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及痛过敏论文_刘佳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痛及痛过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痛觉,受体,糖尿病,内脏,马来,大鼠,氯苯。

痛及痛过敏论文文献综述

刘佳楠[1](2015)在《舒巴坦对CCI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和痛过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神经系统原发性损害和功能障碍所激发或引起的疼痛,属于一种慢性持续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但是,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临床上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深入探讨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一直是疼痛研究和关注的热点。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病理情况下,脊髓过度积聚的谷氨酸通过激活突触前和突触后的谷氨酸受体,参与脊髓水平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及痛觉过敏的形成。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1(glial glutamate transpor-1,GLT-1),主要分布在星形胶质细胞上,它通过对细胞外液中谷氨酸的摄取,在维持细胞外液谷氨酸的稳态中发挥主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GLT-1功能或表达的下调,参与多种疼痛模型中痛及痛过敏的形成和维持,如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模型,脊神经结扎模型,化疗药物紫杉醇所致药物性疼痛模型等。并且,应用基因转染的方法上调GLT-1的表达,可有效缓解内脏痛。因此,寻找理想的GLT-1的激动剂,上调GLT-1的表达和功能,可能成为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痛的潜在靶点。我室既往的研究发现,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曲松钠可以通过上调大鼠脊髓后角GLT-1的表达,增强其对谷氨酸的摄取而发挥抗CCI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过敏的作用。这一发现,为神经病理性痛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但是直接将头孢曲松钠用于临床防治神经病理性痛仍面临很多问题,如大剂量长期使用会导致机体的菌群失调,或产生细菌耐药等。继续寻找既能发挥头孢曲松钠抗伤害性感受作用,又可以避免其副作用的替代品,对于上述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舒巴坦(sulbactam),属于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结构与头孢曲松钠相似,都具有β-内酰胺环,故推测其可能发挥与头孢曲松钠相似的抗伤害性感受作用。并且,单独应用舒巴坦无抗菌活性,可避免长期应用抗生素所产生的副作用。因此,本实验通过椎管内给予舒巴坦,观察了舒巴坦对CCI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过敏的影响,以及对CCI大鼠脊髓后角GLT-1表达的影响,以期进一步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70只,体重280±20克,随机分为以下4组:①CCI组(n=31):行大鼠右侧坐骨神经CCI术,于术前1 d,术后1 d、5 d、9 d、13 d、17 d、21 d测定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②Sham组(n=23):行大鼠右侧坐骨神经CCI术的假手术(仅暴露其右侧坐骨神经而不进行结扎处理),其他处理同CCI组。③CCI+舒巴坦预防组(n=33):于CCI术后当天开始椎管内连续注射舒巴坦,每日一次,连续5 d。根据剂量分为150 nmol,225 nmol,300 nmol,400 nmol和800 nmol 5个亚组。其它处理同CCI组。同时设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对照组,椎管内注射NS。④CCI+舒巴坦治疗组(n=25):于CCI术后9 d开始椎管内连续注射舒巴坦,每日一次,连续5 d。根据剂量分为300 nmol,400 nmol和800 nmol 3个亚组。其它处理同CCI组。同时设NS对照组,椎管内注射NS。上述各组大鼠于规定时间点取材:Sham组和CCI组分别于术后5 d、9 d、13 d、17 d和21 d取大鼠腰4至腰6(L4-L6)节段右侧脊髓后角,舒巴坦预防组(800 nmol亚组)于术后5 d、9 d、13 d取L4-L6节段右侧脊髓后角,舒巴坦治疗组(800 nmol亚组)于术后13 d、17 d、21 d取L4-L6节段右侧脊髓后角,应用western blot法观察脊髓后角GLT-1表达的变化。结果:1舒巴坦对CCI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和痛过敏的影响Sham组大鼠手术侧后肢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与术前相比,在所观测的各时间点均无明显的变化。与sham组相比,CCI术后1 d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无明显变化,术后5 d CCI侧后肢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开始显着下降(P<0.05),9 d时下降达到低谷,持续到所测试的21 d(P<0.05),表明CCI诱导大鼠产生了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与CCI组相比,预防性地给予舒巴坦150 nmol,225 nmol,300 nmol,400 nmol和800 nmol后,大鼠CCI侧后肢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于术后5 d、9 d、13 d、17 d和21 d均无显着改善(P>0.05)。与CCI组相比,治疗性地给予舒巴坦300 nmol,400 nmol和800 nmol后,大鼠CCI侧后肢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在术后13 d、17 d和21 d也均无显着改善(P>0.05)。椎管内注射NS对CCI大鼠的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无显着影响(P>0.05)。2舒巴坦对CCI大鼠脊髓后角GLT-1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脊髓后角可见一定量GLT-1蛋白的基础表达。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5d、9d、13d、17d、21d脊髓后角GLT-1的表达均显着下降,表现为GLT-1与β-actin的IOD值的比值降低(P<0.05)。与CCI组相比,预防性地给予舒巴坦800 nmol后,可显着上调CCI大鼠术后5 d时脊髓后角GLT-1的表达,表现为GLT-1与β-actin的IOD值的比值显着增高(P<0.05),但术后9 d、13 d时,GLT-1的水平又重新回落,与CCI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而治疗性地给予舒巴坦800 nmol后,与CCI组相比,大鼠术后13 d、17 d及21 d脊髓后角GLT-1的表达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椎管内注射NS对CCI大鼠脊髓后角GLT-1的表达无显着影响。结论:1、预防性给予舒巴坦,可上调CCI术后5 d大鼠脊髓后角GLT-1的表达,但术后9 d,13 d GLT-1的表达又回落至CCI水平,同时,预防性给予舒巴坦对CCI诱导的大鼠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无显着的减轻作用。2、治疗性给予舒巴坦,并未改善CCI术后引起的脊髓后角GLT-1的表达的下调,同时,治疗性给予舒巴坦对CCI诱导的大鼠热和机械性痛觉过敏无显着的减轻作用。3、舒巴坦并未发挥明显的抗慢性神经病理性痛过敏作用,这可能与其并未有效的上调CCI大鼠脊髓后角的GLT-1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5-03-01)

朱璃燕[2](2014)在《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诱发成年大鼠内脏痛过敏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FGIDs)之一,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和慢性腹痛,疼痛症状随排便过程而加重,但无明显肠道炎症或病理、生化指标的异常。目前,对于IBS的发病机理仍然不清楚,临床治疗手段短缺,现有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均不佳,因此,对IBS腹痛等症状形成与发展的生物学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阐述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Neonatal Somatic Inflammation, NSI)诱发内脏痛觉的特性,验证“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以增加成年个体慢性内脏痛敏感性”的研究假设。(2)探讨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是否参与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引起成年大鼠结肠特异性背根节(DRG)神经元(T13-L2)兴奋性改变以及痛相关分子辣椒素受体或野香草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1, TRPV1)的可塑性变化。(3)研究表观调控机制参与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诱发H2S合酶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 β-synthase, CBS)基因变化的机制。(4)初步结合临床标本进行CBS和TRPV1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以期为临床IBS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靶点。研究方法:(1)在个体发育不同时间点(大鼠出生后10d、3w、6w),给予不同强度的炎性刺激(完全弗氏佐剂CFA、卡拉胶/角叉菜胶Carrageenan和福尔马林Formalin),通过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sion, CRD)实验进行腹壁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 AWR)评分以检测成年大鼠的内脏痛反应。(2)采用膜片钳方法记录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对成年SD大鼠结肠特异性DRG神经元(T13-L2)兴奋性的影响;同时,观察硫化氢是否参与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诱发的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3)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诱发的大鼠结肠DRG(T13-L2)以及肠道粘膜/肌肉组织中硫化氢合酶CBS和TRPV1分子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4)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CBS与TRPV1在结肠特异性DRG神经元上的共表达情况。(5)体外原代培养DRG神经元,给予硫化氢供体硫氢化钠(NaHS)孵育神经元,观察TRPV1的表达情况。(6)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和亚硫酸氢盐处理测序法(BSP)分析比较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引起SD大鼠结肠DRG神经元内CBS基因的甲基化程度的差异。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DNA甲基转移酶基因Dnmts (Dnmt3a和Dnmt3b)、甲基CpG结合域蛋白基因MBDs (MBD2和MBD4)和DNA修复酶-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基因(TDG)在rnRNA水平的表达情况。(7)在临床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符合伦理学情况下,肠镜采集IBS患者和对照组肠粘膜组织,分析比较IBS患者和对照组的肠粘膜内CBS和TRPV1分子的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BS患者和对照组的肠粘膜组织内CBS和TRPV1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1)通过CRD实验进行AWR评分发现:给予出生第10天SD大鼠体表炎性刺激即完全弗氏佐剂CFA(CFA:NS=2:1)处理,可以诱发成年大鼠的AWR评分显着升高,即表现为内脏痛觉过敏,且这种作用可以从第6周持续到第12周。而在出生后第21天给予CFA处理,却不能诱发成年大鼠的内脏痛觉过敏。同样,在出生后第42天给予CFA处理,也不能诱发大鼠内脏痛觉过敏。新生期给予不同强度的炎性刺激,如角叉菜胶(2%)、福尔马林(5%)及低浓度CFA(CFA:NS=1:10),均不能诱发成年大鼠的内脏痛觉过敏。(2)应用膜片钳记录荧光染料DiI标记的结肠特异性DRG神经元(T13-L2)的兴奋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静息膜电位(RP)绝对值显着降低,即静息膜电位显着去极化;同时,刺激的基强度显着降低,两倍和叁倍基强度刺激下的放电频率显着增加。以上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新生期第10天CFA炎性处理后肠特异性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此外,CBS抑制齐AOAA可翻转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诱发的结肠特异性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即与对照组相比,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和基强度均升高,两倍和叁倍基强度下的放电频率显着降低。(3)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方法发现: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以诱发SD大鼠结肠DRG T13-L2内CB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持续时间可以从处理后8小时、3周、6周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而12周时无显着性差异。在转录水平,选取3周和6周龄SD大鼠结肠DRG进行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诱发3周龄和6周龄SD大鼠DRG T13-L2内CBS基因mRNA水平表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4)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发现: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引起6周龄SD大鼠结肠DRG神经元内TRPV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给予SD大鼠连续7天腹腔注射CBS的抑制剂AOAA(10mg/kgi.p.)能够翻转NSI诱发的内脏痛觉过敏,即与同时间点下的对照组相比,AOAA明显提高NSI大鼠的痛阈,最大抑制效应产生在注射后30min,镇痛作用均持续60min。然而给予健康正常SD大鼠腹腔注射10mg/kg的AOAA对其痛阈无明显影响。同时CBS抑制剂AOAA可以翻转NSI诱发的大鼠结肠DRG神经元内TRPV1的表达水平。(5)免疫荧光染色发现:CBS与TRPV1在结肠特异性DRG神经元上存在共表达。(6)体外原代培养急性分离的DRG神经元细胞,给予硫氢化钠(100gm)处理,模拟体内H2S产生增多,收集细胞检测TRPV1分子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TRPV1表达水平显着上调。(7)应用MSP和BSP方法发现: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以诱发3周龄和6周龄SD大鼠结肠DRG神经元T13-L2内CBS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区CpG岛2的低甲基化。同时,NSI诱发6周龄SD雄性大鼠DRG T13-L2内Dnmt3a和Dnmt3b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而MBD2、MBD4和TDG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8)新生期第10天完全弗氏佐剂处理后6周龄SD大鼠肠粘膜和肌层内CBS和TRPV1的蛋白均呈上调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9)与对照组相比,IBS患者肠粘膜内的CBS和TRPV1蛋白表达同样出现了显着升高。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IBS患者肠粘膜组织内CBS和TRPV1分子的表达分布的阳性信号均高于对照组。结论:(1)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增加成年个体慢性内脏痛敏感性,且推测这种作用具有时间窗口的依赖性、刺激强度的依赖性和作用部位的非依赖性等特性。(2) CBS-H2S信号系统的增强在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诱发的内脏痛觉过敏中发挥重要作用,即这种增强可能是通过兴奋肠特异性DRG神经元,导致外周敏化,产生内脏痛觉过敏。(3)CBS基因的表观调控特征:结肠特异性神经元内的硫化氢合酶基因CBS的低甲基化状态,可引起CBS基因表达的上调,即硫化氢合成增加,参与内脏痛过敏。(4)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以诱发成年大鼠肠相关组织内的CBS和TRPV1蛋白表达上调,同时临床IBS患者肠粘膜组织内的CBS和TRPV1表达水平也出现显着升高,提示疼痛相关基因可能作为肠易激综合症疼痛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09-01)

陶景德[3](2013)在《雌激素在新生期结直肠炎症诱导的成年大鼠慢性内脏痛过敏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患者的慢性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一大挑战。IBS在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是男性人群中的2-3倍,但是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机制尚未明确。本实验重点研究雌激素是否参与新生期结直肠炎症(neonatal colonic inflammation, NCI)介导的慢性内脏痛觉过敏(chronic visceralhyperalgesia, CVH)的形成过程,及雌激素是否对肠相关的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ganglion, DRG)的P_2X_3及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 CBS)的表达构成影响。方法1,慢性内脏痛觉过敏及去卵巢模型的制备内脏痛觉过敏模型是通过向出生第10天的雌性大鼠的直肠内注入浓度为0.5%的稀乙酸,待大鼠成年时行卵巢摘除术(ovariectomy, OVX)等操作。2,通过结直肠扩张实验(colorectal distension, CRD)观察腹壁撤回反射(abdominalwithdrawal reflex, AWR)的表现来测量大鼠的行为学改变。3,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法(western blotting, WB)观察分子的表达变化。首先提取肠相关的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然后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法分析P_2X_3与CBS等分子表达的改变。4,细胞学检测用雌激素等药品孵育DRG神经元,并分析P_2X_3及CBS表达的变化。结果1. NCI组雌性大鼠在结直肠扩张实验(CRD)中在20,40,60,80mmHg压力下的AWR评分明显较对照组升高。我们观察到,这种效应在7-11周时较明显(*p<0.05),在大鼠12周时这种差异消失(p>0.05)。2. NCI组大鼠行去卵巢手术(OVX)后,其行为学AWR评分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对照组(CON)大鼠行卵巢摘除术后则无此效应。去卵巢手术的NCI大鼠在每日给予雌激素(OVX+E2)后,其AWR评分明显高于NCI大鼠去卵巢后仅给予溶剂的对照组(OVX)大鼠。3. NCI组大鼠DRG中P_2X_3及CBS的表达量明显较对照组CON升高。NCI大鼠去卵巢手术后P_2X_3及CBS的表达量均下降,每日给予雌激素维持的实验组去卵巢大鼠(OVX+E2)DRG中的P_2X_3及CBS表达量明显较去卵巢的实验组大鼠(OVX)升高。4. NCI大鼠DRG中P_2X_3的水平在腹腔注射CBS的拮抗剂o-(羧甲基)羟胺半盐酸盐(O-(carboxymethyl)hydroxylamine hemihydrochlorideAOAA)后会出现明显的降低。经硫氢化钠(NaHS,H_2S的供体)孵育过的T_(13)-L_2节段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P_2X_3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孵育雌激素的T_(13)-L_2节段的DRG神经元的P2X3和CBS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细胞明显升高,但若在孵育雌激素前先用AOAA孵育细胞后,P2X3表达升高的现象可被阻断。5.腹腔注射AOAA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实验组NCI大鼠的AWR评分,在健康的对照组(CON)大鼠中则无此效应。结论P_2X_3的高表达与NCI介导的内脏痛觉过敏密切相关,雌激素可通过提高CBS的表达进而使P_2X_3的表达量升高。该通路可能是缓解IBS患者慢性内脏痛觉过敏的重要靶点。(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3-03-01)

史蕾,张弘弘,胡吉,徐广银,董吉祥[4](2012)在《NF-κB诱导的CBS表达上调参与糖尿病大鼠机械痛过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是一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目前,人们对疼痛产生的潜在机制了解尚不是很多,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参与到PDPN中的核因子κB(NF-κB)和胱硫醚-β-合成酶(CBS)进行探讨。方法糖尿病大鼠机械痛过敏造模。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体重160~180 g,随机分成链(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12-05)

史蕾,张弘弘,胡吉,徐广银,董吉祥[5](2012)在《NF-κB诱导的CBS表达上调参与糖尿病大鼠机械痛过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是一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目前,人们对疼痛产生的潜在机制了解尚不是很多,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参与到PDPN中的核因子κB(NF-κB)和胱硫醚-β-合成酶(CBS)进行探讨。方法:1.糖尿病大鼠机械痛过敏造模。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体重160-180g,随机分成链脲霉素(STZ)组和正常对照(CON)组,分别给予STZ(65mg/(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2-08-29)

史蕾[6](2012)在《NF-κB诱导的CBS表达上调参与糖尿病大鼠机械痛过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是一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的糖尿病神经病变。目前,人们对疼痛产生的潜在机制了解尚不是很多,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对参与到PDPN中的核因子κB(NF-κB)和胱硫醚-β-合成酶(CBS)进行探讨。方法1.糖尿病大鼠机械痛过敏造模。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体重160-180g,随机分成链脲霉素(STZ)组和正常对照(CON)组,分别给予STZ(65mg/kg)和同体积溶媒腹腔注射。2周后,只有空腹血糖(FBG)>16.7mmol/l且机械性的脚爪撤回阈值(PWT)<5g的大鼠才可用于进一步的研究。绘制FBG、空腹体重(FBW)和PWT的时间过程曲线。2.应用NF-κB的拮抗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PDTC)阻断STZ诱导的机械性痛觉过敏。所有符合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50ul、PDTC0.1ug/50ul组和PDTC1ug/50ul组。鞘内注射给药的模式为单独一次和持续1周每日一次。获得每种给药模式后的PWT时间过程曲线。3.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法观察分子的表达变化。提取大鼠的腰椎4-6(L4-6)段脊髓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进行蛋白的半定量分析,分别观察NF-κB、CBS在正常对照组和STZ组的表达,及CBS在STZ组、PDTC阻断后的表达。结果1. STZ诱导了糖尿病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过敏。STZ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多食、多饮、多尿伴体重减轻的表现,FBG明显高于正常组,FBW和PWT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造模4周后PWT出现最低值。2. PDTC阻断了STZ诱导的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与NS组相比,PDTC组大鼠的PWT均出现了升高(P<0.05),于给药后2小时达到峰值,且连续一周给药后1ug组PWT升高幅度更大,作用效果一直持续到给药一周后的第四天(P<0.05)。3. NF-κB和CBS在蛋白水平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TZ组大鼠NF-κB、CBS的表达显着升高(P分别<0.01和<0.05)。经过PDTC的阻断后,CBS的表达明显低于NS组大鼠(P<0.01)。结论NF-κB和CBS均参与了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机械性痛觉过敏,且NF-κB介导了CBS的表达上调。(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2-05-01)

武叁兰,涂晓晨[7](2010)在《扑尔敏和扑热息痛过敏者勿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第32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称,维C银翘片可引发患者严重的皮疹、荨麻疹以及肝功能异常。究竟怎样服用维C银翘片,请看专家为您讲解。    西药成分导致不良反应    维C银翘片是由金银花、连翘、荆芥、淡豆豉、牛蒡(本文来源于《健康报》期刊2010-09-23)

唐锡萍,谢益宽,井艳玲[8](2008)在《布比卡因抑制大鼠热痛过敏行为的实验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神经损伤即刻给予布比卡因对热痛过敏症状产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将CCI(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在坐骨神经轻度结扎后即刻于神经损伤区周围包埋布比卡因粉剂或胶溶剂,而对照组不给药。观察两组大鼠在行为学和电生理学上的差异。结果①行为学测定:实验组大鼠始终未出现热痛过敏症状,而对照组大鼠出现了持续的热痛过敏症状。②电生理实验:实验组大鼠坐骨神经中枢端的神经纤维自发放电百分数显着低于对照组。结论神经损伤后即刻在损伤区给予布比卡因可有效预防热痛过敏症状的产生。(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08年10期)

谭燕,赵斌[9](2008)在《内脏痛过敏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近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脏痛是由内脏器官障碍所引起的,目前认为内脏痛过敏是引起内脏痛的最主要机制,但这种内脏痛过敏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很多假设,主要包括了外周敏感化机制和中枢敏感化机制,还有精神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几种相关肽和介质,并且作用于相关神经递质的选择性药物已经获得,但要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内脏痛过敏神经生理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临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08年07期)

邢艳丽[10](2008)在《NMDA受体阻断剂MK-801抑制大鼠甲醛炎性痛及痛过敏时脊髓后角COX-2蛋白及mRNA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 PGs)在脊髓水平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环氧化酶(cyclooxyganese, COX)是合成PGs的限速酶,包括COX-1、COX-2和COX-3叁种同工酶。一些研究提示,在伤害性刺激传入引起痛及痛过敏时,COX-2表达上调、催化合成的PGs增多,进而促进脊髓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但是,在此过程中,脊髓后角COX-2的表达增加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s, EAAs)及其受体特别是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与脊髓水平伤害性信息的处理以及痛过敏的形成和维持密切相关。同时有研究显示,在伤害性传入引起的痛及痛过敏过程中脊髓后角COX-2表达的增加可能与NMDA受体的激活有关。例如,在痛及痛过敏过程中,大鼠脊髓谷氨酸和PGE2的释放都增加;鞘内给予选择性COX-2抑制剂能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阻断NMDA诱导的热痛敏。我室最近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发现,给大鼠足底注射甲醛或鞘内注射NMDA受体激动剂NMDA诱导大鼠伤害性感受的同时,使脊髓后角COX-2表达增加。预先鞘内注射NMDA受体非竞争性抑制剂MK-801可抑制COX-2表达的上调。这些结果初步提示NMDA受体的活动可能是介导炎性痛及痛过敏过程中脊髓后角COX-2表达增加的原因之一。本实验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技术,观察鞘内给予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对甲醛实验大鼠脊髓后角COX-2蛋白及其mRNA表达上调的影响,为阐明NMDA受体在介导外周伤害性传入引起脊髓后角COX-2表达增加中的作用提供更确切的实验依据。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170只,体重250-280 g,随机分为以下各组:sham组:足底皮下注射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 NS)0.15 ml,按注射后取材观察的时间,分为1 h、2 h(仅RT-PCR)和1 d组。甲醛组:大鼠右后足掌面皮下注射5%甲醛0.15 ml,按足底注射后取材观察的时间,分为1 h、2 h(仅RT-PCR)、4 h、1 d和3 d组。甲醛+生理盐水组:首先鞘内给予生理盐水10μl,15 min后于大鼠右后足掌面皮下注射5%甲醛0.15 ml。按足底注射后取材的时间,分为1 h、2 h (仅RT-PCR)和1 d组。甲醛+MK-801组:首先鞘内给予MK-801溶液10μl,15 min后于大鼠右后足掌面皮下注射5%甲醛0.15 ml,根据MK-801的注射剂量又分为2 nmol、20 nmol和100 nmol叁个亚组。每个亚组按足底注射后取材的时间,再分为1 h、2 h(仅RT-PCR)和1 d组。以上各组动物在预定时间点取腰5脊髓后角,应用Western blot分析(各时间点均为5只动物)和RT-PCR法(各时间点均为5只动物)分别测定腰5(L5)脊髓节段后角COX-2蛋白和mRMA表达的变化。1 h取材前测定足底注射甲醛后60 min内的自发痛行为反应,1 d取材前测定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结果:1痛行为反应1.1自发痛行为反应大鼠右后足底注射甲醛后,即刻出现舔、摇、和抬高注射足等自发缩足痛行为反应,注射足自发痛行为改变呈现明显的两时相性。鞘内注射MK-801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大鼠60 min内的自发缩足反射评分(P<0.05)。1.2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阈值与sham组相比,足底注射甲醛1 d后,可引起注射部位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阈值的升高,而非注射足相应部位的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阈值则降低(P<0.05),表明甲醛注射引起了热痛觉过敏和机械痛觉过敏(非注射部位)。鞘内给予MK-801可显着抑制甲醛注射引起的热痛觉过敏和机械痛觉过敏,表现为甲醛+MK-801各组大鼠非注射足相应部位的热辐射缩足潜伏期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较甲醛+生理盐水组显着升高(P<0.05),并且这种升高与MK-801的剂量呈正相关。2甲醛炎性痛及痛过敏上调脊髓后角COX-2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Sham组大鼠,可见L5脊髓后角COX-2蛋白及mRNA均有一定程度的表达。足底注射甲醛后,注射部位同侧的脊髓后角内COX-2蛋白的表达在注射后1 h时即有显着升高,1 d达到表达高峰,3 d恢复至sham组水平(P <0.05)。上述COX-2蛋白表达上调的时间过程特点与痛行为反应呈现相类似的特点。COX-2 mRNA表达的时程与COX-2蛋白相类似,也于注射后1 h开始升高,但表达高峰提前至注射甲醛后2 h。3 MK-801抑制甲醛炎性痛引起的脊髓后角COX-2蛋白及mRNA表达的上调与甲醛+生理盐水组相比,甲醛+MK-801组中,无论是注射甲醛后1 h,还是1 d组,大鼠脊髓后角COX-2蛋白及mRNA表达,以及注射甲醛后2 h时COX-2 mRNA的表达均显着降低,表现为COX-2与β-actin的IOD值的比值降低(P<0.05),并且MK-801的剂量越大,COX-2蛋白及mRNA表达的下调越明显,表明MK-801阻断了甲醛炎性痛及痛过敏所致的脊髓后角COX-2蛋白及mRNA表达的上调。结论:NMDA受体拮抗剂MK-801在抑制大鼠足底注射甲醛引起自发痛及痛过敏的同时,显着抑制这一过程中脊髓后角COX-2蛋白及mRNA表达的上调,上述作用与MK-801的剂量呈正相关。以上结果提示,NMDA受体的活动是甲醛炎性痛及痛过敏过程中脊髓后角COX-2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08-03-01)

痛及痛过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FGIDs)之一,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和慢性腹痛,疼痛症状随排便过程而加重,但无明显肠道炎症或病理、生化指标的异常。目前,对于IBS的发病机理仍然不清楚,临床治疗手段短缺,现有的治疗方法和疗效均不佳,因此,对IBS腹痛等症状形成与发展的生物学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1)阐述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Neonatal Somatic Inflammation, NSI)诱发内脏痛觉的特性,验证“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以增加成年个体慢性内脏痛敏感性”的研究假设。(2)探讨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 H2S)是否参与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引起成年大鼠结肠特异性背根节(DRG)神经元(T13-L2)兴奋性改变以及痛相关分子辣椒素受体或野香草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1, TRPV1)的可塑性变化。(3)研究表观调控机制参与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诱发H2S合酶胱硫醚-β-合成酶(Cystathionine β-synthase, CBS)基因变化的机制。(4)初步结合临床标本进行CBS和TRPV1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以期为临床IBS诊断和治疗提供新靶点。研究方法:(1)在个体发育不同时间点(大鼠出生后10d、3w、6w),给予不同强度的炎性刺激(完全弗氏佐剂CFA、卡拉胶/角叉菜胶Carrageenan和福尔马林Formalin),通过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sion, CRD)实验进行腹壁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 AWR)评分以检测成年大鼠的内脏痛反应。(2)采用膜片钳方法记录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对成年SD大鼠结肠特异性DRG神经元(T13-L2)兴奋性的影响;同时,观察硫化氢是否参与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诱发的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3)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诱发的大鼠结肠DRG(T13-L2)以及肠道粘膜/肌肉组织中硫化氢合酶CBS和TRPV1分子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4)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观察CBS与TRPV1在结肠特异性DRG神经元上的共表达情况。(5)体外原代培养DRG神经元,给予硫化氢供体硫氢化钠(NaHS)孵育神经元,观察TRPV1的表达情况。(6)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和亚硫酸氢盐处理测序法(BSP)分析比较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引起SD大鼠结肠DRG神经元内CBS基因的甲基化程度的差异。同时,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DNA甲基转移酶基因Dnmts (Dnmt3a和Dnmt3b)、甲基CpG结合域蛋白基因MBDs (MBD2和MBD4)和DNA修复酶-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基因(TDG)在rnRNA水平的表达情况。(7)在临床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符合伦理学情况下,肠镜采集IBS患者和对照组肠粘膜组织,分析比较IBS患者和对照组的肠粘膜内CBS和TRPV1分子的表达差异。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BS患者和对照组的肠粘膜组织内CBS和TRPV1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1)通过CRD实验进行AWR评分发现:给予出生第10天SD大鼠体表炎性刺激即完全弗氏佐剂CFA(CFA:NS=2:1)处理,可以诱发成年大鼠的AWR评分显着升高,即表现为内脏痛觉过敏,且这种作用可以从第6周持续到第12周。而在出生后第21天给予CFA处理,却不能诱发成年大鼠的内脏痛觉过敏。同样,在出生后第42天给予CFA处理,也不能诱发大鼠内脏痛觉过敏。新生期给予不同强度的炎性刺激,如角叉菜胶(2%)、福尔马林(5%)及低浓度CFA(CFA:NS=1:10),均不能诱发成年大鼠的内脏痛觉过敏。(2)应用膜片钳记录荧光染料DiI标记的结肠特异性DRG神经元(T13-L2)的兴奋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静息膜电位(RP)绝对值显着降低,即静息膜电位显着去极化;同时,刺激的基强度显着降低,两倍和叁倍基强度刺激下的放电频率显着增加。以上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新生期第10天CFA炎性处理后肠特异性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此外,CBS抑制齐AOAA可翻转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诱发的结肠特异性DRG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即与对照组相比,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和基强度均升高,两倍和叁倍基强度下的放电频率显着降低。(3)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Real-time PCR方法发现: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以诱发SD大鼠结肠DRG T13-L2内CB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持续时间可以从处理后8小时、3周、6周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而12周时无显着性差异。在转录水平,选取3周和6周龄SD大鼠结肠DRG进行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诱发3周龄和6周龄SD大鼠DRG T13-L2内CBS基因mRNA水平表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4)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发现: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引起6周龄SD大鼠结肠DRG神经元内TRPV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给予SD大鼠连续7天腹腔注射CBS的抑制剂AOAA(10mg/kgi.p.)能够翻转NSI诱发的内脏痛觉过敏,即与同时间点下的对照组相比,AOAA明显提高NSI大鼠的痛阈,最大抑制效应产生在注射后30min,镇痛作用均持续60min。然而给予健康正常SD大鼠腹腔注射10mg/kg的AOAA对其痛阈无明显影响。同时CBS抑制剂AOAA可以翻转NSI诱发的大鼠结肠DRG神经元内TRPV1的表达水平。(5)免疫荧光染色发现:CBS与TRPV1在结肠特异性DRG神经元上存在共表达。(6)体外原代培养急性分离的DRG神经元细胞,给予硫氢化钠(100gm)处理,模拟体内H2S产生增多,收集细胞检测TRPV1分子在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TRPV1表达水平显着上调。(7)应用MSP和BSP方法发现: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以诱发3周龄和6周龄SD大鼠结肠DRG神经元T13-L2内CBS基因的启动子调控区CpG岛2的低甲基化。同时,NSI诱发6周龄SD雄性大鼠DRG T13-L2内Dnmt3a和Dnmt3b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而MBD2、MBD4和TDG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8)新生期第10天完全弗氏佐剂处理后6周龄SD大鼠肠粘膜和肌层内CBS和TRPV1的蛋白均呈上调表达,具有显着性差异。(9)与对照组相比,IBS患者肠粘膜内的CBS和TRPV1蛋白表达同样出现了显着升高。同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IBS患者肠粘膜组织内CBS和TRPV1分子的表达分布的阳性信号均高于对照组。结论:(1)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增加成年个体慢性内脏痛敏感性,且推测这种作用具有时间窗口的依赖性、刺激强度的依赖性和作用部位的非依赖性等特性。(2) CBS-H2S信号系统的增强在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诱发的内脏痛觉过敏中发挥重要作用,即这种增强可能是通过兴奋肠特异性DRG神经元,导致外周敏化,产生内脏痛觉过敏。(3)CBS基因的表观调控特征:结肠特异性神经元内的硫化氢合酶基因CBS的低甲基化状态,可引起CBS基因表达的上调,即硫化氢合成增加,参与内脏痛过敏。(4)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可以诱发成年大鼠肠相关组织内的CBS和TRPV1蛋白表达上调,同时临床IBS患者肠粘膜组织内的CBS和TRPV1表达水平也出现显着升高,提示疼痛相关基因可能作为肠易激综合症疼痛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痛及痛过敏论文参考文献

[1].刘佳楠.舒巴坦对CCI大鼠慢性神经病理性痛和痛过敏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

[2].朱璃燕.新生期体表炎性刺激诱发成年大鼠内脏痛过敏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4

[3].陶景德.雌激素在新生期结直肠炎症诱导的成年大鼠慢性内脏痛过敏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4].史蕾,张弘弘,胡吉,徐广银,董吉祥.NF-κB诱导的CBS表达上调参与糖尿病大鼠机械痛过敏[C].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5].史蕾,张弘弘,胡吉,徐广银,董吉祥.NF-κB诱导的CBS表达上调参与糖尿病大鼠机械痛过敏[C].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2

[6].史蕾.NF-κB诱导的CBS表达上调参与糖尿病大鼠机械痛过敏[D].苏州大学.2012

[7].武叁兰,涂晓晨.扑尔敏和扑热息痛过敏者勿用[N].健康报.2010

[8].唐锡萍,谢益宽,井艳玲.布比卡因抑制大鼠热痛过敏行为的实验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

[9].谭燕,赵斌.内脏痛过敏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近况[J].医学综述.2008

[10].邢艳丽.NMDA受体阻断剂MK-801抑制大鼠甲醛炎性痛及痛过敏时脊髓后角COX-2蛋白及mRNA的表达[D].河北医科大学.2008

论文知识图

鞘内注射CBX对正常大鼠PWTL的影响2 ~7 来自美国 CDC 网页切断伤组和撕脱住组大鼠冷痛觉过敏评分...甲醛炎性痛大鼠鞘内注射MK-801及正常大...组叁叉神经节神经元IK和IA激活曲线切断伤组和斯脱伤组大鼠在及血统刺激实...

标签:;  ;  ;  ;  ;  ;  ;  

痛及痛过敏论文_刘佳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