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尊重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观念,双向,友谊,调查研究,小学生,图式,道德教育。
尊重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范晓双[1](2016)在《小学生尊重观念现状及其改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尊重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词语,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尊重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前提。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他们的尊重观念和尊重的道德品质将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培养小学生的尊重品质有利于其更好的适应社会,学会与人共处。本论文站在小学德育的角度,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里考纳品格教育思想的理论支撑下,采取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开展小学生尊重他人观念现状的研究。笔者从教师、同学、父母和其他人四个维度,对小学生的尊重观念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尊重教师的观念整体水平较高;在面对父母教诲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尊重观念水平较低;在尊重同学隐私方面,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尊重观念水平不高;在尊重不同职业的从业者方面,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整体尊重观念水平较低,有待提高。在综合分析小学生尊重观念现状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叁个层面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由于社会因素的复杂性和不可操作性,笔者仅对学校和家庭中存在的可能造成小学生尊重观念不尽如人意的原因进行探讨,并针对产生小学生尊重观念现状的原因,从学校和家庭的角度分别提出可行性建议,旨在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小学生的尊重观念水平,帮助小学生真正的理解尊重内涵,使其内化尊重品质,外显尊重行为。同时,笔者也强调小学生尊重品质的提升不能靠任何一方的单打独斗,需要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努力,使小学生能够在充满尊重氛围的大环境和小环境中自由的吸收养分,自觉地完善自身的尊重品质,提高尊重观念水平。(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王阳[2](2014)在《小学生尊重观念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教育一直都是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小学阶段则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其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问题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1世纪,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发展”。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贸易往来格外频繁,为了能使新生一代更好的立足国内,融入国际,新生一代就要学会与他人在全球化的多元的背景下共同生存,那就要以尊重为前提,就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异域文化,因为唯有尊重方能包容,唯有包容方能超越。因此小学生尊重观念现状是怎样的,造成小学生尊重观念现状的因素又有哪些,如何改善这种现行状况,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本论文研究框架为:第一章:文献综述。笔者收集了与此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并试着分析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使本论文能够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二章:理论基础部分。基于本论文的选题为德育方向,而且研究对象为小学生,小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不成熟性的特点,笔者选择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品格教育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品德发展观作为本论文的研究理论基础,旨在使本论文的撰写有理可循。第叁章:调查结果分析。笔者按尊重的对象将尊重划分为四个维度:父母、老师、同学和其他人,借此来调查小学生的尊重观念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小学生尊重观念水平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女生对父母的尊重水平高于男生;其他叁个维度仅在年级方面有差异,性别方面不存在差异;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其他人尊重水平总体而言处于较低水平,亟需提高。第四章:现状的原因分析。笔者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叁个方面对小学生尊重观念进行现状分析,旨在找出造成尊重现状的原因,使后面论文的建议部分的撰写更加有针对性。第五章:建议。为了能使小学生尊重观念水平有进一步的改善与提升,笔者根据第四章的原因分析,试着从社会、学校、家庭这叁个方面给出了一定的可行性建议。希望能为社会、学校、家庭在培养孩子尊重品质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本研究而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小学生尊重品质的重视。(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1)
赵闯[3](2007)在《中学生尊重观念的发展及与友谊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尊重是个复杂的概念,主要在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领域被讨论,讨论层面分为认知、情感和行为[1]。本研究中的尊重观念是对尊重认知层面的研究。以194名初二和高二学生为被试,采用华中师大周宗奎教授等人编制的“尊重的开放式问卷”,考察不同人际背景下尊重观念各水平上的人数分布。同时采用友谊质量问卷和友伴提名问卷,调查被试的互选友伴数量和友谊质量在积极、消极、总分叁个维度上的得分。主要用卡方检验的方法,考察中学生尊重观念的发展特征及友谊关系对双向尊重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尊重对象上看:现代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尊重对象不局限于长辈,而是被社会所称许的具有个体价值的任何社会成员。2初中生和高中生在一般人际背景下,尊重认知存在年级差异:初中生主要是单向认知,多数初中生认为“尊重别人”就是——对人有礼貌,属他律阶段;高中生主要是双向认知,多数高中生认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感受,属自律阶段。可见多数高中生认识到“尊重”与“个人感”①的关系。3初中生和高中生对父母和教师的尊重主要都是单向尊重,对同伴的尊重主要都是双向尊重。4在对同伴尊重背景下,双向尊重观念在年级和性别上都不存在差异。5在双向尊重观念中,拥有人际互惠原则的个体其互选友伴数量更多,在友谊质量问卷中获得的积极维度分数也越高.说明同伴互动更可能促进个体内化相互尊重观念;拥有人际互惠原则可以预测个体具有更多的同伴,和较高的友谊质量。(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6-01)
周宗奎,Hsueh,Yeh,张春妹[4](2006)在《儿童的尊重观念及其与友谊的关系:中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美儿童同伴关系纵向数据库中增加了对尊重观念的了解。在对中美两国儿童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儿童尊重问卷,用以考察叁到六年级小学生对尊重概念的定义、尊重他人的理由,以及如何向老师表示尊重的方式。本研究评估了中、美两国儿童对尊重概念的理解,并将儿童的这种观念与其在班级内相互认可的具有双向友谊关系的人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美国儿童一般用"相互性"来定义尊重,认为尊重是一种相互往来,或是人人应有的权利,主张用服从向老师表示尊重。中国儿童以尊敬和相互性定义尊重,认为受尊重是人人应有的权利,主张以做好功课向老师表示尊重。在中美两国儿童中,所有用相互性来定义尊重,用人人应受尊重作为理由的儿童,比那些用相互性来定义尊重同时又用相互性作为理由的儿童,在班上有更多的相互认可的朋友。可以借助文化图式的概念对本研究结果作进一步的讨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12-01)
周宗奎,张春妹,Yeh,H,sueh[5](2006)在《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与同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开放式尊重观念问卷考察了502名叁到六年级小学生的尊重观念,探讨儿童的尊重观念与其友伴关系的联系。结果表明,双向尊重的儿童比单向尊重的儿童具有更多的友伴数和更好的友谊质量,但双向尊重的儿童不一定是受欢迎儿童;在不同社交地位的儿童中,被拒绝儿童比其他类型的儿童在一般尊重观念和对朋友的尊重观念上更多地具有单向尊重观念(主要是自我取向尊重观念)。因此,同伴关系的不同侧面———友谊关系和群体社交地位与儿童尊重观念具有不同的联系。(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马利文,陈会昌[6](2005)在《新的尊重观念和陈会昌尊重教育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当前儿童青少年存在严重的尊重缺失,形成这种现状有其文化、社会、教育背景。时代在呼唤新的尊重观念和尊重理论。陈会昌尊重教育理论阐释了尊重的内涵和尊重教育的目标。(本文来源于《教育实践与研究》期刊2005年03期)
张春妹,周宗奎,Yeh,Hsueh[7](2005)在《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及其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开放式尊重观念问卷对小学叁到六年级儿童进行集体施测研究儿童的尊重观念,结果发现:(1 )小学儿童认为尊重就是有礼貌,尊重对象的特征和尊重原因都是要求对方品质好或学习好。尊重的对象既有长辈又有同辈,提到尊重同辈的显着多于只尊重长辈的。不同的人际背景下,儿童的尊重观念不一致。(2 )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具有显着的发展特征,表现出从单向尊重到双向尊重的发展趋势。不同人际关系下的尊重观念的发展特征不同,对父母和老师的尊重主要为单向尊重,对朋友的尊重主要为双向尊重。(3)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05年02期)
潘分生[8](2004)在《强化“四个尊重”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要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笔者认为强化人民警察的“尊重”观念必不可少。尊重他人、尊重人权、尊重法律、尊重事实(以下简称“四个尊重”),是对人民警察的基本要求,也是公安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 一、尊重他人。中华民(本文来源于《人民公安报》期刊2004/11/23)
张春妹[9](2003)在《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及其与友谊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尊重是儿童的道德发展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心理学领域很少有对尊重的专门研究;现有的少量研究多为比较在不同的文化下尊重的行为表现,却未首先探讨尊重在不同文化下的内涵,使得跨文化研究的可比性尚存疑问。儿童能够尊重他人是在同伴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同时,尊重他人能够促进儿童进行更加深入的交互作用,形成更稳定、更密切的同伴关系。友谊是一种关系相对稳定、交互作用相对频繁和深入的特殊同伴关系,因此友谊更可能与尊重相互促进,彼此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及其发展规律,并进一步揭示尊重与友谊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社会测量提名法,问卷调查法,使用根据原型法自编的开放式的小学儿童尊重观念问卷、友伴提名问卷和友谊质量问卷,以武汉市某小学3、4、5、6年级儿童为被试进行班级内集体施测。首先对收集到的小学儿童尊重观念问卷的开放式回答进行内容分析和结构分析,建立小学儿童尊重观念的编码手册,然后对儿童的尊重观念编码,运用Z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及其发展规律,最后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探讨尊重观念与友谊关系的各个层面的关系。 结果发现: 1.小学儿童认为尊重就是有礼貌,尊重对象的特征和原因都是要求对方品质好或学习好。尊重的对象既有长辈又有同辈,提到尊重同辈的比单纯只尊重长辈的多。 2.不同的人际背景下,儿童的尊重观念不一致。小学儿童对父母和老师的尊重比较一致,都是出于父母老师给了自己抚养和教育,以及认为父母老师是长辈而应该尊重或者他们养育自己很辛苦而应该尊重。对朋友的尊重则主要出于朋友能够陪伴自己,与自己关系很好。 3.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具有显着的发展特征。叁年级就开始有了平等重视的尊重观念的萌芽,四年级开始很突出地出于对他人个人特征的向往而尊重他人。六年级时开始出现朋友的陪伴支持的观念。出于长辈和朋友应该尊重的观念在小学逐渐减少。小学叁到五年级是儿童对同辈的尊重快速发展的时期。 /迄巴八硕士学位论文 w MASDIIL’S THESIS 4.不同人际关系下的尊重观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小学儿童对父母老师的尊重原因主要出于单向尊重,一直比较稳定,六年级时有显着的变化。对朋友的尊重主要出于双向尊重,其中出于人际互动的尊重一直稳定不变,平等重视的观念迅速地发展。 5.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具有显着的性别差异。总体上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具有平等重视的尊重观念,并且一般在六年级时分化。男孩总体上比女孩更多地尊重品质好或学习好的人,更多地出于长辈对自己的养育而尊重他人。 6.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与友谊关系的两个层面有着密切联系。双向尊重的儿童比单向尊重的儿童友伴数量更多,互选友伴更多;积极维度分更高,消极维度分更低,友谊质量总体更好。 7.不同人际背景下的尊重观念与友谊关系的不同层面有着不同的联系。一般人际背景下的尊重观念与友伴数量和互选友伴数量关系更密切,具体的人际背景下的尊重观念与友谊质量的关系更密切。(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尊重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础教育一直都是我们国家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小学阶段则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其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问题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1世纪,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发展”。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贸易往来格外频繁,为了能使新生一代更好的立足国内,融入国际,新生一代就要学会与他人在全球化的多元的背景下共同生存,那就要以尊重为前提,就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异域文化,因为唯有尊重方能包容,唯有包容方能超越。因此小学生尊重观念现状是怎样的,造成小学生尊重观念现状的因素又有哪些,如何改善这种现行状况,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本论文研究框架为:第一章:文献综述。笔者收集了与此论文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资料,并试着分析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使本论文能够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第二章:理论基础部分。基于本论文的选题为德育方向,而且研究对象为小学生,小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不成熟性的特点,笔者选择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品格教育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品德发展观作为本论文的研究理论基础,旨在使本论文的撰写有理可循。第叁章:调查结果分析。笔者按尊重的对象将尊重划分为四个维度:父母、老师、同学和其他人,借此来调查小学生的尊重观念现状。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小学生尊重观念水平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女生对父母的尊重水平高于男生;其他叁个维度仅在年级方面有差异,性别方面不存在差异;小学高年级学生对其他人尊重水平总体而言处于较低水平,亟需提高。第四章:现状的原因分析。笔者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叁个方面对小学生尊重观念进行现状分析,旨在找出造成尊重现状的原因,使后面论文的建议部分的撰写更加有针对性。第五章:建议。为了能使小学生尊重观念水平有进一步的改善与提升,笔者根据第四章的原因分析,试着从社会、学校、家庭这叁个方面给出了一定的可行性建议。希望能为社会、学校、家庭在培养孩子尊重品质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也希望能通过本研究而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对小学生尊重品质的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尊重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范晓双.小学生尊重观念现状及其改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2].王阳.小学生尊重观念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赵闯.中学生尊重观念的发展及与友谊关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周宗奎,Hsueh,Yeh,张春妹.儿童的尊重观念及其与友谊的关系:中美比较[C].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6
[5].周宗奎,张春妹,Yeh,H,sueh.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与同伴关系[J].心理学报.2006
[6].马利文,陈会昌.新的尊重观念和陈会昌尊重教育理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
[7].张春妹,周宗奎,Yeh,Hsueh.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2005
[8].潘分生.强化“四个尊重”观念[N].人民公安报.2004
[9].张春妹.小学儿童的尊重观念及其与友谊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教师对观念的认同程度与对教学行为评价...](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SXYB2013030070003&suffix=.jpg)
![改造后的大教堂展览厅室内](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SNSH2012060080009&suffix=.jpg)
![对上述教学行为“完全做到”的教师比例...](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SXYB2013030070002&suffix=.jpg)
![2-1-5认为比较重要的价値观念经...](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5646853.nh0005&suffix=.jpg)
![由煤气塔改建的商业综合体](/uploads/article/2020/01/06/b14212be74c85f9d387cba46.jpg)
![对上述教学观念“完全认可”的教师比例...](/uploads/article/2020/01/06/8c27dd99f8b5b2d20d1290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