可以有效减弱电偶腐蚀效应,使其耐蚀性优于同成分的晶态合金。本文设计并制备了MgZnCa和MgZnCaSi两种体系的块体非晶合金,并结合微弧氧化技术对其表面进行了改性处理,以改善非晶合金表面的生物活性和进一步提高其耐蚀性能。通过铜模喷铸法成功制备出临界铸造尺寸为5 mm的Mg_(65.2)Zn_(28.8)Ca_6非晶合金,以硅酸钠(Na_2SiO_3·9H_2O),四硼酸钠(Na2B4O7·10H2O)和氢氧化钠(NaOH)为电解液,采用恒压模式对非晶合金进行微弧氧化处理。测试发现:涂层由MgO,CaO,MgSiO_3和Zn_2SiO_4相构成。涂层表面多孔内部致密并未发现有因热应力造成的微裂纹生成。与未经处理的非晶合金样品相比,涂层使基体的耐蚀性明显提高,腐蚀电位和极化电阻分别增加了101 mV和3.246×10~5Ω。模拟体液浸泡实验发现羟基基磷灰石(HA)可以在多孔的涂层表面快速而自发的形成,证实了该涂层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在MgZnCa叁元非晶合金体系的基础上添加微量的Si元素,设计并制备出四元非晶合金体系Mg_(66)Zn_(29-x)Ca_5Si_x(at.%,x=0,0.25,0.5,0.75,1)。测试发现:当Si含量为0.5%时,合金的耐蚀性能有所提升,同时玻璃形成能力,室温压缩强度俱佳。为进一步改善镁基非晶合金表面的生物活性,我们采用甘油磷酸钙(Ca-Gp),氢氧化钠(NaOH),磷酸二氢钙(Ca(H_2PO_4)2·H_2O),氟化氢铵(NH_4HF_2)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组成的弱碱性电解液体系,在Mg_(66)Zn_(28.5)Ca_5Si_(0.5)非晶合金表面制备了含Ca、P的微弧氧化陶瓷涂层。使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微弧氧化电压、时间以及电解液中的NaOH浓度对膜层结构以及性能的影响。电化学测试表明,Ca、P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只有基体的六分之一,极化电阻提升了一个数量级。之前制备的含硅涂层可以将极化电阻提升两个数量级,显然Ca、P涂层的耐蚀性不如含Si涂层,但其诱导生成的羟基磷灰石数量和结晶性均优于含Si涂层,显示出优异的生物活性。(本文来源于《深圳大学》期刊2017-06-30)
张浩[9](2017)在《激光3D打印Zr基大块非晶合金》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晶合金由于其优异的力学及物理化学性能而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受到传统制备方法的制约,制备出的非晶合金尺寸较小、形状简单;且其本身在室温下的塑性较差,使非晶合金加工困难。这些都严重的限制着非晶合金的广泛应用。激光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技术,为大尺寸复杂形状非晶合金的制备提供了新方法,为非晶合金的应用带来了契机。本文利用二元共晶比例法设计开发了具有优异玻璃形成能力的Zr基非晶合金成分:Zr_(50)Ti_5Cu_(27)Ni_(10)Al_8(简称Zr50),并以此成分制备合金粉末作为激光3D打印非晶合金的原料。首先在与粉末相同名义成分的非晶合金板上进行单道实验,并对其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其温度场,应用Matlab软件处理模拟数据,得到的晶化区域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出了一种模拟预测激光3D打印过程非晶合金晶化区域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预测激光3D打印Zr50非晶合金的最优工艺参数。引入了Kempen提出的晶化动力学模型,结合有限元模拟对激光3D打印过程中Zr50非晶合金的晶化动力学方程进行了计算,结果与实验相近,从动力学角度分析激光3D打印Zr50非晶合金热影响区晶化不可避免。随后,在45#钢基板上进行了多层激光3D打印实验,研究了激光3D打印工艺参数对Zr50非晶合金成形及其晶化行为的影响。扫描速度不变时激光功率增加,打印层厚度变化不大,热影响区中的晶化层厚度增加,晶化比例也随之增加;激光功率不变时随扫描速度增加,热影响区中的晶化层厚度和打印层厚度减小,层间缺陷增多。激光功率为200 W,扫描速度为800 mm/min时激光3D打印Zr50非晶合金晶化比例最小。最后,对晶化比例最小的3D打印非晶合金样品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激光3D打印非晶合金晶化相呈周期性梯度分布,在熔池与热影响区界面处晶体相比例与尺寸达到极大值,样品硬度也随之达到极大值,而每层的硬度最大值随打印层距基板距离增大而递减。(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7-06-14)
Paul,Bouyer[10](2016)在《锆基大块非晶合金的氧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块体非晶合金(BMGs)具有极其特殊的无定形结构。当冷却速度足够快的时候,液态原子来不及有序化而表现出长程无序的原子结构特征,因此,其液态时的状态被冻结起来,这就是非晶合金产生的本质。非晶合金是一类亚稳态的合金,呈现出与晶体相相截然不同的特性。非晶合金没有传统金属材料的晶界、位错等结构,这种特殊的结构特征使得非晶合金具有非常优异的力学、物理以及化学性能,例如,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等。在磁性能方面,非晶合金也展现出优异的性能。上述这些性能对于促进非晶合金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规模化应用有着意义深远的作用,这种相对较新的材料已经唤醒了科学界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对于大块非晶合金(BMGs)的研究。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开发那些具有叁维大尺寸的非晶态合金材料用于未来的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在本文研究中,我们选择了Zr50.7Cu28Ni9Al12.3块体非晶合金(BMG)作为模型材料,研究了其氧化行为以及氧化机理。非晶合金氧化测试的环境如下,在400°C,430°C(Tg),460°C和520°C(Tx)的四个温度下进行非晶合金的氧化测试,并且在同种的温度下保持不同的氧化时间,研究氧化后样品的结构特征,借此阐述其扩散模型。因此,可以在过冷液相区域的外部,在过冷液相区域的外部和内部探索非晶合金氧化机制。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大块非晶合金氧化测试样品的制备。选择合适的氧化持续时间使得我们可以在晶化发生之前和之后研究氧化过程。氧化试验后,需要对样品进行各种分析。(2)分析非晶样品在不同持续时间下以及在不同温度下氧化后的样品的微观结构。通过不同的方法研究非晶合金样品的氧化皮和基体的相组成,并观察样品的表面形貌以及组织组成。(3)分析了非晶样品随着氧化温度以及氧化时间的不同,从氧化物表面到氧化物/基体界面的各组元元素含量的不同,并提出了非晶合金的氧化模型。最后,研究了非晶合金在氧化后氧化皮和基体的微观结构以及在氧化过程中的非晶合金组元元素的扩散机制。对非晶合金的氧化试验表明,在氧化开始阶段,氧化速率随着非晶合金氧化温度增加而增加。然而,对于在520°C测试条件下,氧化后达到稳定状态的样品,其氧化速率在开始阶段快速的下降,几个小时后,460°C氧化条件下的样品的氧化速率也开始下降。最后,在430°C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每单位面积的质量增加的演变规律亦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相反,在400°C温度条件下氧化的样品的氧化动力学遵循准线性规则的变化趋势,在氧化实验的最后阶段出现一个较小的变化。非晶合金样品在接近过冷液相区域的温度下氧化时,在热力学、动力学中观察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非晶基体的晶化导致。实际上,发现非晶态Zr-Al-Ni-Cu合金比它们的晶化对应物具有更小的抗氧化性。在520°C,Zr-Al-Ni-Cu非晶合金立即开始晶化,因此出现了氧化实验开始阶段,在热力学、动力学上的突然变化。显而易见,在400°C,氧化温度显然低于玻璃化转变温度时,在大部分氧化实验过程中,合金基体皆保持非晶态结构。对非晶合金的氧化样品进行XRD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在400°C测试温度条件下氧化的非晶样品,其表面在氧化时间270分钟之前一直保持非晶态结构,产生的第一种结晶化合物是四方晶Zr O_2(t-Zr O_2),氧化390分钟后出现单斜氧化锆。在430°C下测试温度条件下氧化的样品的表面在120分钟之前变为完全晶态,此时已经存在结晶铜。在氧化时间约270分钟时,产生了单斜氧化锆与一些氧化铜。对于较长的氧化持续时间,样品内发生结晶金属化合物,标定为Al5Ni3Zr。对于在460°C下氧化的样品,观察到相似的研究结果,不过,晶化产物出现的时间缩短。然而,在600°C测试温度条件下,样品内检测到新的结晶相Cu10Zr7。在520°C测试温度条件下,氧化的样品在早期阶段其表面完全晶化,随后,在该持续时间,m-Zr O_2已经与晶体Cu和Cu O一起存在。之后,Cu10Zr7和一些其它的Ni10Zr7晶体同时出现。对非晶合金的氧化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显示,非晶合金在经历氧化之后产生的氧化皮在低温(400°C)状态下或短时间的退火情况下主要由t-Zr O_2构成。随着氧化时间的增加以及测试时氧化温度的增加,在非晶氧化皮中出现结晶Cu和Cu O,同时一起出现了一些m-Zr O_2。研究发现,m-Zr O_2的出现对应于结晶现象的开始。在氧化过程中,t-Zr O_2转化为m-Zr O_2。随着氧化的持续时间增加,t-Zr O_2和m-Zr O_2峰的高度之间的斜率减小。虽然这种现象在其它氧化温度的时候也出现了,但是在520°C更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与对BMG的其它研究所揭示的氧化理论一致,即在氧化期间,亚稳t-Zr O_2转化为m-Zr O_2。通过XRD没有检测出Al2O3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其在氧化物层中的含量太小。金属结晶相的测定也受到XRD的限制,因为峰很小并且彼此非常接近,所以,难以精确测定。利用这些结果难以对具有m-Zr O_2结晶相发生的基体进行假设,因此此时可能难以检测到少量的结晶相。然而,已知BMG在520°C(Tx)的氧化开始时开始晶化,并且XRD显示m-Zr O_2在氧化实验30分钟后已经存在。根据该理论,可以从XRD结果得到开始结晶的时间间隔。在430°C,基体的晶化将在120分钟和270分钟之间开始,而在460°C条件下氧化,非晶合金将在30分钟和120分钟之间开始。对于较长时间的退火处理,非晶合金基体中出现晶化相,如Al5Ni3Zr或Ni10Zr7和Cu10Zr7。在真空中退火的样品中不存在Ni10Zr7相。对比研究了具有不同晶体相分数的合金样品的氧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晶化样品体现出较非晶相更为优异的抗氧化能力。通过在氧化的早期阶段用X射线光谱(XPS)对样品进行微观结构的分析,发现在氧化皮中存在Al2O3。Al和Zr可能是最先被氧化的合金元素。利用能量色散光谱(EDS)与二次电子(SEM)相结合对表面成像显示,在氧化过程中,铜和氧化铜颗粒在样品的表面聚集。这表明铜原子向外扩散,对部分晶化样品的SEM观察显示,随着样品的晶体相分数增加,表面处的铜颗粒的密度降低。这证实了晶化相在减慢氧化过程中的作用。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氧化过程中的晶化产物,标定出结晶的早期阶段非晶基体出现Ni10Zr7和Al5Ni3Zr晶体。在460°C下氧化10小时的样品的氧化物-衬底界面的观察表明,m-Zr O_2开始在氧化物和基体之间的边界处的纳米晶体中形成。Ni原子不存在于界面附近的氧化物层。最后,使用高分辨率TEM图像描述了界面附近的原子的空间排列特征。通过横截面EDS分析不同样品的氧化物层厚度,结果显示,在氧化期间发生晶化能够降低样品氧化的速率。在高氧化温度(接近Tx)下,Ni原子似乎被推到氧化皮之外形成接近界面的富Ni区。对于在Tg点过冷液相区域中氧化的样品,出现氧阴离子向内扩散的两个阶段。第二阶段的出现可能由基体的晶化引起。最终,提出了氧化机理模型,描述了非晶合金在氧化过程中随着温度和氧化持续时间的演变,不同元素的扩散行为的现象。在氧化的早期阶段,氧首先与Al和Zr元素首先与氧反应形成Al2O3和t-Zr O_2。发现Al2P曲线中的峰对应于Al2O3,虽然在XRD中未检测到该化合物。铜氧化物Cu O或Cu2O在氧化开始30分钟后已经存在,Cu2p峰的结合能也能表明这一点。Zr3d曲线与XRD结果一致,两个峰被鉴定为氧化锆。Ni2p曲线也是同样如此。不存在的峰表明在该氧化阶段该元素不与其它元素反应形成任何结晶相。XPS分析还提供了所鉴定的结晶相中不同元素的原子百分比。在用XPS检测的叁种金属元素中,铝具有最高的原子百分比,O,Al,Zr,Ni,Cu元素中,Al的含量的16.78%,然后是锆9.74%,最后是铜2.06%。这些结果证实了在其他研究中观察到的,Al和Zr是在空气中退火期间被首先被氧化的元素。之所以出现亚稳态t-Zr O_2是因为纳米晶体成核的尺寸比较小。在第一步氧化过程之后,Cu阳离子开始与O阴离子反应并通过薄的Al2O3和t-Zr O_2层朝表面扩散。同时,O阴离子向内扩散。Cu阳离子的扩散速率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如表面处的结晶铜和氧化铜颗粒的生长密度所示。直到基体的结晶发生,氧化物层厚度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一段时间后,衬底结晶成化合物如Al5Ni3Zr,触发在尺度-基体界面处形成m-Zr O_2而不是t-Zr O_2。随着基体的结晶,氧化速率随着铜向着表面扩散而减小。根据一些研究,这可能是由于衬底的密度随其结晶的增加而增加,降低了原子的迁移率。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元素在开始形成的mZr O_2中比在t-Zr O_2中扩散的更慢。在高温下,Ni阳离子向后扩散到氧化皮之外,形成了富Ni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1)
基大块非晶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组元的Zr基非晶合金成分的复杂性对开发具有优异玻璃形成能力的Zr基非晶合金提出巨大的挑战。另外,大部分Zr基非晶合金含有有毒元素Be或者贵金属。因此,采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开发无毒无贵金属元素的多组元Zr基非晶合金十分必要。本研究中采用二元共晶比例法和部分元素替代法快速的开发出了一种新的临界尺寸大于10mm的Zr_(50)Ti_5Cu_(27)Ni_(10)Al_8非晶合金。这个非晶合金的热稳定性和硬度也通过原位高温X射线衍射和纳米压痕方法测量得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大块非晶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丹,付斯年,赵立萍,刘艳凤,吴春雷.大块非晶合金Cu_(60)Zr_(40-x)Ti_x过冷液相区的粘度和脆性[J].科技与创新.2019
[2].吕云卓,高小余,徐会东,刘政泓,王永喆.一种具有优异玻璃形成能力的Zr_(50)Ti_5Cu_(27)Ni_(10)Al_8大块非晶合金的开发(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3].李伟.开拓大块非晶合金结构研究建立新的理论体系——陈国良与大块非晶合金[J].今日科苑.2019
[4].Tomasz,KOZIE?,Krzysztof,PAJOR,Grzegorz,CIOS,Piotr,BA?A.应变速率和晶体包裹体对大块非晶和部分结晶的Zr_(52.5)Cu_(17.9)Ni_(14.6)Al_(10)Ti_5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5].刘文超.Zr基大块非晶合金在过冷液相区的超塑性变形研究[D].燕山大学.2018
[6].刘浩锐,袁子洲.吸铸工艺对Cu基大块非晶合金性能的影响[J].陇东学院学报.2018
[7].赵勇,张博,Sato,K..用正电子湮灭技术探究Ce-基大块非晶合金的局域原子结构和晶化行为[C].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12.非晶合金.2017
[8].涂建新.生物医用可降解镁基大块非晶合金的制备及其表面微弧氧化改性[D].深圳大学.2017
[9].张浩.激光3D打印Zr基大块非晶合金[D].大连交通大学.2017
[10].Paul,Bouyer.锆基大块非晶合金的氧化行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